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民族之——布朗族.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89923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56民族之——布朗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56民族之——布朗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56民族之——布朗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56民族之——布朗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56民族之——布朗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56民族之——布朗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56民族之——布朗族.ppt(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56民族之布朗族,姓名:周春华 学号:20090540324专业:统计学 班级:09统计班,民族简介,布朗族部分自称“布朗”、“帮”,部分自称“阿瓦”、“阿尔瓦”、“伊瓦”、“佤”和“翁拱”等。汉族或傣族称之为“濮满”、“蒲满”、“孟”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等地区。保山市的布朗族有8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施甸县和昌宁县。在云南省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主要从事农业。有本民族语言布朗语,西双版纳、思茅等地的布朗族兼通傣语,多信奉小乘

2、佛教。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民族历史,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

3、”、“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现在的布朗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民族与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布朗族地区社

4、会发展很不平衡,大体可分为两类地区:西双版纳勐海布朗山、西定和巴达一带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临沧和思茅地区受汉族和其他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民族的影响,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西双版纳布朗族村寨多数具有农村公社的特点,由几个至十余个不同血缘的家族组成。生产工具、房屋、牲畜等属个体家庭所有,土地所有制不同程度地保留家族公有、村社公有和私人占有3种类型。少数村寨保留有家族公社的特点。家族公社由同出于一个祖先(布朗语叫“戛滚”,即“氏族或氏族集团”的若干小家庭组成。在家族范围内的土地、森林、牧地均属“戛滚”全体成员公有。每年春播前由家族长主持按户分配一次土地,收获分别归各户所有。这类土地无

5、论家庭或个人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离村寨较远的社有土地,由村社直接管理,凡村社成员均可自由耕种。近代以来,在家族公有和村社公有的土地内,已出现了土地私有制,个别村寨的耕地、宅地、茶园等通过买卖或变相掠夺等形式,转变为头人、富裕户所有。村社内的头人,一般是选举产生;村寨以上的头人“叭”则由傣族土司委封,定期为傣族领主收缴税贡,摊派劳役等。此地区的布朗族生产水平很低。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临仓地区和思茅地区,地主富农通过高利贷、典当、买卖、抵押和凭借政治特权,残酷剥削广大贫苦农民。布朗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旱稻、玉米和豆类,还比较普遍地植茶、种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6、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党和政府从布朗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有步骤地对布朗族地区进行土地改革。1953年春完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土地改革,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于1956年秋采取和平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对还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地区,则通过帮助大力发展生产,开展互助合作,逐步消灭落后制度的残余。在党和兄弟民族的帮助下,他们逐步开垦水田,兴修水利,变刀耕火种为精耕细作,变垦新弃旧为固定轮作,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勐海布朗山一带的茶叶产量大幅度增长,成为中国出口“普洱茶”的主要基地之一。布朗族地区的商业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地区都建立了民族贸易公司,有的村寨建立了购销店,商品销售总值逐年增长。布

7、朗族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普遍建立了小学,设立了卫生所、医疗组,过去流行的痢疾、疟疾等病基本得到了控制,群众的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文化艺术,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布朗族的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其民歌分为“拽”、“宰”、“素”三种:“拽”为近似说唱的叙事歌,多在婚礼中于室内演唱;“宰”是近似山歌的传统民歌;“索”是即兴编词的旋律性较强的抒

8、情对唱歌曲。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民歌则分为“甩”、“宰”、“索”、“缀”四类,曲调几乎不变,内容即兴编唱。,民族服饰,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民族婚俗,成人礼: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

9、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恋爱:“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求婚:男女双方恋受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

10、提出求婚。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婚礼: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民族饮食一,食俗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

11、为主,善种茶。布朗族的饮食别具民族特色,是布朗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要,特别喜欢吃酸性食品,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西双版纳的布朗人还喜食生肉。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

12、、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布朗族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 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 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布朗族人有食鼠和蚁卵的习惯。布朗族人喜欢食鼠,无论田鼠、家鼠、野鼠均为所食佳肴。将捕获的鼠烧光毛,去皮和内脏,洗干净后煮食。布朗山有一种黑蚁,每窝有一只蚁王,能产卵数千,布朗人常挖食蚁卵。布朗族人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茶。姑娘们采下春茶后,制成散茶,又叫“大叶子

13、茶”。她们还能制作一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竹筒子茶”。就是先把粗竹子砍成一个个竹节筒,将新采摘下来的茶叶炒熟,趁热装进竹筒塞紧,用芦叶密封好,并用藤条扎紧,放在火塘边烘烤,去掉它的水气,等到竹节表皮烤焦的时候,就制成了竹筒茶,储存数年也不会变味。这种茶喝起来香味极浓,布朗族人常用做送礼佳品。布朗族人品茶也很讲究,有烤茶和泡茶两种。泡茶就是用开水冲泡,而烤茶则是在一个特制的小茶罐里放些茶叶,放在火塘边烘烤,等冒出香味时再倒入开水,水开之后倒进小茶盅,称为“浓茶”。布朗人喜吃酸茶,将茶叶按酸菜制法制成酸茶,放在口中嚼后咽下,能帮助消化。除了嚼茶,布朗人还有嚼烟的嗜好。嚼烟的方法是将槟榔叶包上少许的草

14、烟丝,再加入沙基、芦子、槟榔果、红石灰等一块放进口中慢嚼,每次可嚼20多分钟,吐出的烟渣呈紫红色,布朗人嚼烟日久,连牙齿都被染成黑色。,民族饮食二,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

15、、油炸花蜘蛛、蝉酱等。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民族风俗,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用歌舞来欢度隆重的节日。并用各

16、种乐器伴奏,同时还有武术、杂耍来助兴。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唱各种曲调,弹奏各种乐器。布朗族的乐曲曲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种。其特点是甩调激扬抒情;宰调欢快活泼;索调适合唱习俗歌曲,以小三弦伴奏;缀调颂扬民族英雄人物,以及蓬勃向上的新生活,用于盛大歌会中的对唱。领唱者常根据场面即兴编增歌词内容。布朗族舞蹈有喜庆舞蹈和佛礼舞蹈。舞蹈称呼各地不同,西双版纳称“跳摆”,施甸、镇康称“打歌”,云县、景东、墨江称“跳歌”。“跳歌”是又跳舞又唱歌之意。由于布朗族男子多喜好武术,因此,武术又常常和歌、舞融为一体。如长刀舞、甩棍舞、拳术舞等等,动作利索,刚劲健美。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象脚鼓舞、拍手舞、猴舞、采茶舞等

17、多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舞姿优美、欢快,生动逼真。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而年轻人特别喜欢跳“圆圈舞”。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伴随着铓锣、象脚鼓的节奏,姑娘们、小伙子们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起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动脚步。同时,一群小伙子在圈内有节奏的作虎步跳跃。时而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歌,时而又聚拢,作虎跳状。如此循环反复,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民族节庆,布朗族其它的节日习俗,与傣族大同小异,如“过新年”,“进洼”、“出洼”等。在傣历一月十五这天“赕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赕坦”。“赕”为傣

18、语,指世俗众生对僧侣或先祖亡人敬献物品,佛教俗称“布施”或“化缘”。布朗族传说,他们与傣族是兄弟关系,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区种山地,傣族是弟弟,住坝子种水田。因此,布朗族每次“赕佛”都要请傣族佛爷上山,傣族“赕佛”时也请布朗族佛爷下山。过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庭长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胎嘎滚”(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高嘎滚(家族长)。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嘎滚”(家族)代表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并且用水象征性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家族长也向人们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们,逢年过节来祈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礼,不可忘记。旧的岁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全体儿孙们来告辞拜年,你们都有福了。预祝你们庄稼茂盛,人畜兴旺。”祝毕,家族长为“胎嘎滚”(家族神)代袜么代袜那神祈祷祭祀。村社以家庭为单位,再到日落方向,举行滴水仪式。关门节: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这一天家族成员照例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胎嘎滚”,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鬼灵“苏玛”(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