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职工心理及调节.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4727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9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殡葬职工心理及调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殡葬职工心理及调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殡葬职工心理及调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殡葬职工心理及调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殡葬职工心理及调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殡葬职工心理及调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殡葬职工心理及调节.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殡葬职工心理及调节,吕秋云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常务理事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全国联合抗震救灾心理救援专家组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殡葬职工的压力,面对丧亲者:麻木、悲痛、愤怒、闹事。了解、理解和应对新时期的要求:殡葬改革,走向世界、世界殡葬协会主席国家 扩大视野,顺应变化竞争的压力-工作的意义,学会放松家庭压力学会沟通,悲恸悲恸为一连续的过程,但为了便于描述,其可分为3个阶段,正常的悲恸反应阶段I:数小时到数天否认、怀疑“麻木”阶段II:数周到6个月悲哀、哭泣、阵阵的悲恸焦虑的躯体表现不安睡眠差食欲减退内疚、埋怨他人死者仍存在的体验,错觉

2、或鲜明的映像听到死者讲话的幻觉有关死者记忆的先占观念社会性退缩阶段III:数周到数月症状缓解社会活动恢复怀念过去的好时光(症状可能在周年忌日复发),异常或病理性悲恸,(1)异常强烈的悲恸-达到抑郁性障碍的诊断标准;35%的丧亲者在一定时间内可符合抑郁性障碍的诊断标准,注意迟钝症状和自尊的全面丧失现象(比自责更严重),因为这些表现极少见于那些单纯的悲恸者(Clayton等,1974;Jacobs等1989)。(2)延长悲恸-时间超过6个月,约20%的人可持续更长时间(Jacobs,1993)。延长悲恸可能与抑郁性障碍有关,但也可能单独出现。,(3)延迟悲恸-是指在亲人去世后2周左右丧亲者才出现第

3、一阶段的表现,更常见于突然、外伤性或意外的亲人亡故的丧亲者。例:“你们给我看两个木偶干什么?”,(4)抑制或扭曲抑制性悲恸指缺乏正常表现的悲恸,而扭曲的悲恸指表现(抑郁症状除外)的异常,这些异常或者体现在程度上,如有明显的敌意、过度活动或极端的社会退缩;或者表现在类型上,如出现死者所患疾病的躯体症状表现等。病人对与死者有关的场景或任何其他提示物的回避,在上述各种类型的悲恸中均很常见。,病理性悲恸的原因,异常的悲恸通常更常见于以下情况:死亡突然发生,出乎预料;丧亲者与死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或依赖性、或矛盾的情感联系;幸存者生活无保障、在表达感受上存在困难或以往罹患精神疾患;幸存者需要照料孩子而不

4、能随意地显示自己的悲恸之情。,痛苦工作(Crief work),痛苦工作概念是当前危机干预理论最为重要的基础.1942年波士顿椰子园音乐厅(cocoanut grove melody lounge)大火烧死492人,Lindemann(1944)发现那些没有经历正常悲痛过程或痛苦工作的居丧者,将发展严重的精神病理痛苦工作包括:为失去亲人悲痛、从丧失亲人的不幸中体验到痛苦、接受丧失亲人的现实适应没有心爱人存在的生活。鼓励人经历正常悲痛过程可预防丧亲危机所致的负性后果。,对居丧者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渡过正常的悲哀反应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表达对死者的感情,找到新的生活目标。,居丧干预的策略

5、,一 支持与帮助二 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 受及对死者的回忆三.干预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四.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五.适应丧失,并逐渐投身新的生活,一.支持与邦助,居丧之初多处于休克期,表现麻木.目标应放在建立关系 提供支持(大连)鼓励表达感情 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邦助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二 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邦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幼儿园)治疗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法。邦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是十分关键的。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例

6、:痛失爱子的父亲),必须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用日记等其它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大连:参观会场 放飞 海祭 设灵堂,l继发的丧失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继发的丧失表现为一种无形的象征性的丧失时,例如丧子的父母同时感到失去了自身的一部分,也失去了对孩子所怀的梦想和希望。,应使居丧者懂得悲哀将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这一点能使居丧有所准备。例如,一对夫妇在孩子去世后关系日益紧张,对此认识以后,会把它看作是悲哀反应的症状,而不会轻易认为彼此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三.干预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抱现实的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我们存在的本

7、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给予。治疗者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要使它影响治疗。,学会处理居丧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愤怒,这只不过是敌意情绪的转移。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回避 借酒浇愁 暴力 自杀等是不健康的行为。(例:丧夫的妇女),即能“共情”,能分担居丧者的痛苦与悲哀,又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使居丧者滋生绝望或过份依赖。鼓励正视困境和问题。避免不现实要求“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例:失去大儿子的母亲)。,使用标准问候语,“您好!我们是 您有什么话(或者你有什么困难)想对我说吗?”,使用类似的声音,咨询员的声调开始时就应与来访者的声调相匹

8、配如果来访者的声音听起来平缓而悲伤,你应该轻声说话如果来访者的声音愤怒而响亮,你的声音应该与其接近但音调稍低于来访者慢慢地,把你的音调调到正常水平来访者会匹配你的音调,使用来访者的用词,尽量使用来访者的用词、用语与其交谈来访者:“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咨询员:“您已经制订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吗?”来访者可用俚语,但不鼓励用贬义词或不恰当的词汇,倾听,好的倾听者:用心理解和领会思想与感情允许口误或用词不当允许停顿和沉默搁置自己的需要与看法,不好的倾听者:打断对方的谈话随意转换主题说教匆忙下结论回避问题,避免 给予建议,给来访者建议是件很危险的事;避免这样做交流目标是帮助来访者自己做决定如果你的建议

9、无效,你将为这一失败承担责任如果建议有效,成功属于咨询员不管成功与否,来访者都没有真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 评判来访者,避免出现如下情况:“你不应该那么想”“你不应该伤害你自己”“你怎么能那么做呢?”,避免 转换话题,给人一种有意避开谈论此话题的感觉,或咨询员不舒服谈论此话题避免出现如下情况:,“我的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我真想结束这一切”,咨询员:“你是从哪得知我们这个机构的?”,还原更完整的事实,受害者描述的事实,通常是部分的事实,主要是痛苦的部分,不是事实的全部。在肯定他们描述的事实上,让他们看到更加完整的事实。例:当事人:“我的亲人都死了。”助人者:“真的全死了?”助人者:“他们

10、的确死了,同时,你还活着。”,允许感受,当事人的感受是属于他/她自己的,对于他或她来说,都是真实的。通常负面的感受存在,却是当事人不想要的;而想要的正面感觉,却还不存在。这两部分都要被允许。逃出大难的人,一方面可能庆幸自己获救;却有可能因为家人都死去了,自己很内疚。两方面的感觉,就算很矛盾,都要被允许。,当事人:“我的同学都死了,我却还活着。”(哭)助人者:“你应该为自己活者而高兴。”助人者:“您可以为他们哀悼,也可以哭,同时,也可以为了自己更好地活下去而感恩。”,l如果家人在此次灾难中去世,要允许他们哀悼悲伤,同时,要非常小心注意他们的状态,有可能还没能接受家人去世,尤其是那些说自己感觉不到

11、悲伤的当事人,这些可能要专业人士处理,可能还不能马上处理。,接受事实;表达爱;用活得更好去表现爱。,四 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了解居丧者的人格对于了解个体的独特反应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痛苦,他必须面对和经历居丧过程,回避和试图绕过这一阶段是不现实的。告诉他应激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帮助居丧者了解自身的悲哀过程,能减轻居丧者害怕会因此发疯的恐惧,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五 帮助居丧者适应丧失,并逐渐投身新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鼓励居丧者投入新的生活,取决于居丧者的个人特点、丧失的性质以及干预的进展是否顺利。但是,尽管有许多困难,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迈出这一步,鼓励居丧者在新的活动、新的人际

12、关系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居丧干预不等于精神病学意义上干预。首先要帮助居丧者适应,应付创伤事件,不要在情感发泄方面化太多时间。提供放松的、使创伤受害者康复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时才实施治疗性干预。帮助丧亲者体会到自己的可控制感,如果不想谈就尊重他/她的意见,丧亲者在人际关系中暂时表现退缩应给予尊重,心理干预中的文化考虑,干预模式应当与当地的文化相适应对于生命、伤害和死亡的信念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文化认知和反应祭奠仪式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支持,祭奠仪式的心理意义,祭奠仪式会提供特定的时刻和空间来完成分离仪式提供了相互支持的机会恸哭提供了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悲伤的方式清明节提供了与逝者定期接触的机会,殡葬行业的性质?,殡葬行业烧死人、埋死人?是传承5000年文化,是为活着的广大群众服务的,殡葬消费:危机中的“口红”,是“面子消费”我认为主要是“心理消费”。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和爱,表达对死者的情感和怀念。对的起故去的人,减轻内疚感,小结,痛失亲人是人生的重大丧失。可能引起情绪、思维、行为各方面的改变,也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改变,有时还迁延成慢性状态,给个体及其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鼓励人经历正常悲痛过程可预防丧亲危机所致的负性后果。殡葬行业是为活着的广大群众服务的,协助丧亲者健康的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