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形势与政策教学第一单元教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58646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形势与政策教学第一单元教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学年形势与政策教学第一单元教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学年形势与政策教学第一单元教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学年形势与政策教学第一单元教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学年形势与政策教学第一单元教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年形势与政策教学第一单元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形势与政策教学第一单元教学.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2011学年形势与政策教学第一单元教学,十七届五中全会:为“十二五”发展校音定调主讲人:董金龙,思考题,1.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基本情况 2.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发展历史方位的判断 3.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发展主题的阐述 4.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发展战略的部署与经济发展目标定位 5.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发展动力提出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

2、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公报和建议,我们可以看出全会对未来五年中国社会的发展方位做出了清醒的判断,对发展主题给予了明确的阐述,对发展战略进行了务实的部署,对发展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发展方位:奠基攻坚理当大有可为,五中全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方位定调。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发展的历史方位,做出了三个判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可以大

3、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关键时期,不容懈怠,“关键时期”,是指“十二五”规划不仅要为未来五年发展筹划,更要为2020年乃至2050年的发展布局奠基。到2020年,也就是建党100年的时候,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50年,也就是建国100年的时候,要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2000年的时候我国总体进入了小康社会。经过2000年到今天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小康社会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2009年,人均GDP超过3600美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5%,农村居民家庭41.0%。这是我

4、们建设小康社会很了不起的成就。,(一)关键时期,不容懈怠,在看到成绩并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初级阶段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平均小康不是全部小康数字小康不是现实小康 经济小康不是全面小康社会成本消解个体小康,(二)攻坚时期,必须勇往直前,“攻坚时期”是指中国社会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一五发展的辉煌成就,人均GDP将超过3900美元甚至突破4000美元,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这一变化固然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但也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一个国家从中等

5、收入经济体迈向高收入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不可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经济体迈向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既有发展模式,过去管用、能用、好用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法以后恐怕不再能用了。要从熟悉了、习惯了、做顺手了的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方式上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既有技术的要求,更有利益调整的必须,而这些都是硬骨头,需要下大力气攻坚。,(三)战略机遇期:要能当机立断,“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指“十二五”的中国发展是在“世界第二”这样一个新起点上往前走。5.5万亿美元有余的经济总量再加上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2万亿美元)的地位,以及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近2.6

6、万亿美元)的事实,中国的发展将开始深度影响世界的发展格局与发展态势。由于这一起点,使得中国对世界来说已经不再是无足轻重,而成为了举足轻重。中国可以在整个世界由于金融危机而步履蹒跚的境况下,扬长避短,充分运用经济结构调整蕴含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国内市场的巨大空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这一点上看战略机遇期,是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三)战略机遇期:要能当机立断,“世界第二”,这是一顶很漂亮的帽子,也是一顶不大好戴的帽子:国际社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也必然要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施加自己的影响,这些影响中有正面的,更多的会是负面的。金融危机已经改变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三)战略机遇期:要能当机立断,

7、今天的战略机遇期与五年前、十年前的战略机遇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好中有忧,不能掉以轻心;危中有机,但要清醒冷静。如不能紧紧抓住,机遇将稍纵即逝,甚至化为风险。五中全会在讲战略机遇期的时候,特别指出:“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也正是这个意思。,二、发展主题:科学发展要有具体体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坚守什么样的发展理念,秉持什么样的发展原则,将直接决定着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从大原则上来讲,中国社会的发展当然要、也仍然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不能仅仅是言语的宣誓,必须有具体的战略部署;科学发展不仅仅只是抽象的

8、概念,必须有具体的体现。五中全会就是在充分权衡这些因素、反映这些要求的基础上,把科学发展观对“十二五”发展的指导给进一步具体化了。,二、发展主题:科学发展要有具体体现,“十二五”发展必须是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十二五”发展必须是创新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十二五”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十二五”发展必须是共享发展:“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十二五”发展必须是协调发展,五中全会要求:“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

9、顾”。速度质量效益要协调;消费投资出口要协调;一二三产业要协调;经济社会文化要协调;城乡区域要协调。“十二五”进一步明确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统筹区域发展,全国一盘棋;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公平正义,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财富不合理差距。所有这些都是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二)“十二五”发展必须是创新发展,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产品价格总是提高不起来,中国产品给外国的印象就是廉价货;我们为别人的品牌加工的代工费用不到市场利润的2%或3%,有的甚至只有千分之十几。就算我们可以接受这种低价格,国际社会不仅不感谢、不领情,反而给扣上倾销的帽

10、子,老用反倾销的手段制裁我们。这种模式反映到国内的生产领域,就是工厂始终不敢提高工人的工资,只要提高一点工人的工资,工厂就没有了基本的利润,也就没有办法生存。,(二)“十二五”发展必须是创新发展,今日世界的国家地位更多的是由在国际产业结构中的分工地位决定。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中占领制高点,那么我们有可能越发展越可怜,越发展越成为世界的最底层。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的窘境,要赚到产业微笑曲线高端的钱,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离开创新发展是万万不行的。五中全会“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其战略意图就在这里。,(三)“十二五”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这些年来我们一些地方的经济是发展了,但资源越来越紧张,环境越来越恶化,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随着人口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会授人以柄,成为国际社会有事没事找中国茬的借口。,(三)“十二五”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就是五中全会所讲的“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下大力气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

12、下大决心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业,让“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工业化成为绿色的工业化;同时,进一步做强做大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充分发挥服务业这一“无烟产业”改善生活质量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四)“十二五”发展必须是共享发展,“世界第二”是中国这些年发展成果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但在取得如此巨大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就是群众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不假,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在世界第99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更是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发展,它的理念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实际效能。,三、发展战略:在加快转变上下大功夫,发展理念需要

13、发展战略去实现,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十二五的发展战略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一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以五中全会明确强调,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十一五”期间就已经提了出来,但由于诸种原因,中国在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一直比较缓慢。甚至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度还有淡出的态势。正因为如此,这次五中全会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面特地加了“加快”两字,强调其紧迫性,也凸显决策层的大决心。,(一

1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从经济发展理论来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了这三个转变,就可以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二)要正视转变发展方式的代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经济增长过渡性减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要出现暂时性的失业率骤升现象。经济增长的低速,失业群体的存在,这两个因素的交织,整个社会将不得不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

15、相当长一段时间,直至转轨完成。,(二)要正视转变发展方式的代价,我们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代价,是要让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能建立在清醒的认知与理性的决策基础上,让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动不要虎头蛇尾,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如果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代价完全没有认识,在实践中肯定会张皇失措,以至于半途而废。,(三)敢于让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在过去那种发展速度状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能的。从经济增长规律来看,慢是一种必然。从中国发展现状来看,慢也是完全可以的。慢并不肯定就是不好。,(三)敢于让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经验与教

16、训告诉我们,在过去那种发展速度状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能的。从经济增长规律来看,慢是一种必然。从中国发展现状来看,慢也是完全可以的。慢并不肯定就是不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不是不发展,而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是在真正实现好的发展前提下的尽可能快的发展。五中全会把对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不对“十二五”经济增长指标作出硬性规定与拔高,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图。,四、发展动力: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改革,作为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中央全会,对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部署的同时,对改革同样给予了极大关注,特别强调“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

17、上讲,现实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制度的发展,没有相应的体制、制度配套,发展终将沦为一纸空文。,(一)发展的阻力来源于改革的不到位,农民工和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分享不了城市的福利,因为他们没有户口本。由于缺乏制度体制对经济主体自主平等经营权利的保障,结果不论民营经济如何发展都很难走出“原罪”的怪圈。地方政府热衷于“经营城市”,热衷于卖土地搞房地产哄抬房价,热衷于搞制造业建大工厂上项目,是因为现行的财税体制让他们只有这样才有钱花。,(一)发展的阻力来源于改革的不到位,再以一个极为具体的经济发展问题,扩大内需为例。内需并不是想扩大就能扩大了的。经济学上的需求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消费需要,另一个是消

18、费能力。所以,市场开发的问题就关涉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来。现在中国的社会现状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凡此种种都表明,尽管五中全会的主题是发展,着力点却在改革上,发展要靠改革发力。我们要改革一系列与转变发展方式不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改革一系列阻碍科学发展的制度体制。,(二)从单兵突进到各领域全方位改革,今日的中国社会,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望已经不再仅仅是物质的温饱。这一任务我们已经完成,而且完成得很漂亮,中国已经摆脱贫困、跨越温饱,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更关心的是经济小康之后的政治小康、文化小康,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大进步,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讲

19、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社会。,(二)从单兵突进到各领域全方位改革,五中全会提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对我们进行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是全面改革,全方位推进改革,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都要协调推进。,(二)从单兵突进到各领域全方位改革,具体来说:经济体制要深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要推进,在保障权利、制约权力方面有成效;文化体制要能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社会管理体制要以加强公共服务和促进社会和谐为重点有所突破等等。,(三)既要积极稳妥更要有勇气与决心,积极稳妥是体制改革的客观现实:只有稳妥的改革才可能是有成效的改革,只有稳妥的改革才是能持续下去的改革。只有真正搞清楚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的主体培育、利益格局、技术准备,真正弄清楚消除阻力的方式方法,才可能为务实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可操作的路径图。,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