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88916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项目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项目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项目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项目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项目一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概览,老年人与老龄化老年社会工作概述老年社会工作基本理论老年个案工作老年小组工作老年社区工作,目 标,掌握积极老龄化的含义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了解老年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学 习 活 动,1.你是否赞成退休?为什么?2.老年人如何才能确保健康老龄化?3.是否存在老年人群所特有的文化?试举例4.你愿意从事老年社会工作吗?你有信心做好吗?,一、老年人与老龄化,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谁是老年人?65岁(发达国家)60岁(发展中国家)60-74岁 年轻老人(the young old)75-89岁 老老年

2、人(the old old)80岁 高龄老人 90岁 很老的老年人(the very old)长寿老人(the longevous),他们是?44岁 青年人 45-59岁 中年人,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发展中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时,该国家(或地区)即称为老龄化国家,达到这个标准的社会即称为老龄化社会。,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国际行动纲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三、老年社会工作有关理论,社会撤退理论活动理论 连续性理论 次文化理论 年龄分层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 人格持续性理论 其它有关理论,

3、社会撤退理论,社会撤退理论的提出:老年学家提出的第一个主要理论,也称脱离理论或休闲理论。代表作是1961年出版的卡明和亨利所著年事日增。,社会撤离理论的含义:老年人年事已高、身心衰弱,不适合继续担任社会角色而应该撤离社会,这既有利于老年人,也有利于社会。不可避免的相互脱离或休闲导致老年人和所在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减弱,触发这个过程的可以是这位老人或处于这种环境的其他人。老人可以在同某些人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与另外一些阶层的人明显疏远,有可能从一开始随着与他人的疏远,老人对自己百般关注;社会中的某些习俗惯例可能使他容易与人疏远。老龄化过程完成时,个人与社会之间在中年时存在的平衡就让位于新的

4、平衡其特点是相互关系更加疏远,并且是种变了样的类型。,主要观点:老年人身衰体弱。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可能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由社会启动。脱离社会的动力。老年人的脱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继承。脱离社会的结果。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脱离社会的特征。社会退离的形式:社会采取必要手段促进撤离过程;老年人自动退入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社会撤离理论,社会撤离理论的评价:,积极意义:一定程度反映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总结了老年人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消极意义:忽视个性差异;忽视地位差异;忽视脱离造成的弊端;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忽视了老年人口现象的复杂性

5、;社会撤离理论假设不成立,活动理论,活动理论的提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哈维格斯特、艾玉白的著作老年人。活动理论的含义: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其要点可以归纳为:“进入老年时期老年人所扮演的非强制性角色的来源越多,就越不会因为失去了强制性的角色而情绪低落。在成年期,这些强制性角色通常置于首位。”,活动理论观点基于四个假设之上:1.老年人的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2.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明。3.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4.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这四个假设阐明了种逻辑关系,即生活满意源于清晰的自我认

6、识,自我认识源于新的角色,新的角色源于参与社会的程度。,活动理论的评价,积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它强调参与、活动、与社会的认同。基本观点受到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认同。消极意义:活动理论没有回答个性在老年人参与过程中的作用。未能有效地解释个人经历与老年人晚年活动需求的关系。,连续性理论,理论的提出:该理论的重点在于解释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差异性。,连续性理论,连续性理论的含义:该理论是以对个性的研究为基础的。“不论年轻或年老,人们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或者说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年

7、期生活方式的影响。,评价,积极意义:看到了个体社会老龄化的差异性,并用个性特征予以解释,弥补了脱离理论和活动理论的欠缺。如赖卡德、利夫森和彼德森的研究成熟型、摇椅型、装甲型、愤怒型或自我怨恨型。消极意义:将能否遵循早期阶段个性特征视为老年期结果良好与否的标准,忽视了个性特征的具体内涵。个性是发展的。个性的变化与社会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次文化理论(老年亚文化群理论),老年亚文化群的形成有客观背景和主观背景:客观背景:法定的退体制度;老年公寓、老年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的兴建;老年人数量的迅速增加 主观方面:相同的背景、问题和利益 老年亚文化群理论的提出:罗斯提出,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并

8、认为老年亚文化群是老年人重新融人社会的最好方式。只要同一领域成员之间的交往超出和其他领域成员的交往就会形成一个亚文化群。老年人口群体正是符合这个特征的一种亚文化群体。,理论及其评价:,评价,积极评价:指出了老年人活动和地位的一般特征:老年人加入老年人的次文化群体,发展出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可使老年人保持自尊,保持较高的士气。,评价,消极评价:不稳定性:随着老年人数量和交往的增加,老年人不再满足现有的社会地位,一些老年组织开始组建,构成了潜在的社会势力。局限性:不能应用于所有情况和所有老年人,年龄分层理论,提出:赖利和A福纳提出。它以社会学创立的角色、地位、规范和社会化为基础分析了年龄群体的

9、地位以及年龄在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含义,试图形成一个理解老年人社会地位的框架和包括整个人生的老龄化概念。,年龄分层理论的核心内容:年龄与责任、角色的关系:年龄不是种个人特征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标准,即年龄是现代社会各方面的一个动态成分。当人们的年龄从个层次转移到另一个层次时,社会赋予人们的角色与责任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角色与年龄之间有某些联系(一种相关关系),尽管二者并非完全对应。就个体情况面言其间的差异性是主要的,角色与年龄的矛盾与统一。,年龄分层理论具有四个要素:有个由不同人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按照年龄或其他发展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年龄层(子群体)如“同期群”。处于同期群中的人一方面处于生命

10、过程的同一阶段,另一方面拥有共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有着共同历史和经历的同期群人往往具有相同的或近似的价值观或看法。即年龄、经历和观念是构成同期群的三个主要特征。,各个年龄层对社会的贡献或反应能力:不同的年龄层具有不同的能力。也就有不同的社会责任。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文化观念以及健康状况都会对年龄层的能力及其贡献产生影响。,年龄层的社会形式。它是通过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年龄可以直接起作用也可以间接起作用。年龄层及其应承担的社会作用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的意义,也表现出社会发展对年龄层的需求。例如:18岁成人,60岁退休 行政官员任职年龄,与年龄有关的期望。它包含在人们

11、对所扮演角色的反应方式中。期望并非见诸文字或语言,它是一种公众意识,公众共同认可的意识。,年龄分层理论四要素实际上体现了生理人(年龄、能力)与社会人(角色、期望)之间的关系。作为一般规律,年龄、能力、角色和期望应是一致的,但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差异性与不协调性仍是非常明显的。,年龄分层理论干预因素,内在干预因素:群体流动:指促使年龄层次形成的各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老龄化因素:外在干预因素:分配因素:指给各种年龄的人分配和再分配合适角色的过程。社会化因素:,年龄分层理论的不足:过分狭隘地主要根据按年月计算的年龄或生命阶段来评价年龄,忽视其它因素。对个体老龄化的特征、因素分

12、析尚嫌薄弱,对影响老龄化过程的一系列外因过程(除已提到的)也未详加论述。,相互作用理论,主要内容:主要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老龄化的影响。这个理论包括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标志理论和社会损害理论等部分。,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社会环境模式:三个关健要素。其一,对起源于特定环境的规范期望的重视;其二,对个人交往作用能力的重视;其三,对特定环境下的能力与期望之间主观评价的一致性的重视。生态学说强调在社会体系内的角色选择和个人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标志理论,人们在其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自我认识源于交往模式。交往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代价从相互联系中得到最大的酬报。其实质上是以个

13、体拥有的资源量为基础。交往模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自我概念的形成。,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前者指已有心理问题的个人所产生的消极反馈。循环一旦开始,便会强化无能意识,从而引起更多的问题。后者则认为可以干预这个循环,中断这种进行性的损害,增加老年人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人格持续性理论,人格:个体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个人的人格模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正常的情况下人格不会随年龄而出现显著断裂,会加强其持续性。,强调了个体人格在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对人格的过分强调而抹煞了人的个性由于种种内部或外部因素而改变的可能性。对人格持续性的强调还要求老年人保持中年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对于

14、许多老年人来说是不适宜也是不可能的。,其它有关理论,交换理论:埃默逊和布劳提出。用以说明存在于年龄层次中的结构性不平等,从而揭示出老年人地位下降的原因。它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需求和资源资本,社会互动就是通过资源交换以满足自我需求的行为。资源交换不是随意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在交换过程中对利润和成本、取与给的计算与运用。,老年人地位之所以下降,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可资交换的资源和价值,只能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因此,如何保持现有的资源资本是提高老年人地位的根本。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

15、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标签论:,人们总是按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认识自我,并形成自我概念。因此,社会对个人的标定相当重要。社会把老年人标定为衰弱、无能,对老人的自我认识产生消极影响。,老年人遭受有关老化的社会成见的侵害,可能产生角色迷失。而老年人伸手求援,又进一步被社会认为是能力衰退的表现,外界的反应进一步影响到老年人的自我观念,老年人逐步接受社会所给予的标定,陷入依赖地位,随着循环的重复,老人也越陷越深。,角色理论,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相互接纳的一种形式。个体通过角色形成自我概念,获取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回报;社会通过角色赋予个人相应的权利、义

16、务、责任和社会期望。角色是个人以自身对社会的贡献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一种形式,满足程度随角色变更而提高。,老年人的角色变化表现为角色丧失或中断,由此引起老年人心理失衡,进而损害其健康状况。因此,角色理论认为,老年人适应衰老的途径一是正确认识角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二是积极参与社会,寻求新的次一级角色。,现代化理论,考古尔和赫尔姆斯在讨论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现代化的关系时提出的命题。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社会与老年人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推进了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又削弱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生死观,生死观的一般观点中国人的生死观濒死、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权利”安乐死,生死观的一般观点,积极型:生死是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必然阶段,个人无法选择的生命过程。主要认真、科学对待生命,生命过程可以延长,生命质量可以提高。,消极型:生死不可避免,个人无法左右,放弃个人的主观努力,听之认之。,生死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体特征。,当代人对生死观的显著特点:坦然面对生死问题。死亡日益成为一种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