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4163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62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课程,第十三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 和社会属性主讲 姚莉萍 同济大学 法政学院,第1页,教学相长 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引言:科学技术观,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技术观”主要探讨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等问题。树立正确的科技观,有助于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正确制定和执行科技政策,有助于科技管理,从而促进科技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

2、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2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具体章节安排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十五章 技术创新与高科技产业化 第十六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评价,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3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内容涵盖三个方面:科学技术的本质(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第十二、十五章)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十三、十四、十六章)“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3、”(第十六章),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本讲内容,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4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 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5页,

4、马克思主义理论部,1、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知”。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science”。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不是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也许一个严格的定义反而会使“科学”的精神实质被阉割。尽管科学难以定义,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学及其特性。,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6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的各种形象: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

5、活动、方法系统和知识体系马克思的科学观: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7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的三个基本特征:科学是求真的认识活动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

6、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8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3、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发现:“将科学技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区分开来,并将它纳入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与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不同:科技本身没有阶级性。人的阶级属性只能影响人对科技成果的认识和接受过程,而无法影响到知识本身。科技的应用有阶级性,会受到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科技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

7、社会意识形式对科技发展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但不能改变其性质。科学技术是一般社会生产力。一般生产力指尚未进入生产过程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通过开发才能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9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划界问题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A、实证主义划界标准是经验的证实或证伪原则逻辑经验(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具有经验的可证实性,原则上不能为经验证实的东西是非科学的。以对错来划分,用今天的眼光看待过去。证伪主义(波普

8、、拉卡托斯)从质疑归纳原则出发,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是不对等的,凡是可证伪、并能及时纠错的理论体系才是科学的。B、历史主义以库恩为代表以“范式”(paragram)作为划界标准。被指责为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沼:即认为范式间的选择评价无客观标准,属于心理学上的“哥式塔转换”。,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10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逐渐成长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事业。科学成为一种集体的事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从事;同时,科学作为社会职业被越来越细致的分类,越

9、来越结构化。如贝尔纳提出的“小科学”到“大科学”;齐曼提出的“学院科学”(UCDOS)到“后学院科学”(PLACE)“学院科学”遵循的行为规范UCDOS(由默顿提出):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公有主义(communal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独创性(originality)、有条理的怀疑主义(scepticism)“后学院科学”遵循的行为规范PLACE(由齐曼提出):所有者所有(Proprietary)、局部的(Local)、权威的管理(Authoritarian)、定向的(Commissioned)、专家(Expert),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

10、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1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反对科学霸权主义唯科学主义的思潮使得科学霸权主义倾向出现唯科学是从。任何事物一旦被冠以非科学的名声,就容易被边缘化。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指责这是科学技术的异化,是一种科学技术的新殖民主义,科学技术被意识形态化。费耶阿本德指出,每一种思想体系,每一种文化,每一种意识形态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传统,科学只是其中的一种传统,并没有特殊的优越地位。没有必要将科学的地位抬高。反对科学的文化霸权。,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

11、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12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综上所述难以给科学下一个简单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试图在对各种观点进行批判和扬弃的基础上,对科学系统进行多视角的探索和解读。,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13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2、技术究竟是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所构建的世界之中,到处可以看到技术装置、产品与工艺。对技术下一个明确定义是很难做到的。技术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但最

12、熟悉的东西也往往是最熟视无睹的东西。,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14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技术含义的演变技术概念含义的变化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不断扩展的。“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找巧和能力等。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人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近代,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趋向于理论化,产生了技术科学。这时,“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转变

13、成technology,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甚至出现了后来的所谓的“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的说法。,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15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观点“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0“技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由物质手段、工艺方

14、法、劳动技能以及相关知识等要素构成的体系。,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16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技术的基本特征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技术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明显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技术作为生产力是由不同形态的技术要素构成的体系。技能形态的:主要体现主体的操作技巧和能力实体形态的:主要指工具、设备等劳动手段知识形态的:主要指与制造产品有关的技术、工艺和操作方面的规范和要

15、求高超的技能,会促进工具的改革和知识的积累;技术知识也会物化为工具并有助于技能的培养。最能体现技术本质特点的是技术的知识形态。,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17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强调技术的实质是知识形态,并不意味着技术只有知识一种形态,也不意味着只有知识形态的技术最重要。知识形态的技术一般需要在物化过程中得到修改、完善和验证。技术的价值只有物化之后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技术转让不同于产品的转让 产品转让的是所有权,而技术转让的是使用权,技术转让方在转让技术后仍拥有该技

16、术的所有权。,比较:科学与技术,第18页,第19页,特征比较,成果比较,第20页,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2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4、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古代,“自然哲学”科学是对自然的天才猜测和哲学思辨技术是和生产同时产生的技巧或技艺近代,科学与技术联系并不紧密近代科学产生应用科学:人们开始将自然科学理论用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现代,科技一体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一个门类繁多、纵横交叉、相互渗透、彼此贯通的知识体系。科学技术出现了各门学科不断综合的过程。,引

17、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22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的学科体系:“基础科学”: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任务是认识客观世界,追求真理,发现新事实、新规律,不断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包括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技术科学”:以基础科学为指导,着重研究技术的基础原理和理论的科学。研究如何将自然界一般原理应用于潜在的、可能性的技术活动,以及为现实的技术活动寻找一般性原理。包括机械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工程科学”: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

18、为基础,研究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原则和方法,更接近于生产和工程实践。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具体技术问题。包括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医药技术、空间技术等。,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23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技术的学科体系:“手工技术体系”“机械技术体系”“信息技术体系”,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24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技术一体化“边缘学

19、科”:在两门以上学科的结合部上成长起来的学科。应用一门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另外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从而使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物理化学、量子化学、生物化学、化学仿生学等。“横断学科”:以多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的某一个特定的共同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覆盖各门学科的横断面。如控制论,研究动物和机器内部的通信和控制的一般规律,是一门横跨生物、社会、思维的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以特定的物质世界的客体为对象,采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的学科。如环境科学,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综合起来,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

20、。,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25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的发展模式”逻辑经验(实证)主义的累积式发展模式证伪主义的跳跃式发展模式历史主义的科学革命发展模式“技术的发展模式”(第十五章)单项技术的发展模式(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体系的发展模式(技术体系的更替)技术创新,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26页,马克思主义

21、理论部,1、逻辑经验(实证)主义的累积式发展模式代表人物:石里克、卡尔纳普、莱辛巴哈、亨普尔等 主要观点:关注科学的结构,对科学发展模式讨论不多;强调归纳方法、观察和理论截然二分科学家通过对科学事实进行归纳得出科学理论。随着观察和实验的扩展,科学知识也在逐渐累加。“中国套箱”:先前的理论包容在后继的理论之中。新旧理论之间不是摈弃关系,而是归并关系。同质归并:把高度确证的理论归并到更全面的理论中去,如自由落体定律之于牛顿力学;异质归并:把高度确证的理论扩展到更广的范围中去,如经典热力学之于统计力学。强调科学理论之间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符合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的朴素直觉,却难以解释科学中的革命性进展。,

22、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27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证伪主义的跳跃式发展模式代表人物:波普、拉卡托斯主要观点:反对归纳方法、反对“观察和理论二分”认为归纳方法是或然推理;观察渗透理论“猜想与反驳”真理是无法获得的,只能通过不断抛弃错误来逼近;科学家大胆提出猜想,然后用观察实验来检验。假说被证伪便抛弃它,假说未被证伪便暂且保留。科学的发展模式:P1 TT EE P2科学问题(Problem,P1)是起点,从而提出解释问题的试探性理论(Tentative Theory

23、,TT),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liminate Error,EE),被确认的理论又会面临新的无法解释的问题P2,以此循环,推动科学进步。跳跃式发展模式强调“不断革命说”。它虽提出了具有批判精神的猜测与反驳,但片面强调理论的可证伪性,忽视了理论本身具有一定继承性,与科学史有较大出入。,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28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历史主义的科学革命发展模式代表人物:库恩主要观点:主张用历史方法从动态角度考察科学发展机制“范式”(paragram)某个科

24、学家集团的共同信念,以及在此信念支配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等。科学的发展模式:前科学 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 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前科学时期尚未形成范式;一旦有了系统理论后便进入常规科学阶段,人们用共同的范式去解决问题;当出现愈来愈多的难题不能解决时,就进入危机阶段,直到旧的范式遭到摒弃;新范式产生,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完成;之后新的常规科学又沿着新的范式所指引的方向向前发展。科学革命发展模式将累积与革命结合起来考虑,更合乎科学史。库恩将新旧范式更替看成是政治斗争,并认为新旧范式之间不可通约,从而趋向了相对主义。,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

25、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三、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29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社会建制化”基于某种社会需要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核心是“科学技术活动的职业化”、“知识生产活动的体制化”,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30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社会建制化的内容“价值层面”(思想基础)确立了特殊价值和体制目标科学的体制目标“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技术的

26、体制目标“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并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制度层面”(基本标志)形成了与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传播、应用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行为规范科学技术活动中的奖励机制其他与科技活动相关的制度,如国家科技政策“组织层面”(基本条件)建立了以科学技术人员为活动主体的社会组织学会、研究院、工业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大学“物质层面”(基本保障)为科技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如科研所需的资金投入、仪器设备等,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31页,马克思

27、主义理论部,、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历史进程 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业余走向专业化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专业化走向职业化国家科技体制形成,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32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业余走向专业化 古代:经验型知识生产自然哲学家的哲学式研究:零散、思辨工匠和技师在实践活动时积累的知识技能:随机、偶然、缺乏理论基础近代:实验型知识生产培根:“实验哲学”英国皇家学会(1662)成立1662-1730年,英国皇家学会集中了全世界1/3以上的杰出科学家:

28、牛顿、哈雷、波义耳、胡克等;科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认可;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属于一个有共同目的和宗旨并恪守一定规范的科学组织。法兰西科学学院(1666)成立由政府资助,设置了领取国家薪俸的院士制度这是科学活动体制化和科学家社会角色形成的重要标志。科技活动在17世纪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劳动,科学家由业余走向专业化。,知识生产从“经验型”转向“实验型”,第33页,早期的专业科学学会,156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自然奥秘学院”1603-1630年意大利罗马“猞猁学院”1645年英国伦敦“哲学学会”、牛津“实验哲学俱乐部”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1666年“法国科学院”成立1

29、700年德国“柏林学会”成立(莱布尼兹主持)1766年英国伯明翰成立“太阴学会”(“月社”),第34页,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35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专业化到职业化 英国皇家学会作为专业化科学的代表,仍是业余科学家聚集的场所,其会员以贵族和政治家为多。19世纪德国科学技术活动以职业化为特征的高度体制化,是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重要阶段。兴建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新式大学:柏林大学(1809)、玻恩大学(1818)、慕尼黑大学(1826),以及

30、专门培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工艺学校。美国大学: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形成,“业余”科学家的职业,第36页,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37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技术活动在产业界的职业化和体制化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建立和工业研发人员的出现。德国合成染料工业如巴斯夫、拜耳、赫斯特最先创建工业研究实验室;德国电气工业(如西门子公司)、钢铁工业(如克虏伯公司)也创建了实验室;美国的贝尔电话公司和通用电器公司也相继建立工业实验室。科学技术活动在政府中的职业化和体制化以政府支持和

31、直接管理的科研机构的建立与政府资助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为特征。1873年德国建立“国立物理研究所”1877年德国建立“国立化学研究所”1879年德国建立“国立机械研究所”,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38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国家科技体制的形成: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事业是国家资源纷纷建立和扩大由政府支持的科研机构建立了支持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中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的资助机制,如美国科学基金会政府和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改变了以前科技活动主要依赖

32、社会捐助和科学家个人资产的状况。国家纷纷制定鼓励和支持科技活动的政策“科技政策”: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强化其科技潜力,以达成其综合开发之目标和提高其地位,而建立的组织、制度及执行方向的总和。科技政策成为国家科技体制的重要支撑。,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39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各国的科技体制类型“多元分散型”:以美国、英国为代表政府用间接手段(法律、政策)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实行宏观调控,没有统一、确定的科技政策和宏观指导方针;政府只对基础性的、国防的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研

33、究进行投资,其他研究活动主要靠市场机制来调节管理方式多元化、组织结构分散“高度集中型”:以苏联、法国为代表管理体制和政策方针一元化,集中领导并有金字塔式的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政府直接介入从研究到生产的全部过程,并且是国家科技活动的主要投资者。“集中协调型”:以德国、日本为代表在市场引导集中为主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科技开发实行集中管理;产业界是国家科技活动的投资主体,政府通过统一而配套的方针政策将政府与民间的各种要素纳入统一的科技发展轨道。,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四、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

34、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40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是科学的社会建制中相互联系并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实现科学建制的体制目标,科学家需要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而正是共同的行为规范将科学家从分立的个体结合为互动的社会群体,形成了科学共同体。另一方面,科学共同体发挥着维护科学建制的体制目标和行为规范的功能。离开了通过科学家的自律、相互交流与监督而构成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建制的体制目标的实现、行为规范的维护和奖励的分配等是无法完成的。,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

35、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4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共同体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波朗依提出了科学共同体概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形成了科学共同体。”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组织机构、规则和权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20世纪60年代,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将“科学共同体”与“范式”概念联系起来,“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组成。”,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36、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42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价值观念层面上的科学共同体认为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科学作为独特自主的社会事业,主张科学是自由的,科学共同体需要自治。社会建制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作为非实体的组织方式,体现了科学的社会建制中科学家的交往和互动模式与机制。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共同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评价、分配、承认,对科学成果的质量进行社会控制,并由此保证科学这个社会系统有效运行。,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

37、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43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参照库恩的“科学共同体”和“范式”概念,美国技术史家康斯坦于1980年提出了“技术共同体”和“技术范式”的概念。“技术共同体”就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而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44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共同体的表现形式“正式组织”:是指那些有明确目标、任务、结构、职能的机构,并且由此形成了成员间的责权关系,对个人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如科学技术

38、研究所、科技学会或协会等。“非正式组织”:是在组织成员之间感情相投的基础上,由于观点、爱好、兴趣、习惯、志向等一致而自发形成的结伙关系。如学派、无形学院。,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45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正式组织“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创新科学技术为根本任务的知识生产组织。直接或间接受国家的指导和控制。科研院所作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广泛分布于大学、企业、以及各级科学院和政府部门所属的机构中。世界上第一个科研所:卡文迪许实验室(1871)“科技学会或协会”

39、: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如出版学术刊物,召开学术年会和研讨会,组织国际会议、国际间学术互访等,为科学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学会:英国皇家学会(1662),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46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2)非正式组织“无形学院”:是地理上分散的科学家集簇,他们虽然分属不同的实体机构,但通过灵活多样的非正式交流与合作,而形成了高度互动。无形学院中的成员往往是本学科的核心科学家,交流的是前沿进展和新知识。交流形式:非正规

40、,通过科学家的面谈、信件或未定稿进行,因而更深入。科学沙龙、学术车间、周末茶话会等意大利“山猫学会”(伽利略首创)爱因斯坦等人的“奥林匹亚科学院”英国剑桥的“三一中心”,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47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学派”:是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一种科学家集团。该集团围绕共同的学术思想形成公认的学术权威。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如哥本哈根学派,以玻尔为核心,聚焦了海森堡、泡利等一大批青年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和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派的特点:内

41、聚性:遵循共同的学术思想,并以学术权威为组织核心,成员联系更加紧密。整体性:由于学派中科学家的思想观点一致,且有共同追求,学派往往是一个有竞争力的集体。传承性:有竞争力的学派往往有发展潜力,会吸引新一代学者,而产生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排他性:学派之所以形成,原因在于其思想未成为整个研究领域的共识,而存在着与之竞争的观点。但学派若过分排他,形成门户偏见,会成为新思想的发展阻力。,师徒链,赫德西 G.P.汤姆森 索迪 阿斯顿 查德威克 卢瑟福 玻尔 J.J.汤姆森 阿普尔顿 玻恩 科克罗夫特 巴拉克 沃尔顿 戴维森 布莱克特 哈恩,第48页,家族相关,W.H.布拉格W.L.布拉格J.J.汤姆森G.

42、P.汤姆森E.费歇尔H.费歇尔N.玻尔A.玻尔P.居里 J.居里M.居里 I.居里,第49页,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50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一般包括“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两方面。“技术规范”:是指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般要遵循的方法论准则,即主要指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及其成果必须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科学研究经验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等。“社会规范”:是约束、协调科学家行为的制度性要求。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一般主要指社会规范。,引言

43、: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5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默顿)默顿民主秩序中的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规范结构)(1942),首次对科学家的行为规范进行了系统研究。其分析主要针对的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学院科学”。UCDOS“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科学应当是没有国界的。评价的客观、非个人标准一种学说,不管其来源如何,都要按照客观的非个人的标准来衡量,而与提出这一学说的人的个人或社会属性,如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等无关。普遍主义表明

44、,科学事业向所有有才能的人开放。这与民主精神是一致的。,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52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公有主义”(communalism)科学应当是为人类所共有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家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具有独占权,科学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它归属于科学共同体;要获得承认的内在要求。包含着“独创性”规范用人名命名的定律或理论只是一种纪念性的形式。公有主义VS专利保护制度“专利”是指国家授予发明创造人在一定期限内独占其发明创造的一种特权(知识产权)。表面看

45、来,专利的独占性与公有主义相矛盾,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专利制度在授予发明人一定期限的专利权的同时,也要求他公开新技术,使任何人都可以了解新技术的进展,为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与改进提供条件。因此,专利制度本质上是要打破技术保密的,它只是为了回收发明的投资,才给予发明者一定期限的独占权,这样做是利于发明创造本身的。,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53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独创性”(originality)这是默顿1957年补充的行为规范。要求科学家只有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

46、的东西,做出了别人未曾做出的贡献,科学家的工作才被认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实质意义。科学是对未知的探索,科学成果应该是新颖的,公有主义规范内在地要求把“独创性”作为制度性要求。,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54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袪利性)无私利性并不否认科学家的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家不应该因为对个人私利的追求而影响科学事业。无私利性不是对科学家行为的一种道德上的要求,而是一种基本的制度性要求。科学家

47、可以出于各种动机。当种种科学不端行为(伪造和篡改科研成果、抄袭和剽窃、因利益冲突而有意做出有失客观的评价等)出现时,无私利性这一制度要求便成为一种禁令。“袪利性,既不是指科学家只应为科学而科学,也不是指科学家只能利他、不应利已,甚至不是指科学知识实际上与利益无涉,而在于从制度层面上控制和避免科学活动因各种利益而导致偏见和错误。”,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55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科学崇尚合理而有依据的

48、怀疑与批判研究者有责任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批评,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怀疑,只要这种怀疑或批评是有根据的、有条理的,而不是毫无道理的妄加揣测。,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56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默顿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其他新的规范。如巴伯增加了“理性精神”、“感情中立”。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理想的基本原则,虽然与现实的社会运行有一定距离,但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容否定的。默顿指出,当科学家的行为规范这一外在制度性要求,内化为科学家的自

49、觉的行为准则时,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就演变为“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的精神气质,是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可以内化为科学家的科学良心。,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57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科学的奖励系统和社会分层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要成为公共知识,那么如何鼓励科学家的创新活动?科学的奖励制度:获得承认默顿提出,优先权之争不能归因于科学家的个人品质,其根本原因在于,“承认”以及由此而来的“报偿”构成了科学家个人收益的“制度化补偿”。科学家的最高报偿是获得共同体的

50、承认,这种承认是通过职位的承认和名望的承认表现出来,以成果的引证数和获奖、荣誉称号为标记的。基于科学贡献的不同,这种承认的分配是不均匀的,这便造成了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不同层次的成员在科学界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较高职位和声望的科学家便构成了科学体系中的权威结构。,引言:科学技术观本讲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阅读与思考致谢,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58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马太效应由于承认、荣誉和资金等科技资源分配的社会性和复杂性,奖励和承认的分配并不是完全公正的。那些已具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更容易获得与他们的科学贡献不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