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转化理论基础8章节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885245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57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学生转化理论基础8章节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问题学生转化理论基础8章节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问题学生转化理论基础8章节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问题学生转化理论基础8章节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问题学生转化理论基础8章节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问题学生转化理论基础8章节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学生转化理论基础8章节时.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问题学生转化的理论基础(8课时),主讲:李伟诗,第一节 行为主义理论及其价值(2课时),学习要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强化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 科学奖惩的教育观及实施策略,操作性条件反射:刺激强化反应,公 式:“刺激强化反应”小 资 料:小白鼠实验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斯金纳做了一个著名的小白鼠实验,这个实验是在预先建造好的木箱中进行的。木箱的某一壁上装有按键,按键下面有食物盘,按键下去食物盘中就会出现一粒食物。空腹的小白鼠被放入这个木箱,它会自动出现各种试误行为,偶尔按键,出现食物。经过几次反复,两次按键之间所需时间逐渐缩短,最后小白鼠为不断获得食物,形成按键反

2、应。斯金纳将其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小白鼠为获得食物主动作用于小木箱,这就是操作;这粒食物是小白鼠按键反应的概率发生变化所依存的条件,这就是强化刺激。这个实验表明,当一个操作发生以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个操作再次出现的概率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基本规律。,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行为由环境引起并受环境控制 对外界环境的认知与操作,对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只要了解环境,便能预测行为;只要控制环境,便能控制行为。,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的关键 行为得到强化较稳固的行为;行为不再得到强化行为消退乃至消失;行为得到惩罚避免再次表现类似行为。强化是

3、激发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强化的性质与类型:物质报酬强化控制学生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逐渐降低 言语信息强化支持学生学习自律,案例:物质奖励也会失灵,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第一阶段,解题后不进行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被试1美元奖励,而控制组被试无奖励。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让所有被试原地自由活动,而心理学家则在旁边悄悄观察,看看谁在这段时间继续解难题。实验结果显出如下趋势:实验组(即有奖励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他们对这项活动的兴趣和努

4、力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即没有奖励的被试者)在第三阶段反而有更多的人宁愿放弃休息继续解题,表明了这部分人的兴趣和努力在增强。,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强化本身所引发的情感体验或态度倾向:正向情感体验继续保持原有行为 负向情感体验逐渐减弱原有行为 引发受罚者消极情绪,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强化时机、程序与时间间隔 时机上:行为出现立即强化在行为和后果间建立直接联系 程序上:小步子强化使被强化行为反应形成良性行为。时间间隔上:连续强化短时间内巩固或消除某种行为 易导致膺足现象,降低强化效果 间歇强化形成稳定行为,很难被消退,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强化对象 案例:女儿班级的小红花榜强化的量

5、与强度 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后一次强化前一次强化,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强化的形式“有功即赏”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奖赏的期待“有过必罚”有助于学生改变原有不良行为“以赏代罚”有助于鼓励学生不做不好的事“无功即过”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有过必罚”理论追踪,赫尔巴特主张首先利用惩罚性的威胁,以强制性的手段管理儿童。其次要运用监督的办法,监视儿童的行为,不让其撒野。第三是命令和禁止,使儿童绝对服从。第四是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主要办法有批评、警告、“站墙角”、“剥夺自由”、“禁止吃食物”、“关禁闭”、使用惩罚簿等。此外,赫尔巴特还提出了要把教师的爱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手段。教育要不要惩罚?蒙台梭

6、利无奖惩教育观,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

7、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理论拓展:四块糖果的教育艺术,理论拓展:四块糖果的教育艺术,一是不当众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二是不全盘否定: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情三是深入了解犯错原因:避免批评盲目性四是妙用表扬和奖励:引发学生的自我批评,理论拓展:科学认识奖惩,正确实施奖惩,一.科学认识奖惩 1.奖惩:中性的教育 2.奖

8、惩:有意义的教育 3.奖惩:爱的教育 4.奖惩: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理论拓展:科学认识奖惩,正确实施奖惩,二.正确实施奖惩1.奖惩的动机:肺腑之爱2.奖惩的指向:准确科学 奖惩:对事,不对人 奖惩:过程结果并重3.奖惩的理由:合理公正4.奖惩的形式:生动多样5.奖惩的方法:灵活变通6.奖惩都应把握一定的“度”,理论拓展:科学认识奖惩,正确实施奖惩,奖惩的方法应该灵活变通(1)选择时机(2)分清场合(3)因人而异 惩比奖的难度系数大得多。有研究证明,惩罚的效果,只有8%与错误的内容有关,42%与教师的做法有关,50%与教师的言谈有关。,第二节:社会认知理论及其价值(2课时),学习要点:1.社会认

9、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相互决定论 模 仿 自我效能 自我强化 期望和期望值 2.社会认知理论对问题学生转化的价值,社会认知理论案例导入,父母闹离婚的孩子为啥家长争着为自己的孩子找“好班”孩子怎么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不一样?,相互决定论理论板块,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彼此联结、相互决定。这种个体、个体的行为及行为所处的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持续的相互作用,称之为“相互决定论”。,相互决定论理论板块,三者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1.行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环境:行为倾向显化 行为:筛选环境 2.认知因素与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决定 期 待行为结果 自我估价行动追求 3.个体认知同环境相互依

10、赖、相互决定 个 体:激活不同环境反应 不同环境反应:影响个体认知,相互决定论理论探讨,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观点: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观点:近朱者不易赤,但近墨者易黑(道德习化,阻力最小),模仿案例导入,为啥要给孩子找个好同桌?模仿班杜拉的实验 把4到6岁的儿童分为两组,儿童在电影中看到一个成人演示了四种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结束时,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受到了奖励,另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受到了惩罚。这是否意味着:看到奖励的儿童比看到惩罚的儿童习得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呢?,模仿理论板块,也叫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或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

11、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从而引发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模仿是儿童习得各种行为的基础,其作用广泛地显现于动作模拟、语言掌握、态度习得及人格形成诸领域。模仿的机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儿童主动介入的过程,自我效能理论板块,定义: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自己完成这一活动所做的能力判断。功能:个体认知对个体行为起主导作用,这种认知因素的核心成分就是自我效能。比之现实的能力,这种自我效能感对行为主体产生更大影响。自我效能感强:面对新的问题往往兴趣浓厚,全力投入,与之相随的是自我效能的不断强化与提高。自我效能感差:总是不自信,害怕困难,其目标往往也比较低。,自我效能理论拓展,如何培养问题学生的

12、自我效能感1.实施“赏识教育”“一句鼓励的话比一千句批评更管用!”2.激发成功体验“激发问题学生潜能的关键在于体验成功!”,自我强化案例导入,当爱迪生被小学老师宣判是名低能儿时,嘲笑他的人们怎能想象长大后他竟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权威老师的宣判无疑是个打击,深深影响爱迪生今后的人生,他被校方开除学籍,回到家里接受母亲的家庭教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的爱迪生并不因此自我否定,反倒激起强烈的学习欲望。他学得如何在逆境中自立,扩大自己探索宇宙知识的空间领域。事实上他因为肯定自己的能力,燃起迈向成功的希望,于是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观摩他人的专业技能,从而运用在自己的工作上,充分发挥本

13、身潜在能力。假使爱迪生因被宣判为低能儿,从此自怨命运不公,那么就没有今日伟大成就之爱迪生,或许人类至今仍无普遍使用电灯的幸福可言。由此足见自我评价、自我肯定的重要性,爱迪生便是积极正面的成功实例。(来源:拿破仑.希尔人人都能成功),自我强化理论板块,人根据自己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以自己能支配的强化来增强和维持自己达到标准的行为。前提:获得行为的标准和前提 过程:根据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表现:自我调节 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期望和期望值案例导入,哪怕是废纸也不放弃 一个教授从讲义夹

14、中取出一张白纸扔到地上,问一个有点自暴自弃的学生:“这张纸有几种命运?”学生回答:“扔到地上就变成了一张废纸,这就是它的命运。”教授在那张纸上踩了几脚,学生回答:“这张纸现在变成废纸了。”教授捡起那张纸撕成两半后又扔在地上,学生回答:“它还是一张废纸。”教授很快在撕成两半的纸上画了一幅人物素描,而刚才踩下的脚印恰到好处地变成了少女裙摆上美丽的褶皱。那名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教授的意思,干脆利落地回答:“您赋予了这张废纸希望和期待,使它有了价值。”问题学生”的命运就是一张纸,成败只在于他们和我们教师如何去看待。,期望和期望值理论板块,定义:期望是事先预料的行为结局,也指在实际遭遇某情境之前就对它作出预

15、期。功能:个体可以减轻焦虑、提高应对能力。定义:期望值(Bandura称之为动机)是遵照享乐主义原则,个体对行为的某个特定结果所赋予的值。功能:正性期望值促进个体行为改变,反之阻碍个体行为改变。,第三节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3课时),学习要点:学习动机理论概说 不同理论视野下的动机 学习动机的构成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视频:退学的优等生,第三节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案例导入,第三节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理论板块,概念1: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概念2: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从事学习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内部状态。,第三节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理论板块,不同理论视

16、野下的动机1.需要理论:需要动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自我强化动机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阿特金森)4.归因理论:归因动机(罗特、韦纳)5.强化理论:强化动机(斯金纳),韦纳成败归因理论的三维度分析,归因类别 归因维度 稳定性 原因源 能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能控 不能控能力 努力 工作难度 运气 身心状况 其他,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理论拓展 马斯洛:基本需要心理问题,马斯洛关于基本需要的观点:1.缺少它引起疾病,有了它免于

17、疾病,恢复它治愈疾病;在某种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丧失它的人宁愿寻求它,而不是其他的满足。2.超越性需要(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基本需要从性质上说都是类似本能的,可起到避免疾病和达到最充分人性或成长的作用。3.如果剥夺这种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就会酿成某种类型的病状:灵魂病。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权利与机会被剥夺,就会导致这种疾病。,第三节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理论板块,学习动机的构成 1.学习内驱力的产生机制 2.学习诱因的产生机制:外部条件;目标本身 3.两者引起学习动机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第三节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理论板块,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1.主观因素 学习目的性及学业

18、抱负水平 学习兴趣 学业自我概念 自尊 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业成绩 归因倾向,第三节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理论板块,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2.客观因素 外部强化 外部环境 学校环境:心理环境;学习环境 家庭环境(视频:厌学的优等生)社会环境,第三节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理论探讨,问题:是谁制造了学习差生?观点: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羞辱之中,他就 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

19、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 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 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问题学生教育的原则、方法、误区(4课时),主讲:李伟诗,问题学生教育的原则(2课时),学习要点:问题学生教育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助人自助原则 无病假设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第一节

20、 问题学生教育的原则,一.因材施教原则 如何看待问题学生的个性差异1.常态偏离与发展差距共在;2.内隐性与情景特异性兼具;3.正常发展的危机与别样的成功动力和教育资源并存。(有时候教育在保存学生某些缺点方面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克服这些缺点。),第一节 问题学生教育的原则,二.助人自助原则以问题学生为问题转化的主体1问题学生只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心理及行为的偏常,但他们仍然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仍然具有自己的价值和意愿。2教师的教育、转化是外因,问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转化是内因。以建立和展开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为问题转化的辅助条件1教育爱是有效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生所必需的教育态度条件2良好的师生关系

21、是问题转化诸多辅助条件中的最主要条件3.合力协同是有效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生所必需的教育行为条件,第一节 问题学生教育的原则,三无病假设原则问题本身的性质及存在状态1.问题的发展性 2问题的暂时性 3问题的局部性4问题的情境特异性,第二节 问题学生教育的原则,问题权衡标准本身的问题一是成人的标准二是社会的常模有病假设及“贴标签”的危害1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与得过且过心理 2引发问题学生严重的自我心理危机,“贴标签”的危害案例,有时,无端的赏识也是一种“标签”记得有一次在天津,有位家长请我去帮她孩子戒除网瘾。我刚到那儿不多一会儿,同时被请去的她的一位朋友也来了。一进门,这位“阿姨”就装模作样地大声夸道

22、:“哟!你看这儿子,越长越帅了。”然后马上转向我,继续夸道:“教授啊,这孩子可是我看着长大的,特聪明,又懂事儿”她还没“夸”完,孩子把她放在自己肩膀上的手一推,连声说道:“去去去!烦不烦!”可见,孩子对这种“赏识”并不领情其实,这也是一种“标签”。说到底,就是孩子不需要被贴上任何标签。,问题学生教育的方法与误区(2课时),学习要点:1.问题学生教育的方法2.问题学生教育的误区 观念误区 方法误区,第三节问题学生教育方法,1.暗示法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行为主体借助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动作或其他信号和暗号,含蓄,间接地向对方表达自己地理解或期待,以对其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地一种教育方式。,这是两

23、节大阅读课。同学们正在静静地看书,我也陶醉在一本教学杂志里。突然一个男生报告要上厕所。我轻轻地点点头,男孩猛地拽开门,然后“砰”地一声带上了门。我们都被这巨大的响声吓了一跳,几个女孩子连连拍着胸口。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再次走进书里,孩子们也纷纷平静下来,开始低头看书。几分钟后,又有学生打破了教室的宁静,说想上厕所。我用目光示意同意。孩子欣喜地快步跑向门边,打开门,接着“砰”地关上。干净、清脆、响亮。全班同学都被震得挺直身子,抬起了头。孩子们再也无心看书,有的双手抱拳不停地祈祷,有的低声怪罪着,有的合上书本敲着桌子以示抗议。最后所有的目光都汇聚在我身上,期待着能有个说法。我故意不理会学生,继续低头

24、看书,其实头脑里飞快地思考着解决问题的办法:批评?指责?说教?把男孩揪回来让他重关一次门这些方法都会打破苦心创设起来的读书氛围。,暗示法案例,暗示法案例,忽然,一计涌上心来。我起身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老师去办公室拿样东西,你们接着看书。随后,在全体同学的注视中,我轻轻地走到门边,轻轻地开门,轻轻地带上。回到教室时,我照样轻轻地打开,轻轻地关上,轻轻地走向讲桌 后来又有一些学生报告要出去,这一回他们都轻轻的,生怕弄出声音。有的孩子还玩起手势,打起了哑语,蹑手蹑脚的实在可爱。看来我的学生开始关注身外的世界,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了。窗外枫叶红似火,我的心随着深秋的风摇曳开来(摘自:2005年11月30

25、日中国教师报 作者单位:江苏泗洪附小),第二节问题学生教育方法,2.典型示范法 通过展示典型人物或事件地教育价值或成长教训,从而实现对问题学生正面引导地一种方法。要在问题学生身边寻找各种正面典型,树立不同层次地榜样,这样使学生感到典型地可亲可信可学,从而找到改善自身行为地方向。要从媒体,校园生活大环境中寻找反面典型,对学生进行反面警示教育,使学生从反面典型中找到自己地影子,从而认识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地危害。,第二节问题学生教育方法,3.案例评析法 通过对性质,情节或结构上与问题学生地问题相近,相仿或相反地案例分析或评价,对问题学生实施诱导地一种方法。案例主要来源有:各种媒体资料;教师总结自身工作

26、经验从而形成地书面案例;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故事。,第二节问题学生教育方法,4.事例指导法(视频:逃学的胆小鬼)结合问题学生成长过程中发生地具体事例,通过对事例地起因、情景、情节、后果、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达成对个中问题的科学归因,进而指导问题学生找到科学的解决策略的一种方法。注意:事例应是客观存在的;事例最好是新近发生的;对事例的关注要全面具体,分析要到位,归因要科学,评价要稳妥精当;教师要表明立场指明努力方向,并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策略。,第二节问题学生教育方法,5.实践锻炼法 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发展起来的。问题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他们自己带来丰富的心理体验,

27、这无疑有助于良性心理及行为习惯的不断建构。,第二节问题学生教育方法,6.心理辅导法 即通过谈心、咨询、讲座、测验等手段,辅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的一种方法。有师生谈心;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测验。,第二节问题学生教育方法,7.角色扮演法(案例:文昌忤逆女)通过创设模拟情景或表演情景,让学生亲自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现问题发生的部分场景,情节及后果,从而真实地表露自己或角色地人格、情感、人际关系、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充分地体验问题给自己,他人乃至群体环境所带来地不良影响。,第四节问题学生教育中的误区,问题学生的主要问题是思想品质差,问题学生转化就是德育1.问题学生的主要问题

28、是思想品质差 个体心理问题和个体思想品质问题是两类层次不同,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就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性质而言,问题学生的问题更多地属于个体心理方面,而非思想品质问题。2.问题学生转化就是德育,第三节问题学生教育中的误区,问题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心理有病 每个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遭遇问题是自然的:1.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要面临一些基本的心理社会冲突。2.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3.青少年时期的个性局限性难免引发成长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案例导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钱致榕上中学时正值战乱时期,社会环境不好,许多学生无心学习,当时学校从三百多名学生中选了六十名,

29、组成了一个“荣誉班”,钱先生即为其中之一,教师告诉该班的学生之所以挑选他们是因为他们有前途。后来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大多数成了材。直到八十年代,钱先生才从当年的教师口中得知,这六十名学生当时是学校通过抽签决定的。(文汇报1984年3月9日),第三节问题学生教育中的误区,期望过高或过低(皮革玛丽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2.影响学生的自我期望3.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4.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5.影响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精神品质的养成,第三节问题学生教育中的误区,急于求成转化问题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是因为:1.探寻问题学生背后的原因需要投入较高的时间成本2.转化问题学生的心态和行为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育环境需要投入较高的时间成本,两点提示,1.教育爱是必开的药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两点提示,2.要关注问题,更要关注优点 教育并不仅仅只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教育更主要的应是寻找并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力量,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5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