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72566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3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陈红,常见的虚词有哪些(考纲中的要求),我们想到的问题,我们容易出错的地方,我们的结论,我找到了这样一些解题技巧,常见的虚词有哪些(考纲中的要求),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通“如”:好像,如同。通“尔”,你,你的。(而已)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何,什么。例:子何而往?(何:凭

2、什么。)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哪里。例: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多么。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为什么。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怎么。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如怎么样,怎样。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乎,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天下事有难易乎?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孰为汝多知乎!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日食饮得无衰乎?同“于”。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3、。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乃,于是,就。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才,这才。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却。今君乃亡赵走燕。是,就是,原来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竟然。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是。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样。例:夫我乃行之。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恐前后受其敌。

4、其中,其中的。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5、”。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也,同现代汉语“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且,暂且,姑且。将,将要。而且,并且。况且,再说。尚且,还。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同“夫”,句首助词。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如果

6、。还有,那末。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然,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然而,但是。是的,对的。如此,这样。用在句末,“像.一样”。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若,如果,假如。像,好像。你(的),你们(的)。此,如此,这样 至于。若此如此,这样。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何怎么样,所,处所,地方。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

7、、“.的人”等。所以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 所在 到处。所在之处,处所。,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哪里,怎么。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相当于“之”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以,、因为,由于:、而。、把,拿,用。、以为,认为。、凭,靠。、按照,依照。、根据。、通“已”,已经。、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在。、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为。、通“已”,止。、任用。、此,这。以为、把.当作或作为。、认为。、把.制成。,矣,用于陈述句末,相

8、当于“了”。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吾计决矣。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用于感叹句末。例:甚至,汝之不惠。吾村亡无日矣!用于疑问句末,相当于“了”、“呢”。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例:公子勉之矣!盖亦反其本矣。(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例:嘻,技亦灵怪矣哉,因,于是,就。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趁此。通过,经由。缘由,机缘。沿袭。继续。,则,却,可是。那么,就。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就是。原来是。只。同“辄”,总是,常常。原来已经。

9、,于,对,对于。在。与,跟,同。到。从,自。在.方面。比。被。受。向。(11)给。于是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者,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10、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之,他,她,它(们)。的。往,到.去。这,此。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我。调整音节,无实义。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向。,容易出错的地方,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我们的结论,1.理解并牢记基本用法和意义2.分清

11、各自特点和细微区别,注意综合归纳以掌握规律3.把握古今虚词的联系和差异,不以古律今4.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比较分析,不主观臆断5.根据位置推断词性、根据词性推断意义,不割断联系,解题技巧,以题解文,以文解文,以注解文,以理解文,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

12、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对于琅阝王邪 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能力。”,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