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2023年打击网络谣言、整治网络环境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5262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篇)2023年打击网络谣言、整治网络环境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篇)2023年打击网络谣言、整治网络环境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篇)2023年打击网络谣言、整治网络环境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篇)2023年打击网络谣言、整治网络环境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篇)2023年打击网络谣言、整治网络环境心得体会.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打击网络谣言、整治网络环境心得体会近年来,我国下大力打击网络谣言、整治网络环境,网络空间谣言满天飞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一些人心存侥幸,在一些热点事件中采用模糊手法、打擦边球,甚至无中生有。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那些造谣者迟早也会像合肥网民柴某那样,因编造谣言受到法律的制裁。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居世界第一位,网民的生活已全面“网络化”。这表明,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不仅带给我们海量资讯、便捷我们生活,更是一座沟通社会各界的桥梁,其作用怎么高估似乎都不过分。然而,网络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乱象让不少无辜者被伤得“血淋淋”的。“蛆橘事件”

2、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响水县“爆炸谣言”引发大逃亡;群里散布的谣言引发全国“抢盐风波”,雷锋、黄继光、张海迪等时代楷模被别有用心者肆意抹黑“三人成虎”、“众口银金”,其威力在网络一再得到验证。网络的虚拟空间绝不会是法律的“真空地带”,“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应是网民的基本素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为进一步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提供了重大的契机,吹响了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的号角。治理网络谣言已提到党和政府的工作日程上,网络谣言“寿终正寝”的日子似不在远。网络谣言止于智者,更须止于法治。对众多的网民来说,遇事多一点冷静,不轻信,不

3、盲“传”,行动上学会自律、表达诉求依法依规,至少不违背法律制度的规定和公序良俗的要求;对网站主办者而言,要有法律意识和依法办网的理念,保持好从业者的清高、骨气,严格把握信息发布的管理,珍视自身的公信力建设和职业操守,不被谣言制造者所利用;对网络管理部门而言,要“依法管网”,务主业、抓实效,对歪风邪气“亮剑”、问责,使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付出应有的代价。网民柴某因编造谣言受到制裁的事实表明,只有依法规范网络管理,才能让网络谣言“刹车”。治理网络谣言,并非容易之事。党和政府不仅要有穷追猛打的狠劲,更要有坚持不懈的韧性。坚决打击网络谣言心得体会发言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网信

4、办相关负责人透露,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聚焦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打击网络谣言”位列其中。今年专项行动将采取清理存量、抑制增量、惩治源头、协同治理四方面措施,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把谣言信息“打”下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打击网络谣言特别强调将建立溯源机制,对首发谣言信息的平台和账号加大惩处力度。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近年来,网络谣言是年年打击,却年年泛滥,每逢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社会热点、重要国际事件,都会出现各种谣言信息,从“胡编乱造”到“深度伪造”,从杜撰各类内幕小道消息到冒充专家发布权威解读,新花样、新套路层出不同。为什么屡打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网络谣言的“根”,

5、光忙着事后的“惩”,忽视了源头的“治”。整治网络谣言是网络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本次打击网络谣言从惩治源头入手,可谓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利于及时锁定人,对造谣、传谣行为第一时间调查取证,并确定谣言的成因;另一方面,有助于迅速解决事,明晰传播轨迹,尽早采取措施加以干预,治未病、防未然,最大限度降低谣言的负面影响。当然,实现谣言溯源,首先必须借助技术手段。网络谣言之所以溯源难,不仅在于网络空间信息数据量大、传播速度快,还在于造谣者、传谣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隐藏或更改用户节点信息。毫不夸张地说,谣言溯源是一场“技术对抗战“。对此,区块链技术可以介入其中。区块链技术独特的结构,可

6、以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与不可伪造。谣言信息一旦进入网络空间,时间戳、数字签名等数据也随之镶嵌,如同为每个信息录入了独一无二的“识别指纹”,以此可以迅速定位谣言源头。同时,也可尝试针对突发信息、敏感信息等搭建联盟式区块链,形成一个相对闭合且需交叉确认的信息传播环境,解决多源头谣言定位难、谣言反复且屡禁不止等问题。实现谣言溯源,少不了互联网企业的参与。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媒介平台,协助监管部门完成谣言溯源工作是互联网企业的天然使命和法律要求。目前,现行法律及相关行政法规已经明确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内容发布审查义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通知+删除”义务等,基本形成了事前防控、事中巡查、事后监督的格

7、局。3月16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腾讯较真平台联合发布“2021年度十大健康谣言榜单”,有效传播科学健康信息,帮助网民提高识谣辨谣能力,就是互联网企业参与谣言源头治理的很好示范。实现谣言溯源,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法律责任。近年来,我国刑法、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惩治、打击网络谣言的各类规定。然而,造谣与传谣行为往往涉及多个主体,伴随的法律关系也相对复杂,民事、行政、刑事三种法律责任之间难免存在交织、重叠甚至冲突的现象。这就需要实施共通原则,指导三种法律责任的冲突处理,同时,推进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机制,做好民刑、民行、刑行等交叉案件的衔接工作。此外,建立溯源机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造谣者实施精准打击,这就需要考虑对造谣者和传谣者施加不同的法律责任,加大对首发谣言信息的平台和账号的惩处力度,使网络谣言源头治理更加精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