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委党校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X年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省委党校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X年修订).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共XX省委党校(XX行政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3年修订)一、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观点,研究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为区域生产布局、企业布局、区域经济开发和结构优化、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固掌握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及其前沿动态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清楚了解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能运用现代经济方法和手段;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能
2、胜任区域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及地区、部门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二、研究方向(一)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二)城镇化及区域城镇规划与管理(三)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三、学制与学分设置学制三年。前一年半学完全部课程,后一年半用于科研训练及撰写学位论文。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为40分,具体设置是:(一)全部课程,33学分,1620课时为1学分;(二)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2学分;(三)学位论文,5学分。其中,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研究生修满学分,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合格,发给由教育部印制的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四、课程设置(一
3、)公共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含时事政策与党性教育),3学分2、外国语,4学分(二)专业基础课1、经济学发展前沿及文献选读,3学分2、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3学分3、中级计量经济学,3学分(三)专业必修课1、区域经济原理,3学分2、地方政府创新与区域经济专题研究,2学分3、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2学分4、区域规划与治理研究,2学分5、区域金融与区域财政专题研究,2学分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学分(四)专业选修课1、区域营销与融资实务,2学分2、发展经济学与地区经济发展,2学分3、产业经济学专题研究,2学分4、区域开发模式比较,2学分5、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专题研究,2学分6、产业集
4、群与区域经济发展,2学分(五)公共选修课(六)社会调查与学术交流五、考核和鉴定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五五”和“四三三”两种,前者针对采取传统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读书报告和期末考试各占50%的考核方式;后者针对采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期末考核占40%、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或者课程论文)各占30%的考核方式。公共课、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成绩为准。期末考核包括闭卷、开卷、论文等形式。成绩按百分制评定,70分以上为合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选修课进行考查,考查采取课堂开卷、撰写论文或其他形式进行,由任课教师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成绩。考试或考查合格,获得相应学分。第4学
5、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和评定标准按研究生部要求确定。中期考核评定为不合格者,作留级或肄业处理。考试和考查成绩记入研究生成绩登记表。研究生毕业前进行毕业鉴定。学习成绩、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和毕业鉴定一并装入本人档案。六、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共2学分)(一)学术交流:提交参会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或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获1学分。(二)社会调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经导师评定为合格,获1学分。七、学位论文(共5学分)在导师指导下,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分两阶段进行。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选题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提交中期考核组考评。考评在第4学期进行,通过者
6、可获2学分并开题撰写论文。撰写学位论文并提交专家评审,评审通过者参加答辩,答辩通过,获3学分。八、培养方法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活动可以课堂讲授与导师个别辅导或集体讲座相结合,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中应做到学习和研究并重。导师应指导或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参加课题调查,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九、组织管理区域经济学专业指导小组负责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工作。导师负责根据研究生的个体特征,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安排日常学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研究生部负责教学管理和研究生的思想政
7、治工作。研究生部党总支负责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工作,组织研究生自己管理自己,保证教学方针的贯彻和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十、主要阅读书目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版。2、(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3、(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4年11月版。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5、(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6、(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7、(美)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8、(
8、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9、(奥)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版。10、(美)马尔科姆吉利斯: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Ik(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12、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13、(美)梅尔,(美)劳赫: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14、(美)费景汉、(美)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版。15、曹廷贵等:金融学(译著).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2005年版。16、(日)藤田昌久、(美)保罗克
9、鲁格曼:空间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17、(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分店1994年12月版。18、(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19、(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20、谢文慧:城市经济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1、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22、郭上沂,孙超英: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专题,成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3、孙超英等: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24、孙超英:各
10、国区域开发的模式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25、(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26、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27、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8、庞皓、李南成:计量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29、王玉茹等:制度变迁与近代工业化:以政府的行为为分析中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0、(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31、(英)马林洛斯基: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7月版。32、(英)达尔文:物种起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3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午印书馆2009年5月版。34、孔子: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7月版。35、孙武:孙子兵法,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7月版。36、(美)杰克伦敦:热爱生活,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4月版。37、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38、(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出版社2012年5月版。39、(美)维克托迈尔舍恩: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40、(美)拉古拉迈拉詹:断层线,中信出版社2011年7月版。4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2003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