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探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98938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探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探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探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探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探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探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探讨.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探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朴永馨,感谢邀请,有机会来讨论特殊教育,向各位学习和请教。声明:不是报告,而是发言;观点可以讨论;是个人的认识、体会、经验,愿与各位分享、交流,接受批评、质询、修正,以求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自己的特殊教育学科的形成,以利于中国特殊教育对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一、明确与统一几个概念和观点,特殊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目前多用狭义;实际操作中主要是狭义中的三类(盲、聋、弱智);课程有多种定义,目前较公认的是指教学的内容(学科、活动等)、安排、进程与时限,包括大纲和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合,是与目标、手段等的辩证统一体。课程是学

2、习内容、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传授学习内容的过程、是课程实施的保证;没有课程就没有教学,没有教学课程就不会产生影响。教什么和怎样教密切相连。,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和依据,学校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现在的理想和未来的现实。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及教学目标学科、单元及每节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总的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需求;国家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学习者本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个性与能力发展的需求;人们对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认识因各种原因的不同而决定了培养目标的不同和发

3、展变化,国外关于培养目标的理论社会本位论;儿童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日本在1947年学校教育法中规定,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的目的与普通小学、中学相似,但教育目标还要“让残疾儿童掌握各种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态度和习惯,以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1971年公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教育目标中重申了“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挪威特殊教育的目的;1、保证每人尽可能高质量的生活;2、保证教育训练适合儿童个体需要。俄罗斯1993年后规定“特殊(矫正)教育机构在实现国家普通教育机构目的的同时,解决特殊任务,矫正被教育者身心发展中的各种偏常,以心理-医学-教育手段形成补偿机制,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及

4、在社会中的融合”。,对残疾和残疾人问题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基础,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做好残疾人的工作,是关系到实现公民权利和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问题。由于残疾的影响和外界的障碍,使残疾人处于某种不利的地位,正常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残疾人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需要消除外界障碍,给予特别扶助。帮助他人,特别是帮助残疾人,是对自我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我们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助残活动,发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人道主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人权保障,是国家

5、的责任。对残疾人这个困难群体给以帮助,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重要思想和理论基础(续),我们共产党人是以人类解放为最高宗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幸福为建设的根本目的,更应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保护他们不受侵害。同时,对这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还应给予特别的扶助,通过发展残疾人事业,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有赖于社会的帮助,也取决于自身的奋斗。残疾人要有求生存、图发展的志气,要履行应尽义务。(摘自1998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刊载李岚清在中国残联三大的祝

6、词),对残疾和残疾人的一个重要观点,残疾人不管其残疾程度和发生时间,他首先是其生活的社会的人,有普通人一样的本质和社会性;残疾儿童是社会整个儿童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基本的共性;残疾人因其解剖和/或生理上群体和个体差异,有其与普通人不同的特殊性(个性)。要一分为二具体分析特殊性(第一性、第二性;负面和正面影响等)、从发展变化(康复、补偿)观点看特殊性,看到发展中内外因的作用。二者是统一的、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不可过分强调或片面忽视其中一个方面。,二、中国特殊教育课程的简单回顾,1、新中国成立前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缺乏政府领导、没有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缺乏正规教育、无统一课程计划、各校随意性很大2、新

7、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特殊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国家规定培养目标,方针、课程、学制等;对适合中国的特殊教育目标与课程的探索,3、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课程的改革:与世界教育改革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新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研制,有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时注意中国自己的实际1957年后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教育方针的提出1961年后适合中国实际的特殊教育学校目标、教学计划的提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8年后有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发展道路和方针的提出21世纪课程改革后特殊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的进一步结合与中国特

8、色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中国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的发展,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特殊教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53年教育部设立盲哑教育处,7月27日在给西安市文教局的复函中说:“盲哑小学除实施普通小学智育、体育、德育、美育的基础教育外,在有条件的地方还需要给予盲哑儿童职业技能的训练”。1954年5月13日给山东省教育厅的复函中进一步提出,培养任务“除实施普通小学基础教育(体、智、德、美)外,并培养其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特别是生产技能,使他们毕业后能就一定的职业”。1957年4月25日教育部在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中对盲、聋学校的基本任务规定为:“培养盲童和聋哑儿童具有一

9、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劳动技能,并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积极的、自觉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1962年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盲童(聋童)学校教学计划(草案)确定学校任务是“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学校教育与训练,力求弥补盲(聋)童的视(听)觉缺陷,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4年7月27日全日制八年制聋哑学校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规定的培养目标(任务)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针对聋哑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补偿聋哑学生的听觉缺陷,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语

10、言,使聋哑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热爱生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初等文化程度和一定劳动技能,身心正常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劳动者,并为他们继续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自学打下基础 1987年1月15日国家教委印发全日制盲校小学教学计划(初稿)规定培养目标(任务)是:“针对盲童生理缺陷,通过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各种补偿措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为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基础。具体目标是(以下分德、智、体、美、劳具体规定)”。,1987年12月30日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11、方针,从弱智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1993年10月12日国家教委印发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规定培养目标是: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对听力语言残疾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补偿生理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进步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体质和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 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具体目

12、标(按德、智、体、美、劳分别规定,略)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为盲校规定培养目标为“盲校小学和初中要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对视力残疾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补偿视觉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基本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体质和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初步的劳动技能,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继续获取知识,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以下按小学、初中阶段的德、智、体、美、劳分别规定,略),1994年10月22日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度弱智儿童教育训练纲要(试行),规定教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为:通过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与训练,使

13、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补偿其缺陷,使其掌握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全面发展任务是指使每个中度智力残疾学生在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初步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适合其特点与水平的发展与进步。补偿缺陷任务是根据每个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的运动、感知、言语、思维、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采取各种教育训练措施,使其各方面的潜在能力发展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达到康复的最佳效果。准备进入社会任务指培养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与人友好相处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为

14、其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劳动者打下基础。,确定教育训练纲要的原则,根据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的特点,坚持贯彻思想性、科学性、可接受性等与普通教育共性的原则外,还特别注意以下原则 1、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普通、轻度、中度智残儿童有共性,但在发展程度和潜在可能性上有差别 2、应用性原则知识、能力与习惯应是现实生活及未来劳动所需要的 3、实践活动原则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和养成习惯 4、补偿原则:教育训练内容及活动应有补偿功能缺陷、挖掘并发挥其潜能,促进康复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作用 5、弹性原则内容、进度和要求允许伊地方和学生情况不同分别安排和增减教育训练内容分为: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实用语酸(分年

15、级安排不同课时比例);区别对待、注意地方特点;不实行留级、不考试,加强平时考核等。,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1998年12月2日教育部长一号令发布),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实施教育,为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继续接受教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第四条)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掌握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

16、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第五条),中国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的特点,与普通教育比;特殊教育学校有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根本目标,又有为完成共同目标的特殊目标与任务;二者是统一的;与外国特殊教育比:我们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相结合,把二者统一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不能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对立。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关于补偿缺陷和发挥潜能,有人认为“过去特殊教育着眼于补偿,注重补偿教育的落后观念”,“过分强调补偿”,“一味关注缺陷

17、,只注重残疾矫正,忽视潜能挖掘与开发”。补偿是在机体某种器官受损/缺失或某种机能受损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发展过程不全相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被损的机能可被不同程度的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有正、负两种,是动态的,受生物因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影响。潜能是潜在的能力、一种可能性、具有可成为某种东西的能力。人的生理、心理可能具有而尚未实现的能力。人具有大量尚未利用的潜力。,补偿与开发潜能不是对立和相互排斥的,补偿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特殊任务,是为了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发展,是我们多年的经验,是要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方面,克服其残疾带来的困难。发挥潜能是使每个个体的发展可能性最大限度变

18、成现实,是所有学校的共同任务。特殊教育学校要使二者统一起来,不是割裂和对立二者。补偿需要发挥潜能;开发潜能为了残疾儿童更好发展,适应社会。,三、三个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十五”期间三个方案产生的过程(2001年2007年,领导小组、专家组、制订组)2007年2月2日教育部印发了修订的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新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1、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理论;以人为本;2、逐步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

19、和“依法办特殊教育”;3、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央领导、计划和地方积极性结合,各部门协调)4、与社会、整个教育统一、可持续、协调发展;借鉴多学科成果使事业与科研结合发展;5、改革开放,借鉴外国与总结自己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自己努力形成地方特色、中国特色,从中国实际出发,为中国特殊教育服务。,新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一、对残疾人和特殊教育的正确认识以及法律规定及落实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前提二、特殊教育发展有与普通教育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二者密切结合,统一存在三、博采众长、在总结和继承的基础上,自己努力创造,走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道路,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和特殊教育学科,对人类作出中国人应有的

20、贡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与普通教育关系上既注意共性,又不忽视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二者密切结合与统一;2、在对待自己过去的实践上既看到历史局限造成的片面、绝对的问题,又看到基本的、符合规律的正面经验;3、在对待外国观点做法上既看到进步、符合该国情况一面,又看到其局限和不足的一面,搞清楚,不随便照抄、接轨,吸收对我有益的东西,结合中国情况再创造;4、发动各行、各业、各部门和广大群众、树立信心,共同搞好特殊教育大国的事业和学科,世界教育思潮和课程改革。中国课程和教学改革(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国基础教

21、育50年来取得重大成果同时,从时代和科技发展看存在问题: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差;创造性差;知识增长未伴随情感和体验增长;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国家主人意识、民族自豪感培养不足。要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少整合、内容“繁、难、躲、旧”、接受学习死记、管理集中。中国特殊教育同样存在这些问题。还有忽视学生特点或过分强调特点,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不以学生为本,课程类型单一学科为主,学生个体差异重视不足,管理过分集中、学校和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够。改革要:课程取向以学生为本;结构分阶段分科或综合恰当结合;内容生活化;课程评价要对学生、老师和课程发展均起作用;管理实行三级:国

22、家、地方、学校。(教学改革另讨论),三个实验方案的培养目标,聋校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聋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盲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视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

23、,尊重个性发展,开发各种潜能,补偿视觉缺陷,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培智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设置原则与课程计划(试行),聋校:1、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2、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 3、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盲校:1、普

24、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2、继承、借鉴与发展相结合 3、面向全体与照顾差异相结合 4、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培智学校: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6、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聋校、盲校: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一国家统一安排为主,部分课时地方安排。学科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因地制宜加强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以分科为主,适当增加综合课;以必修课为主,各地可依需要开选修课。(1993年)中度智力残疾确定教育训练纲要原则:1、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2、应用性原则3、实践活动

25、原则4、补偿原则5、弹性原则(1994年),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地位和作用在增强,三级课程管理中在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指导下,发挥地方与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自己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发挥地区和学校优势,满足当地、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兴趣,开发校本课程和从实际出发实行统一课程方案、执行课程标准。三者统一、密切结合和协调,达到学生为本、全面素质提高,完成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为当地和中国、世界的特殊教育做出贡献!,对特殊教育一些问题的讨论,学习苏联和学习欧美;继承与创新;吸收与消化;手势教学“落后”与口语教学“先进”;“聋人的母语是手势语”;“补偿缺陷”的“保守”与“开发

26、潜能”的“先进”“中国没有特殊教育理论。”“中国特殊教育与国际接轨”。,随班就读在中国早就有过实践,1948年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中记载的南京盲人罗福鑫等普通高校毕业;各地残疾儿童少年跟班学习众多事例;1983年教育部文件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肯定多数弱智儿童在普通小学就学做法。1987年国家教委文件中提出“随班就读”。各地和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盲、聋、弱智儿童随班就读。肢体残疾等儿童一直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一体化”在中国的实现?,随班就读是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策略,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融合教育做法,结合我国的特殊教育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创新,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普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有效途径。(全国随班就读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2002年12月,教基司函20034号),谢谢大家!祝福各位!请大家提出批评意见!与各位讨论,使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事业和学科在新世纪有无愧于先人和后代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