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王弼老子注.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53563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1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王弼老子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一讲王弼老子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一讲王弼老子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一讲王弼老子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一讲王弼老子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王弼老子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王弼老子注.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讲 王弼老子注,主讲:杨志君,第一节 老子其人其书,老子(约前580-前500),史记: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以国家图书馆的规模,他的渊博就远非庄子所说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所能比拟。他还是远近闻名的礼仪内行,引得远在鲁国的孔子也来向他问礼。史与礼,是上古知识的总汇。老子在双重知识总汇上的丰厚学识,使他能够以史的眼光透视古今之变化,以礼的序列分析社会之吉凶,从而在扬弃旧史观和突破旧礼制中,建立一种具有高度的本体超越性和宏观的历史审视力的思想体系。,老子的成书年代,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顾颉刚等学者提出“老子晚出说”

2、,钱穆先生在庄老通辩中也持此说,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后,老子成书于战国晚期。1993年湖北荆门市郭店楚墓出土了一些简牍,其中就有甲乙丙三种老子抄本。这个墓大概是战国中期的,所以“老子晚出说”已经不能成立了。今天可以比较确定地说,老子的成书年代应该正如司马迁所说,是与孔子同时的春秋末年,至少不晚于战国初。,先秦诸子的著作,大多是一个学派共同编纂的。如论语、孟子、庄子。但老子则主要由老子自己撰写。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的“修订版序”说:老子这本书是一本专著而不是纂辑。这本书前后理论一贯,层层推出,成一家之言,而且“全书分明有著者自称的我、吾,则非由编纂而成,甚为明显”(徐复观持此说)。由老子书中没有一处自

3、称“老子曰”或“老聃曰”,这也可以证明是老聃自著。无论从文体或思想内容一贯性来看,这本书很可能出自于一人的手笔,当然,有些字句为其弟子或后学所附加,亦所不免。,“道”的多重意蕴,“道”是老子一书的最高范畴,“道”既是宇宙最初的发动者,又是世间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和将它们统一起来的东西。1、道路。2、宇宙的本体,与“无”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比上帝创造世界)老子42章在讲“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一”,是说无定质(“混成”)、无定形(“寂寥”)若有若无的“道”,收摄凝聚而生成为元气;元气分化为阴阳,叫做“二”;阴阳二气交错和合而产生具体

4、的存在,叫做“三”;有了具体的存在物以后,各种具体的物类相互影响而万物创生。老子认为,从初始的意义上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切都是从本根之“道”中生发出来的,这就叫做“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实存意义的“道”。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知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

5、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二十五章),4、规律(1)对立转化的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循环运动的规律。“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规律是循环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5、生活准则。形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就成为人间行为的指标,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方法了。老子认为,凡事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等观念都是人类生活的准则。其中“自然无为”的观念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它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道

6、”的第一个特点:“无”和“有”的统一,从人的感觉来说,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境界;若超越日常经验,它又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道是“无”,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人们不能用感官接触它,也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道是“有”,是因为它能够创生出实有的一切东西,包括宇宙天地。“无”显示了道的超越性,“有”显示了道的实在性。“无”和“有”又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无相生”),无形无名的大道,要通过有形有名的事物表现出来;而有形有名的事物中又潜藏着无形无名的大道。,从秩序上来说,“无”先于“有”,“无”潜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蕴含

7、着无限之“有”。因为“道”是超越了我们的感觉经验和概念认识的“无”,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它所创造的“有”去体验、去想象、去推衍它的存在。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启示我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应该将“有”与“无”、“虚”与“实”、“藏”与“露”、在场与不在场结合起来,既应关注已经显露出来的现象,更要顾及那些没有显露却起决定作用的“无”。,“道”的第二个特点,是它存在的永恒性和永不停歇的变化性,作为“有”与“无”相统一的实体之“道”,在时间上永恒,在空间上无限。“道”既不会随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道”的存在方式变动不居,它的运动体现了对立面互相转化和循环往复两大规律。

8、所谓对立面的互相转化,是说事物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改变原有状态,走向其反面。因此,我们处理问题就要注意从事物的反面,从问题的对立面入手。所谓循环往复,是说万物的运动从“道”中产生出来以后,会逐渐远离“道”,远到一定程度时,又将归根复命,回到原点。它的启发性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单一的、直线式的。,“道”的第三个特点是顺应自然,“自然”是一种最好的、最理想的状态,也是“道”的存在状态。用老子的话说,转基因的食品就是不好的,吃东西要吃当季的。“自然”必“无为”。什么才算是“无为”呢?“无为”不是要人“不为”,而是教人“善为”。老子27章举了五个善为的例子: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

9、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善于行走的人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人没有过失,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人不用栓梢而门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开。因此,有“道”的人经常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卑遗弃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卑遗弃的物。这就叫做保持明境。,王弼认为,这五个事例都是讲“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就是顺自然而为。可见,顺自然而为就是无为,也就是善为。老子一书具有天道、人事相互参证的特点。“天道”自然,就是道不干预万物、“无为”于“万物”,万物自然造化;“世

10、道”自然,就是圣王遵循“道”的“无为”原则,在治理国家时“为无为”、“事无事”;“人道”自然,就是得道之人大智若愚,像婴儿一样淡泊无欲,像大海一样寂寥空阔,像风一样飘荡无定,像顽冥鄙陋的野人一样没有目的,处在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无为状态和自在境界。,尹教授:教育部大学、教育厅大学(瞎折腾)。对外汉语专业评估,要做37盒材料。创新强校工程。内涵发展。疲于应付。,第二节 王弼老子注,魏晋玄学。清谈,以老子庄子易经为讨论的核心经典,合称“三玄”。何晏是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则是真正玄学理论奠定基础的人。他是汉末著名文学家王粲的侄孙,曹魏正始年间最有名的玄学家。王弼很早熟,十几岁就已经享有盛名。当时的学界领袖

11、何晏在和王弼交往论辩的过程中很快就自愧不如,甘拜下风。世说新语文学有以下三段记载:,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何晏任吏部尚书,有地位有名望,一时间去他那儿清谈的人济济一堂。王弼当时只14岁,也去见何晏。何晏听说过王弼的名声,就把刚才辩论的精妙玄理详细告诉他:“这条义理我认为很妙,你还能再加以驳难吗?”王弼便进行驳难,满座的人都理屈词穷。随即王弼又自为主客,越说越起劲,竟自问自答起来,彻底把这个沙龙变成了他的个人秀了。),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

12、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何晏刚刚完成对老子的作注,就去拜访王弼,看到小小年纪的王弼对老子的见解比自己高明,当下佩服得五体投地,高兴地说:“孔子曾说后生可畏,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啊,可以与你探讨天人关系的问题啊。”也是因为王弼对老子的见解比自己高明,何晏就把自己的老子注,改称道论、德论(也就是后世称的道德论),谦虚地表示这部书并不是对老子的最权威注解。】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王弼是哲学史上罕见的哲学天才,虽然只活了24岁,却留下了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一批

13、高水平的著作,构建了一个严密、完整的玄学理论体系。,王注的特点:以简驭繁,他克服汉代精血繁琐冗长的弊病,用简练的注文直接解读文本。他反对在具体词句上作过多的纠缠,而强调从整体上领会老子思想的精要。老子指略说:老子之文,欲辩而诘者,则失其旨也;欲名而责者,则违其意也。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文虽五千,贯之者一;义虽广赡,众则同类。解其一言而蔽之,则无幽而不识;每事各为意,则虽辩而愈惑。例:“常使民无知无欲”(三),这句话常被人们简单理解为宣扬愚民政策。王注:“守其真也”。四个字一语中的,点名老子的本意:就是要让人们保持纯真的本质,

14、不要沾染诈伪和贪欲。,王弼认为,要认识老子的思想,重要的并不是对那些细枝末节问题的一一辩论和诘问,而在于抓住最核心的思想,以此推广到全书,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事实上,王弼的思想与老子本来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他是利用注解老子的机会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来建立一个新的玄学思想体系,属于“六经注我”。王弼的玄学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四个字:以无为本。,举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这种“无”,也就是“道”。,在老子的诸多版本中,王弼

15、注本是在后代最流行、影响最大的。,第三节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1935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亲见陈鼓应。,两个版本在注释中,陈先生一般是自己先作简单的说解,然后列举历代各家的主要观点,有时还再加上自己的按语。他参考的古今注本共达一百多种,所以他的注释实际上具有集解的功能,便于读者全面了解老子学的面貌,对各家的学说自行取舍。,举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陈注:“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无”、“有”是指称“道”的

16、,是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历来有两种句读: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严遵、王弼用“无名”、“有名”作解,前人多循王弼之见。王安石则以“无”、“有”为读。“无,所以名天地之始;有,所以名其终,故曰万物之母。”缪尔纾说:“此以无、有为读,然以无名、有名为读亦可。”(老子新注)按,“无”“有”是中国哲学本体论或宇宙论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创始于老子。通行本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湖北郭店战国楚墓竹简老子作:“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物。”)亦以“无”“有”为读。主张“无名”“有名

17、”为读的人,也可在老子本书上找到一个论据,如三十二章:“道常无名”;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故两说可并存,笔者居于哲学观点,兹取“无”“有”之说。,今译部分:,现代汉语。经典通俗化。而“引述”部分,则主要是陈先生本人对老子义理的阐发,颇有新见。,历代老子注书评介:,选取自汉至明各家老子注疏,加以简单评介。不管是褒扬还是批评,都是从材料出发,举例论证,条分缕析,令人信服。这一部分学术含量很高,可以看作一部具体而微的自汉至明的老子学简史。,最后的几个附录:,订正老子的文字参考书目,老子的影响,老子在世界上的影响仅次于圣经。据专家统计,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止,老子在西方有十七种语言的译本

18、,二百五十个版本,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孔子学院中,介绍老子的不在少数。老子及其道家思想在民间的影响甚至超过儒家。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及大文豪: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托尔斯泰非常欣赏老子的“道”和“无为”的思想,后来他就把它发展成为“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理论,主张用“无为”来对待一切事物。海德格尔对老子原著的引用与翻译。南怀瑾:我有一个比方,孔家店是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道家是个什么店呢?药店。药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佛家开的什么店?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思想史中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而老子之学,

19、则是“根之根”。莱布尼茨在深入老子后,说:老子就是一口井,随便从里面打一桶水上来就能成为世界的伟人。,西方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中对道家在把握人生目标方面的大智慧极为佩服,罗素佩服的是道家基于对人生境界的深刻领悟而形成的飘逸气度、道家对自然与和谐的极度崇拜、老子提倡的不宰之宰、不恃之恃、不为而为的人生理想。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也都深入研究过老子,并且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西方哲学家从环保立场出发,看重老子中蕴含的“最深刻和最美妙的生态智慧”,澳大利亚生态哲学家西尔万和贝内特高度评价老子生态智慧的现代价值:“道家思想是一种生态学的取向,其中蕴含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

20、的基础。”据说全德国的小学专门开了一门课,就是老子。美国罗耀拉大学哲学系王蓉蓉教授:世界语境下的老庄解读功夫熊猫,学生读老子,唐卓叶治锐,我背老子,推荐有关老子的五种著作,【汉】严遵:老子指归高亨:老子正诂杨义:老子还原李零:人往低处走:天下第一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一、有无相生(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恶:丑)今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认识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无相生:有、无指现象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言,跟本体论上的“有”与“无”意义不同(“无,

21、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形:表现,引申为对比。盈:非,引申为区别。音声相和:乐器发出的音和人的声互相调和。)今译: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声互相和调,前和后互相随顺,这是永远如此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圣人: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态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认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以“虚静”、“不争”为理想的生活,鄙弃名教,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甚至包括伦常规范在内。指有道的人。无为:顺

22、其自然,不妄为。无为是两个词,“无”是“为”的方式,以“无”的方式去“为”,并非不作为的意思。不言之教:不言,是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言指政教号令。不言之教,指非形式条规的督教,而为潜移默化的引导。不去:不会泯灭。)今译: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二、天长地久(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以其不自生:指天地的运作不为自己。长生:长久)今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

23、自己,所以能够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会得到众人的敬重。成其私:成就他自己。)今译: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三、上善若水(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其性如水。“柔”、“居下”等性格。几:近。)今译: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渊:

24、形容沉静。与善仁:与,和他人交往。政善治,为政善于完成良好的治绩。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尤:怨咎。)今译: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学日益:为学,求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为学”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学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今译:

25、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情欲”,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取:为,治。无事:无骚扰之事。有事:繁杂苛细的政令。)今译:如能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清静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五、五色令人目盲(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黑白赤青黄。目盲:比喻眼花缭乱。五音:指宫商角(ju)徵(zh)羽。耳聋:听觉不灵。五味:酸甜苦辛咸。口爽:口病。爽,引申为伤,亡。喻味觉差失。驰骋:纵横奔走,喻纵情。畋,猎取禽兽。心发狂:心放荡而不可制止。行妨:伤害操行。妨,害,伤。)今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饫(y)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不为目:只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持守安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今译: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