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世界和实践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87390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世界和实践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物质世界和实践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物质世界和实践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物质世界和实践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物质世界和实践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世界和实践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世界和实践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物质世界和实践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及其规律,what,是什么,物质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唯 物 辩 证 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怎么样,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本章要求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唯

2、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要点: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核心概念:物质 实践联系发展规律 矛盾 方法,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恩格斯第一次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可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

3、为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个性近代形而上学维族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部分共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客观实在 共性,物质的定义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

4、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科学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意识的本质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坚持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

5、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及其存在的意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

6、形式。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人和自然的统一。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发源地。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

7、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的观点,永恒发展的观点,实质、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动力人类认识特点,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联系及其特点:1、联系的含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2、联系

8、的特点:(1)普遍性;(2)客观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1、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新事物与旧事物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3、新生事物为什么不可战胜: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

9、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核心和实质,1、矛盾的含义: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二者结合,构成了

10、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同一性,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 相互反对,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矛盾基本属性,4、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把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统一体中得以发展。使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对立面转化。,5、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打碎旧的矛盾统一体的限制,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瓦解,建立起新的矛盾统一体。,(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

11、盾的普遍性,无 时 不 在,矛盾的普遍性,无 处 不 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特点,矛盾地位的不平衡性,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矛盾解决形式多样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复杂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复杂性,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性质,贯穿事物发展过程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理论应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事物的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质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范围或幅度。,度的两端叫关节点如:

13、液态水。质:液态,量:0oc100oc,关节点,关节点,0oc,100oc,度,(二)、事物的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与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延续与渐进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如果变化发生在度的关节点之内,则是量变。如果变化发生在度的关节点之上,则是质变。,关节点,关节点,质变,质变,量 变,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荀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四、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

14、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肯定和否定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的否定,“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否定,自我否定,发展环节,联系环节,实质扬弃,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自我运动和发展的完整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环节、两度否定构成的有规律的过程。,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否定,否定,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统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个别一般分析与综

15、合:局部整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实践)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的东西逻辑的东西;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及其特点: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特点,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差别:形成机制不同自然因素的自发相互作用;人的实践活动。作用方式不同自然因素盲目的相互作用;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表现形式不同动力学规律

16、;统计学规律。,自然因素自发盲目的动力学的相互作用,人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表现,实现途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能动调控人体生理机能,社会实践,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条件,必要条件,实 践,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社会进步,内在根据和最根本动力,客观尺度和最高标准,重要尺度,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及其决定的社会成员的利益的实现程度,人的发展程度

17、,社会趋向与个体选择,社会发展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深刻根源,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个体选择性,民族利益,国内外交往,对历史必然性和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一个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思 考 题,如果把小学、中学、大学作为一个过程,请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从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分析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这一过程中各个阶段矛盾的特殊性。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科学的回答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以及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试用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