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814392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医疗、护理与转运工作中,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急性或慢性患者,他们当中有的是传染性疾病患者,常常不易识别且难以防范,使医务人员被感染的现象十分严重,如2003年我国SARS流行期间,曾发生过为抢救一名SARS患者而导致数十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的现象,说明隐藏在这一表象背后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于职业安全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4-06-07卫医发20041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维

2、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提出以下要求: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重视医务人员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问题,切实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二、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承担艾滋病病人诊疗工作的机构,必须认真贯彻和组织医务人员、其他职工学习本指导原则,医务人员和其他职工应当接受相应培训,正确掌握预防

3、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三、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本指导原则制定有关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工作制度,并为医务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物品。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设置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储备库,保证药品在规定的时间和可及的距离内提供使用。二四年四月六日,关于发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通告(卫通2009 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9-03-0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部 通告 卫通20094号现发布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Z/T 213

4、-2008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本标准于2009年9月1日起实施。特此通告。二九年三月二日,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自2004年6月1日起实施,第二章预 防 第四条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 第五条 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

5、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2009年,职业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血源性病原体: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和艾滋病病毒(HIV)等。标准预防:根据普遍预防原则,医疗机构所采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程序和措施。接触后预防:在接触可能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之后,应立即采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措施

6、,包括应急处理、对接触源的评价和接触后预防措施、咨询与随访等。(体液是指精液、脑脊液、阴道分泌物、滑囊液、胎盘液、胸腔液、心包液、腹腔液、羊水、口腔科操作时的唾液、其他被污染的体液或不能与体液区分的液体等),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标准预防与基于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锐器伤防护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念,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分类:感染性职业暴露(主要指血源性病原体引起的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抗肿瘤药物、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其他职业

7、暴露。,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锐器伤、血液、体液暴露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自我防护技能差缺乏相应的保护设施,感染HIV:全球每年1000名医务人员,感染HCV、HBV等:触目惊心,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2011年当年新发HIV感染者4.8万人。社会上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逐年增加,因职业直接接触HIV感染者及其体液的医务人员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据美国CDC估计:美国每年至少发生38.5万次意外针刺伤。我国卫生部2011年调查显示:平均锐器 伤发生率为145.7例(百床.年)。远高于美国2003

8、年报告的 30例(百床.年)。,HBV、HCV和HIV感染后可以多年为无症状携带状态,不要认为只有在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个体才具有传染性。很可能,一个被感染的人看上去和健康人一样。10-15%AIDS(艾滋病)明确诊断85-90%HIV感染者未被诊断(表现轻微甚至症状全无,但已具有传染性,可以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病毒)。,SHEA(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协会),所有患者的血液与可能含有血液的体液成分(如脑脊液、腹水、羊水、胸水、关节腔滑液、心包积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以及其他血液污染的体液成分)均应被视为血源性病原体潜在的传染源;所有医务工作者均应遵守标准预防的规范;强调采用合理的感染控制措施,

9、尽可能减少医务人员以及患者暴露于血液等标本的机率;尽可能避免医患之间的血液传递。,SHEA建议,医疗机构应确保医学生以及接受培训人员充分了解临床处置患者相关血源性感染的风险,(A-III)。除非存在相关禁忌症,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标本的卫生工作者都应接受乙肝疫苗接种(A-I)。所有卫生工作者都应明确其乙肝感染情况;完成乙肝疫苗接种后16个月应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情况(A-III)。乙肝疫苗的保护作用:在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后(分别在第0、1、6个月完成)成人保护率为88%95%。自1982年疫苗问世,美国的乙肝职业暴露降低了95%!,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s)

10、,定义: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和所有患者的常规感染控制措施。基于所有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除了汗水)、不完整皮肤、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与上述物质直接接触,而采取的基本感染控制措施,即为标准预防。1996年1月,美国医院感染控制行动指导委员会推出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着重强调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职业防护。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预防。(也包括患者破损的皮肤、黏膜)防护:强调防止疾

11、病从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和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者的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切断传播途径),标准预防主要措施,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后,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应该立即洗手。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破损的黏膜和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患者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洗手或手消毒。3、有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戴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及穿隔离衣或防护衣。4、污染的物品及时处理,避免接触患者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其它物品

12、,引起微生物传播。5、小心处置锐器和针头,避免针刺伤。6、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以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医务人员、患者、探视者与环境之间传播。7、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之手卫生,手卫生是医院内预防控制疾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标准预防的主要组成部分。五个重要时刻(两前三后):1、接触患者前:如握手,搀扶患者,皮肤护理,测脉搏,量血压,胸部听诊,腹部触诊。2、清洁/无菌操作前:如口腔护理,吸痰,皮肤伤口护理,接触伤口敷料,皮下注射,插管,打开血管通路系统,准备食物、药品和衣被。3、体液暴露风险后:如口腔护理

13、,吸痰,皮肤伤口护理,接触伤口敷料,皮下注射,抽吸和操作任何体液,打开引流系统,气管插管和拔管,清理大、小便、呕吐物,处理废弃物(绷带、尿布、大小便失禁患者的行列垫),清理污染的或有明显污染的物品或区域(卫生间、医疗设备)。4、接触患者后:如握手,搀扶患者,皮肤护理,测脉搏,量血压,胸部听诊,腹部触诊。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如更换床单,调整输液速度,接触监护仪,握床栏杆,清理床旁桌。,标准预防之手卫生,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标准预防之手卫生,“

14、先洗手,后卫生手消毒”的指征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标准预防之个人防护用品,防护帽 防护服 口罩/N-95口罩 手套 护目镜/面罩 鞋套/防水鞋 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口罩,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纱布口罩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15、;医用防护口罩6 8小时更换,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一次性口罩应一次性使用。,一次性外科口罩佩戴方法,每次使用口罩时,需做密 合度检查。,将口罩放在掌心,鼻片部份朝向指尖,使固定带自然下垂。,将口罩贴紧于口鼻上方。,将上方固定带越过头顶,使其固定于头部上方。,将下方固定带越过头顶,固定于两耳下之颈后位置。,使用双手压紧鼻片两侧,使与鼻部契合。如仅以单手压紧鼻 片,可能使口罩过滤之效能降低。,1,2,3,4,5,6,医用防护口罩佩戴方法,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手套,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

16、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正确戴脱无菌手套。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PPE护目镜/面罩,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到人体眼部/面部的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护目镜、防护面罩,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隔离衣、防护服,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

17、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防护服应符合GB-19082 的规定。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帽子,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被

18、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额外预防,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是针对有传染性或疑有传染性的患者或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菌感染的预防,需要高于标准防护来阻断其传播。空气隔离、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 可以联合为有多重途径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的隔离,传播途径 传染病例 飞沫 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 空气 肺结核、麻疹、水痘 接触 多重耐药菌感染、肠道门诊,空气隔离,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

19、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 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3、应严格空气消毒。医务人员的防护: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空气传播隔离病室的标识:黄色,空气隔离,间接传染飞沫核(droplet nuclei)直径5

20、m 飞沫核能长时间悬浮并传播至远处麻疹、SARS、水痘与肺结核等 措施:负压病房 通风 N95口罩,飞沫隔离,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直径 5m),在空气中近距离(l 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患者的隔离:1、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2、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3、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医务人员的防护: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

21、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2、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飞沫传播隔离病室的标识:粉色,飞沫隔离,直接接触传染感染性飞沫(droplet,直径 5 m)离飞沫产生者1m以内的人可能会暴露到感染性飞沫 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 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措施:咳嗽卫生(cough hygiene)外科口罩 社交距离。,接触隔离,目的:减少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微生物。措施:有条件病人住单间或同病种住一间

22、;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接触时穿隔离衣、接触前后或离开病房时洗手;限制病人户外活动;适当的环境和器械清洁、消毒和灭菌。适用于: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医务人员职业危害之锐器损伤,职业暴露的类型,医疗锐器伤:注射器针头、头皮针、套管针、缝合针、血糖针、手术刀粘膜暴露:眼睛、伤口、粘膜,血源性病原体,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医务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最大的血源性传播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等。,医务人员职业危害-锐器伤,所有诊疗过程均具有潜在危险性,其中以锐器误伤最为常见针刺伤刀割伤其它锐器所有医务人员均存在感染性疾

23、病传播的潜在危险(针刺: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切割:手术中传递剪刀及刀片 直接接触),职业暴露后致病危险性相关因素,刺伤深度 深度刺伤引起感染机率大于浅度刺伤不同器械和被污染液体的量 中空针头沾染的血量大引起感染机率大于缝针和刀接触路径 针刺感染大于粘膜接触时间长短 被与病人刚接触后的锐器刺伤引起的感染机率大于放数小时后锐器,医务人员相关因素,健康状态 医务人员健康状态决定接触后造成感染的机率接触的频率 接触频率高的人感染机率大安全措施 采用安全措施和正确方式自我保护 接触感染后的快速自我保护措施实施,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特点,

24、1、需要的血量非常少:如感染乙肝只需0.4毫微升2、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途径:皮肤刺伤、皮肤接触、粘膜接触3、发生暴露后感染的风险:HBV 6-30%,HCV 0-7%,HIV 0.2-0.5%4、国外研究证实: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55倍,高于HCV38倍 5、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锐器伤案例,某院一位年轻外科医生,做手术时不幸被手术刀片划伤食指,几年后体检发现“大三阳”;某院医生给一丙肝患者进行血气分析,不慎被沾有病人血液的针头刺伤,第三个月出现肝炎症状,感染了丙肝病毒;某院妇产科主任因全身发黄、乏力等去查体,结果是大三阳且转氨酶高达1300多,诊断暴发性肝炎

25、。事后回忆,发病前曾为一大三阳病妇手术时,被针刺伤过,当时未在意,没做任何处理!,与锐器伤、针刺伤有关的操作,将用过的锐器或注射器进行分离、浸泡和清洗时将针套套回针头时将血液或体液从一个容器转到另一个容器时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用注射器后未及时处理针头,这样的场景你或许经历过,这种情形或许在你的周围发生过,此类事情或许你也遇到过,锐器伤与针刺伤的预防原则,1.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2.禁止手持针等随意走动。3.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4.禁止针等锐器物回套针帽。5.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针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盒内。,锐器伤与针刺伤的处理措施,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

26、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保证充足的光线和空间2.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如是或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3.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并挤出伤口局部的血液。4.意外受伤后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并填写职业暴露报表,必须在72小时以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5.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视伤者的情况采取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或乙肝疫苗。6.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口服抗病毒药物,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在跟踪期

27、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周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育龄期及哺乳期医务人员进行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操作时尤其应加强个人的防护,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按标准预防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如果不慎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实施局部处理措施。首先要保持冷静,戴手套者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黏膜,如有伤口,应当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然后用0.5%碘伏、75%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

28、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立即向科室主任、护士长报告,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报告感染管理科、防保科等到相关科室或县疾控中心就诊、咨询。一冲二洗三消毒四包扎五上报,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HBV/HCV),乙型肝炎病毒接触后预防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紧密相关。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保护性抗体者,无需处理。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保护性抗体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如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不明确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同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检测,根据结果确认是否接种第2、

29、3针乙肝疫苗。丙型肝炎病毒目前没有针对HCV的疫苗,发生暴露后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可用于预防感染,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药物均不推荐用于暴露后预防。,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HIV),尽快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后4h内实施,但即使超过4h,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预防性用药应:如果存在用药指征,则应当在接触后尽快开始接触后预防。接触后72h内应当考虑对接触者进行重新评估,尤其是获得了新的接触情况或源患者资料时。在接触者可耐受的前提下,给予4周的接触后预防性用药。如果证实源患者未感染血源性病原体,则应当立即中断接触后预防性用药。,职业暴露后随访与咨询(HBV),对接种乙型肝炎

30、疫苗的接触者开展跟踪检测。在完成注射后12个月内进行乙肝病毒抗体追踪检测。,职业暴露后随访与咨询(HCV),丙型肝炎病毒接触应尽快进行HCV抗体和肝功能检测(作为基线)。并于暴露后4一6个月进行丙型肝炎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追踪检测。如想早期诊断HCV感染,可于暴露后4一6周检测HCV-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职业暴露后随访与咨询(HIV),艾滋病病毒接触暴露后应检测抗HIV抗体的水平,并在检测基线血清学水平后,在暴露后6周、12周及6个月做跟踪监测。对使用暴露后药物毒性的监测:一旦实施暴露后预防,应该监测暴露者的药物毒性,包括血细胞、肝肾功能的监测。,职业暴露后随访与咨询(HIV),艾滋病病毒接触接触后应于6个月内开展HIV追踪检测,包括在接触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和处理,观察并记录HIV感染的早期症状等。如果疾病伴随反复出现的急性症状,则开展HIV抗体检测。接触者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随访期间的再次传染。在接触后72h内评估接触者的接触后预防水平,并进行至少2周的药品毒性监测。,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