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环境污染的直接控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004757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2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环境污染的直接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11环境污染的直接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11环境污染的直接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11环境污染的直接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11环境污染的直接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环境污染的直接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环境污染的直接控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1章 环境污染的直接控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曾寅初,本章主要内容,污染直接控制与环境标准直接控制的经济效率直接控制的实际应用,第1节 污染直接控制与环境标准,一、污染直接控制的主要手段:环境标准1、环境标准的概念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1)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和尺度 2)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第1节 污染直接控制与环境标准,一、污染直接控制的主要手段:环境标准2、环境标准的作用是制定国家环境计划和规划的主要依据是环境法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与依据是国家进行环境

2、管理的技术基础,第1节 污染直接控制与环境标准,二、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1、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三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与方法标准两级:国家级、地方级(省级),图111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第1节 污染直接控制与环境标准,二、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2、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内容 1)环境质量标准以维护一定的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卫目标,规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称为环境质量标准。体现环境目标要求,是评价环境是否受污染合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第1节 污染直接控制与环境标准,二、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2、我国

3、环境标准体系的内容 2)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所作的限量规定,就是污染物排放标准。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具有法律约束力,第1节 污染直接控制与环境标准,二、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2、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内容 3)环保基础标准与方法标准为了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需要遵守的具有具体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导则以及抽样、分析、试验、监测的方法。是制定环境标准所依据的工作规范具有法律约束力,第1节 污染直接控制与环境标准,三、我国环境标准的制定1、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级环境标准: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制定、

4、审批、颁布和废止环保基础标准与方法标准:只有国家级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与排污标准,可以制定地方级标准。,第1节 污染直接控制与环境标准,三、我国环境标准的制定1、法律依据地方级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级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 地方级排污标准:国家标准为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级标准;对国家标准已有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向已有地方级标准的地方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标准。,第1节 污染直接控制与环境标准,三、我国环境标准的制定2、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制定对象按照环境要素制定: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或者对特定行业特定地区制定标准:渔业水质、生

5、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第1节 污染直接控制与环境标准,三、我国环境标准的制定2、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制定过程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实验与调查取得“环境基准”数据:为了使人群健康、社会财产和生态系统不受损害,环境质量应该维持在什么水平上?环境基准:一定环境下,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无作用剂量)或者说是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阈值量)。还要考虑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能性,即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实现。,第1节 污染直接控制与环境标准,三、我国环境标准的制定3、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国家制定综合性与各行业的通用排放标准;地方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

6、准。以实现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同时考虑我国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合理性以技术和经济可行性为根据的标准,常常是“浓度”标准;而以环境特点即环境容量决定的排放标准,则常以“总量限额”来表示或将总量限额转化为浓度来表示,一般称为“总量控制”。,第2节 直接控制的经济效率,一、排污标准极少才能达到最优排污量直接控制主要是通过排污标准来实现的排污标准通常与惩罚相联系这样的排污标准的经济效率如何呢?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排污标准不是最优的,罚款也不是最优的,最优的条件:1)排污标准为最优排污量Q*;2)罚款为与最优排污量对应的罚款p*;3)罚款的实施还必须是完全确定的,即违规后备罚款的概率为100。

7、,图112 排污标准的经济效率分析,第2节 直接控制的经济效率,二、存在多个污染源的情况下不能实现最优各个污染源的污染控制成本不同各污染源不愿意如实报告自己的控制成本于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设立统一的标准此时,经济效率如何呢?,平均分配排污标准的情况下,考虑社会污染削减的总成本?,图113 多个污染源时排污标准的非经济有效性,第2节 直接控制的经济效率,三、直接控制下的动态效率动态效率:污染削减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是否存在促进削减污染技术进步的经济激励机制判断:技术进步后,排污企业的得益或者损失减少情况?,直接控制的动态效率,技术进步使得排污企业得益 1)按照标准排污时 2)不按照标准排污时,图11

8、4 排污标准的动态效率问题,第3节 直接控制的实际应用,一、直接控制的广泛应用1、直接控制政策的特征政策的非效率性政策的执行成本高但是,政策效果的确定性,第3节 直接控制的实际应用,一、直接控制的广泛应用2、直接控制政策的应用范围需要确定性效果的领越:1)地区性、时间性较强的污染2)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生物物种的灭绝等地污染此外领域的领域也有应用 例如:污水的排放,富营养化问题,第3节 直接控制的实际应用,二、排污标准的差别化考虑1、分产业设定排污标准2、分规模设定排污标准3、分新设、现存设定排污标准4、分工艺与技术水平设定排污标准 经济学解释:追求静态效率 为什么?,第3节 直接控制的实际应用

9、,二、排污标准的差别化考虑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排污控制琵琶湖原为清澈透明的“贫营养湖”,随着经济增长水质逐步恶化,1977年开始出现富营养化象征的淡水赤潮。1979年,滋贺县制订了琵琶湖富营养化防止条例。主要内容是:禁止使用和销售含磷的家庭用合成洗涤剂;限制工厂与事业单位的氮、磷排放为此,设定了如下的污水排放标准:,日本琵琶湖富营养化防止条例中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这个标准是怎么确定的呢?,氮排放浓度的确定(1),环境质量目标:根据非恶化原则制定的目标,氮、磷流入量要求削减25、50;这样,工厂排放氮、磷要求削减35、50。,食品、纤维、化学三大工业占80的排放量,通过生物学处理,工程水的浓度可以

10、降到20mg/l。浓度降低3060,根据各产业工程水、冷却水、杂排水的构成比,算出,考虑工厂实际测量值,按照1.2-1.7倍的换算率,求得,氮排放浓度的确定(2),不同规模:小规模工程水比重较大、水质相对不稳定。小规模放宽1.3倍大规模加严1.3倍,现存与新设:新设工厂的氮排放浓度为现存的2/3左右,磷排放标准的确定,基本确定过程与氮排放标准相同各产业的工程水,经过凝集沉淀处理,磷的浓度可以下降到1mg/l。然后,根据各产业的排水构成,确定标准值。根据标准值,确定不同规模、新设工厂等的标准值。,第3节 直接控制的实际应用,二、排污标准的差别化考虑案例1:日本琵琶湖的排污控制排污标准确定的总结1

11、)确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削减量目标2)根据现实可能性,决定能够实现目标的排污浓度3)现实可能性,主要是技术可能性,包括:规模的不同;现存与新设;不同产业的排水构成;食品产业磷削减的困难性等。经济可能性(削减费用),不作为标准的依据,只作为决定贴息贷款额度的参考资料。,第3节 直接控制的实际应用,二、排污标准的差别化考虑案例1:日本琵琶湖的排污控制排污标准的实施效果 标准很严格,而且不具备静态效率性,但是实施效果良好。原因在于:1)大规模工厂的不同地区布局 2)小规模工厂的贴息贷款制度 3)不确定具体达到标准的方法,促进削减技术进步 动态的效率性,第3节 直接控制的实际应用,三、排污量控制的困

12、难性1、排污量控制的必要性对环境容量来说,更直接的是排污量直接控制的主要优点是确定性,第3节 直接控制的实际应用,三、排污量控制的困难性1、最大的困难在于控制排污量的分配按照现实量分配,没有削减排污量按照历史排污量比例分配 1)现存与新设之间的公平问题 2)缺乏动态的效率性,思考题,1、环境污染直接控制的只要手段是什么?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主要由哪些内容构成?3、什么是我国环境标准制定的法定程序?4、为什么一般情况下排污标准很难实现最佳的静态经济效率?5、排污标准是否具有动态的经济效率?为什么?6、确定排污标准时,为什么要根据产业类型、企业规模等设定不同的标准?,参考文献,张帆著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11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第三章第五节),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罗杰珀曼等著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十二章),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