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勘探与地质评价.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8144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8.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气勘探与地质评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油气勘探与地质评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油气勘探与地质评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油气勘探与地质评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油气勘探与地质评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油气勘探与地质评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勘探与地质评价.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盆地分析与评价(10学时),第1节 盆地描述的内容及方法第2节 盆地早期评价内容及技术要求第3节 盆地评价内容及技术要求第4节 盆地分析模拟技术要求第5节 盆地(凹陷)排队优选技术要求,本章重点,1盆地描述的内容及方法。2盆地早期评价的目的、主要地质任务、条件、基础资料、评价过程、评价内容及成果要求。3盆地评价的主要地质任务、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资料质量要求、成果要求。4盆地资源量分类、分级及其计算方法。,第一节 盆地描述的内容及方法盆地普查的部署原则,盆地分析描述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各种地质.物化探.钻井.测井等资料,分析研究盆地的各种地质特征,建立现今盆地的地质模型,是对盆地特点的

2、认识与归纳过程,是盆地模拟的基础的。与其要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在石油地质理论指导下,对已有钻井和联网地震测线的三维数据体,进行人机联作解释研究,建立现今盆地各种地质特征模型,并随着勘探的进展和资料的积累,及时对模型进行修改。,盆地地层特征,盆地基底和边界特征,盆地构造特征,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盆地构造变形研究,盆地类型,Raymond V.Ingersoll(1988、1995)盆地类型,离散背景大陆裂谷:大陆壳内的裂谷,一般有双模式火山作用原始大洋裂陷槽:底板为新洋壳的原始大洋两侧为年轻的裂陷的大陆边缘大陆隆起和台地:陆海界面上,板块内成熟的裂陷的大陆边缘大陆提:构成裂陷大陆边缘边部进积沉积

3、堆夭亡裂谷和拗拉槽:不活动的大陆裂谷碰撞谷:在构造汇聚过程中可能重新活动并形成与造山带高角度相交的拗拉槽。内克拉通盆地:轴带以夭亡裂谷为底板的广阔的克拉通盆地大洋盆地:离散板块边界上以洋壳为底板的盆地,与岛弧海沟系无关 大洋岛,无震洋脊和海台:大洋内部而非岩浆弧环境中形成的沉积裙和沉积台地汇聚背景海沟:洋壳俯冲形成的深槽沟坡盆地:俯冲带上形成的局部构造拗陷弧前盆地:俯冲带与岩浆弧间形成的盆地弧间盆地和弧后盆地:洋内岩浆弧之间和弧后的洋盆和大陆边缘岩浆弧后的大陆盆地,无前陆褶皱逆冲带弧后前陆盆地:大陆边缘的岛弧海沟系大陆侧上的前陆盆地残余洋盆:碰撞大陆间和(或)岛弧间形成的萎缩的洋盆,最终在缝合

4、带内消失或变形边缘前陆盆地:地壳碰撞边程中卷入俯冲带的裂陷大陆边缘上的前陆盆地背驮式盆地:运动中的逆冲席体上形成和携带的盆地前陆山间盆地:前陆背景中以基底为核隆起中的盆地转换背景平移伸展盆地:沿走滑断层系伸展作用形成的盆地平移挤压盆地:沿走滑断层系挤压作用形成的盆地平移旋转盆地:走滑断层系内地块围绕垂向轴旋转形成的盆地混合背景陆内扭断盆地:由于远处碰撞作用大陆壳内或壳上形成的各种盆地继承盆地:当地造山活动停止后山间环境中形成的盆地,沉积岩相特征,钻井地质剖面的研究与对比,地震地层学研究,1、外部反射体形态;2、内部反射结构特征;划分地震相的标志,主要由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以及频率.振幅

5、.连续性等。,层序地层学研究,1层序分析1)露头层序的分析2)钻井资料的层序分析步揍与内容,2地震层序综合分析,生烃岩和储集岩特征,盆地水动力分析,盆地水动力类型研究,盆地水动力类型研究中应注意问题,盆地水动力和水化学综合分析与含油气预测,盆地的温度压力特征分析,盆地的温度状况研究,盆地的地层压力特征研究,盆地普查的部署原则,盆地普查阶段有三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勘探范围的区域性;二是勘探任务的基础性;三是勘探阶段的初始性。一、从区域出发,整体解剖,着重查明区域地质构造概况和石油地质基本条件 二、以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油气的生成条件 三、因地制宜地选择工种,加强综合勘探“边缘出科学

6、,综合上水平”,这是科学研究与探索的普遍规律,油气勘探工作也不例外。第一,由于不同的勘探技术手段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和技术缺陷,不同方法的联合使用,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第二,在不同的地质及地表条件下,不同油气勘探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的可靠性、工作速度也有所差别。第三,盆地普查的范围一般都非常大,许多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认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益的目的,我们应该采用“合适”的配套技术,既要反对只采用单一工种的现象,也要反对不分重点平均使用各种方法。,第2节 盆地早期评价内容及技术要求,前言 盆地早期评价石以盆地.或坳陷为对象,以石油地质理论

7、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利用地面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所获得的各项参数,描述盆地的地层.构造.沉积,生储盖组合等各种地质特征。选出油气勘探最有利的盆地.坳陷或凹陷,给地震勘探或者参数井位的布置提出科学依据。,盆地早期评价内容,盆地早期资源评价的工作内容:1)利用地面出露地层资料和重磁电资料,研究构造运动,不整合情况,岩浆岩活动情况,建立从老至新完整的地层综合剖面。2)利用地层出露厚度,钻孔厚度和重.磁.电揭示成果,确定各大套地层厚度,特别是目的层的厚度及分布情况。3)根据重磁电揭示成果,综合分析和研究盆地基底岩性.时代.埋深.基底断裂。编制综合基底成果图。4)根据盆地基底性质和区域地

8、质资料,分析盆地的边界条件,分析盆地成因机制,盆地类型。5)划分盆地各级构造单元。6)根据重磁电局部异常,预测局部构造,并计算它的面积.幅度.顶界和中心埋深.解释推断其成因。7)用居里面和高导层资料,估算地温梯度。8)预测火成岩分布及埋深。9)用烃源岩分析化验资料和重磁电揭示成果,计算盆地.凹陷.坳陷的生烃量。,10)恢复盆地沉积史和构造发育史。11)用地震层速度资料换算密度;地震资料与重磁电资料对比,建立正演模型,控制重磁电定性解释和定量计算;分析地震反射层与电性层,密度界面,磁性界面的定性.定量关系。12)用钻孔电测井资料,计算各套地层视电阻率。井旁电测深曲线与钻孔资料对比,建立钻孔地层分

9、层。和电性与地面电测深的对应关系。13)利用声波测井,中子伽马测井资料,换算地层密度。14)化探异常与断裂和局部构造对比,确定可能油气分布区。15)预测岩性变化。16)综合各项资料及成果,进行盆地对比.分类排队,优化出最有利的盆地.凹陷.坳陷.局部构造,编制综合评价图。17)作出总体勘探部署设计,提出地震和参数井的布置意见。,盆地油气资源早期评价的技术要求,早期评价的目的 以盆地.凹陷.坳陷为对象,用地面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所获得的各项参数为依据,用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利用各种参数描述盆地的地层.构造.生储盖组和等各种地质特征。选出油气勘探最优区带和区部构造,给地震

10、勘探和局部构造,给出地震勘探或者钻井位的布置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降低风险,节约资金,加快发现油气田的目的。,早期评价条件,早期评价的基础资料,第3节 盆地评价内容及技术要求,盆地评价内容,一、主要 地质任务 二、评价程序三、收集资料四、野外地质调查五、非地震物化探六、地震概查和普查七、参数井和区域探井钻探八、综合评价与总结,1、2盆地优选 从多个盆地中优选出具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并预测资源量,1、3定凹选带 对优选出的盆地确定出有利的生油凹陷,选择出有利的含油气区带,定量计算资源量。,1、1搞清基本地质问题(1)基底岩石性质、时代、埋藏深度及起伏状况、盆地周边的 地质情况。(2)沉积岩的 时代、

11、厚度、岩性、岩相及分布 状况,建立完整 的地层综合剖面。(3)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和区域构造发展史,主要二级构造发展史,主要二级构造单元和面积 较大的重点圈闭的 基本形态,上下构造层 的 关系及 主要断裂情况。(4)生油凹陷的分布,生油层的层位、岩性、厚度、生油能力。(5)储、盖层岩性、物性、厚度、沉积条件、分布状况和生、储、盖层组合情况。(6)地面、地下油气显示,油、气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7)含油气远景。,一、主要 地质任务,1、4下部勘探意见 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下阶段勘探意见及部署,并作出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二、评价程序,2、1 收集已有资料,补作必要的地质调查工作,进行

12、盆地初步优选。2、2 开展非地震物化探及地震勘查工作,进行盆地再次优选。2、3 进行高精度非地震物化探、地震普查和地质浅井、参数井钻探,优选有利的含油气区带。2、4 进行地震普查、局部地震详查,地质浅井和区域探井钻探,优选有利的含油气区带。2、5 盆地评价是一个反复认识过程,要及时把勘探新技术纳入到评价中去,以不断修正原来的认识。2、6 盆地评价 一般应遵循循序渐进,但依据评价成果可中止或超越基本程序。,三、收集资料,3、1主要地质任务 通过收集的地质调查资料,初步圈定盆地的范围,分析盆地内是否存在有利生、储油、气的地层,从多个盆地中优选出开展物探、化探工作的盆地。3、2主要资料内容(1)自然

13、地理资料。(2)不同波段的卫星、雷达和航空照片及其地质解释成果。(3)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测量报告及其附图。(4)水文地质、煤田地质、金属、非金属和其他矿产的地质调查报告及其相应的图件。(5)各单元已完成的不同比例尺重力、磁力、电法、地震等物探的化探资料。(6)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煤田地质,以及其他地质单元的钻探资料,包括钻孔分布图、钻孔柱状剖面图等。(7)石油地质调查,油气苗调查,以及油页岩等矿产调查资料。(8)各种分析鉴定资料。(9)其它科研、生产部门的勘探区完成的地层、构造、矿产分布等资料,以及勘探区附近的国内外有关资料。,3、3 提供的成果(1)编绘出计划开展油气勘探地区的勘探程度图,

14、反映出不同勘探工种、不同比例尺的供区范围、钻孔分布、油气苗位置和其他有参考价值的成果资料。(2)各盆地范围的分布状况,大区域和分盆地的地层剖面与生储油条件分析,基底性质,盆地类型等石油地质初步认识。(3)经过初步综合、整理的基础数据、图件和文字材料。,四、野外地质调查,4、1主要地质任务(1)观察、丈量主要沉积地层剖面。对地面露头和其他单位施工的钻孔岩心进行系统选样,提出分体鉴定项目,重点解决地层时代、生储油条件、岩石物性等问题。(2)进行油气苗调查,描述产出层位及地质构造特征,取得油气分析数据,研究油气苗形成原因。(3)对初步圈定的盆地边界进行踏勘,了解盆地及的老地层与主要沉积层的接触关系,

15、修订盆地边界。(4)参照卫星、航空照片的初步解释,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了解和鉴定主要断裂带的分布。(5)了解自然地理状况,为部署物探和化探工作作准备。,4、2施工设计与野外施工 按野外石油天然气地质调查规范实行。4、3资料整理与解释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取得分析化验资料后,结合已有资料对各盆地进行评价并按照其含油气远景进一步分类排队,提出初步优选结论。4、4下步勘探意见 依据评价成果提出转入非地震物化探部署或中止勘探的意见。,五、非地震物化探,5、1主要地质任务(1)进一步圈定盆地范围。(2)明确基底起伏、埋深、结构和性质。(3)确定各密度界面和磁性界面的起伏和内部构造。(4)划分一、二级构

16、造单元。对凹陷区的范围和沉积岩厚度作出解释。(5)对这个盆地和盆地内的各凹陷作出含油气远景评价。(6)发现和圈定不同规模的断裂带和构造带。,5、2施工设计 施工设计内容包括普查的工区范围,主要地质任务,施工方法,测网密度和比例尺等。5、3重力和磁力测量(1)方法选择 根据盆地的地质特点,一般在高精度航空磁测或地面重力测量中先开展一种,再根据测量结果,由针对性的部署另一种共种。(2)资料整理与解释 一般要在整理基础数据之后,结合地面地质、卫星、航空照片等资料,从已知区和岩石露区开始,建立各种典型地质体的解释标准,开展未知区和覆盖区隐蔽地质体的解释工作。(3)编绘图件 非地震物化探成果图件主要由三

17、类,及基础图、中间成果图和解释成果图。,5、4电法测量(1)主要地质任务 1、验证基底深度,特别是凹陷区的沉积岩厚度。2、探测断裂带位置及其延伸情况,进一步查明盆地的构造形态及其特征,修正、一、二级构造单元的划分意见。3、根据电测深曲线特征解释存在几套电性层和地层剖面特征,从而判断盆地内有利的生储油气相带的分布状况。4、对沉积盖层中的高电阻不均匀体分布范围作出解释,并了解高电阻层或大片火山岩覆盖的沉积言发育状况,进一步修正对盆地和盆地内各凹陷的评价。(2)方法选择 根据已初步掌握的盆地地质特征和前阶段工作程序,确定在部署地震普查以前有无必要开展电法勘探。若进行电法勘探,应认证采用工作方法(大地

18、电磁测探、电法剖面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解决地质问题的需要,电法勘探可以独立部署一套规则的测网,也可为验证或补充重、磁力测量成果部署点距、线距不统一的测网。,在已有中粒、磁力普查资料的情况下,要尽量使电法测线和测点通过主要凹陷区的最深部位,以及不同资料解释意见差异较大的关键部位,争取用较少的工作量,解决主要地质问题。(3)资料整理与解释系统整理基础数据,进行定性解释、定量解释和综合解释。(4)编绘图件 编绘出三类图件:基础图见;中间成果图件;解释成果图件。5、5化探测量(1)主要地质任务 1、搞清区域化探异常背景值。2、求准区域化探异常。3、作出地质解释。(2)方法选择根据不同地区和测量精

19、度原则合适的取样类型及分析参数。(3)资料整理与解释 作出区域化探的石油地质评价,对有效的地化探作出定性解释。(4)编绘图件编绘出化探异常和地质解释成果图。5、6综合评价 对非地震物化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继续将盆地分类排队,做好再次优选的准备。5、7下部勘探意见 非地震物化探各工程及竣工后,分专业提出下部勘探意见;综合评价后提出是否开展地震勘探的意见;综合评价后提出是否开展地质勘探的意见与部署。,六、地震概查和普查,6、1主要地质任务(1)基本搞清基底深度和基底以上各主要地震反射层构造的基本形态,主要段层分布,进一步划分区域构造及二构构造单元。(2)初步划分时间地层单元,作出各时间地层单元岩相

20、图,并预测有利的地震相带。(3)选出有利的生油凹陷和区带,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6、2部署与设计(1)地震勘探部署要在航磁、重力、电法和地质调查等多种资料综合解释成果基础上进行。地震勘查可采用平行测线或正交测网;地震普查一般采用4km3km或4km4km测网。地震概查测线应尽量与其他非地震物化探剖面线叠合。地震概查(普查)部署图的比例尺为1:50000(或1:100000),背景为最新的非地震物化探和已有地震成果图。(2)施工设计应以地震部署任务书为依据,设计内容参照72执行。6、3资料采集(1)新去要分区反复进行试验,求得最佳施工参数后在施工。(2)取全从地表基岩顶面之间的各反射层资料。(3)

21、注意研究现场监视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如按照原设计施工发现还未到或一已过盆地边界,要适当延长或缩短剖面的起止点。6、4资料处理 要根据构造和岩性解释的不同需要,进行反复处理,达到能够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对剖面上异常部位要针对解释不同地质问题进行目标处理。,6、5资料解释(1)在测网较稀、资料较少的情况下,要深入研究剖面上的细微变化,以解决更多的地质问题。(2)要明确解释出从浅层到基岩顶面各主要反射层的构造起伏情况,以及较大的断裂在纵向上切割的层为和平面上的延伸情况。对各反射层可能相当的地质层位作出初步解释和判断,并较准确地圈定盆地边界和划分一、二级构造单元。(3)编绘出从浅层到基岩顶面各

22、反射层构造图、断裂叠合图和构造发育史图,要注意重力、磁力、电法资料与地震资料解释的构造符合程度。(4)对各反射层之间的地震相,大桃地层的岩型组合的沉积相带作出解释,包括砂岩、泥岩占地层厚度的比例,是否存在大段的火山岩、砂砾岩等。着重搞清有利于生储油气地层层位和不同岩性的分布状况编绘出分层段的岩性预测图。(5)通过多种方法的目标处理,对剖面上出现的特殊的地质现象以及可能由于含油气而引起的平点、亮点、暗点等现象作出解释判断。在论据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几种解释,并说明存在的问题。(6)解释出剖面中的高压异常带和进行地层压力预测,并进行生烃量的计算。,6、6综合解释(1)在地震概查和非地震物化探

23、资料解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盆地进行再次优选,确定可继续进行工作的盆地。(2)提出下部勘探意见及部署。,七、参数井和区域探井钻探,7、1主要地质任务(1)建立盆地或凹陷的地层层序,为物、化探提供地质工程参数。(2)以建立地层古生物、生油评价、储层评价、地温和油气水纵向分布五个主要剖面为重点,对盆地或凹陷作出确切地评价,优选出最有利的凹陷开展区带和圈闭评价。,7、2井位及完钻井深设计,(1)要充分考虑航磁、中粒、电法、化探、地质调查、地质浅井等方面的资料,以地震概查、普查资料为主,相应拟定参数井、区域探井井位。(2)参数井井位拟定要从一个盆地或凹陷的勘探全局着眼,选择对这个盆地凹陷的含油气远景评

24、价有决定意义的部位,以建立盆地地层层序为主,兼顾其它任务。(3)区域探井井位拟定既要选择有利的生油凹陷,又要兼顾有利的构造圈闭及烃类检测异常部位。,7、3录取资料的主要要求1、以岩心为主,岩屑为补充,系统采集建立五个主要剖面的各项分析资料。2、钻井取芯进尺:参数井一般不低于设计井深的5%;区域探井一般不低于设计井深的3%。3、一般要进行综合录井仪录井,必须进行全套数控测井并增加中途完井测井,进行地层倾角和垂直地震剖面测井(VSP)。4、建立系统的地层剖面,特别要注意在预计地震反射层深度和地层分界深度附近岩性的变化。5、钻遇细相带要落实暗色泥岩的岩性特征、井段、厚度、化石和含有物并取得 生油指标

25、测定资料。6、钻遇油气显示时,要根据含油岩心产状、长度或含油岩心百分比、荧光特征、气测异常值等对含油气层的井段、厚度、性质和岩性特征等提出判断意见。要及时进行中途测试,了解油气水产能、性质和地层压力。7、岩芯、岩屑及其它分析样品要分多批选样、送样,以便尽早取得分析结果,利用岩心进行多种项目分析,以岩屑分析作为补充建立系统剖面。8、针对落实重点含油气层位和区的关键部位的地层岩性资料进行井壁取心。9、确定完井方法。,八、综合评价及总结,8、1研究课题1 专题研究2 方法研究3 综合研究,8、2 评价总结的主要内容1、盆地概况及勘探程度2、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3、资源预测与评价4、评价经验与勘探效果分

26、析5、下部勘探规划 A、勘探施工规则 B、研究课题规划 C、可行性论证6、附图 勘探程度图、基础图、综合图、规划部署图,第4节 盆地分析模拟技术要求,1盆地分析模拟涵义 盆地分析模拟是以一个油气生成、聚集单元(盆地、坳陷、凹陷或其它)为对象,从盆地石油地质调查开始到优选出有利含油气区带的过程中使用的综合勘探评价方法。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综合应用地面地质调查、物化探、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和分析化验等多种资料和信息,详细地分析盆地的地层、构造、沉积、生储盖层等各种地质特征,建立盆地地质模型,动态模拟各种地质特征及烃类的演化和相互关系,并在此基

27、础上估算出盆地的油气资源量及其三维空间分布,优选出有利的含油气区带。,2盆地分析模拟阶段划分(1)识别优选含油气盆地阶段 从石油地质调查到经钻探发现烃源岩的盆地勘探早期阶段,主要应用石油地质调查、非地震物化探资料,或者少量地震和钻探资料,进行盆地分析,初步搞清盆地基底结构、盆地构造格局、地层层序、沉积岩分布,预测主要烃源层系及主要烃源区,估算远景资源量,评价盆地勘探前景。并通过对多个盆地的比较,进行分类排队,优选出具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2)含油气盆地的评价阶段 从盆地发现烃源岩后到主要含油气区带简单油气藏基本发现的中期阶段,已有联网地震测线和相当数量的探井。以探井为骨干,地震测线为基础,结合

28、其它资料,详细研究盆地的地质特征,建立盆地地质模型,重现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查明地层、岩性横向变化,构造形态和断层分布;搞清油源关系、有效烃源岩体和储集岩体分布;通过计算出盆地的生烃量、排烃量及其分布,预测油气资源数量及其分布,优选出有利的含油气区带。(3)含油气盆地评价分析的继续深化阶段 盆地勘探程度已比较高的中后期阶段,对各种地质特征和石油地质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通过对已发现的各类油气藏分析研究,对油气运移聚集规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要详细研究生、储、盖层的横向变化、构造圈闭情况以及配置关系,进一步充实盆地地质模型,更加准确地再现盆地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还要再现盆地油气

29、运移聚集史,定量地预测油气资源数量及其三维空间分布,重点是评价各类有利含油气区带潜力,特别是要进行对圈闭含油性的评价,对地层岩性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的预测。,3盆地分析模拟基础资料(1)第一阶段基础资料a.盆地自然地理资料。b.卫星、雷达、遥感测量的地质解释成果。c.区域地质测量和矿产地质调查报告及其相应的图件。d.重力、磁力、电法、地震等物探和化探资料。e.各类钻探资料。f.各类分析化验资料。g.盆地附近的其它有关资料。(2)第二阶段新增基础资料a.穿越盆地并能构成一定网格的地震解释剖面图或全区不同层位的构造图(或等厚图)。b.各探井的录井剖面和相应的测井资料,分层的地层厚度,暗色泥岩厚度及其

30、他各种岩性厚度。c.各个构造运动期,以及沉积间断时间和剥蚀厚度。d.地层分层及国际通用年龄。e.各层烃源岩等厚图。f.各层烃源岩有机碳分析资料。g.各层烃源岩干酪根分析资料。h.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0)资料。i.不同类型干酪根实测烃产率曲线。j.温度资料:包括地表温度、实测井温、各类岩石和流体的导热率、单位体积热容量、大地热流值(古热流值)等。k.不同岩性压缩系数和原始孔隙度;实测岩石物理资料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岩石密度等。l.不同地质时期古水深。m.盆地内有煤层分布,需测定煤的含碳量,煤气发生率,煤和煤系岩层的密度等资料。,(3)第三阶段新增基础资料a.油源分析成果资料。b.油、气、水流体

31、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地层体积因子、粘度、溶解油气比、毛管压力曲线、相渗透率曲线等。c.水动力资料。d.压力资料。e.各类储层分布及分析化验资料。f.主要断层及不整合面的有关资料。(4)盆地分析模拟数据库a.单井数据库:包括井位、分层、岩性及厚度。b.数字测井成果数据库。c.地震数据库:包括测线位置、速度数据、人工井数据或构成一定网络的地震解释剖面图库。d.盆地地质年代数据库。e.岩心分析数据库:包括孔隙度、渗透率等。f.分析化验数据库:包括有机碳、干酪根类型、R0等。g.盆地分析所需其他数据库,4盆地分析模拟内容和程序(1)开展综合分析研究,建立盆地地质模型a.地层特征:利用地面露头地层资料和探

32、井资料,搞清构造运动不整合情况,火成岩活动情况,建立完整的地层综合剖面,据重力、磁力、电法等非地震物探资料,少量地震和探井资料,确定地层厚度及分布情况。b.盆地基底结构:以钻达基底的探井为出发点,利用重力、磁力、电法和地震等物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搞清盆地基底的岩石性质、时代、埋藏深度、起伏情况和基底断裂情况。编制基底岩性综合解释图和基底深度图。c.盆地性质:根据盆地基底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盆地与周边的关系,确定盆地边界,分析盆地成因机制,确定盆地类型。d.盆地构造格局:根据盖层构造形态,主要目的层沉积岩分布和基底情况等方面分析研究,划分盆地各级构造单元。编制构造分区图。e.沉积岩体特征:利用

33、探井和地震资料,进行单井划相和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研究,确定各层沉积岩的时代、厚度、岩性、岩相及三维空间分布情况。f.烃源岩体特征:根据分析化验资料,油气源对比成果,确定单井的各层烃源岩层段,以此为出发点,利用高质量地震剖面解释成果,进行烃源岩层横向预测,确定各层烃源岩层的厚度、分布情况和有机质丰度、类型变化情况。编制各层烃源岩等厚图,相应层的有机碳等指标的等值线图,干酪根类型分布情况。g.储集岩体特征:根据单井划相结果,确定单井的主要储集岩层段,以此为出发点,利用高质量的地震剖面解释成果,进行储层横向预测,确定主要储集岩层的厚度、分布情况和储层物性变化情况。h.圈闭类型、展布特征:根据地震

34、和探井资料,编制各层构造图,研究盆地内圈闭类型、序列、分布模式,并结合油气聚集分析,研究盆地内油气藏类型、序列、分布模式。,(2)开展盆地模拟,重塑盆地演化史a.地史:编制各层地层等厚图、各构造时期剥蚀厚度图,建立压实模型,恢复盆地沉积埋藏史和构造发育史。b.热史:利用实测的温度资料,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考虑火成岩活动等因素,确定盆地供热机制,恢复盆地各时期的占地温场。c.生烃史:建立有机质的产烃率模式和成熟度模式,恢复烃源岩体形成、成熟演化和烃类生成过程,编制各时期生烃(气)度图,定量计算各时期生烃(气)量。d.排烃史:根据压实、岩石物性变化和烃源岩流体压力化等方面分析研究,编制各时期排烃(

35、气)强度图,计算排烃(气)和排烃(气)系数。e.运聚史:根据储层各时期的流体势场,并考虑储层物性断层面和不整合面等因素,编制各时期油气运移矢量图和油气聚集丰度图,计算各时期各区带的油气聚集量和聚集系数。(3)综合评价优选a.盆地评价优选:在盆地分析早期阶段,根据多种地质因素综合评价,从多个沉积盆地中优选出具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预测有利含油气凹陷,提出下一步的勘探计划和部署意见。b.区带评价优选:在盆地分析中、后期阶段,根据盆地构造和其他综合评价方法,优选出各类有利含油气区带,提出进一步勘探计划和部署意见。盆地达到一定勘探程度后,区带评价将是盆地分析模拟的重点,要根据生、储、盖、圈的配置关系,运

36、、聚、保内在关系,构造线、尖灭线、顶板面、底板面、不整合面、断层面的状况,评价区带的含油气潜力,评价圈闭的含油性,预测地层岩性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5盆地分析模拟成果报告及图件(1)成果报告a.盆地地质概况及勘探程度b.盆地分析模拟方法及参数确定c.石油地质特征新认识d.油气资源量预测及区带评价e.下一步勘探工作建议(2)图件a.一般地质图件综合柱状剖面图;多种物、化探资料综合解释剖面图;各层构造图;基底岩性综合解释图;基底埋深图;构造分区图;勘探程度图。b.盆地模拟图件构造发育史图;构造发育史剖面图;不同地质时期地温分布图;各层R0分布图;各层烃源岩等厚图;各层烃源岩干酪根类型分布图;各时期

37、生烃(气)强度图;各时期排烃(气)强度图;各时期烃源岩异常压力分布图;主要储层等厚图;主要储层物性等值线图;主要储层流体势场图;油气运移矢量图;油气聚集丰度图。c.综合评价图件主要烃源岩层综合评价图;主要储层岩相古地理图;盆地综合含油气评价图;有利含油气区带综合评价图;勘探部署图。(3)报表a.盆地基础数据表。b.各时期生油(气)量表。c.各时期排油(气)量表。d.油、气资源量汇总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流程,附录1 地层对比技术方法,1地层对比涵义:地层对比是将不同盆地及其内部区带的地层单位,根据岩性、电性、岩矿、古生物和地震等特征进行对比,把层位上相当的、同时代的地层视为同一的时间一地层单元

38、,并在全盆地内进行统一划分,这种工作就是地层对比。2地层对比的目的这是一切地质、地球物理等勘探和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正确认识沉积盆地(凹陷)的构造演化史、沉积演化史、沉积相带、砂岩体类型、生储盖组合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的手段 3地层对比的基础资料(1)录井资料:岩屑、泥浆、钻井、气测等。(2)岩心资料:钻井取心、井壁取心。(3)测井资料:标准电测、横向测井、微电极、感应、声波、井经等。(4)分析化验鉴定资料:a.古生物分析资料:介绍虫、饱粉、腹足类、澡类b.岩矿分析资料(重矿物、薄片、微量元素、差热等)c.同位素年龄测定资料(铀钍法、钾氩法、铷锶法等)d.必要的基础图件(综合录井剖面图、标准电测图

39、、岩心录井图,相应的地震剖面图),4地层对比程序(1)地层对比划分原则在收集整理分析化验资料和现场观察岩心、岩屑基础上,从区域地层对比入手,以本区地层剖面特征为主,进行全区地层研究工作。具体地层对比划分原则:a.以岩性组合、沉积旋回为基础,以古生物及绝对年龄定时代,以标准层作控制,根据地震、钻井、测井资料判别地层接触关系,综合各项标志,正确确定地层界线。b.充分研究地面和井下资料,建立全区标准层,逐步扩大,建立多井地层剖面,进行全区地层对比,统一划分全区地层。c.应用地震剖面标准层资料,与地层划分地层界面相对比,校正地层对比的正确性。(2)地层对比内容和程序a.建立全区的地层对比标准剖面,首先

40、选择地层层位齐全的地层剖面,建立古生物(介形虫、孢粉、腹足类、轮藻等)和岩矿(重矿物、微量元素等)分析化验资料齐全的单井剖面,作为全区分层的出发点。b.建立全区的岩性、电性标准层,根据标准层特征明显程度、稳定程度和分布范围可分为三级:一级标准层:标志明显,稳定,分布广;二级标准层:标志较明显,分布范围较广;三级标准层:分布局限,稳定性较差。c.建立全区地层对比骨干剖面,根据盆地和凹陷面积大小,可选择若干条地层对比剖面,每条地层对比剖面要切过若干构造单元,每个构造单元应选择12口井。d.以全区地层对比骨干剖面中对比井为出发点进行分区地层对比。e.在全区和分区地层对比基础上,确定全区各井的地层分层

41、数据。,5地层对比总结报告(1)地层对比区地质概况;(2)沉积旋回特征和地层对比原则;(3)地层划分与对比意见;(4)对若干地层问题的认识;(5)地层对比工作建议。6提交成果的主要附件(1)若干口单井标准地层化验分析资料;(2)地层对比区标准柱状剖面图;(3)全区地层对比剖面图;(4)全区分层段的地层等厚图;(5)标准层分级分布图;(6)全区地层对比数据表。,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业制图主要指根据各种资料(地震、钻井等)编制的展现地下石油地质情况的图件。这些图件必须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能够直接用于油、气勘探工作量部署,探井井位部署,以及油气资源和储量计算等工业性操作。1盆地勘探(评价)类图件 为了

42、完成盆地勘探(评价),必须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逐层编制构造图、古构造图、等厚图、岩相图、烃源岩等厚图等,编制这些图件首先要划分出制图层。凡根据时代、古生物、岩性、电位、地震反射特征或地震相可将其划分出,并在横向上可追踪对比的地层单元就可作为一个制图层。平面图比例尺应根据盆地面积大小来确定,一般来说以1/10万至1/50万为宜。盆地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可酌情放大。构造图、古构造图应以制图层顶底面为准进行编制,特别要注意编制以含油层系或目的层系顶底面为准的构造图和古构造图。柱状图比例尺一般应采用1/1000至1/2000,如剖面太长可分段编制,含油层系或目的层系部分,应编制1/2001/500

43、的放大图。地震地层学剖面应结合钻井资料,划分出最小识别单元,进行解释并编图。,附录2 工业制图技术要求,2区带勘探(评价)类图件 区带勘探(评价)工业制图,主要以含油层系或勘探目的层系为对象。一般来说,区带应编制含油层系顶底面构造图、各时期构造演化图、砂泥岩的含量图、地震相和沉积相图,编制这些图件前应研究含油气层系或目的层系,可根据岩性、电性、地震反射特征和地震相特征,进一步划分为更细的地层单元(如“层”、“组”、“段”等)。这此划分开的地层单元就是一个制图层,然后分层制图。区带平面图比例尺以1/2万至1/5万为宜。有些区带面积较大或甚小,等高距可酌情放大或缩小。含油层系柱状图,要能划分出微相

44、,比例尺以1/50至1/200为宜。地震地层学剖面应结合钻井资料精确解释含油层系的岩性、岩相、构造、断层及其展布,纵向比例尺1/2000至1/5000为宜,3目标或圈闭勘探(评价)类图件目标或圈园勘探(评价)工业制图主要以储集层(体)为制图对象。以油层组或砂层组、砂体或其它异常储集体为制图单元,对其进行逐层或逐个工业制图。平面图比例尺构造图应以油层组或砂层组、砂体或其它异常储集体的顶底面为准制图,比例尺1/5000至1/1万。等高距510米,必要时可采用5米或更小的等高距。油层或砂层、砂体及储集体等厚度、岩性、岩相图和古构造图等也应采用1/5000至1/1万,等值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能反映出

45、形态变化为准。在高勘探程度区、地质情况复杂区、三维地震勘探区,平面图比例尺应采用1/1000至1/5000。油层组或砂层组、砂体和储集体柱状图,应能划分出微相,比例尺一般为1/50。地震地层学剖面应结合钻井资料进行精细解释及横向预测精度要求能分辨厚度15米的砂层,砂体,储集体。,第5节 盆地(凹陷)排队优选技术要求,1排队优选考虑的因素考虑的因素有三类,均可在盆地综合评价及总结报告中取得:(1)地质评价因素a.盆地(凹陷)规模:盆地(凹陷)面积;沉积岩厚度;盆地类型。b.烃源岩条件:有效烃源岩面积;有效烃源岩厚度;烃源岩指标(有机炭含量、氯仿沥青A含量、生烃潜量);烃源岩演化阶段;油气田、地面

46、油气苗或井下油气显示;物化探结果;其它直接烃类检测结果。c.保存条件:区域盖层面积;区域盖层面厚度;水动力条件;构造运动影响。d.构造(圈闭)发育情况:圈闭面积(或构造高(带)面积)/盆地面积e.储层发育:储层类型;储层百分比(砂岩百分比);储层物理。(2)盆地(凹陷)油气资源量(3)经济因素:a.勘探程度;b.地面条件;c.钻探深度;d.预期产能;e.地下地质复杂程度。,2排队评价方法:推荐两种方法:(1)统一标准排队优选法统一标准排队优选法是指上述各评价因素均按全国统一分级评分标准进行,具体分级评分标准见表1。按此表评分后再进行计算。,(2)相对标准排队优选法 这种排队优选方法是没有统一的

47、、固定的评分标准,而是根据参与排队优选的各盆地间,相关因素相对优劣来确定评分标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活性大,适用范围广。具体方法是:a.确定权系数 权系数是指评价中所用诸因素在评价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它是一个人为给定的数值,该值不一定在01之间,值的大小仅仅表示该值所代表的因素相对于其它因素在评价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图1所示,盆地排队优选考虑的因素共有三大类,每一大类由多项因素构成。每项因素又由若干个子因素构成,如盆地规模由三个因素构成,并列在一个方框中。为此便可看出各因素间构成三个层次,第二次层次各项因素的评价系数值是由第三层次各自对应的方框中,各个因素的评价值和权系数计算得来。同理,第一层

48、次各类因素的评价系数值是由各自对应的第二层次各项因素的评价值和权系数计算得来。,按此标准评价的结果在全国范围内有可比性。具体计算如下:式中:i=111表示11项指标P排队系数Pi各项指标的分值11项指标如下:(1)盆地面积;(2)沉积岩厚度;(3)烃源岩有效厚度;(4)储层厚度/地层厚度;(5)区域盖层厚度;(6)圈闭面积/盆地面积;(7)资源量;(8)勘探深度;(9)勘探程度;(10)含油气情况;(11)地面条件。评价级别的确定11项指标分别划分为4个级别计分,一级为10.75分,二级0.750.50,三级0.500.25,四级0.250(见表1)。盆地(凹陷)优选排队的次序取决于它的排队系

49、数(P)的大小。根据排队系数的大小,将盆地(凹陷)分成、类(见表2)。,b.计算方法排队优选计算采用加权和与加权积两种基本方法。如图1所示,在求取第二层次评价系数时,由于各评价因素之间不相互独立,采用加权和的方法,具体表 盆地面积沉积岩厚度盆地类型达式如下:(1)式中:Bi为第二层次中第i项地质变量评价系数;RA为第二层次中第i项地质变量ni个分因素加权系数之和;ni为第二层次第i项地质变量分因素(属三层次)个数之和;RAj为第二层次第i项地质变量第j个分因素的权系数;Cij为第二层次第i项地质变量第j个分因素的评价系数值。,在求取第一层次(包括三项)评价系数和综合评价系数时采用加权乘积的方法

50、,如公式(2)、(3)式中:Ak为第一层次第k个因素评价系数;k为第一层次中包含的子因素个数;P为综合评价结果系数。c.根据计算求得的盆地排队系数值,由大到小进行优选,最大者为第一,次者第二,其余类推。3注意事项(1)排队优选考虑的因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2)由于勘探程度不一,排队时要注意尽量使勘探程度大致相同的盆地相互排队,可分为四种情况进行排队优选。第一种:仅进行过地面地质调查。第二种:已进行重力、磁力、电法等非地震调查,还可能作过少量地震大剖面。第三种:已进行过一定程度的地震勘探,还可能钻过参数井。第四种:已进行过钻探。,4提交成果(1)报告内容a.盆地(凹陷)概况和勘探程度b.盆地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