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70450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8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docx(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童年的朋友教案设计同学们可以通过童年的朋友该篇课文领会本文生动形象描绘外祖母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的写作特色。下面是该课文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2 .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过程与方法:1.品读对外祖母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外祖母的形象。3 .运用想象补白法,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外祖母对“我”的爱。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2 .从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中汲取对生活乐观、坚强的力量。教学重点:揣摩文章中重点的语句,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从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中感受爱的力量,

2、学习面对生活乐观坚强的态度。教学方法:阅读批注法想象补白法教学过程:导入:田q田q*、K*MK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噗噗()两膝()颤动()惩罚()诅咒()两颊()敏捷()皱纹()马鬃()发缗()二、读一读1、说说“外祖母”和我的关系。学法指导: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2、读完课文,你认为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文的中心内容呢?三、想一想1、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人?2、本文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丰满的外祖母形象。那作者在

3、刻画人物时使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呢?3、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文章还使用了极富表现力和饱含感情的词语。在刻画外祖母形象的时候,运用了很多这样的词语,大家来找一下。作者使用这些词有什么样具体的作用?4.、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练一练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请你认真观察身边熟悉的人的眼睛,练习写一段话。七年级语文上山行教案设计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山行教案设计,欢迎参考【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

4、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设计理念】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一-记内容一一背中

5、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设计思路】-*、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

6、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o(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2、释题:在山上行走。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2、请生朗读,互相

7、评价。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二)“扶”学第一句。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8、。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己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9、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

10、,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

11、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一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

12、节奏感。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I、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临平泊舟(元黄庚)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

13、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板书设计】3、古诗两首山彳亍山路绵长,山势高缓白云深处,人家居住停车喜爱,枫林晚景远近相融,热爱自然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

14、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15、,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

16、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通用13篇)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

17、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标】1、识记和理解: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在句中理解包括注解的意思,能在课外迁移运用。记住散文文体特点,会辨认。背诵全文。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2、分析和欣赏:能借助想象,读懂春天图画,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里。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课文脉络。顺利发表自己的欣赏结果。3、情感和价值观: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确处理“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字词、修辞、文体和课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展开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欣赏评

18、价春天之美,顺畅表达阅读的体会。【教学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与步骤】1、布置预习:查字典正音,搜集春诗,诵读课文两遍,理清课文思路。2、导入:交流春诗,口头说说春天印象,说说春这一课写了一个怎样的春天。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读,边用线段在句中画出课后的生字词,画出运用比喻的句子。等学生读完,教师纠错读音,朗读过程不打扰。4、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课文写了三个部分,即盼春一绘春一一赞春5、反复诵读课文多遍,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要求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句子中具体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教师要起示范作用。6、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生字词和课下注释各两遍,边抄

19、边记。(2)抄写运用比喻的句子各一遍,边抄边理解作用。(3)背诵课文14段。第二教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检查作业,明确要求。不符要求的,老师课后找他们谈话。二、教读课文: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进行。(一)初步感知课文:1、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一:本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了那几幅图画,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说说你的理由。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二:说说自己朗读和默读后的体会,有什么韵味?是什么感觉?请举例说明。3、课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脚步近了,一一描绘五幅春景图,一一三个比喻点明春天的特点。(二)深入解读课文:1、课文的开头:作者怎样盼春?运用反复和拟人,写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

20、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2、课文的主体:作者如何写小草、野花和春雨的?运用什么词语、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完成课后练习)3、理解文末赞春的句子(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三),鼓励学生实现有创意的说出赞春的句子。4、难点突破:课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分别谈一谈。文中的比喻句有这些5、小测14段默写。(三)课堂背诵6一结束的语段,下节课默写。三、课外作业:1、老师发给学生春天的诗和散文,要求学生记诵,做摘抄。2、完成本课的校本作业。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课文,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和赞美之情。2、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描绘景物的方法,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

21、景物。3、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重点与难点:1、感受形象,体会感情。2、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课前准备:搜集几幅有关春景的图片和关于春天的诗歌、课文示范朗读磁带、PPt课件。教材分析: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卷春的画图,是一曲春的赞歌。散文贵在构思精巧,意境和谐,韵味隽永。而朱自清的春就具有这样的特色。作者从孩子的心灵出发,借孩子的眼睛对春作了缜密的观察,把自然界的春天与人类生命的春天融汇一起,使文章充溢着浓郁的诗青画意,呈现出盎然的勃勃生机,散发着诱人的生活芳香。文章写景据与实而重在摄与魂;惜墨如金,古为今用,语言反复雕琢;浓情故意节制、化开,不温不火,渗透全篇;意境美不胜收,催人奋进,堪称散文只精

22、品。学习过程与指导:一、创境导入:(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二、出示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课文,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和赞美之情。2、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描绘景物的方法,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3、欣赏

23、优美精彩的语言。三、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酝酿()朗润()O噫()亮应和O涨()水抖擞O戴着笠O蓑()衣宛()转2、走近作者:朱自清,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3、搜集关于“春”的诗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干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一一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荫来。徐俯春游湖四、自学过程与指导:(一)

24、自学指导一:赏一卷风景画1、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春景?能用三个字拟个小标题吗?2、这几幅春景图分别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3、作者是怎样调动五官感觉来赏春天的?点拨、指导:1、文章主要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2、春草勃发充满活力;春花竞放竞争、活力;春风拂面和煦、芳香;春雨多而密宁静、温馨;春到人欢奋发向上春天:花卉争荣、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多姿多彩3、视觉(眼见):“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听觉(耳听):“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噫亮地响着”触觉(手摸、面抚):“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鼻闻):“风里带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

25、,还有各种花的香。”味觉(口尝):“花里带着甜味”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号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卷绝妙的风景画。(二)自学指导二:吟一首抒情诗1、文章中在写春天景物的特征时,都运用了哪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说说文中哪些语句中的哪些词语渗透着情?表达了什么情感?(要求用“我认为这句渗透着情,表达了之情”或“我认为句中的这个词渗透着情,表达了情或表现了的句式回答)

26、3、分析你找出的渗透着情感的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指导、点拨:1、山:朗润(光泽)水:涨(涣涣)日:红(融融)草:嫩、绿、软(勃发)花:赶趟儿、多、艳(竞放)风:抚摸(温暖、柔情)雨:“斜织”“薄烟”(细密、迷蒙)2、(1)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渗透着情,句中“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表达了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2)我认为“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渗透着情,“东风来了一一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一一赋予春以人的动作,

27、表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3)我认为“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渗透着情,“抚摸”是人的一种温暖、亲切的动作,巧妙的表现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4)我认为“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坪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句渗透着情,字里行间都表达出作者赏花的喜悦之情。(5)我认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满了花儿赶趟儿”这句渗透着情,描写出百花争春,百花争艳时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百花争奇斗艳的春天的喜爱之情。(6)我认为“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渗透着情,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用那“火的燃烧炽烈”,“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写出

28、了花色的美、艳,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赞美之情。3、比喻、拟人作用: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这些拟人把景写动写活了,写出了春景的“形”和“神”。比喻和拟人生动地描绘了景物的特点,展现了春天的美妙,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三)自学指导三:唱一曲春的赞歌1、文章哪几句是直接赞春的语句?2、文章结尾把春天分别比做什么?各有什么含义?结尾三个句子的排列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配乐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唱出对春天的礼赞。(配画面)指导、点拨:1、课文后三段是直接赞春的语句2、第一句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句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29、”比喻春天的娇美和前景;第三句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的无穷活力。这三个比喻句排列有序,不能颠倒。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三个比喻依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春的不同成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赞美春的真挚感情。3、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声音洪亮;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五、归纳主题: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六、总结: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

30、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七、当堂训练:XXXX0教学目标: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2揣摩欣赏文中确切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3掌握文中春景画面的写作特点。4训练朗读,品味,赏析语言。5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教学难点:目标5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点拨法。3课堂讨论,讨论,借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大家

31、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能用两至三个词语来描绘吗?能。他们分别是你们心中的春天太美了。不过,我们不妨也来欣赏一下我们的诗人,散文家,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春。在那里也有如诗如画的春天。二.感知朱自清及散文著作朱自清(18981948),字佩轩,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创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绿等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三.感知语言美1 .学生自由认知朗读,划出不懂的地方。2 .老师朗读,学生跟读,试着解决疑难问题。3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时的感情,讨论疑难。4 .学生提出疑难,教师点拨疑难。四.感知课文思路流向,理清层次1 .盼春:急切的心情2 .

32、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3 .赞春:具有新,美,力的特点。五,小结朱自清先生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勃,花木争春的春天,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问一声自己: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准备好了吗?五.拓展创新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段。板书设计:盼春绘春赞春学习目标: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德育目标:培养学生

33、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第11课春教案(新课标)。教学重点: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学法指导:精读、摘录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创景导入: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34、一、师生共赏:1、师生同读(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一一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一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2、师生同赏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喜欢的词语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理由: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

35、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3、师生同写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5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4、师生同绘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二、精彩展台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三、友情链接作业布置: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

36、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第二课时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作者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写作训练: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词汇参考: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喷亮黄晕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交流创作: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板书设计:春一、盼春

37、。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二、描春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阳(红)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一一草坐、躺、打、踢、赛、捉人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色像火,像霞,像雪设计意图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以读带讲,以读导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来达到理解课文。寓教于读中,寓学于读。设计提要一听:听录音朗读(或范读),体会情境。四读:1 .初读理清思路。2 .再读一一体会感情。3 .熟读找出特点。4 .精读练习朗读。设计实施一.听录音朗读。要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眼前会出现

38、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二,初读:理清思路。读法:(生读师作简评,其他同学注意教师的点评来理清思路。)生读第一段师评: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突出盼春。生读第二段师评,宏观勾勒春天,绘春。生读第三段师评,具体描绘春草的嫩、绿、软。生读第四段师评:由春草写到春花的多、色、艳。生读第五段师评:花美风柔。生读第六段师评:春雨寻常,细密轻盈。生读第七段师评:春到人欢,人们在辛勤的劳作。生读最后三句师评:赞春,春天娇美,充满活力。一篇课文一读一评,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组织了课堂教学又通过简评,学生很快地理清了作者思路一一盼春、绘春、赞春。并了解绘春这一重点部分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五幅画面。三.

39、再读:体会感情读法:(带读、省略对比读、提问读等)第一、二段采用带读的方法,师读一句生跟着读一句,注意朗读语气。第三段用对比朗读法和提问朗读法。要求师读一句,从中省去关键的词,生按原文读,师省去的地方生加重读。如:“小草地偷偷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师删读成“小草从地里出来,”生重复读“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注一一重音轻读,.重读)又如“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师删除读成“园子里,田野里,瞧去,满是的”生按原句读。这样对比朗读生就从“偷偷地”、“钻”、“一大片一大片”这些关键的词品味出小草的长势、情态和色泽来。接着师问,人们在草地上干什么呢?生读

40、原文回答“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师又问“风怎样?草怎样?”生读原文答“风轻轻的,草软绵绵的“。对比朗读,一问一读,寓教于读中,寓学于读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草的特点。第四段师生共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如师读“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生接着读“都开满面了花赶趟儿。”师又读“闭上眼,树上仿佛”生接着读“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师在要停读的地方故意或疑或抑或扬提醒学生接着读,这样师生配合默契地朗读,增加了朗读情调,又突出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第五段个别朗读,要求按书事先标明的符号读(一一重音轻读,.重读小停,C拖音:见初一教材173页)。第六、七段,竞赛朗读,女生读第六段

41、,男生读第七段,看谁读的好。通过竞赛,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三句齐读,短短的一篇课文,通过多种方法朗读,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四.熟读:领会写作特点。读法:集体朗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读后自由回答。五.精读:体会文章最精彩的地方读法:练习背诵,要求自由朗读,从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或章节,以最快的速度背出来,看谁能背出全文。全文通过多次不同方法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咀嚼、回味,课文的深层内涵,通过各具特色的朗读,抑扬顿挫,清浊徐疾的语气、语调变化,学生可以如见其

42、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展开联想,创造形象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板书设计春(散文)朱自清思路:中心:一.盼春春天终于来了(总领全文)I春草:软、青春天春花:多、艳充满二.绘春春风:轻、柔活力I春雨:密、轻盈希望迎春:快乐、劳作力量三.赞春春天带来活力、希望、力量(揭示中心)教学目标:一、通过春之舞、春之语、春之乐、春之声、春之诗、春之歌等手段感悟春天,热爱大自然。二、通过聆听春,感悟春的意境并展开想象,感受回旋曲式的音乐特点,能用语言、动作、色块、线条表现音乐。教学过程:一、春之舞嘀哩嘀哩1、师:“让我们一起在快乐的歌声中放松心情,尽情地跳起来吧!”2、嘀哩嘀哩表现的是什么主题?老师在小朋友快

43、乐的舞蹈中找到了春天!二、春之语师:快乐的春游刚刚结束,小朋友在大自然里找到春天了吗?你能把在春天里看到的美丽景色与大家共享吗?老师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找到了春天!三、春之声让我们用声响来表现春天的交响乐XXXX呱呱呱呱XXOXIXoI嘀嗒嘀嗒XXXIXXXI沙沙沙沙沙沙哗啦啦啦啦四、春之乐(一)、聆听主题音乐1、老师送给小朋友一段音乐,你能感受到是四季中的哪个季节?为什么?2、介绍维尔瓦第。3、随琴哼唱旋律,感受旋律特点。4、画旋律线如蓬勃向上的春笋。5、边听音乐边学做春笋指挥家拍手。(二)、初听全曲,音乐主题出现了几次,了解乐曲结构。图示如下:?1?2?3?4?(三)、各个插部的音乐又表现了什

44、么?第一插部:鸟语花香(语言描述)第二插部:冰雪融化,流水淙淙(动作表现)第三插部;乌云笼罩,雷鸣电闪。(乐器模拟)1、你打算用什么颜色来表现这三段音乐?2、那么第四插部又描绘了什么?雨过天晴(准备一张白纸,用色彩来表现,画出一个七彩的世界)(四)、再听全曲:用不同方式表现乐曲五、春之诗我们不光可以用舞蹈、语言、声响来表现春天,古人还用诗歌来赞颂春天。一起吟诗春晓。六、春之歌齐唱春天举行音乐会,用快乐的歌声赞美春天!寄语:一年之计在于春。珍惜春天,热爱春天!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春”展开。通过春之声、春之舞、春之乐、春之诗、春之歌等环节感受春的意境,并展开想象,体验春天给我们带来的

45、愉悦。用巧妙的手法把第一课内容有机融合,让孩子们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感悟春天,热爱大自然。本课内容丰富,学生参与方式多样。通过舞蹈、吟诗、多声部节奏练习来表现小提琴协奏曲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形成老师与学生平等、民主地一起探讨的氛围。值得商榷的是,在表现第四插部时,可以更放手地让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用五彩画笔展现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教学目标:1.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2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3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达成目标策略: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

46、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教学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