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互换和伴性遗传.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59934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锁互换和伴性遗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连锁互换和伴性遗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连锁互换和伴性遗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连锁互换和伴性遗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连锁互换和伴性遗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锁互换和伴性遗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锁互换和伴性遗传.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P,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BBVV)(bbvv),F1测交,灰身长翅,(BbVv),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BbVv)50%(bbvv)50%,雄,雌,测交后代,雄果蝇的连锁遗传,黑身残翅,(bbvv),雌果蝇的连锁和互换遗传,P,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BBVV)(bbvv),灰身长翅,(BbVv),雌,F1测交,黑身残翅,(bbvv),雄,测交后代,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BbVv)42%(bbvv)42%,(Bbvv)8%(bbVv)8%,基因连锁和互换的原因,灰身长翅果蝇的灰身基因和长翅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以 表示。黑身残翅果蝇的黑身基因和残翅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以

2、表示。,B V,b v,经过杂交,F1是灰身长翅,其基因型是BbVv()。,B V,b v,这样的雄果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B和V、b和v)不分离,而是连在一起随着生殖细胞传递下去。,P,BV,bv,BV,灰身长翅,bv,黑身残翅,BV,bv,bv,BV,灰身长翅,雄,bv,bv,黑身残翅,雌,BV,bv,bv,配子,F1测交,配子,测交后代,BV,bv,bv,bv,灰身长翅50%,黑身残翅50%,基因完全连锁,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遗传时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的不同(非等位)基因常常连在一起不相分离,进入同一配子中。,想一想,基因的连锁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

3、律相互矛盾吗?,具有连锁关系的两个基因,其连锁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换,就会使位于交换区段的等位基因发生互换,这种因连锁基因互换而产生的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新类型的原因之一。,F1雌果蝇的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大都是连锁遗传的,因此生成的 B V 和 b v 两种配子特别多,但也有小部分因为交叉互换而产生两种新的基因组合B v 和b V,基因不完全连锁,F1测交 雌,BV,bv,bv,bv,雄,bv,BV,bv,Bv,bV,BV,bv,bv,bv,Bv,bv,bV,bv,灰身长翅,黑身长翅8%,灰身长翅42%,黑身残翅42%,黑身残翅,灰身

4、残翅8%,基因连锁和互换规律的实质,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互换,因而产生基因的重组。,基因连锁和互换规律在实践上的应用,如果不利的性状和有利的性状连锁在一起,那就要采取措施,打破基因连锁,进行基因互换,让人们所要求的基因连锁在一起,培育出优良品种来。,一对相对性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D d,Y y,R r,B bV v,2种:D:d=1:1,4种:YR:yr:Yr:yR=1:1:1:1,2种:BV:bv=1:1,4种:BV:bv:B

5、v:bV=多:多:少:少,显:隐=1:1,双显:双隐:显隐:隐显=1:1:1:1,双显:双隐=1:1,双显:双隐:显隐:隐显=多:多:少:少,三个规律的区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是建立在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基础上的,生物形成配子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都要彼此分离。在分离之前,可能发生部分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基础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又进行自由组合,从而形成各种组合的配子。可见三大规律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相互联系、同时进行、同时作用。,三个规律的联系,性染色体的发现历程。,(1)1891年,德国细胞学加亨金在观察半翅目昆虫的精母细胞

6、减数分裂装片时,发现了一条特殊的染色体,在一半精子中有这条特殊的染色体,而在另一半精子中没有。由于对这条染色体的性质不理解,就取名为“X染色体”但没有与性别练习起来。(2)1902年,美国的麦克朗第一次讲“X染色体”与昆虫的性别联系起来,揭示了生物性别决定的奥秘。此后大量的研究表明,细胞中的染色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雌雄个体细胞中都具有的相同的染色体常染色体。另一类是在雌雄个体的细胞中是不同的染色体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与性别的决定有直接关系。,常染色体,雌性(女性)个体和雄性(男性)个体相同的染色体(人:22AA)(果蝇:3AA),性染色体,雌性(女性)个体和雄性(男性)个体不同的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

7、明显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女:XX;男:XY)(果蝇:雌XX;雄XY),2.性别决定主要类型:,a.XY型性别决定,1.生物性别决定方式,多数雌雄异体的动物和雌雄异株的植物,它们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XY型,生物界中普遍存在:人,哺乳动物,某些鱼类、两栖类、雌雄异珠植物,XX-雌性 XY-雄性,2023/8/17,19,2023/8/17,20,例题1:果蝇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有4对(其中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则体细胞内染色体如何表示?精子和卵细胞内染色体又如何表示?,例题2:人体的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有23对(其中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则如何表示?,雌性:3AA+XX,雄性:3A

8、A+XY,卵细胞:3A+X,精子:3A+X 或 3A+Y,雌性:22AA+XX,雄性:22AA+XY,卵细胞:22A+X,精子:22A+X 或 22A+Y,1:1,由此可见,XY型生物,精子的类型对子代性别的决定起了决定性作用。,b.ZW型性别决定,鸟类、爬行类和蛾蝶类,ZW-雌性 ZZ-雄性,ZW型的遗传图解,1.概念: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现象叫伴性遗传。人的色盲症遗传、血友病遗传都属于伴性遗传。,二、伴性遗传,(2)伴性遗传的种类(依据基因位于哪一条性染色体),(3)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a.伴X染色体 遗传,b.伴Y染色体 遗传,伴X显性

9、遗传和伴X隐性遗传,色盲症: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某两种颜色的遗传性色觉障碍症。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红绿色盲基因属于伴隐性遗传,以表示,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其上没有色盲基因。,BB 正常女性 Bb 正常(携带者)女性 bb 色盲女性 B 正常男性b 色盲男性,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的符号,再在性染色体的右上角标明基因符号。,可以有几种婚配方式:,母,父,BB,Bb,bb,B,b,1,2,3,4,5,6,遗传图解中有几种种婚配组合:,B,b,BB,Bb,B,bb,BB,Bb,B,b,Bb,b,Bb,bb,B,b,3,1,2,4,a.正常女性和男性色盲患者婚

10、配,XBXB,XbY,女性正常,男性色盲,XB,Xb,Y,P,配子,子代,XBXb,XBY,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1:1,(4)红绿色盲的几种遗传现象,b.女性携带者和男性正常婚配,XBXb,XBY,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XB,XB,Y,P,配子,子代,XBXB,XBY,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Xb,XBXb,女性正常,男性色盲,XbY,1:1:1:1,c.女性携带者和男性色盲患者婚配,XBXb,XbY,女性携带者,男性色盲,XB,Xb,Y,P,配子,子代,XBXb,XBY,女性色盲,男性正常,Xb,XbXb,女性携带者,男性色盲,XbY,1:1:1:1,d.女性色盲和男性正常婚配,XbXb,X

11、BY,女性正常,男性正常,Xb,XB,Y,P,配子,子代,XBXb,XbY,女性携带者,男性色盲,1:1,e.女性色盲和男性色盲患者婚配,XbXb,XbY,女性正常,男性色盲,Xb,Xb,Y,P,配子,子代,XbXb,XbY,女性色盲,男性色盲,1:1,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1.一般地说,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即隔代交叉遗传。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例1.一个色盲男孩的父母、外祖父母、祖母均正常,而祖父是色盲。那么,这个男孩的色盲基因最终是由谁传给他的?,答案:外祖母,其它伴性遗传果蝇:眼睛的颜色 红色(XW),白色(Xw)女娄菜:披针形叶(XB),狭披针形叶(Xb)鸡:芦花鸡

12、(ZB),非芦花鸡(Zb),人类伴性遗传病:,人类伴性遗传病,伴X显性:抗VD佝偻病,伴X隐性:红绿色盲、血友病、先天 性白内障,伴Y遗传病:外耳道多毛症,小结:伴性遗传与遗传规律的关系,1.与基因分离定律的关系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发病几率雌雄不等,Y染色体只传雄性。,2.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在分析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控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遗传时,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位于常染色体之上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处理,整体上则按自由组合定律处理。,3.与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的关系,例2.父亲色盲,母亲正常,生了一个既是白化病又患色盲的女孩,问:(1)这对夫妇的基因型?,(2)再生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男孩的几率?,Aab,AaB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