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品德发展与培养,雷峰精神,雷锋精神!?,近日,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大妈的女儿得知此事,在网上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2010年8月1日京华时报)“被救者感谢登报都不过分,但讨出来的,味道就差了。”“如果做好人好事做到这个份上,还是值得大家来学习的榜样吗?”八十岁老人救人,人格素质绝对高尚。俺非常敬佩,应该弘扬,赞扬。,“挟尸要价”的启示,照片素材来源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
2、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的事情。,这是怎么了?,第一节 道德品德的结构与形成,一、品德与道德的涵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反映内容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的一部分,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对象。方式、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
3、社会关系有维持和调节作用。品德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制约因素的差异 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 品德不仅受社会规律支配,还受个体心理、生活活动规律的支配,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社会道德是通过个体品德而存在的;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社会道德风气和家庭环境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
4、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人民日报,2006年3月5日,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道德,人类十个最基本的美德:同情、责任、友谊、勤劳、勇气、坚毅、诚实、忠诚、自律 美德书,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大山深处孤身支教:22岁的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这个自称只是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的普通农家子弟放弃读研机会,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村,孤身支教。颁奖辞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
5、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2004),田世国当代孝子捐肾救母:38岁的田世国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颁奖辞“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洪战辉永不言弃:颁奖辞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
6、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仍然文弱,但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评委感言:他在苦难中表现出坚强,在冷漠中执着于善良。(2005),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非常复杂,它是多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整体。“四因素论”,品德的心理成分说,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品德,“四 因 素 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
7、原则、规范的认识。,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道德行为的动力,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个体品质的外在表现和形成标志。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品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由林崇德(1989)提出:三个子系统:1.深层心理结构(道德动机:利他动机 Vs 利己动机)和表层心理结构(道德行为方式)2.心理过程与行为活动系统(知情意行)3.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关系,2.品德的心理结构说,章志光(1990)提出: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3.品德功能结构说,品德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在外界影响下,产生道德行为的中介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相互关联和制
8、约的模式。,生成结构 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 时的心理结构。,诱因,需要,行为方式(意向),一般认知,规范认知,规范行为经验、是非感、定势习惯,行为,道德行为,社会评价或强化,反馈,规范的社会影响,生成结构模式(章志光,1990),执行结构 指个人在道德性生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及其结构。,道德认知情感系统区,道德观念,道德体验,信念、理想、价值观,道德需要 动机,注意与知觉,道德情境,移情,道德判断,责任意识明确态度,行为抉择,意动,道德行为,自我评价归因分析自我强化,
9、社会强化,反馈,心理空间,过滤,定向,调节,定型结构 指个体具有品德(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优势的道德信念 需要动机,优势的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价值观,认知,道德情境,社会强化,定型结构(章志光,1990),(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三、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为对偶故事法通过研究儿童对对偶故事的道德判断来探究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范。A 有一个小女孩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替母亲剪衣服,因为不能很好的使用剪刀,把衣服剪了一个大洞。B 一个叫玛
10、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刀玩,因为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刀,结果把衣服剪了一个小洞。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他律水平(10岁之前)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单纯的尊重准则的倾向,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自律水平(10岁之后)公正判断的以公平不公平、公道不公道为标准,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二)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海因兹偷药”,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
11、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个体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取决于外在的要求。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
12、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习俗水平(9-15岁):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少数人):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惩罚与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原则取向,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避罚服从阶段。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阶段2:相对功利阶
13、段。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阶段。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阶段4:遵守法规阶段。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
14、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只要违反了规则,并且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好的。,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阶段6:普遍原则阶段。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
15、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9岁以下的儿童大多使用第一二阶段的推理;青年和成人使用第三四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的推理;10%的少数人在20-25岁后才能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契约取向、良心或原则取向)。,(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也成为替代性学习或模仿学习,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而引起的行为变化。,暴力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班杜拉攻击模仿实验,研究者把儿童带到一个幼儿园相似的房间里,室内有花、图片等物品,还有一个充气娃娃,儿童可以在房间里自由玩耍。一组儿童在玩耍过程中,一个成人榜样走进来,对充气娃娃敲打
16、、辱骂,表现出攻击行为。另一组儿童在玩耍过程中,成人榜样没有做出攻击行为。结果发现,看到成人榜样打充气娃娃的儿童也表现出形同的攻击性行为。,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个体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获取有关的信息。2.保持过程: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表象保持起来。3.运动再现过程: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调整行为以做出正确的反应。4.激发动机过程:通过强化激发和维持行为。,有效榜样应具备的条件,1.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2.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要有相似性。3.榜样示范的行为对学习者要具有可行性。4.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5.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
17、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强化的作用,强化:在学习过程中,当个体表现出正确行为后,给予奖励;表现错误行为时,施以惩罚的过程。强化对人的行为具有控制和调节的作用。Walters“抗诱惑”实验,把儿童带到有玩具和字典的房间内;儿童可以翻字典但不能玩玩具A榜样+正强化:看影片片中一男孩玩那些不允许玩的玩具,他妈妈进来后夸奖他并和他一起玩B榜样+负强化:母亲训斥了男孩,男孩很害怕C没看影片结果A组儿童克制时间为80S,B组为7min,C组为5min,第二节 品德的影响因素及培养,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内因社会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学因素外因学校家庭社会,1、社会生物学因素,比较心理学的观点(本能)猴子会不
18、会欺骗?有一种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体格相当小的卷尾猴,通常以740的数量群居,以水果和昆虫为食。研究者发现当遇到蛇或虎猫威胁时,它们会发出像打嗝一样的声音警告其他同伴,接受到信号的猴子开始四处逃窜。研究者发现这些声音可能并不是真正的警告声,一些卷尾猴在掠食者没出现时也会发出警告声。研究者认为,如果虚假警告是蓄意制造的,说明它们已进化出复杂的思维模式,并有预料其他同伴反应的能力。这符合所谓的马基雅弗利智力假说欺骗是普遍行为。,一、内因,2、遗传素质的影响,遗传素质既给品德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又给品德发展提供了某种倾向性。XYY染色体异常个体攻击特质中约有50%的变异来自基因的影响。智力与道德判断
19、、道德行为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聪明的儿童在行为动机的道德判断上的得分都比智力中等儿童的高。,遗传素质不仅是品德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而且也是品德发展的潜在因素。但是,遗传素质不是品德本身,它不能决定品德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只提供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般可能性。,3、生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已经发现人脑中有一个真实的“道德罗盘”,它可以指导人们评价他人的行为。“道德罗盘”区域就位于右耳后部的大脑中,当我们考虑他人行为属于行为不端还是慈善之举时,大脑中的“道德罗盘”就会变得异常活跃。相关实验,在一个情境中,一名男子明知一座桥有安全隐患,还让女朋友过这座桥,女友侥幸没有出事。正常情况下,
20、大部分志愿者不能接受男子行为。另一个情境中,两名女孩参观化工厂喝咖啡时,甲让乙帮忙在自己的咖啡中放些糖。乙从一个贴有“有毒”标签的瓶子里舀出白色粉末。甲喝咖啡后安然无恙,因为那些白色粉末的确是糖。我们是否接受这些行为?但在接受经颅磁刺激后,志愿者倾向接受男子和乙的行为。整体测试结果显示,志愿者接受经颅磁刺激后,变得能够接受那些不负责任或故意伤害别人但结果没有造成伤害的行为。他们变得接受那些没有造成伤害的企图害人行为,不接受那些好心但结果不好的行为。,(二)现实环境的影响,环境是指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它包括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状况、人际交往、社会思潮的影响等等,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
21、件。这个外部条件使品德在遗传素质上提供的可能性逐步地变为现实性,它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催化的作用。,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1.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班集体对学生品德的影响良好的集体道德品质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能改造品德不良的学生。学校舆论、风气的影响班风好的班级,学生的人格特征较为完善。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文化水平的影响教师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师的
22、师德素养对学生成长影响力最大占到64.8%,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贝拉女士从社会各阶层招募了3000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一般人谈话进行到10分钟后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开始说谎;但是,如果谈话者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那么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开始说谎。她说:“高等教育使一些人的词汇量大增,也使他们更有信心进行欺骗。当然这种谎言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姑且称之为无伤大雅的谎言,但这些人比社会上的其他人更善诡辩,说的话也更似是而非。”,2.家庭教育的影响,(1)家庭特征的影响家庭规模的大小、对孩子的溺爱与专制(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家庭是否健全(58的品德不良少年来自缺损家庭,而且 双亲不和
23、比双亲不全影响更坏。父母长期的 敌对争吵会使子女心理产生严重的焦虑、多 疑或神经质,甚至引发人格障碍。)家庭的良好气氛如和睦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父母的表率作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儿童品德的形成。,(2)家庭教养方式威信型父母(管之、望之、教之、爱之)专制型父母(管而不教,严而苛刻)宽容型父母(自由发展,接纳宽容),3.社会环境的影响,(1)社会风气的影响道德的形成青少年所在社区的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亲身见到的现象、听到的传闻,耳濡目染着他们的身心,这些来自于直接观察的信息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有着更大的影响。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的一天,美国众多媒体相继报道了这样
24、一件事情,在美国纽约市的一天晚上,凯蒂在她经验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她遭到一个持刀男子的恶意袭击。那男人刺了她数刀,她大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那男子:“放开这个女孩”。歹徒正欲逃走,但后来他又返回来将热娜娅击倒在地,再一次刺杀她。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后有人报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现场,但热娜娅当时已经死了,袭击者也不知去向。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警察在调查这件事时发现,公寓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警。一对夫妇把两把椅子移到窗前,为的就是观看这一暴力事件。杀人犯也一直没有抓住。如果有一个人能早些向热娜娅伸出援助
25、之手的话,她也许就可以幸免于难。但是此时人们看到的却是对痛苦的冷漠。难道人们移居到拥挤的大城市里来,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爱人之心吗?,按照我们通常认为的观点,在一件突发事件发生后,旁观者越多,当事人就越可能得到帮助。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从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3.社会环境的影响,(2)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一些观念上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标准中国人的性格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道德价值观变迁研究,中国人的性格,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在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中,通过列举不同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性格。史密斯以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诚实而仔细地分析了中国
26、人性格的多个侧面。他为中国人归纳了20多种性格特征,有褒有贬。讲究礼貌 仁爱之心孝悌为先 缺乏公心 缺乏同情 缺乏诚信,三十年中国道德价值观变迁,20世纪80年代青年的道德价值观 8种道德价值观念的排名顺序依次是真诚、平等、利他、尊老、集体、责任,报答、律己。20世纪90年代青年的道德价值观依次为守法、勤俭、友善、诚信、爱国、明礼、自强、团结、敬业、奉献21世纪初青年的道德价值观前10位的最有价值的道德目标是:责任心、爱国、孝顺、正直、宽容、守信、诚实、上进心、集体精神、自尊。前l0位的最无价值的道德目标是:虚伪、阴险、毒辣、残暴、势利、失信、无耻、自私、挑拨、下流。对道德价值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27、,但个人本位倾向明显物质利益意识增强价值取向多样化,道德认识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培养,二、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一)道德认识的培养,道德评价的发展特点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评人到评己从片面到全面道德认识的培养促使学生获得道德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教育者言行一致)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一般而言,认识上认为合理的活动,人们从事它的动机会强一些,而且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道德认识的心理层次,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成熟的表现。,道德知识的领会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确立,(一)道德认识的培养,道德信念形成的标准:懂得
28、道德规范,掌握道德知识,而且相信它的正确性,并将之作为行动的指南与原则,以之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观点的实现与否,会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用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实现自己的道德观,维护自己的道德观的正确性。,道德信念是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规范、原则、理想)。,社会道德怎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进行品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研究个体品德形成规律(心理学的研究),教育的两个伟大目标,聪慧,高尚,品格与智力看得同样重要明智的社会应该将 优雅与识字看得同样重要 美德与知识看得同样重要,在1969年这一年,一个叫金巡华的知识青年和一个叫陈健的知识青年,一同为了抢救公共的财物跳
29、入了江水之中,然而后来陈健上来了,金巡华就再也没上来过,之后这37年,陈健是怎么度过的?陈健的颁奖词: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丛飞,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深受深圳观众喜爱的知名 演员,先后获得20多个国家级、省级艺术奖项。1997年,一次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此他以奉献社会为快乐、以奉献爱心为己任,以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十多年来,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36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
30、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2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丛飞的颁奖辞: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二)道德情感的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道德情感的培养,晓之以理,以知育情引起共鸣,以情育情处之以境,以境育情导之以行,以行育情舆论强化,集体育情,9月中旬,吕教授的钱包被偷了!钱包里有2000多元现金、身份证、老人优待证和两张自己的名片。一个多月后的10月中旬,吕教授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正
31、是被盗的钱包,财物证件等都在。11月10日,吕教授又收到了一封奇特的信件,信中写道:“吕先生:我偷了你的钱包,看了你的名片,也听了别人对你送名片的乙(应为议)论,我才知道自己的次(应为罪)恶”“我(受)生活所迫,受人梭(应为唆,编者注,下同)使,干了一段时间坏事,象(像)一只死老鼠,一个多月来我都很难受。我用了你一百多块钱,以后我会想办法还你,但说不准时间”署名是“一个没有面目的人”,写信的日期是“10月28日”。,“可能是受了我钱包里那名片的影响吧!”吕教授解释说,他的名片上有两首赞美乘车让座者的诗,其中一首是朋友:你做得真棒!。他认为,就是这两首小诗的内容感动了小偷,让他在心灵上有了“转化
32、”!,朋友:你做得真棒!你把座位让给他,我要真心把您夸;一夸您的人品好,二夸您有好爸妈;人人都把您来学,神州开遍文明花;文明花啊文明花,开了千家开万家。,(三)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意志的三个阶段决定阶段树立信心阶段坚持恒心阶段道德意志的培养:明确意义确立动机提供榜样培养自制性、坚持性、果断性自我教育,邰丽华最美的舞者:颁奖辞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你这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评委感言:她的美丽来源于心灵的品质,这美感因克服残疾顽强地表现出来更显灿烂。她的美丽,
33、体现着追求光明、战胜困难的人类精神。(2005),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不巩固、容易变化;青少年道德行为规范不如青年巩固,成熟度有差异;常产生偏激和不计后果的行为;青年期产生稳定和可靠的道德行为。,(四)道德行为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用行为塑造机制培养道德行为激发道德行为动机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动的条件榜样的示范,老师将学生扔到垃圾桶的半个烧饼捡出来当众吃下 一天早晨,师大附中补习班理二班的同学们正在上自习时,他们的班主任张老师向往常一样走进教室进行例行检查。张老师突然发现教室门口的垃圾桶里扔了半个用塑料袋包着的饼子,他立即将饼子拣起来问道:“这
34、是谁扔的?你们没经历过困难日子,不知道粮食的可贵。”当张老师的问话没人回答后,张老师做出一个让全班同学震惊的举动,他说:“你们没人承认那我就吃了”。然后,张老师就要将饼子放进口中。就在这时,那位扔饼子的同学站出来,并冲上讲台阻止老师。一位在场的同学告诉记者:“张老师和那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一人一半将饼子吃了。”,下午,记者趁下课的间隙采访了事发班级的同学,学生们向记者讲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一位学生一连用很负责、很认真、很敬业来表示对张老师的看法。她说,张老师已60多岁了,曾担任过师大附中的教导主任,做事很仔细;但张老师也很幽默,经常和同学们开玩笑,像爷爷一样和蔼可亲。记者随后让班里的同学将自
35、己对这件事的感受写出来。一些同学在写感受时低声哭泣,他们大多以“震撼”、“沉重”、“影响一生”来形容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老师初衷:言传身教让学生节俭下午,记者见到了正在上课的张老师,在得知记者来意后,他说:“这不是什么大事,没什么,没什么。”自己1960年参加工作,当时正是全国困难时期,所以知道粮食的可贵。早上的事发生后,他告诉学生要懂得七个字:做人、求知、上大学。首先做人是最主要的,其次是求知,短期目标是上大学。记者问:您的这一举动达到预期目的了吗?张老师:达到了,从他们给你们打电话就可以看出这件事感动了他们,而且那个学生对我说了对不起,这就说明这件事对他们还是很有影响的,我想他们以后不会再浪费粮食了。,本章内容回顾,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内因(社会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学因素)外因(学校、家庭、社会)道德品质的培养,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