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36533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2.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第一部分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第一部分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第一部分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第一部分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十,析考点,悟考题,战考场,探考源,知考情,1.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及具体科学的关系。,(2)哲学的时代性及作用。,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3.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上“两个对子”的关系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不能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误区一:世界观即哲学。()警示: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朴素的、零散的,这种非系统化、缺乏论证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为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

3、成的思想体系。,误区二: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警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是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误区三: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唯心主义都是不科学的。()警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尽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是仍有不科学的地方,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唯心主义在总方向上是不科学的,但是就其局部而言,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误区四: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哲学

4、”。()警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哲学,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只要是出现了个别错误结论,或者只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一致,或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过的哲学就不是真正的哲学。判断真正哲学的关键是看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看它是否代表了时代的主流和历史的前进方向,而不在于它的个别结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2.运动与规律(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

5、普遍的,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全面把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原理依据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规律的客观性原理。,(3)如何做到。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6、。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怎样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1)承认规律。规律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2)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认识和把握规律。认识规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3)尊重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规律。(4)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要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改变或

7、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趋利避害。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1.规律与现象(1)规律体现的是事物本质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现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觉到的,而规律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规律和现象统一在同一事物中。,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误区一: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警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但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因此,

8、意识的源泉在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只有人脑,而没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客观存在的作用”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误区二: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警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误区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警示: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规律是事物运动本身

9、所固有的,不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二者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1.实践和认识,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正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认为在同一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存在着多个真理性的认识是错误的。

10、(3)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1.实践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又具有主观能动性,二者并不矛盾。把实践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实践看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2.真理和谬误(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2)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

11、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真理超出了它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条件和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误区一: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警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整个世界。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能称之为实践活动。误区二: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警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结果达到预期的目标,证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正确,反之,证明认识错误。,误区三:学习书本知识,也是认识的来源。()警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

12、源,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实践)和间接经验(理论学习或道听途说)。学习书本知识是依靠间接经验获得认识的过程,但其最终来源还是通过实践。,例1(2011江苏高考)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会审题本题以名人名言为背景,考查相关哲学观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指导荀子的名言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正确。题干并未强调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与题意无

13、关;材料未体现自然界与人的意识的关系,B、C不符合题意,且C本身观点错误。答案为D。,反思归纳以名人名言或典故作为载体考查相关哲学观点是近几年高考中常见的考题,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加强该类题型的训练,关键在于日常的积累与思考。,例2(2011山东高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

14、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学会审题本题结合“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具体措施,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解题指导要明确题干的规定性,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答题时要先摆出原理,然后结合材料说明。,答案提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反思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认识论中较为简单但又十分重要的原理。遇到此类题目,一是要详细阐述其关系

15、(特别是实践决定认识),二是要将理论与材料相结合进行分析,答案要有层次性。,“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材料1: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按照计划,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将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本次交会对接任务是首次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的任务规划,2012年内将开展“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其中至少有一次是载人飞行。,材料2:建立空间站承载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让这个梦想变为现实,不仅仅需要科学与探索的精神,需要“仰望星空

16、”,也需要“脚踏实地”,做好种种设计、制造、安装、发射等工作。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自启动伊始,就深深地烙上了“国家”的印记。从“东方红1号”到“神舟”系列飞船,再到成功升空的“天宫一号”,航天事业的成功与一个国家认同感的增强往往紧密相连。航天梦的一步步实现,既借助现代科学的力量,同时又往往需要以国家为后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基础。,材料3: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人类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愿意与世界上任何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开展航天领域包括载人航天的国际合作,以推动世界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17、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作出积极贡献。,1.梦想变为现实,不仅仅需要科学与探索的精神,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必须依据人类自身对宇宙认识的实际,必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不能好高骛远,因此必须要脚踏实地。,(2)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作用,认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正确的认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还必须要有科学与探索的精神,需要仰望星空。(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

18、用规律。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2联系实际说明积极发展航天技术,扩大航天技术应用的经济意义。,(1)有利于促进航天产业发展,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振奋我国民族精神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3.航天梦的一步步实现,既借助现代科学的力量,同时又往往需要以国家为后盾。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19、产力,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航天梦的一步步实现,是我国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结果。,(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在我国,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决定了我国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我国航天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及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3)财政的作用。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作用。,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从政治生活的角度,指出党和政府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依据。(1)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 展

20、,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重视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要求。,(2)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履行文化职能的要求。政府具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3)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宗旨和作用。中国共产党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

21、国际地位,维护国家的战略利益。,5.中国愿意与世界上任何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开展航天领域包括载人航天的国际合作,以推动世界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作出积极贡献。这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哪些知识?,(1)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要想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的提高,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决心。,(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和平利用太空的事业,我们愿与有关国家和国际同行在平等互利的前

22、提下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这体现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1从“嫦娥奔月”到敦煌“飞天”,从屈原的“天问”到明朝幻想家万户的首次飞天尝试,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几乎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久远。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并不断取得进步表明()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效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D实践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的认识,解析:题干中的两个关键词是“探索”与“进步”,也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故本题应选C。A与题干不相干;B说法过于绝对;实践的最终目的在于改造客观世界,D错误。答案:C

23、,2中国把实现载人航天的太空理想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航天员上天;第二步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实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就是建立永久性空间站。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C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D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解析:中国航天的三步走战略体现了事物发展遵循由量变到质变,再在新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的过程,B正确。A、C不合题意,D表述错误。答案:B,3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数千年。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等美丽的传说,中国明朝人万户则是人类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

24、人。19世纪中叶,法国人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几乎启发了所有的现代航天先驱们,但人类对太空无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说层面。进入20世纪,人们观念中关于宇宙空间的科学概念已逐渐形成,但一系列理论确立而又接着被推翻,理论的日渐成熟则是在20世纪末期。由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复杂性,决定这必然是一项充满着风险与挑战的事业。然而,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决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迎接探索者的必将是光辉的未来。,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发展历程。解析:本题给出相关材料,要求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其中道理,解题的关键在于熟知认识论的知识,然后结合材料加以取舍。,答案:(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25、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人们的太空探索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不断发展着的。(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一刻也没有脱离实践,正是在无数次的实践中,人类才不断获得认识并不断发展认识。,(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表明,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4)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决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迎接探索者的必将是光辉的未来。,2011年我国相继有多项航空航天探测活动取得成功,这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因此,2012年高考中非常有可能会有所体现。关于这一热点的把握,要考虑其经济、政治意义,要把载人航天精神与培育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要学会运用相关哲学知识分析给定材料,培养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击图片进入“战考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