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检验项目介绍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科检验项目介绍ppt课件.ppt(2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检 验 科各项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宋志广 2013年08月05日,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血常规检验 第二部分 尿液常规检验 第三部分 精液常规检查第四部分 粪便的检验 第五部分 出血与止血检验第六部分 生化检验第七部分 外送检验项目,第一部分 血常规检验,血常规包括哪些项目具体项目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在血常规中贫血类型的分析白细胞分类变化与疾病预后的关系,血常规的检验项目有哪些,红细胞的有关检验项目 白细胞有关的检验项目 血小板有关的检验项目,第一节 红细胞检验项目介绍,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的平均值(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直方
2、图、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异常形态。,一、红细胞计数(RBC),定义:即测定每升血液中所含红细胞的数量。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0-5.0)1012/L 新 生 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1)增多 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长期缺氧如慢性肺心病、肺气肿、法洛四联症等。(2)减少 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二、血红蛋白浓度(HBG),定义:每升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 120-160g/L 成年女
3、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意义:(1)增多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长期缺氧如慢性肺心病、肺气肿、法洛四联症等。(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三、红细胞比积(HCT),定义:血液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 0.40-0.50(40%-50%)成年女性 0.37-0.48(37%-48%)新生儿 0.49-0.60(49%-60%)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大面积烧伤、脱水等病人,临床上常用于脱水和 烧伤病人的补液依据。降低:各种贫血时,红细胞比积
4、随红细胞的减少而降低,但因红细胞的 大小不同二者下降比一定平行,临床常用于计算红细胞的平值,有助于贫血类型的鉴别。,四、红细胞平均值,1、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定义: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为单位。公式: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g)x10pg)/每升血液红细胞浓度数=xxpg2、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定义: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为单位。公式: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L)x1015fl)/每升血液红细胞浓度数=xxfl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定义: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以g/L表示。公式: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克数(
5、g/L)/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xxxg/L,五、红细胞平均值的临床意义(正常人和各型贫血时红细胞平均值参考值比较表),不同类型贫血的红细胞粒度分布图,六、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定义:是由仪器测量获得反映周围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就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多数仪器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即RDW-CV,也有的仪器采用RDW-SD报告方式。正常参考值:RDW-CV 15%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也可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七、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网织红细胞概念:网织红细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浆内尚存在嗜碱性的RNA物质,经煌焦油
6、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呈浅蓝色或深蓝色的网状结构。正常参考值:成人/儿童0.51.5%;新生儿36%;网织红绝对值 成人(2484)X109/L临床意义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增生性贫血均可增多,溶血性贫血增加尤为显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叶酸或铁剂治疗后明显增多,表示治疗有效。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的异常形态,第二节 白细胞检验项目的介绍,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直方图。,一、白细胞计数(WBC),定义:即测定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细胞的总数。正常参考值:成人(410)X109/L 儿
7、童(512)X109/L 新生儿(1520)X109/L临床意义1.增加(1)生理性增加:新生儿、妊娠晚期、分娩期、月经期、饭后、距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与疼痛。(2)病理性增加: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后、白血病等。2.病理性减少 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度严重感染、X线照射、肿瘤化疗后和非白血性白血病等。,二、成人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正常参考值,成人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正常参考值,三、各种白细胞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增多(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是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
8、原因。局部感染如中耳炎、脓肿、疖痈、扁桃体炎、阑尾炎等。全身感染如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等,均能引起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其程度则与微生物的种类、感染部位、年龄和机体反应性有关,一般增加至(1525)X109/L。(2)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轻度或早期汞、铅中毒。(3)急性出血、急性溶血和手术后。(4)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等。(5)心肌梗塞和血管栓塞,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增高。2.中心粒细胞减少(1)某些传染病 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疟疾;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行性感冒等。(2)化学药物中毒与放射线损伤 如X线与镭照射、抗癌药物、晚期或严重
9、的砷(或铅、汞、锑、苯)中毒等。(3)血液病 如再生不良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等。(4)过敏性休克、高度恶病质。(5)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嗜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各种白细胞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1.嗜酸性粒细增多(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肺炎、血管神经水肿等。(2)皮肤病:如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3)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4)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其他:猩红热、溃疡性结肠炎、X线照射后、脾切除后、
10、传染病恢 复期等。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多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 素后。,嗜酸性粒细胞,各种白细胞临床意义,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网细胞瘤、脾切除术后、以及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此外癌转移和铅、铋中毒亦可见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各种白细胞临床意义,淋巴细胞1.淋巴细胞增多(相对数40%且绝对值 4.0X109/L)(1)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等。(2)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和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淋巴细
11、胞减少(相对数25%且绝对值 0.8X109/L)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等。,淋巴细胞,外周血中异性淋巴细胞,各种白细胞临床意义,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增多:(1)某些细菌感染:如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等。(2)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等。(3)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4)许多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单核细胞,四、希森美康KX-21型血液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参数的解释,LYM#(小型白细胞数即绝对值)LYM%(小型白细胞比率即百分比)可以认为与淋巴细胞数有很大关联。MXD#(中型白细胞数即绝对值)MXD%(中型白细胞比率即百分比)可以认为与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12、、嗜酸性粒细胞的总数有很大关联。NEUT#(大型白细胞数即绝对值)NEUT%(大型白细胞比率即百分比)可以认为与嗜中性粒细胞有很大关联,五、白细胞变化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白细胞的变化能反映机体的抵抗能力和了解预后,能帮助诊断疾病和观察疗效。(1)中性粒细胞略有增高并有核象的轻度左移,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 能力强,感染局限化,预后良好。(2)中性粒细胞增高,并出现中度左移及毒性变化,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表示 病情较重。(3)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显著上升或白细胞总数不高,但严重核左 移,嗜酸性粒细胞消失,为病情凶险的征兆。(4)在急性感染过程中,单核细胞逐渐增多,常是进入恢复期的表现。若
13、嗜酸 性粒细胞重新出现或上升,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减轻,毒性变化消失,则表 示感染已经被清除。但单核细胞的变化,应与某些严重感染本身所引起的 单核细胞增多性疾病(如结核)相区别。,第三节 血小板检验项目介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直方图、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一、血小板计数(PLT),定义:即测定每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正常参考值:(100300)X109/L临床意义1.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浓度大于400 X109/L,称血小板增多,可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手术、损伤(骨折)等病的代偿性增生时,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何杰金氏病
14、和肺癌等。2.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浓度小于100 X109/L称为减少。有人将50X109/L称为血小板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可出现严重出血症状,但有的患者有出血表现而血小板数正常。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颇为多见,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侵害骨髓而致造血机能障碍的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脾亢、X线敏感、药物中毒、某些细菌感染(败血症、伤寒)及流脑、麻疹等。其次尚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过敏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等。,二、血小板粒度分布图介绍,血小板直方图是由仪器根据血小板的体积大小及各自数量而自动绘制的直方图。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呈左偏态分布主要集中在230fl范围内,主峰在7
15、.613.1fl之间。主峰左移表示血小板体积偏小;主峰右移表示血小板体积偏大;血小板体积大小不均以大血小板为主直方图显示峰右移且底部抬高;若出现窄峰图则常表示血小板减少。多种疾病可使血小板直方图发生改变,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征是血小板数量减少而巨型血小板增多,直方图表现为曲线峰右移。也有资料说分析血小板直方图是血小板分析后指控的重要步骤,对医生而言,作为诊断与治疗依据的意义不大。,三、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定义:指血细胞分析仪测量一定数量的血小板体积后获得,反映外周血小板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常用表示。平均血小板容积
16、定义:指血液中血小板体积的平均值。它与血小板数量往往呈负相关,分析MPV时必须结合血小板数量的变化。临床上常用于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当MPV增大时反映新生血小板较多、活性较强;也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而且MPV增大常先于PLT升高。大型血小板比率定义:它反映的是所计数血小板中体积大于12fl的血小板比率,用百分比表示。以上三种指标的参考值不详,了解一下就可以。,第二部分 尿常规检验,尿液的理学检验尿液的化学检验尿液的显微镜检验尿妊娠试验,第一节 尿液的理学检验,尿量检验尿色检验尿透明度检验尿酸碱度检验尿比重检验,一、尿量的检验,定义:使用有精确刻度的玻璃容器准
17、确测量24小时尿量,(注意,24小时尿量的误差不超过20毫升)。影响因素及参考值:尿量主要取决于肾小球率过滤和肾小管重吸收率。受气候、出汗、饮水量和食物的影响。一般而言,成人尿量为10001600ml/24h;儿童5001000ml/24h。多尿-成人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为称多尿。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称为少尿。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在12内完全无尿称为无尿。,尿量的检验,临床意义增多(1)生理性 饮水过多,饮浓茶、咖啡及乙醇类或精神紧张等。(2)病理性 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及神经性多尿等。减少(1)生理性 饮水少、出汗多等。
18、(2)病理性 常见于休克、脱水、严重烧伤、急慢性肾炎、心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尿毒症、及慢性肾衰。,二、尿液颜色检验,概述:根据尿的颜色进行报告;正常人尿液因含尿色素可呈淡黄色,尿浓缩时,颜色可呈深黄色,并受某些食物及药物的影响。尿色的报告方式:无色、深黄色、浓茶色、红色、紫红色、棕黑色、绿蓝色、乳白色等,病理性尿色的临床意义 尿色深红如浓茶样见于胆红素尿;红色见于血尿、血红蛋白尿;紫红色见于卟啉尿;棕黑色见于高铁血红蛋白尿、黑色素尿;蓝绿色见于胆绿素尿和尿蓝母;乳白色可能为乳糜尿、脓尿。,三、尿液透明度检验,根据尿的外观理学性状,将透明度分为清晰透明、微浑、浑浊、明显浑浊
19、4个等级。清晰透明指没有肉眼可见的颗粒物;微浑指出现少数可见的颗粒物,但透过尿液能看清书本上的字迹;浑浊指出现可见的颗粒物,透过尿液看不清书本上的字迹;明显浑浊指透过尿液看不见书上的字迹。,第二节 尿液的化学检验,尿中蛋白质检验 尿中葡萄糖检验 尿中酮体检验 尿中胆色素检验 尿中亚硝酸盐检验,一、尿中蛋白质检验(PRO),(一)概述1.蛋白尿的定义:当尿中蛋白质超过0.1g/L时,定性试验可为阳性 反应,定量试验超过0.15g/24h称为蛋白尿。2.正常尿中所含微量蛋白的成分:60%血浆蛋白 白蛋白占1/22/3、少量的免疫球蛋白及一部分 糖蛋白。40%是泌尿道自身分泌的组织蛋白(包括肾小管髓
20、袢和远曲小 管上皮分泌的T-H糖蛋白、尿路上皮分泌的粘蛋白及微量分泌型 IgA等)(3)分子量4万以下的低分子量蛋白质含量极少大部分被重吸收但在 肾小管损伤时尿中可出现Fc片段、3Sr1-球蛋白、a2-微球蛋白、B2-微球蛋白、自由轻链等均属之。(4)来自血液的极少量酶类,如乳酸脱氢酶、淀粉酶和溶菌酶等。,(二)临床意义,1.生理性蛋白尿 指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1)功能性蛋白尿 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所引起的蛋白尿。在休息或刺激消失后即可恢复正常,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2)体位性蛋白尿 脊柱前凸者直立时压迫左肾静脉而致肾静脉压升高是通过肾小球过滤
21、的蛋白质重吸收不全,呈暂时性蛋白尿,当卧床休息时,压迫消失不出现蛋白尿故称直立性蛋白尿。多见于儿童期;其他如肾位异常、妊娠压迫等皆可致体位性蛋白尿。(3)摄食性蛋白尿 如注射分子量小于7万的蛋白质或食入大量蛋白质(清蛋白分子量小于35000),这些蛋白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而出现于尿中。,2.病理性蛋白尿,1)概述病理性蛋白尿-指因器质性病变,尿内持续性的出现蛋白。根据蛋白电泳分为:(1)肾性蛋白尿 由于血浆蛋白出现于尿中而形成的蛋白尿,也称真性蛋白尿肾受刺激:如重金属中毒、白喉、猩红热、肺炎、伤寒等感染时,细菌毒素的刺激使肾上皮受损,导致蛋白滤出增多,其尿蛋白量一般为少量或中量。肾血循环改变:慢
22、性心脏病、重症贫血和肾静脉受压等引起肾缺血或充血所致,蛋白常为少量。肾实质病变:如急、慢性肾炎、肾肿瘤等,蛋白常为中等量或大量称肾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因肾小球受炎等因素的损害而产生的蛋白尿,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蛋白尿,特点是以白蛋白为主,临床上最常见。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正常,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蛋白重吸收功能减退,导致不能将正常肾小球滤过的低分子蛋白尿重吸收,而从尿中排出。临床较少见。其特点是蛋白量轻微,以a2、B2微球蛋白增多为主,见于肾脏感染(活动性肾盂肾炎)、药物中毒(非那西丁)、金属(镉、汞)中毒和先天肾小管病变(Wilson氏病/肝豆状核变性)等。混合性蛋白尿
23、:肾脏病变同时受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其蛋白特征为低分子和高分子蛋白均大量增多。见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慢性阻塞性或非阻塞性间隙性肾脏疾病及肾移植等。,(2)非肾性蛋白尿 指肾脏以下泌尿器官疾患,产生大量血脓粘液等含蛋白成分的物质,而导致尿蛋白阳性,故称假性蛋白尿,见于膀胱炎、尿道炎。(3)特殊形式的蛋白尿 指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均正常,但由于血浆中含有大量的低分子蛋白质,只是肾小球滤过液内的蛋白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产生的蛋白尿,为非肾性渗出性蛋白尿。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红细胞大量破坏,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超过肾阈值1.5g/L时,即可出现于尿中。肌红蛋白尿:骨骼肌心肌损害时释放出大量肌红蛋
24、白(分子量16700),易随尿排出。溶菌酶尿: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高溶菌酶血症、慢性镉中毒时,血浆中溶菌酶(分子量1.4万)增高,易于从尿中排出。本周氏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尿中可出现本-周氏蛋白(为低分子蛋白)尿,是由浆细胞产生过多的免疫球蛋白轻链游离于血浆中,经血循环由肾排至尿中。组织蛋白尿:由于炎症或药物等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增多,如T-H糖蛋白、粘蛋白,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和肾组织破坏解离的蛋白质等。T-H糖蛋白为大分子蛋白正常人排出0.025g/24h,病变时可增多,易成为管型的基质和结石的核心。其他:核蛋白、蛋白眎、蛋白胨等,前者见于泌尿系炎症尿中,后两者见于有组织
25、破坏、肿瘤,或脓肿吸收时。,(三)尿中蛋白检测的正常参考值,参考范围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1g/L;或0.15g24h,二、尿中葡萄糖检验(GLU),(一)概述 尿中葡萄糖来源于血液葡萄糖。正常人血糖浓度比较恒定,空腹为0.71.1g/L,进食后为1.51.6g/L范围内时,几乎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正常人尿中含糖量极微,24尿仅为0.10.8mmol/L,用普通定性方法检测为阴性。因此,凡尿糖定性为阳性,即为糖尿。糖尿发生的原因,可分为:1.生理性尿糖 是一过性尿糖,可因摄入糖类过多,或注射葡萄糖后。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波动,尿中出现暂时性尿糖。妊娠任何阶段都可发生糖尿,以中、末期多
26、见,其原因可能是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相对吸收性减弱;妊娠末期和哺乳期可因乳腺产生乳糖过多而致糖尿。,2.病理性糖尿,(1)糖尿病 血糖浓度受内分泌激素的调节,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不能下降,超过肾阈值而从尿中排出。尿糖检查,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轻型病人空腹尿糖可为阴性,饭后常成阳性。为了发现糖尿病,可让病人餐前排尿,再食含糖丰富的食物,2h后立即留尿送检。重型病人,空腹、餐后都有尿糖,轻型者食后2h可有尿糖而空腹为阴性,其排糖与病情轻重相平行。故尿糖检测,常作为判断病情和疗效的指标之一。也是估计胰岛素用量增减的依据之一,以防止用量过度所致低血糖反应。少数并发肾小
27、球硬化的病例,因肾小球过滤率低,肾糖阈升高,而导致尿糖减少或变为阴性。(2)肾性糖尿 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降低而引起的糖尿。如家族性糖尿(先天性近曲小管对糖重吸收功能缺陷)无明显症状,肾功能试验、血糖和糖耐量试验均正常,但是尿糖屡次试验为阳性反应,给予高、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病人尿糖均无影响。此外,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时,也可因肾小管受损,导致对糖的重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糖尿。(3)其他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甲亢、脑垂体前叶机能亢进(生长素等增多)以及颅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梗等病例(因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均可
28、出现高血糖和糖尿。此外肝功能障碍时,血糖升高也可见糖尿。尿糖检验,也常用于普查健康人及住院病人(尤其是外科手术病人)以检出无症状性隐性糖尿病。,二、尿中葡萄糖检验参考值,参考范围 定性试验:阴性 定量试验:0.565.0mmol24h,三、尿中酮体的检验(KET),(一)概述1.概念:酮体是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三种物质的总称。,肝细胞中催化酶,-CO2,还原(+H2),氧化-H2,酮 体 的 生 成 示 意 图,B-氧化,2.酮体的生理与病理性酮尿,脂肪酸在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中,能彻底氧化成水和。但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不完全,常出现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因此正常人血中含有少量的酮体(0.
29、02g/L)24h在尿中排出量乙酰乙酸0.009g,羟丁酸0.025g,丙酮0.003g,一般定性试验为阴性反应。正常情况下,由肝脏产生的酮体经血液送至其他组织被氧化成,并产生能量。当糖代谢发生障碍时,脂肪的分解代谢增加,这时肝内酮体产生的速度超过肝外组织利用的速度,血内酮体浓度增高,超过0.05g/L,可发生酮血症,由尿排出,称为酮尿。酮体是酸性物质,在血中堆积严重时,可抑制中枢神经,引起酸中毒(酮中毒),所以酮体检验,常为急诊检验主要用于协助诊断:(1)糖尿病酸酮症中毒 糖尿病人,因糖代谢障碍,代偿性脂肪氧化和蛋白质分解增加,产生或缩合大量乙酰乙酸,使血和尿中酮体增加。一般在血酮升高以前,
30、尿酮已大量出现,故尿中酮体的检验,为诊断重症糖尿病所必须。(2)非糖尿病酸中毒 饥饿、麻醉、子痫、脱水、呕吐、腹泻、肾小管功能衰竭等病人,因碱丢失,有机酸相对增多,大量缩合成酮体,由尿排出成酮尿。因此尿酮体检验可示酸中毒的存 在。(3)手术前检查 手术前检查酮体,可观察肝脏功能是否正常,以防麻醉中毒。酮体大量形成时,尿中首先可检出丙酮、乙酰乙酸;病情严重者,始可检出羟丁酸。因此,临床上以检出丙酮,表示酸中毒;检出B-羟丁酸。表示病情严重。,3.尿中酮体的检验参考值,定性试验:阴性正常24h尿含量:乙酰乙酸25mg,-羟丁酸9mg,丙酮3mg,四、尿中胆色素的检验(URO、BIL),(一)概述概
31、念:尿中胆色素包括胆红素(质)、尿胆原和尿胆素,简称尿三胆。1.尿中胆色素的来源及变化(1)胆色素的来源及正常代谢胆色素的来源有:衰老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经分解后形成的胆红素占8085%;由骨髓中少量原位溶血的幼红细胞分解而来的胆红素,占1520%;有肌红蛋白或其他非血红蛋白性的含铁卟啉环物质分解而来。衰老的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脾等处)被破坏后,血红蛋白被分解为珠蛋白、铁、胆绿素三部分。珠蛋白进入蛋白质代谢。铁多以铁蛋白形式贮存,以备利用,只有少量排出体外。胆绿素再还原为橙黄色的胆红素。胆红素进入血液后,结合于血浆蛋白上运输,称为间接胆红素(或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是脂溶性的,难溶于
32、水,它对重氮试剂呈间接反应。由于与血浆白蛋白紧密结合,故不能通过肾小球从尿中排出。肝脏对胆红素代谢,包括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三个过程。间接胆红素入肝后被白蛋白固定的胆红素游离,进入肝细胞立即被受体蛋白(Y蛋白或Z蛋白)结合,运送至内质网,胆红素在滑面内质网上经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酯型葡萄糖醛酸苷,称为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这种胆红素溶于水,它与重氮试剂呈直接反应。若进入血中,则可以通过肾脏由尿排出。直接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经高尔基氏器转运排入毛细胆管,随胆汁经胆管排入肠道。在肠腔分解,脱下葡萄糖醛酸,经肠道菌脱氢酶的作用,逐步还原为系列中胆红素,最后成尿
33、胆原。尿胆原包括i-尿胆原、L-尿胆原(粪胆原)、d-尿胆原三种不同旋光成分,统称胆素原。在肠道下段,三种尿胆原经空气接触,又被氧化成三种胆素,即i-尿胆素、L-尿胆素(粪胆素)、d-尿胆素,统称胆素。是粪便中的主要色素,呈棕黄色。肠道中的尿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每日排出量为0.040.28g。在小肠下段生成的胆素原,有1025%由肠粘膜经门静脉再吸收回肝,其中大部分以原形再经肝脏排入胆道,构成胆色素的肠肝循环。小部分经肝静脉和上腔静脉进入体循环,0.54.0mg,最后经过肾脏随尿排出体外。正常人血中间接胆红素为0.0020.008g/L,直接胆红素极微,为00.002g/L。尿胆原每日尿
34、中排出约为00.035g,故尿中胆红素为阴性,而尿胆原为阴性或弱阳性。,(二)、胆色素的正常代谢示意图,(三)正常和病理时胆色素的变化表,三种类型黄疸,发病原因不同,又各有其特征,但临床表现复杂,特别是疾病后期变化。如阻塞性黄疸阻塞不全时,可出现不典型改变;长期肝外阻塞性黄疸,可引起肝细胞营养不良,肝细胞受损,溶血性黄疸,亦可加重肝细胞负担,在肝炎时也常有肝内小胆管阻塞。因此不能用一种机制来解释,而必须结合临床所见全面分析。,五、亚硝酸盐还原试验(NIT),(一)概述 某些泌尿系统存在革兰氏阴性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等)以将尿中蛋白质代谢产物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因此测定尿液中是否存在亚硝酸
35、盐就可以快速间接的知道泌尿系统细菌感染的情况。亚硝酸盐还原试验(NIT)是使用化学方法诊断尿路细菌感染的试验,属简易快速菌尿检查的过筛试验。凡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的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等感染,本试验皆为阳性。凡不具此项生化反应功能的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硝酸盐阴性杆菌、副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等皆呈阴性。若大肠杆菌感染,但尿中氮质不足,无硝酸盐存在时,本试验也呈阴性,因此临床上亚硝酸还原试验有20%左右的假阴性。如能排除污染、技术误差,本试验阳性结果比阴性结果可靠,后者需做细菌培养证实,才能否定细菌感染。(二)亚硝酸盐检出率的3个影响因素:尿中G-杆菌要有硝酸盐还原酶;尿在
36、膀胱贮留时间4h;尿中有硝酸盐.(三)参考值 阴性,六、尿液酸碱度(pH)、尿比密检验(SG),1.酸碱度:正常尿液可呈弱酸性(Ph6.0),但因饮食种类不同常波动于4.58.0之间。肉食者多为酸性,食用蔬菜水果可至碱性。测定时注意标本必须新鲜。泌尿道感染、脓血尿均可呈碱性;磷酸盐、碳酸盐结晶见于碱性尿;尿酸盐、草酸盐、胱氨酸结晶多见于酸性尿;酸中毒及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时尿可呈酸性。临床意义(1)pH升高见于代谢性酸中毒和反常性酸性尿(2)pH降低见于代谢性碱中毒和肾小管酸中毒(3)某些药物影响 如应用核黄素(维生素B2)2.尿比密:正常成人尿液比密波动于1.0031.030范围,晨尿常大于
37、1.020;新生儿 在1.0021.004之间。临床意义(1)比密增高 生理性见于尿少时;病理性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脱水等;尿量增多同时比密增加常见于糖尿病。(2)比密降低 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等。注意:连续测定比一次测定更有价值,慢性肾功能不全呈现持续低 比重尿。,第三节 尿液的显微镜检验项目介绍,细胞类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卵圆脂肪小体)。管型类包括:透明管型(最常见)、蜡样管型、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混合细胞管型、细菌
38、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色素管型、宽形管型。结晶类包括:非晶形尿酸盐结晶、尿酸盐结晶、尿酸钠结晶、尿酸结晶、草酸钙结晶、胆红素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与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药物结晶和放射造影剂结晶、非晶形磷酸盐结晶、磷酸钙结晶、尿酸铵结晶、碳酸钙结晶。其他有形成分:粘液丝、细菌、酵母样菌、脂肪、含铁血黄素、精子、滴虫、粪便污染物、淀粉小体、纤维、寄生虫和或卵。,一、尿中可见几种细胞的临床意义(1),尿中常见的几种细胞,(一)红细胞(血尿)RBC 1.概述 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红细胞不超过100万个,随机一次尿如果不离心缩,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离心浓缩后高倍镜视野下偶见。尿液离心沉淀后每
39、个高倍镜视野可见12个红细胞,即为红细胞增多。尿液中镜下红细胞3/HPF,且肉眼不能看到尿液显血色,称为镜下血尿。1L尿液中含血量在1ml以上,肉眼能观察到尿呈红色或洗肉水 样,称为肉眼血尿。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1)低渗透压 尿中红细胞胀大,使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红细胞。(2)高渗透压 尿中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似锯齿形、棘形或桑葚状。PH对红细胞的影响:(1)酸性尿中 红细胞膜脂质内层面积增加,体积变小。(2)碱性尿中 红细胞膜脂质外层面积增加,细胞肿胀容易溶解破裂,边缘不规则。,2.尿中几种异常的红细胞,大红细胞(A):直径10m小红细胞(
40、C):直径6m,且常大小不等。棘形红细胞(B):胞质常向一侧或多侧伸出,胞膜突起,如生芽样。锯齿形红细胞:表面突起数量多、排列整齐、高低大小相似。面包形红细胞(环形红细胞):形似面包形的空心环。半月形红细胞:其形状如半月形。颗粒形红细胞:胞质内有颗粒状的沉积,血红蛋白丢失。,3.血尿的分类,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主要见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道毛细血管破裂的出血,红细胞未受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因而其形态正常。来自肾小管的红细胞虽可受PH及渗透压变化的作用,但因时间短暂,变化轻微,故呈均一性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其中的红细胞形态变化与肾小球
41、基底膜病理性改变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各段肾小管内不断变化的pH、渗透压、介质张力、代谢产物对红细胞作用有关。,4.两种血尿的临床意义,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暂时性血尿、泌尿系统自身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尿液蛋白质一般不增多。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伴有尿蛋白增多及管型出现。,尿中可见几种细胞的临床意义(2),(二)白细胞(WBC)1.概述中性粒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14m,较红细胞大,不染色时的细胞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蜕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脓细胞:是由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形成,其外形多变,细胞质内充满颗粒
42、,细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中性粒细胞,脓细胞,2.尿中白细胞的临床意义,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个白细胞/HPF,如果高倍视野见到5个白细胞或每小时尿白细胞4000个,称为镜下脓尿。如尿液含大量白细胞,成乳白色,含甚至出现凝块,称为肉眼脓尿。闪光细胞(glitter cell):在低渗条件下有时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胞,在急性肾盂肾炎中常见。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急性期,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也见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分泌物污染尿液。淋巴、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肾移
43、植术后、慢性炎症、新月形肾小球肾炎,应用抗生素、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出现对间质性肾炎有诊断价值。,闪光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尿中可见几种细胞的临床意义(3),(三)吞噬细胞1.概述 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可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多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大吞噬细胞来自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边缘不整齐,胞核呈肾性或类圆形,胞质丰富,胞质内含有大量被吞噬的物体,有时胞质能见到空泡及伸出的阿米巴样伪足。2.临床意义: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44、,且常伴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吞噬细胞的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小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尿中可见几种细胞的临床意义(4),(四)上皮细胞1.概述 尿中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可按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分类,对泌尿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尾行上皮细胞)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2.尿中可见的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胞核圆形,核膜厚,核突出
45、易见;胞质中可有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见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粒,此时称复粒细胞。移行上皮细胞表层移行上皮:因胞体较大又称大圆上皮细胞,其体积可随器官胀缩状态而变化较大。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核较小,常居中;器官收缩时,则细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 3倍,形态较圆。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又称尾形上皮细胞或纺锤状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统称为校园上皮细胞,但两者有差别,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较大,而核较小。肾小管上皮细胞则反之。鳞状上皮细胞 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
46、尿道和阴道的表层。是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曲,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2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甚至不见。这种细胞形体扁平而薄,又称扁平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各型移行上皮 表、中、底,鳞状上皮,3.三种上皮细胞的临床意义,肾小管上皮细胞 尿液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症,如肾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放生排斥反映,则尿中可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
47、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衰竭、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移行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增多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如膀胱炎时可见大量大圆上皮细胞;肾盂肾炎时可见大量尾行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 正常尿中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如大量增多并伴有白细胞增多,则提示有炎症。女性患者则应排除阴道分泌物混入的位于阴道表层的扁平上皮细胞。,二、尿中可见几种管型的临床意义,(一)管型概述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集体,是尿沉渣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形成管型的四个条件原尿中有清蛋白、T-H蛋白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二)
48、管型的种类,1、透明管型 呈规则的圆柱体,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两端钝圆(一端可稍尖细成尾形),平直或略弯曲,甚至扭曲,质地菲薄。2.红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中嵌入红细胞且多在10个以上,其中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有时红细胞形态完整,有时因溶血仅见红细胞残影。3.白细胞管型 管型中充满白细胞(或脓细胞)且多退化变性或坏死,一般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呈球形,有时呈团性重合。4.肾小管上皮管型 管型内含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中的细胞呈瓦片状排列,可充满管型,细胞大小不等,胞核模糊。5.颗粒管型管型 基质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外形常较透明管型短而宽大,颗粒轮廓清晰,容易折裂,可有不
49、规则的断端,呈无色、淡黄褐色或棕黑色。按颗粒的粗细可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2种。6.蜡样管型 其外形似透明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而粗,一般略有弯曲,末端常不整齐。7.脂肪管型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折光性很强的脂肪滴。,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管型,细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粗颗粒惯性,(三)各种管型的临床意义,透明管型 健康人偶见,肾实质性病变时增多红细胞管型 急性肾小球病变,肾小球出血白细胞管型 肾脏感染性病变或免疫性反应上皮细胞管型 肾小管坏死颗粒管型 肾实质性病变伴有肾单位淤滞蜡样管型 肾单位长期阻塞,肾小
50、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脂肪管型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三、尿中可见结晶的临床意义,(一)结晶概述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及机体盐类正常代谢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又称代谢性盐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病理性结晶:是由于各种疾病因素,在尿中出现的或者由于某种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而出现的结晶。,(二)尿中可见的结晶,生理性结晶草酸钙结晶:为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尿酸结晶:呈黄色、暗棕色,其形状为三棱形、哑铃形、蝴蝶形或不规则形。磷酸钙:有非结晶、粒状形、三棱形,排列成星状或束状。非结晶性尿酸盐:黄色非晶形颗粒状沉淀物。,草酸钙结晶,尿酸结晶,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