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一、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19531976年的成功探索,和平赎买,过渡时期(19491956年),2,一、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19531976年的成功探索,3,(2011广东)下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A,4,2 19531976年的曲折失误,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从国情出发,不照搬外国经验。,5,(2012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
2、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D,错误,“左”倾错误,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错误,6,(2011全国)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后果,八字调整结果,7,(1)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2)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
3、一五”计划;三大改造。(3)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4)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5)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1过渡时期(19491956),8,(1)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3)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4)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
4、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2曲折前进(19561978),9,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经验要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不断纠正错误,带领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10,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
5、济建设的高速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11,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1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会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12,2经济体制改革,13,(2012安徽)表2是依据龚关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
6、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B,14,(2012全国卷)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D,15,(2011全国)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C,16,第一次:土地改革(1)原
7、因:地主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3)结果:解放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道路。第二次: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3)结果:进一步提高生产力。,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7,第三次:人民公社化(1)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3)结果:严重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合作
8、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3)结果: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18,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1988年,经济特区1984年,沿海港口城市1985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200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1990年开始,浦东新区2001年,加入WTO。,19,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0,(2012全国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
9、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A,21,(2011广东)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
10、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答: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答: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积极的干预。(2分)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
11、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22,新时期五个转变(1)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5)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3,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
12、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24,第二次: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5,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