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老年黄斑变性.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08549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疗-老年黄斑变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医治疗-老年黄斑变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医治疗-老年黄斑变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医治疗-老年黄斑变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医治疗-老年黄斑变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治疗-老年黄斑变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疗-老年黄斑变性.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治疗 老年黄斑变性,河北省中医院眼科2007.5.12.,概述,老年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性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上升,是老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原因。至今为止,祖国中医药治疗才是一种能阻止本病病程进展的确切有效的疗法。,临床上分渗出性(湿性)和萎缩性(干性)两型。病变早期有玻璃膜疣改 变,逐渐出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致视力下降而失明。,1、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 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引起的黄斑区萎缩变性。2、渗出型又称湿性或盘状黄斑变性 主要为玻璃膜的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构成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黄斑区视网

2、膜色素上皮下或神经上皮下浆液性或出血性的盘状脱离,最终成为机化瘢痕,据临床观察萎缩型也可转变为渗出型。,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视细胞外界盘膜吞噬消化功能下降,使未被消化的盘膜残余小体潴留于基底部细胞原桨中,并向细胞外排出,形成玻璃膜疣,因此继发病理改变后,导致黄斑变性发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对AMD早期患者用黄斑复明汤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同时用西药维生素C、E作对照,进行两组的比较,现将结果介绍如下:,试验方案,病例数:46例,64只眼,随机分为两组病例来源:我院眼科门诊和住

3、院患者 观察指标:视功能:视力,眼底,Amsler表,眼底荧光造影自觉症状观察时间:两组均以2个月为一疗程,至 少观察2个疗程,追踪观察时间为1年,试验方案,诊断标准:两组病例均根据李凤鸣主编的第二版眼科全书中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均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试验方案,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枸杞,莬丝子,黄芪,当归,党参等组成方剂,每日一剂,水煎煮沸,头煎30分钟,取汁150ml,二煎20分钟,取汁150ml,两煎混合,共取汁300ml,分2次温服。西药对照组以维生素C0.2g和维生素E0.1g口服,每日各3次。,疗效观察,疗效标准 视力明显提高:治疗后比原视力提高3行或3行以上 视力

4、好转:治疗后比原视力提高12行 视力无变化:治疗后较原视力提高不足1行或无变化 视力恶化:治疗后较原视力下降,自觉症状消失比较,治疗组主诉症状消失为17只眼,占53.13%对照组为7只眼,占21.8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Amsler表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组32只眼中,初诊有23只眼Am-sler表检查异常,经治疗后恢复正常者有17只眼 对照组32只眼中,初诊19只眼Amsler表检查异常,经治疗后恢复正常者4只眼 两者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玻璃膜疣变化比较,治疗组有32只眼中,有12只眼中软性玻璃膜疣;治疗后9只眼转化为硬性玻璃膜疣。对照组发现10只软性玻璃膜疣,经治疗无1只眼转化为硬性玻璃膜疣。,结论,在视力、自觉症状、Amsler表、中心视野改善及眼底玻璃膜疣的改变方面,黄斑复明汤有确切疗效。,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本病的早期病变玻璃膜疣属中医痰浊一类,为脾虚水湿不化,或肾虚气化不利而成,如这些因素不除,继续发展导致水湿停滞,阻塞脉道,迫血离经而致出血,浆液性渗出,视网膜出血性盘状脱离等,则病变进一步发展恶化。,治疗本病必须抓住时机,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树立信心,不仅能遏制病情发展,还能保存良好视力。,谢 谢,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