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根据2022版科学新课标编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根据2022版科学新课标编写).docx(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成舟朕攸到岸上册成潭姓X:母接:(照推2022朕利岸邦煤标啰鸟)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一)一、情况分析通过前几年对科学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地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发言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
2、科学素养。二、教材分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28课。分别是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第四单元:能量。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三)科学知识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
4、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四、教学措施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五、教学进度安排:周次预定教学内容实际教学调整备注1始业教育课1.1放大镜21.2 怎样放得更大1.3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31.4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5
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41.6 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1.7 微生物与健康5第一单元复习第一单元测验62.1 我们的地球模型2.2 昼夜交替现象7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2.4 谁先迎来黎明82.5 影长的四季变化2.6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9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期中测验10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3.2斜面113.3不简单的杠杆3.4改变运输的车轮123.5 灵活巧妙的剪刀3.6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133.7信息的交流传播第三单元测验144.1 各种形式的能量4.2 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54.3电和磁4.4电能和磁能164.5电磁铁4.6神奇的小电动机174 .7能量从哪里来5
6、 .第四单元测验18期末复习19期末复习20期末复习21期末复习22期末测验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二】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地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二、教材内容分析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微小世界”“地球的运动”“工具与技术”和“能量”四个单
7、元组成。“微小世界”单元,将带领学生观察和研究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知之甚少的微小物体。这个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和观察视野的不断发展这条线索编写,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如较小的昆虫、昆虫的器官、生物细胞、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等,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在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史等多个方面的认知,并让学生从中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个单元虽以观察为主,但同时有机融入查阅资料、动手制作、对比分析等多种学习形式,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认知。“地球的运动”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
8、大概念。因为学生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地球运动,所以本单元将立足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引导学生系统而深入地采用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实际观测、建构模型等多种探究方法,在探究中不断建构和修改自己对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学生最终将认识到地球有规律地运动,从而形成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四季更替等现象。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在较大的尺度上认识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借助推理、想象和模型认识地球上一些现象的成因,与“微小世界”单元形成良好的结构互动,有助于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世界。有了“微小世界”单元中学生对多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认识,“工具与技术”单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更有基础。本单元希望学生对“技术发明通
9、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以及“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等主要概念有着自己的理解,为此,教科书选择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几种工具和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学生通过对几种常用的简单机械一一斜面、杠杆、轮轴等进行测试,使用剪刀、活字印刷书本、电脑等工具和技术完成特定任务,从而深刻感悟到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并发生巨大的变化,利用工具和技术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量”单元围绕“能量守恒和转换”这个大概念来组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设计,遵循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并没有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10、,而是从引导学生调查统计、分析身边的能量表现形式人手,选择学生感兴趣、实践性强的电和磁为主要探究对象,深入浅出地展开对能量的形式与转换的探究认识。此外,教科书联系生活实际,对新能源开发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等。三、教学措施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
11、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四、教学进度表:周次预定教学内容实际教学调整备注1始业教育课1.1放大镜21.2怎样放得更大L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31.4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5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41.6 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1.7 微生物与健康5第一单元复习第一单元测验62.1 我们的地球模型2.2 昼夜交替现象7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2.4 谁先迎来黎明82.5 影长的四季变化2.6 地球的公转
12、与四季变化9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期中测验10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3.2斜面113.3不简单的杠杆3.4改变运输的车轮123.5 灵活巧妙的剪刀3.6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133.7信息的交流传播第三单元测验144.1 各种形式的能量4.2 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54.3电和磁4.4电能和磁能164.5电磁铁4.6神奇的小电动机174 .7能量从哪里来5 .第四单元测验18期末复习19期末复习20期末复习21期末复习22期末测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材简析】本课聚焦部分明确研究对象“放大镜”,提出了“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实现了从用放大镜到研究放大镜的转变。本课是六年
13、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学生在这一单元起始课的学习中,将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探索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通过三种不同功能镜片的比较,发现放大镜与其他两种镜片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了解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第二个活动是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其目的是研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在研讨环节中,通过“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从而总结出放大镜镜片
14、的特点。在拓展部分,要求选择材料自制放大镜,目的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认识具有和放大镜一样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的透明物体,也能把图像放大。【学生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了解。本课将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找出答案,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2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 .能正确使用放
15、大镜观察物体。2 .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3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科学态度目标1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2 .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2 .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难点能在比较观察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16、教学准备】学生直径相同但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片、近视眼镜片(凹透镜)、普通玻璃片、围棋子、平面镜、滴管、载玻片、烧杯、水、学习单。教师放大镜、教学课件、红外遥控、圆底烧瓶、水、烧杯、载玻片。【教学过程】一、认识工具一一导入课题出示放大镜,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板书:放大镜)二、回忆体验一一放大镜的作用1 .全班交流: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2 .小结: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放大镜帮助观察。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帮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广泛应用,激发研究放大镜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兴趣。3 .回忆巩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动,物体不动;物体动,放大镜不动;
17、放大、清晰)4 .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皮肤上的毛孔。5 .汇报交流:使用放大镜观察皮肤上的毛孔,你有什么发现?6 .小结:利用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板书: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三、观察比较一一发现放大镜的特点(一)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1 .提问: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它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2 .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情况回答。3 .这个1号镜片是从放大镜上拆下来的镜片,2号镜片是一个普通玻璃片,3号镜片是一个近视眼镜的镜片。请你仔细观察,它们都能放大物体吗?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页第
18、1张表格中。放大镜的镜片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特点(简图+文字描述)用放大镜换取新材料后分药H观察。5 .汇报交流。(1)放大镜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图像?它有什么特点?(2)如果把放大镜的镜片纵切一刀,我们发现它的截面有什么特点?请你将它画下来。(3)普通玻璃片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图像?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图表现出它的特点吗?(4)近视眼镜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图像?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你能用图表示吗?(5)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和不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有什么不同?(6)这三个镜片虽然不同,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点,你能总结出来吗?6.小结: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放大镜的镜片的特点是中央厚、
19、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二)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1 .出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在投影下展示不同的放大效果。2 .明确要求。(1)排序:按放大倍数从小到大排序。(2)观察:镜片侧面特点,用简图表示。3 .用刚才的材料换取新的材料,分组观察。4 .汇报交流。5 .小结板书:凸度越大,图像放大得越大。四、制作体验一一深化放大镜特点的认知1.过渡:出示玻璃片,这个能把字放大吗?把玻璃片放在字上,投影展示。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使玻璃片也能把字放大?2.同桌讨论交流。3.尝试根据学生回答的方法做一个放大镜。4.明确任务。(1)做一做:玻璃片也能把字放大吗?(2)比一比:谁能让字放得更大?(
20、3)想一想:字放得大的原因。5.全班交流:采用的方法及字放得大的原因。6.提问:根据刚才的发现,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自制一个放大镜。7.学生交流,尝试制作。(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情况决定是否制作)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一个水滴放大镜,学生在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中,巩固对放大镜特点的认识。用更多的办法自制一个放大镜,引导学生从认识一种放大镜推向一类物品,即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都可以做成放大镜,能把图像放大,从而建立结构特点与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五、小结延伸一一引向微生物的观察事实上,在我们的世界里,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他们存在于我们身边,丰富多彩,充满了无限生机。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
21、续利用放大镜来观察更多的物体,获得更多信息。【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活动手册有两项活动。第一项“几种物体的比较”用于记录三种不同镜片的功能与结构特点。学生在通过使用三种不同镜片观察文字或其他物体后,将观察发现结果直接记录在表格第二行对应的位置中。表格第三行,引导学生关注三种镜片的特点,从而建立镜片特点与能否放大物体之间的联系。表格第三行,要允许学生用简图或文字来表述。第二项“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是用于探究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之间关系的。这里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每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观察镜片侧面特点(有凸度)。另一种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通过使用放大
22、镜观察文字放大倍数的不同,引导学生去发现放大镜放大倍数的不同,然后观察镜片侧面的特点(凸度不同)。【课后反思】:2.怎样放得更大【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的问题。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
23、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其在观察对象上的变更,在比较中体会到技术的改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学生分析】在第1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
24、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3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科学探究目标1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科学态度目标1 .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2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
25、究的发展。【教学重难点】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教学准备】学生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片、A4白纸、剪刀、透明胶带、餐巾纸、供观察的物体(如头发、花蕊、纸纤维、昆虫标本等)、学习表。教师两架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每位同学发一张印有小字的纸片,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提问:(1)用肉眼观察,能看清纸片上的信息吗?(2)用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3 .谈话: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辨认纸上写的内容;用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来还是比较累,有什么办法能放得更大吗?(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二、探索和
26、研讨(一)自制显微镜提问:提供两个放大镜,把它们组合使用,能不能使物体图像放得更大?1 .第一次活动。(初步尝试)(1)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两个放大镜的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2)研讨:通过尝试,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2 .第二次活动。(找准方法)(1)谈话:我们发现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距离会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这两者哪个要优先保证?(板书:清晰度)我们要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放更大倍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合适的距离,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PPT出示)。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保持第一个放大镜
27、不动,在下面平行增加第二个放大镜。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观察到的图像。(2)学生用上述方法边观察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并比较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所得的放大倍数和一个放大镜观察的放大倍数之间的差异。(3)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不变,另一名同学用尺子测量出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记录。(4)研讨:怎样组合放大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3 .固定放大镜的组合。(1)谈话:我们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大倍数比一个放大镜更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解脱不了双手,一旦手动了
28、,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发生变化。怎样固定两个放大镜?(2)提供材料:A4纸、剪刀和胶带(或者直径和放大镜相当的塑料管、透明亚克力管等),做一个纸筒将两个放大镜固定好,这样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提示:提供的A4纸尺寸要事先裁好,长度大于刚才测量的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宽度和放大镜周长相同。如果是塑料管和透明亚克力管等硬质材料,应课前进行处理,割出一条纵缝,保证放大镜镜柄放得下去。设计意图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不仅要固定好两个放大镜,还要让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大而清晰的测量值。制作时需要两个同学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二)用自制简
29、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1 .明确活动要求: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自己选择的其他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表上。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所得。3 .研讨:用肉眼和自制显微镜观察在放大倍数上有什么不同?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设计意图通过对多个对象进行观察及观察方式的对比,进一步发现自制的显微镜能有效提升放大的倍数,同时也认识到放大倍数的提高能够让我们发现事物更多的细节。(三)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1 .谈话:早在16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他们研
30、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出示PPT图片),它和我们做的显微镜有什么相似之处?2 .出示光学显微镜,用课件介绍光学显微镜主要有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和调节旋钮等结构。3 .学生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几个主要结构的功能。三、拓展1.了解电子显微镜:呈现电子显微镜图片,介绍它的放大倍数和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4 .研讨: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利用放大镜能使我们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这也是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发现
31、更多微小事物的特征。【课后反思】:5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3课。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的动物,了解人肉眼看不清的物体结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用放大镜观察蚱蠕的图片,提示学生可以以昆虫为例来进行观察研究。第二部分探索,在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三种不同方式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用示意图和文字记录自己的发现,通过对三者的比较来体会观察工具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通过交流,知道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越小。第四部分拓展,通过资料阅
32、读,让学生明白人类的很多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从而建立起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联。【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虽然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了解,但大多学生没有亲自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的机会就更少了。他们对物体微小结构的探索充满兴趣,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份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科学探究目标1 .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
33、察微小的物体。2 .能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3 .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能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科学态度目标1 .对探索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2 .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2 .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以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难点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
34、察微小的物体。【教学准备】学生蝴蝶标本、红色卡纸、放大镜、手持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观察记录表。教师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1 .图片导入。(1)出示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的图片:沙子、浮萍、苔薛、花蕊、蜜蜂、蝇虫、瓢虫、蟋蟀、蝴蝶。(2)学生欣赏图片后,组内讨论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之处。(板书:微小的物体)(3)揭示课题: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板书补充课题)2 .提问:要看清楚这些微小物体,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板书:肉眼、放大镜、显微镜)3 .聚焦问题:这些微小物体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是怎样的呢?二、探索(一)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引言: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显微镜的基本
35、结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为五个步骤:安放一一对光一一上片一一调焦一一观察。(板书:安放一一对光上片一一调焦一一观察)光学显微镜。1 .出示光学显微镜及其操作步骤图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镜座离桌子边缘大约7厘米。(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白亮的视野。(3)上片:将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正对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4)调焦:眼睛看着物镜,转动调节旋钮(
36、或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调节旋钮(或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转动调节旋钮(或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5)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一边观察一边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在学习单上。2 .学生亲手操作,学习使用光学显微镜,教师巡视指导。手持式显微镜。1.谈话:实验室还有一种简易的显微镜一一手持式显微镜。(板书:手持式显微镜)3 .出示手持式显微镜及其操作步骤,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操作。(1)掰开镜筒,打开灯泡。(2)透明罩对准、
37、紧贴被观察物体。(3)眼睛对准目镜观察。(4)转动调焦旋钮进行调焦,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5)观察并将图像画在学习表上。4 .出示红色卡纸和显微镜下的卡纸图像,学生使用手持式显微镜观察红色卡纸,直到观察到目标图像,教师巡视指导。(二)观察蝴蝶1 .谈话:今天,我们用手持式显微镜来观察一种我们比较熟悉的昆虫一一蝴蝶。2 .出示蝴蝶标本图片。(1)布置观察任务: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选择蝴蝶身体上的一个部位进行观察,把我们观察到的图像画下来,并用文字记录我们的发现。(2)出示学习表1,介绍学习表及记录方法,可以参考教科书第7页上方的内容。3 .蝴蝶标本观察结束后,再任选两样微小物体,用手
38、持式显微镜进行观察,并画出示意图,记录在学习表2中。4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以及观察内容的描述。设计意图蝴蝶标本的各部分结构基本上是不透光的,所以选择手持式显微镜来观察比较合适。使用观察工具来观察物体时,安排了两人一组,轮流观察。三、研讨交流1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汇报观察结果。2 .重点研讨问题。(1)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的某个部位,各发现了什么?(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这个部位时,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有什么不同?(3)你用手持式显微镜观察到了什么微小物体?有什么新发现?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与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4)观察中,让你最
39、惊奇的是什么?3 .出示肉眼、放大镜、高倍显微镜下的植物叶片照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说一说使用不同观察工具,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各有什么特点。4 .小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板书: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四、拓展1.资料学习:昆虫给人类发明的启发。(1)谈话: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的应用使得人类对微小物体的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人类还从一些昆虫的身体结构上得到启发,发明了先进的产品,让我们来看一看。(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页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找一找,资料中人类是受到昆虫身体结构的哪些启发,发明了有益于人类的探测仪器?5 .集体交流。6 .说一说,人类还有哪
40、些发明也是受到自然界生物的启发的?(例如,鱼膘一一潜水艇、蝙蝠一一雷达、萤火虫一一人工冷光、电鱼一一伏特电池、蛙眼电子蛙眼、鱼鳍一一船桨、锯齿草一一锯子、苍耳一一尼龙搭扣等)【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活动手册是让学生画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物体,并注明微小物体的名称。要求边观察边画图,尽量将整个视野范围内的所有内容都画下来。这里设计了三个画图位置,并非让学生必须画出三种微小物体,学生可以根据课堂中实际观察的物体数量来使用,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学习表,让学生结合使用。附:学习表I蝴蝶的观察记录班级:姓名:日期:观察方法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示意图我的发现图像大小范围大小任务清单:1 .画
41、一画,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蝴蝶某一个部位的示意图。2 .写一写,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这个部位时,各有什么特点。3 .比一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同一个部位时的图像大小、视野大小有什么不同。附:学习表2用手持式显微镜自由观察的微小物体。物体名称:物体名称:【课后反思】:4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本课是在前面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物体的基础上,尝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认识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这是对生物细胞的初次探索,以此促使学生去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了解生命的多姿多彩。当然,课堂上还要继续巩固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
42、法,加强技能训练。【学生分析】学生在五年多的科学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已经认识了许多生物的共同特征:都有生命,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构,都要适应环境对于细胞,学生通过科普书籍、科学视频等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为细胞能治疗疾病,克隆羊与细胞有关,细胞很小但是亲眼观察细胞,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对于细胞结构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亲手制作玻片标本,观察细胞了。亲手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亲眼观察自己制作的标本,学生兴趣异常浓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科学探究目标1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2 .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3 .
43、能够对比洋葱表皮细胞与死亡的软木细胞,认识植物细胞的特点。科学态度目标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过程。2 .发展观察生物细胞、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工具的发明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和深入,发现了更多的自然奥秘。【教学重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教学准备】学生洋葱、小刀、清水、滴管、镒子、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教师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和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微课、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细胞吗?(板书:细胞)2 .学生说说自己对细胞的了解。3
44、.你想不想亲眼看一下细胞?今天我们就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二、探索(一)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谈话:怎样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呢?我们不能直接拿洋葱来观察,要先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明确制作要求。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需要把洋葱表皮做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4 .认识制作材料。清水:滴在载玻片上,使标本舒展。碘酒:染色。滴灌:吸取清水,吸取碘酒。载玻片:放置标本。盖玻片:盖住标本。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镜子:撕下洋葱表皮,夹取盖玻片。小刀:切洋葱,划“井”字。5 .学习制作方法。教师演示或观看制作视频,分步骤讲解制作要求及要点,具体制作方法如下:(1)撕下一小块洋葱表皮。(2)在一块干
45、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清水。(3)用保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4)用锻子夹取盖玻片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5)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让碘酒尽量渗透到洋葱表皮细胞。(6)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和碘酒。简单概括为:撕一一滴一一展一一盖一一染一一吸。(板书)6 .领取材料,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条件允许的可以每人一份材料,每人动手操作。(在制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撕的表皮不够理想,需要教师巡视指导;部分学生的盖玻片容易碎裂,要多准备一些。)(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谈话:完成了
46、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显微镜来观察了。还记得怎样使用光学显微镜吗?下面来复习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使用步骤:安放一一对光一一上片一一调焦一一观察。注意事项:先对光再上片;先用低倍物镜,再用高倍物镜;镜筒先下降,再上升;观察时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显微镜中看到的图像与真实物体方向相反。2.利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并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四人小组一台显微镜,条件允许的也可以两人一台)要求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因为没见过洋葱表皮细胞,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出现误认,最好在大屏幕或黑板上呈现洋葱表皮细胞的图片,便于学生比对观察。(三)认识洋葱表皮细胞1 .谈话: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下面请大家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向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