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修书人生》导演创作分析 影视编导专业.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5176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录片《修书人生》导演创作分析 影视编导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纪录片《修书人生》导演创作分析 影视编导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纪录片《修书人生》导演创作分析 影视编导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纪录片《修书人生》导演创作分析 影视编导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纪录片《修书人生》导演创作分析 影视编导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纪录片《修书人生》导演创作分析 影视编导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录片《修书人生》导演创作分析 影视编导专业.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纪录片修书人生中的导演创作分析摘要纪录片是一种将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真实遇到的人的进行展现和记录的一种记录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就是真实性、纪实性,因此纪录片普遍是通过真实手段来展现的。纪录片致力于表现某种思想,但却是完全不同于剧情片渗透了艺术再现形态的纪实。而导演作为一部纪录片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工作相对复杂,需要对影片进行架构、内容修缮、镜头掌控、最终剪辑,从而使影片在大众面前得以呈现,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导演起到的是主体作用。他们需要在整个纪录片的开始到呈现各个环节中进行整体的把握,而且,导演的个人思维也会影响他人的创作,最终表现在影片的整体结构中。本文结合纪录片修书人生对导演从影片选题

2、、主题表达、人物采访沟通到拍摄剪辑的创作过程进行分析。关键词:导演创作主题沟通AbstractAbstract:Documentaryisamodeofrecordingthatshowsandrecordstherealthingsthathappenaroundusandtherealpeoplewemeet,andthecharacteristicsofthismodeareauthenticityanddocumentary,sodocumentariesaregenerallyshownthroughrealmeans.Thedocumentaryisdedicatedtotheex

3、pressionofacertainidea,butitisadocumentarythatiscompletelydifferentfromadramafilmpermeatedwithartisticreproductionforms.Astheorganizerandleaderofadocumentary,thedirector,sjobisrelativelycomplex,requiringstructure,contentrepair,cameracontrol,andfinaleditingtomakethefilmpresentabletothepublic,andinthi

4、sseriesofprocesses,thedirectorplaysthemainrole.Theyneedtograspthewholeprocessfromthebeginningtothepresentationofthedocumentary,andthedirector,spersonalthinkingwillalsoinfluencethecreationofothers,whichwilleventuallybeexpressedintheoverallstructureofthefilm.Thispaperanalyzesthedirector,screativeproce

5、ssfromtheselectionofthefilm,stopic,theexpressionofthetheme,thecommunicationofthecharacters,interviewstothefilmingandeditinginthecontextofthedocumentaryLifeofBookRepair”.Keywords:DirectorcreationThemeCcommunicate目录摘要Abstract第一章纪录片修书人生的选题背景及表达主题第一节选题背景第二节表达主题第二章纪录片修书人生中的拍摄对象分析及故事线设计第一节拍摄对象确定及分析第二节故事线设

6、计第三章纪录片修书人生创作中的沟通技巧第一节导演与文案创作者、摄影师及剪辑师的沟通第二节导演与拍摄对象的沟通第四章纪录片修书人生摄像及剪辑风格第一节摄像风格第二节剪辑风格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第一章纪录片修书人生的选题背景及表达主题选题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创作者最好能够依据自己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兴趣、取向,来选择自己能够触摸和把握的东西,寻找一个适合自己表达的题材作为选题,并通过这个选题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题材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本源,人们称“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这主要是因为纪录片是记录历史、关注社会和表现人生的载体,而产生其内容的过程,又是建立在创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理解、观察和发现的基础

7、之上。创作的过程是双重转化的过程,先从收集的具体材料中提炼出抽象的主题,再将抽象的主题具体化,用具体典型的材料树立主题。第一节选题背景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直都来都备受重视,从2016年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开始,在社会上更是引起了对传统修复技艺的关注,随之热议的就是已经逐渐被淡忘的“工匠精神”,而后不仅是对修复技艺,越来越多的手艺人进入人们的视线。2008年,国务院认同了古籍修复技术,并且在核定之后将其纳入了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作为传统工艺,古籍修复技术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之中,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不仅是国家层面,越来越多的民营机构开始从事古籍修复这一行业,中国传统技艺在发展传承方面已

8、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困难与挑战。中国最早发明了纸和印刷术,照理书籍应该大量收藏、大量传播,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古籍遇到了太多的劫难。造成书籍毁坏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朝廷焚书,从秦始皇到清代的文字狱,都有毁书的惨剧;又例如战乱毁书,有史籍记载,隋末农民起义焚书三十七万卷,唐末农民起义焚书八万卷;再有焚书坑儒、明英宗时期南京文渊阁大火等诸多实例,被火灾、水祸等造成的古籍损失不可计数。甚至于还有蚊叮虫咬、霉烂等,也是损害古籍过程中难以抵抗的自然因素,成为书籍的克星。由此说明一本书要几百年上千年的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到了现代,能够保留下俩的古籍已经十分珍贵,但是由于人们保护

9、意识的缺乏,导致大量古籍得不到妥善的保存,只能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慢慢腐烂,难以再见天日。只有少数古籍能够得到修复和有效保护,古籍修复是古籍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籍修复在我国一直都是冷门行业,鲜少有人触及,古籍修复是一种很冷淡的工艺,在古时并未被重视,但现在随着国家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古籍,开始将该技艺传承作为了一项重要技艺,其地位天翻地覆。起初该行业的从业者不过百人,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名,十几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民间手艺人没有故宫的资源和平台,同一行业中,民间组织与政府扶持机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论是大企业还是民间组织,都在不断寻求办法,从而修复更多古籍,为国家传统存续鞠躬尽瘁。四川西部

10、文献修复中心(下文中简称为“西部”)是在四川省洛带镇的一家修复机构,该机构由四川官方批准登记注册,其目的就是对我国的纸质文物进行修复,西部的目的并非盈利,而是致力于保护中国传统。在2013年时,西部获得了能修复可移动文物的资质,在2016年,国家还特意给了西部国家级称号进行嘉奖。西部文献修复中心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在这里年轻人占大多数,修复师平均年龄只有36岁,“年轻化”是他们的一大特点。由于有成熟的运营机制,西部已经在市场站稳了脚跟。同为修复行业的李小英却面临着艰难的处境,有着三十多年修复经验额度李小英曾受邀参加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古籍修复工作,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她把工作室搬到了成都玛塞城

11、收藏品市场。李小英没有市场和资金的支持,在这个行业发展非常艰难,无论是从人才培养、市场份额还是发展前景来看,大企业和民间组织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她们都坚持了下去,把古籍修复作为自己一生的信念。第二节表达主题关于纪录片的主旨思想一直存在两种主流的看法,其一认为纪录片不过是对现实的记录和呈现,它强调的是真实性,因此无需另外寻找主题,而是要淳朴真实的展示事件或者人物,让它自主呈现出个体的价值,而对纪录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历史价值,因此也不必要一定有主题。伊文斯作为国际纪录片大师,是这一观点的坚定拥护者,他认为纪录片对当下事情的记录,就是将来的历史回忆,并认为纪录片所涵盖的对象第一要素就是真实。

12、同样具有此观点的还有著名纪录片拍摄者怀斯曼。其二则认为纪录片所应该表达的不应是一种客观的陈述,在他们看来这种表达方式相对被动,他们提出,纪录片应该是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认为必须要赋予纪录片主题,从而表现具体的内涵。这一观点与上述观点呈相反性。他们认为既然创作者选择拍摄纪录片,就必然存在内容、景象、构图等主观思想的介入,虽然并不影响真实性,但却必然蕴含着拍摄者的个人观念和形象,也就代表着该纪录片的主题。很多纪录片在开机时并未得到一个完全确定的主题,大部分都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确认,最终得以形成的。在纪录片修书人生中,创作者关注古籍修复技艺,文物埋藏了成百甚至上千年,有的早已经残破不堪

13、,失去以往光鲜亮丽的样子,让人提不起一点兴趣。可是却有这样一群人,愿意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修复它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只一心一意做好这一件事,虽然文物是过去式,但是古籍修复却是现在进行式,也是未来式。不论社会如何发展进步,科技如何发达,手艺都是非常重要的,尊重手艺也是在尊重历史,传承手艺就是在传承文化,唤醒和发扬这个时代逐渐淡忘的“工匠精神二但在创作中后期,却发现同一行业中不同发展境遇的“云泥之别”,有政府扶持发展的民营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平台;而民间组织则得不到保障,很难与大企业竞争到市场份额,生存环境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者转而将目光转向了民间非遗传承力量的困境与挑战。第

14、章纪录片修书人生的选题背景及表达主题第二章纪录片修书人生中的拍摄对象分析及故事线设计分析拍摄对象对于之后的故事设计和拍摄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拍摄对象的选择需要对象具备自身的特色,不论要拍摄的人是社会精英,亦或者底层民众,是高高在上,又或者微如尘埃,他们与他人是存在些许差别的,是拥有个体的独特身份、气质、性格的。先进人物和普通百姓都能带给观影者以共情和启示,便是对拍摄对象的最大称赞。进行拍摄对象分析就是在挖掘人物身上的这一点特质,甚至关系到故事的整体构架以及主题表达。因此在前期需要对拍摄对象进行采访分析,注意挖掘拍摄对象身上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一些具有故事性、戏剧性的事件,丰富人物形象,由此设计出影

15、片的故事线。第一节拍摄对象分析在前期进行人物调研的时候,可以通过采访的方式,从问答过程中挖掘出人物故事,但是在采访中,除了基本信息一问一答之外,尽量采用开放式提问,不要给被采访者设置选项,而是适当引导,让其自由发挥,这样能够得到更多更发散的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与拍摄对象身边的人沟通,例如同事、家人、邻居等,从旁观者的口中得知拍拍摄对象的性格、工作时的状态,更加客观真实。纪录片修书人生在对于拍摄对象的分析中,既有采访也有和旁观者了解得来的,从创作者与拍摄对象的采访中可以得知,李小英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修复经验的修复师,小时候由于意外造成右眼残疾,但是这并没有打击她读书的意志,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读

16、书,一直到深夜,这样的习惯坚持了八年,为之后从事古籍修复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八年的坚持自律中可以看出李小英是一位有这坚定信念的人,并且八年的知识积累她的文化素养也非常优秀,在拿到待修复的古籍之后,能够判断出它的大致内容、年代以及文化价值,对修复工作的开展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李小英之前也收过徒弟,但是由于薪资微波最后没能留下来,李小英对此感到非常可惜,但也理解他们的想法,民间机构想要生存下来已经十分不易,最艰难的时候做一天下来也只够一碗面钱。而从李小英邻居“淘书斋”老板处可以得知,李小英的工作室常常入不敷出,现在的工作场地是“淘书斋”免费为其提供的,由此也能看出李小英工作室想要维持经营是非常

17、困难的,连房租也交不出来,但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还能内心坚定坚持三十多年,热爱已经不足以形容她对古籍修复的感情了,她已经把古籍修复和传承这门技术当做了自己的责任。修书人生的另一个主人公95后女孩李彦君,已经是一名有着近四年修复经验的修复师了,并非专业出身的她,是由于机缘巧合才来到西部。黎彦君进入西部的故事是源于兴趣,某次古籍修复的培训会上,黎彦君深陷其中并迅速求职于此。作为新加入西部的职工,她担忧“左撇子”会给自己的实习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每日练习,勤学苦练,将报纸剪裁成一根根细条,哪怕是冬日也每日不辍。在这种枯燥的培训和训练之下,在手都被冻僵了无数次之后,黎彦君能够在无参照点时裁剪

18、直线,这才让黎彦君有了辅助的资格和水平。她非常喜欢整理的感觉,她说自己九个月的努力并未白费,当看到很多文物被修复,被工整的摆放,她很有成就感,而且感觉到自身的压力能得到释放。到如今黎彦君也不过23岁,但她已然成为能够独挑大梁的修复师,可以修复机密档案,2020年她曾历时两月独自完成了一份档案的修复。年纪轻轻的黎彦君现在修书经验丰富,已经是修复组的小组长,带着六名组员,并且在修复中心开设的少儿修复体验班中担任讲师,能够独立担任对外培训的工作。黎彦君坦言“通过这种小众的东西,可以让我觉得有我存在的意义J黎彦君对于古籍修复抱着极大的热情,她从业四年非常迅速的成长起来,并且得到了西部的重点培养,对于古

19、籍修复行业来说这样的年轻力量是非常珍贵的,黎彦君深知自己现在从事的行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也在积极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能够改变现状。从对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的了解分析,创作者挖掘到了两代人身上对古籍修复的热爱,虽然面临的境遇不同、工作环境不同、修复经验和方式不同,但是从她们身上还是让观众看到了古老行业的未来。第二节故事线设计纪录片的创作过程需要故事性,这对于纪录片来说,已然成为不可更改的铁律。当前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思路基本都是通过某人身上的故事来延展的,通过对其背景、命运、经历、社会大事等的描述和铺垫,逐渐讲述某个具体的故事,从而引起他人的兴趣。纪录片和故事片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影片模式,纪录片内有故事

20、性美感,同时对故事性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也使得纪录片能有效的传达给观众某些事件,从而通过情节、细节,引起观众的思考。他们会因为情节性、故事性对人物浮沉产生共情,也会关系故事的走向和发展。纪录片虽然是一种以真实性作为主体的影片形式,但其中却存在着戏剧性,不过该戏剧性与剧情片又有很大的区别,其主要目的是反映和解决矛盾,而剧情片这是通过人物的发展来引起吸引观众。纪录片会以细节作为载体,从而展现自身的故事性,在细节上表达故事性能有效增加故事的感染性,促使观众对人物情感进行理解。但即便设计故事性,对纪录片来说,真实性仍然是第一要素,否则就会失去纪录片的本质。影片修书人生围绕李小英和黎彦君两位主人公展开故事

21、,李小英的修复师团队现在只有三个人,都是拥有几十年修复经验的老师傅,相较于年轻人来说,她们的经验更丰富,技艺也更精湛,但是她们已经渐渐与市场脱节。李小英的修复工作室位于成都玛塞城收藏品市场,之前她们参加了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古籍修复工作,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她们只能从学校撤出来。现在的工作室是“淘书斋”老板免费借给她们使用的,作为从事古籍修复行业的民间组织,没有稳定的货源和资金支持,很难在市场立足。李小英能够在这个行业坚持三十年,全凭自己过硬的技术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李小英将工作室选址在玛塞城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是最接地气最直观的面对市场,“淘书斋”的老板拥有大量的藏书,也为她们提供了一些货源,

22、但是想长足发展,培养市场是必不可少的。这里也经常有外地的顾客带来需要修复的古籍,李小英虽然也需要业务,但是她承接修复工作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量。古籍的破损程度、受损方式、古籍价值等都会影响修复方案。李小英一般会给顾客推荐经济实惠的修复方案,修书需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而李小英修书只要是不影响阅读和流通就可以了,这不能说是技艺不精,只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李小英深知古籍修复行业里的民间机构只能依靠过硬的本领获取市场份额,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对民营企业而言并不现实,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专业化和企业化程度是民间机构无法企及的。在当下的大环境下,虽然国家政策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对古籍修复行业的关注和认可较之以前

23、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像李小英这样的民间组织者们并没有分到这杯羹,她们仍然在独自与市场斗争,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除了维持自己的饭碗,更是希望自己手中的技艺能够后继有人。同样是做古籍修复行业的西部,是四川省内的重要的古籍修复中心,也是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小学生古籍修复培训班”每月定时开课,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孩子们对古籍修复的兴趣。90后女孩黎彦君已经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近四年,去年年初她独立完成了一份重要档案的修复,正是这一次的修复经历磨练了她的心性和技术。年轻的黎彦君现在已是修复组的小组长,并时常作为培训讲师向中小学生们讲解古籍修复知识,而小朋友们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和奇思妙想也让她看到了古

24、老行业的希望。古籍修复目前尚属冷门行业,较之有收入保障的大机构,民营企业的生存艰难了许多。这些年李小英收过很多徒弟,但枯燥乏味的工作和微薄的工资是不能留下年轻人才的理由,但她并未因此泯灭收徒的念想。为将来的古籍修复行业培养兼具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行的年轻从业者在李小英和黎彦君看来是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第二章纪录片修书人生中的拍摄对象分析及故事线设计第三章纪录片修书人生创作中的沟通技巧在创作纪录片时,拍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个体的复杂性,不稳定性使得拍摄过程也存在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促成拍摄的结束。导演需要与拍摄对象沟通、与文案创作者沟通、与摄影师及剪辑师沟通,因此掌握一定

25、的沟通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沟通可以提升彼此之间的认识,进一步的发现发掘,随着沟通的展开,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创作的深入。金刚川和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曾在采访中说过“重视沟通,团队协作效率会更高”,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都要有大量的沟通去完成、协调。在沟通之前,提前做好资料准备,这是特别重要的,掌握的资料越多,双方拥有共同话题才能使沟通更加顺畅。特别是被采访对象是某一行业的专家前辈,如果前期对其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充分的话,沟通很难在同一个层面上,可能会让对方觉得没有诚意,不利于接下来的创作进行。第一节导演与文案创作者、摄影师及剪辑师的沟通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与团队和拍摄对象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26、,决定着影片能否顺利完成。与他人沟通时要依据个人性格特征进行,导演所承担的任务更多是主体性的、全局性的。导演需要把握影片的整体,控制画面的质量。对导演来说,必须要与摄影师加强沟通,从立项开始就要进行深刻的交流,从剧本到具体操控,创作纪录片的目的、观念需要在前期就进行完整的交流。对于分镜、气氛、镜头等的把握也需要放在前期进行敲定,导演需要跟摄影师做好交代,从而讲述其故事性设计,讲述拍摄对象任务,为最终展示出最有效的效果、表达出最合格的镜头、传达出最合理的情绪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让镜头随着故事性拍摄对象而变动,使得效果更多样。现场中与摄影师的关系必须要做好,要合理有效的进行沟通,即便是产生矛盾,导演

27、需要及时和摄影师协商解决,不能影响了现场的情绪。在修书人生拍摄过程中,由于李小英所处的玛塞城工作室是在地下一层,光线较暗,摄影师认为需要灯光的介入,这时候加入灯光对整个画面的呈现都有帮助,确实应该做出调整。李小英工作室空间非常狭小,摄影师认为在镜头中看起来显得非常拥挤杂乱,而导演则认为这样的环境更能凸显出她们窘迫的状况,与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宽敞明亮的修复工作室形成视觉冲击。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导演和剪辑师总会因为效果的呈现而出现矛盾。但这些矛盾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纪录片的效果,导演在电影的后期剪辑中,承担着对剪辑师的指导作用,也是最后的拍板者。被得威尔作为楚门的世界的拍摄者,曾说:“你与剪辑师之间有一

28、条微妙的界限:你既要从剪辑师那里获得自己没有预料到的想法,同时也要他们认可你才是最终的决定者。你绝不会想要一个愧儡。打磨作品的时候,你会希望有人说:“好的,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你的观点,选择是否能对其来进行延展。当合作达成,效果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后期剪辑中,导演和剪辑师的关系需要被明确界定,对于整个影片的剪辑工作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导演需要阐释自己对影片的理解与意图,为剪辑师确定剪辑的框架和原则。导演给剪辑师进行剪辑的过程中承担的是指点作用,而具体的场景、段落和镜头还需要剪辑师自身的经验,剪辑师是导演指令的贯彻者和实践者。导演需要给予剪辑师充分的信任和肯定,在剪辑过程中,要认真看待剪辑师可能迸

29、发出的灵感,具体细致的剪辑过程就交由剪辑师完成,导演如果一直在旁边插手反而会引起矛盾。第二节导演与拍摄对象的沟通导演首先需要与拍摄对象建立信任,选择一个纪录片受访对象意味着你的故事可能会围绕他的生活或他的观点展开。因此,你需要对他进行“预采访”。一个好的预采访应该有着鲜明的目的,你想从被采访对象中获得什么对于你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所以,在拍摄之前,导演必须要明白自己需要得到什么。预采访的重要性,还在于其能对潜在受访对象进行筛选,通过采访,能了解到被采访对象与镜头的关系,有些很反感镜头,很抗拒镜头,有些对象会对镜头感到紧张,难以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正如纪录片大师弗拉哈迪所言,他说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

30、预采访,是为数不多的了解过程,北方的纳努克拍摄之前,他曾花费了三年与纳努克一家共同生活,之后才开启了拍摄,拍摄后还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沟通之前,要先设计好方案,第一次沟通就要让拍摄对象接受拍摄一般是比较困难的,拍摄对象可能会有很多的顾虑,这时候需要有应对的方案,打消拍摄对象的顾虑。在拍摄开始之前,导演首先与李小英进行了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了她们的故事,生活和日常工作内容,对之后的文案写作和故事创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拍摄对象并没有任何对摄像机的排斥和反感,这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拍摄对象。李小英本人非常健谈,任何一个话题都可以发散的谈下去,这时候尽量不要打断她的思路,认真聆听和记录

31、谈话中的亮点,顺着她的思路提问。在交流过程中,李小英提到希望未来电脑修书甚至3D修书可以代替人工修书,但导演又马上想到她之前说的人文情怀已经慢慢消失,针对她的这两个观点提出希望电脑代替人工和遗憾人文情怀的淡化这两点是否矛盾?李小英听后马上对之前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她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技有他好的一面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但同时也有不好的一面,对于文化、情怀是冰冷的机器所不能感受的。通过这些谈话加深了对李小英的了解,对之后的采访文案撰写也有帮助。第三章纪录片修书人生创作中的沟通技巧第四章纪录片修书人生的摄像及剪辑风格纪录片既有艺术审美的价值追求,又有高度纪实的需要,摄像风格直接影响了

32、纪录片的整体效果。影片的叙事和拍摄风格关系相当紧密,拍摄风格的展现,与其叙事空间息息相关。对于纪录片来说,其摄影风格与主题存在关联,如贾樟柯小武的拍摄中,主题是为了展示小人物的艰辛,因此他所运用的风格更多偏向于青灰色,这是现实的色调。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选择的影像风格则是黑白的,这是为犹太人的死亡所进行的致敬,也是对残忍的控诉。纪录片中存在编导思维,这是必然的,导演会控制纪录片的整体意识的展现,剪辑不过是后期的整合,但在创作之初,从采访到文案撰写再到拍摄,剪辑意识就已经展现,且贯穿其中。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与其他影片不同,纪录片不但要强化真实性特点,还要根据拍摄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拍摄手法

33、和技巧,以及后期剪辑手法的使用,其中拍摄技巧对纪录片的拍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掌握必要的拍摄技巧和剪辑意识对纪录片拍摄而言意义重大。第一节摄像风格在纪录片的内容中,细节所展示出的风格是相当重要的。细节对于纪录片内容的展现,是需要每个人重视的。在前期,剧本、导演、拍摄者等人就需要进行细节捕捉。在拍摄过程中更要强调细节化处理,这样才能提升纪录片的质量,使得纪录片能呈现出更多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因此摄影师必须了解影片的主题,只有了解到主题,才能选择好色调,做好拍摄方向,突出拍摄重点,从而等待细节、发现细节、捕捉细节。在修书人生中,由于淘书斋老板是一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主人公李小英问淘书斋老板是

34、否需要帮忙这一细节的捕捉,展现出李小英乐于助人,对于淘书斋为自己免费提供工作场地这一件事,非常知恩图报,平时也会经常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纪录片中对细节的展示需要对镜头进行有效的运用,不止是一般镜头,还需要对特写镜头进行处理和选择。特写镜头对于纪录片拍摄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同时特写能强调细节的特征,展现出更完善的细节,从而让观众更清晰的了解到细节带来的情绪变化。修书人生就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展现修复师们工作时的手部动作、眼神神态,表现出修复师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也让观众看到古籍修复工作的细致之处。此外长镜头也是纪录片经常采用的拍摄方式,长镜头的概念是对某个场景、某场戏进行一个长

35、时间的连续拍摄,使得镜头充斥着完整性,并且形成一个具体的段落。场景图具备单一性、完整性的特点,其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长时间的、连续性的,有助于观众的融入,从而提升纪录片自身的真实性。对长镜头的运用,也能为观众带来参与感、伴随感,让观众好像是亲临现场一样。长镜头有助于观众连续的了解事件,它通过某个影像的相对完整,从而给观众带来更真实、更完整的观看体验,降低观众的怀疑心,让他们对内容产生共情。长镜头的最终目的是让纪录片呈现出生活化特征和自然性,减少人为操作痕迹。而在纪录片修书人生中,长镜头客观地记录下了李小英等老一辈民间手艺人的生存现状,把观众带入了主人公的状况和情景中去。长镜头的使用,也为大量使用

36、同期声提供了条件,在李小英的修复工作室,采用同期声记录下了她们日常工作中的交流,旁边古玩店老板之间的交流,这样更能展现出拍摄对象真实、接地气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而不仅仅局限于工作内容。在玛塞城的赶集日,一位来自上海的顾客前来咨询,带来了自己需要修复的古籍,我们通过同期声将李小英与顾客之间的对话记录了下来,包括市场价格、地域差异引起的修复工艺的不同,这些内容与之后李小英采访中的部分内容不谋而合,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理解李小英的观点。第二节剪辑风格影视剪辑风格的选取也很重要。剪辑,其本质上就是对镜头的选择及组合,在一系列的素材中选择最合适的镜头并根据自身的表达需要从而进行组合和剪辑,将镜头进行联

37、结。在纪录片中,客观声相当重要,客观声的存在能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能让观众更好的认识到纪录片的内容,获取具体的信息。当前,对纪录片来说,现场音、解说、音乐和采访都是影响纪录片效果的重要元素,剪辑时必须要选好恰当的风格,使得各种声音能巧妙的结合起来,达到声画关系的和谐性。其中现场音能够渲染气氛,阐释画面内容,现场音能够让影片显得更加自然充实,具有立体感。在修书人生的后期剪辑中,多采用了李小英修复工作室与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之间的对比剪辑,不论是从修复师的资历、人才储备、修复环境和市场份额等方面来看,两者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其中修复师年龄和工作环境的对比最为强烈,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展现出

38、同一行业中不同的生存状况,通过这样的强烈对比,也能够引起观众的思考,大企业固然能够有更加科学有效的培养,但是民间组织就不必受重视吗?解说词对于加强叙事是非常重要的,但好的解说词不仅是写出来的,也是剪出来的。解说词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强调完整性,在剪辑过程中找准解说词的位置,突出其亮点,实现完整叙事完美表意。结语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导演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纪录片的创作与其他类型影片不同,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性。而在创作过程中,导演对于主题的把握决定了整部影片的风格。纪录片能有效的改善人们的个人价值观、情感表达能力和道德观念。因此纪录片的好坏,需要人们予以更多的重视。纪录片必须要基于主题来进行故

39、事性设计,但叙事的过程,则需要导演个人的整体策划和指导,导演是纪录片的创作者,其个人理念会在纪录片的每个环节之中展现出来,从而组成纪录片的效果。在纪录片前期及人物对象的探讨中,需要夯实基础,因为其是进行后续创作的基础。而摄像和后期剪辑就像是枝干,导演在进行纪录片创作时要统筹好每一个阶段,才能完成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参考文献1袁玉斌古籍修复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析2刘婿我在故宫修文物表达艺术探析3许卫红我国古籍修复研究现状分析4罗慧钧浅谈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5郑宾贾樟柯纪录片创作分析6姚皓韵论纪录片创作中的题材浮现与主题生成【7】美罗伯特麦基故事8任颖割裂与重塑一一谈非遗评定后的角色转化9曾志斌

40、情景再现:纪录片创作的新语态10吴泽中国纪录片的纪实性与审美化分析111潘梦歌吴保和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诗意建构12李江龙王欢孙泽人物纪录片剪辑与摄像技巧应用【13】美悉德菲尔德电视剧本写作基础14高燕论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手法15邢程论“形象种子”对戏剧导演创作的重要性16马亮浅议纪录片前期拍摄的技术性与真实性致谢白驹过隙,四年的本科学习就这样结束了,在川师的四年时间里,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第一次剧本创作、第一次扛起摄像机、第一次进入演播室,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都发生在美丽的狮子山,这里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但是现在却要说再见了。感谢唐晋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和悉心指导,需要修改指正的地方还有太多,在未来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努力充实自己方能有所收获。感谢在这四年里遇见的老师们,骆平老师、谢建华老师、黄颖老师、骆志伟老师,闫新老师、辜国娟老师、王海蓉老师、李若佳老师、张萍老师、李梦云老师、李琰老师、雷俊谐老师、张排老师、李阳老师、彭婷婷老师、马友平老师、韩笑老师、陈小晓老师、赵星星老师、她们凭借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平易近人的教学方式,给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感谢我的父母,始终坚定的站在我的身旁,为我提供资金和情感支持,我才能够心无旁鹫的完成学业。最后祝愿大家都能不忘初心,前程似锦!第四章纪录片修书人生的摄像及剪辑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