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士与文化第十二讲千古文人侠客梦.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92826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61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名士与文化第十二讲千古文人侠客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国历代名士与文化第十二讲千古文人侠客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国历代名士与文化第十二讲千古文人侠客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国历代名士与文化第十二讲千古文人侠客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国历代名士与文化第十二讲千古文人侠客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名士与文化第十二讲千古文人侠客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名士与文化第十二讲千古文人侠客梦.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历代名士与文化,主讲人:李金山Email:,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二、唐代侠风炽盛的表现与根源三、文人任侠与文学风骨,第十二讲 铿锵大唐的文士侠风,悠悠两千年,关于侠客的各种传闻史不绝书。史记、汉书的游侠传;魏晋六朝时期的咏侠遗风;唐人任侠风尚;大宋朝的水浒英雄;蒙古人的雕弓满月;明清时期的侠义小说。,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中国人心目中的侠的形象:惩恶扬善、锄强扶弱、生死不惧、大智大勇、一诺千金、不矜其功等多种美德,具有十分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盖侠士,古为善武、重义、搏命者。浮生于乱世,名噪于道衰,披轻裘,挟长剑,策烈马,引狂歌,或扶弱济贫,救人于危难之事,或除暴安良,解国于

2、困厄之时。其言必信,其诺必诚,其行必果。故常以勇武取重于诸侯,以信义显名于天下。,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侠的内涵与特性,西方:斯巴达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国:侠客之德。,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物不平则鸣:在传统社会结构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由于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伴随着各种不幸和灾难、冤狱的欺凌,从内心深处呼唤着有一种势力能为他们解除心灵和肉体的痛楚,所以当侠客这一特殊的阶层出现后,就深受民众的喜爱。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水浒传 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汉书游侠传,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社会心理基础,中国社会历来拥有一个庞大的游民阶层,如僧道、巫

3、卜、倡优、乞丐、匪盗之类,以及大批江湖中人和游手好闲之人。,侠的社会土壤,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近现代的许多研究者,对侠的源头问题提出了种种假说: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等:侠出于墨家。冯友兰:侠出于武士而墨家出于侠。章太炎:儒家中有侠,并在高层次上儒侠相通,极力鼓吹“以儒兼侠”。郭沫若:侠出于商贾。,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侠的源头,篙莱明堂之间,皆谓之侠。-章太炎 侠表现为一种行为,非职业或者学派;侠是世俗文化,非精英文化,没有自己的理论原则。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篇,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士与侠,士的最初演变:六艺:礼、乐、射、御、书

4、、数,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士与侠,侠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支流。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立义气,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与世者,谓之游侠。-荀悦汉纪,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基于社会身份的不同大体可划分为:布衣之侠:指一般平民为侠者,由战国时期市井细民任侠发展而来。卿相之侠:典型的是战国四公子,好侠养士,身份为一国的王公贵族或兼国相。汉唐时代一些权贵好为游侠者,如汉代袁盎、栾布、郑当时等。暴豪之侠:大抵是一些地方豪强,常为谋私利结成帮派,横行乡里。如,汉代的宁成,唐代的郭元振等。,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侠的类型,基于活动区域的不同可划分为:闾巷之侠:只在一定的

5、街区活动。都邑游侠:常盘踞通都大邑,有大批随从或门客乡曲之侠:非在城厢,常处穷乡僻壤间。,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侠的类型,基于行侠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文侠:行侠仗义,所赖在以德服人,不凭孔武有力。武侠:偏尚勇力,体现侠者的刚烈气质。儒侠:为侠者服行儒者之道,有儒者之风。,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侠的类型,儒、侠文化精神的切合点:漆雕氏: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藏获,行直则怒于诸侯。儒:仁、义、智、勇、信、礼、乐。侠:正义、济、勇、信。,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映的时代。隋朝的统一虽然短暂,但承上启下,为气象恢宏的唐朝开辟了道路。隋唐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志

6、,继往开来,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局面。中华文明发展到唐代,其魅力已使当时的海外各国心驰神往,而唐人则以开放、自信、热情而豪放的气概与各民族友好交往,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至今日,当我们在朗诵唐人留下的诗篇时,还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二、唐代侠风炽盛的根源与表现,三朝国丈独孤信,二、唐代侠风炽盛的根源与表现,杨隋与李唐之家族背景与婚姻关系,政治开明:政治一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隋)李士谦 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新唐书李靖传 从渊源上讲,唐人是由多民族混血而生成的,大有胡气,充溢着豪侠刚健气概的胡文化注入到了传统

7、的华夏文化系统内。就时代背景而言,唐代国力强盛,整个社会充斥着昂扬奋发、蓬勃向上的民族意识,英雄主义的社会思潮空前高涨。一言不合拔剑而起,一发不中屠腹以谢。,二、唐代侠风炽盛的根源与表现,战国游侠:典型的国家社会秩序土崩瓦解。西汉:江湖侠骨已无多。侠道途穷。,二、唐代侠风炽盛的根源与表现,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整个社会陷入了苦难深重的深渊,人们崇尚气力,渴盼公正,这就为传统的仗剑远游、行侠仗义、轻财重施、闯荡江湖的游侠之风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唐代实行了武举制度,统治者倡导练武,促进了群众的练武活动,民间出现了练武组织与比武活动。武术套路技术向成型化、完

8、善化发展,器械向多样化发展。,二、唐代侠风炽盛的根源与表现,重用蕃将、委以重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二、唐代侠风炽盛的根源与表现,时有同州下人徐元庆,父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后师韫为御史。元庆变姓名于驿家佣力,候师韫手刃杀之。议者以元庆孝烈,欲舍其罪。子昂建议以为“国法专杀者死,元庆宜正国法,然后旌其闾墓,以褒其孝义可也。”当时议者咸以子昂为是。,二、唐代侠风炽盛的根源与表现,复仇精神,前唐盛唐:雄健豪迈、乐观进取;安史乱后至中唐:悲色日增、侠气渐重;晚唐、唐末:士气消沉、背离朝廷,二、唐代侠风炽盛的根源与表现,文人士子对武侠这

9、一民间群体的讴歌与崇拜:曹植:白马篇歌颂了金鞍白马、意气风发的少年游侠形象及其精神风范。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二、唐代侠风炽盛的表现与根源,文士侠风,文人士子对武侠这一民间群体的讴歌与崇拜:曹植的咏侠诗白马篇开始了游侠由史传记载到文人幻设的转变,侠义伦理也由此开始了理想化改造的历程:

10、逐渐向文人士大夫的立身处世原则和人格理想靠拢。因此,以曹植白马篇为代表的咏侠诗在中国侠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唐代侠风炽盛的表现与根源,文士侠风,文人士子对武侠这一民间群体的讴歌与崇拜:曹植的咏侠诗白马篇在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为中国古代诗歌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园地,咏侠诗从此成为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同时也为封建社会中的不遇文人找到了一种新的宣泄情感、抒情言志的模式。,二、唐代侠风炽盛的表现与根源,文士侠风,文人士子对武侠这一民间群体的讴歌与崇拜:陈子昂:其父陈元敬:瑰玮倜傥。年二十,以豪侠闻,属乡人阻饥,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子昂: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好

11、施轻财,而不求报;尤重交友之分,意气一合,虽白刃不可夺也.王之涣: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韦应物:尚侠,初,公豪纵不羁,晚岁逢杨开府,赠诗言事曰:“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二、唐代侠风炽盛的表现与根源,文士侠风,文人士子对武侠这一民间群体的讴歌与崇拜:高适:少孤贫,爱交游,有侠风。邯郸少年行: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骆宾王:畴昔篇自称:“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说:骆宾王“生成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亏心汉,都是他干的。”,二、唐代侠风炽盛的表现与根源,文士侠风,文人

12、士子对武侠这一民间群体的讴歌与崇拜:孟浩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李白:少任侠,年十五好剑术,不事产业,名闻京师。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二、唐代侠风炽盛的表现与根源,文士侠风,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荐士,三、文人任侠与文学风骨,1.传略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文明元年(684)进士及第。武后时,官右拾遗,直言敢谏,被构陷入狱经年,免罪复官。曾从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归里,为县令段简陷害,死时只有四十二岁。怀才不遇,命运坎坷,令人扼腕。,三、文人任侠与文学风骨,1

13、.隋和初唐文学是六朝文学向盛唐文学的过渡。“四杰”、陈子昂等初唐诗人对齐梁诗风的革新,为盛唐诗歌的到来扫清了道路。2陈子昂修竹篇序的理论建树。3陈子昂诗歌创作的文学史地位。,三、文人任侠与文学风骨,陈子昂是一位政治色彩很浓厚的诗人。卢藏用陈氏别传称:“子昂貌寝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宋人戴复古论诗谓:“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石屏诗集卷七论诗十绝之六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全唐诗卷二十八,三、文人任侠与文学风骨,2.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关于“兴寄”、“风骨”的主张,是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14、序中提出来的。它代表初盛唐崇尚风骨的审美思潮,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三、文人任侠与文学风骨,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三、文人任侠与文学风骨,3.初唐诗文革新的先驱。陈子昂论诗标举风骨、兴寄,其感遇诗38首和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等诗,讽刺现实,慨叹身世,感情浓烈昂扬;其散文也质朴刚健,这使

15、他成为初唐诗文革新的先驱。有陈子昂集十卷。,三、文人任侠与文学风骨,4.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及注释(一)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感激忠义,欲奋身以答国士,然数番进谏,均遭拒绝,子昂知不合,因登蓟北楼,感昔乐毅、燕昭之事,作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三、文人任侠与文学风骨,面对宇宙寥廓,自伤生不逢时,前不见古圣,后不见来者,泫然流涕,慨然悲歌。与蓟丘览古之“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燕昭王)同一种情怀。,三、文人任侠与文学风骨,悲怆中融入建功立业的豪情。这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得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李泽厚美的历程),三、文人任侠与文学风骨,1).语言的朴素洗练。2).艺术手法以虚带实:方位(空间)是实,古人、来者(时间性想象)是虚,用“不见”结合,求之科学无讲,艺术却是成功的。3).浓烈壮大的感情基调、慷慨悲歌,拉开了盛唐风骨的序幕。,三、文人任侠与文学风骨,1彭庆生陈子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4万曼唐集叙录陈伯玉文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参考书目,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