《心理问题(疾病)的自我识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问题(疾病)的自我识别.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问题(疾病)的自我识别,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 张海音,心理健康,WHO提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处于完好的状态。三分之二的疾病发生和人的生活方式有关综合性医院中三分之二的疾病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焦虑和抑郁,因为健康的适应需要对于世界感知,而感知往往会带来痛苦的感受。了解自己的角色和心情 有所成就,面向未来 心态完整,抗御应激 有自主,能认识自己需要什么 真实理解客观现实,有同情和共感 是客观环境的主人 能工作,能爱,能玩,也能解决问题 随便做什么都能适可而止,心理健康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整个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愉快健康的成长,不断进步的
2、学业,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事业,幸福温暖的家庭生活,积极稳定的人际关系,轻松愉快的业余生活-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心身互相影响,心理卫生问题,WHO统计:10%的人患有各种心理障碍全国至少5000万心理障碍患者抑郁症、焦虑症、成瘾行为、人格障碍-识别和治疗率低自杀、心态失衡等极端事件常见诸报端1999年“高层动员会”: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心理疾病的层次1,心理疾病不良心理状态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层次2,精神病:分裂症、躁狂症、偏执性精神病-情绪障碍: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疑病-性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厌食症、失眠症、性功能-其他,精神病特征,现实检验能力损害幻觉、妄想
3、等自知力缺乏没有病感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疑病心理创伤,情绪障碍:抑郁症,1994年美国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17.1%,男性为12.7%,女性为21.3%。2003年再次调查结果显示,终生患病率为16%。中国5-9%。抑郁症也是高致残性疾病,可导致一个病人丧失平均35.2天/年的社会功能。10-15%抑郁症患者会实施自杀。,情绪障碍:抑郁症,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劳;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之念,或有自杀行为;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
4、欲不振、或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降;或食欲增加、体重明显增加;9.性欲明显减退。,全球自杀率,中国自杀率:23/100000,每年自杀死亡人数:287000占所有死亡人数3.6%在15-34岁人群中为首位死亡原因(19%)女性比男性高25%大量自杀发生在农村青年女性城市上升,农村下降,各国自杀率,美国:1981年11.5;1998年10.4(/10万)男性18.7,女性4.4;白人/黑人:2/1低于 1/10万的国家:Syria,Egypt,Lebanon高于40/10万的国家:多为前苏联最高(60/10万):匈牙利,情绪障碍:焦虑,急性慢性,情绪障碍:恐惧症,社交恐惧场所恐惧特定恐惧,情绪障碍
5、:强迫症,终身患病率:2-3%行为:反复清洗、检查等思维:污染、伤害、禁忌等过于追求完美,不能承受不确定性。,情绪障碍:疑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躯体化接受身体出问题,情绪障碍:心理创伤,创伤事件后3-6个月内发生想象,做梦,或创伤事件的闪回;回避可提示创伤事件的线索;遗忘了创伤事件的重要方面;暴露于创伤事件的情境会高度警觉和焦虑;容易惊跳;注意和记忆困难;恶梦睡眠障碍;社会退缩。,心理疾病的病因: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多基因遗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社会心理因素,应激过程的影响:生活事件积累的,触发的。考虑人格和成长经历。,心理异常的判断,和同类人比较和自己过去比较是否可理解并有建设性,减少破坏性少女出走的案例,疑问:“克服障碍”和自我接纳的矛盾,追求健康面对缺憾保持理想作现实可行的努力走出刻意追求“心理健康”的误区“心理障碍”-学习困难-休学“调节”-心理障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