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电路模型与电路定理.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010158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电路模型与电路定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第1章电路模型与电路定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1章电路模型与电路定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1章电路模型与电路定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1章电路模型与电路定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电路模型与电路定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电路模型与电路定理.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容简介,电路理论是所有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近代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与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具备进行电路实验的初步技能,并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所学内容包含: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转换,支路法,网孔法和回路法,节点法,电路定理(迭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具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相量法,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非线性电路,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拉普拉斯变换,网络函数,网络图论,二端口网络及Pspice简介。,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1-1 电路和电

2、路模型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1-3 功率和能量1-4 电路元件及其特性1-5 基尔霍夫定律,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本章要求一、充分理解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概念二、掌握功率p的计算,充分理解功率p0和p0 的意义三、熟练掌握电路基本元件端口特性的电压电流关系四、熟练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11 电路和电路模型,一:电路,1、定义:由若干电气设备或器件组成,,如实际手电筒电路,2、组成(三部分):,电源、,导线、,负载(用电设备),3、作用:1)实现电能的传输和分配;,维持电流流,通的通路,称为电路或网络。,二:电路模型,4、实际手电筒电路各部分的作用,设备的电磁特性主要有以下

3、几种:,2)进行电信号的加工与处理。,(a)产生电能,(b)消耗电能,1.理想电路元件:,假想的只反映一种电磁特性的元件,消耗能量:理想电阻元件,产生能量:理想电源元件,2.实际电路元件:,实际的电气设备,电阻器、灯、电炉等,实际电感线圈,实际电源,组合反映其电磁特性,可以用理想电路元件及其,3.电路模型:,由理想电路元件组合而成的抽象电路,,4.激励和响应,激励:,响应:,叫做实际电路,的电路模型,简称电路。,电路中外加的电源称为激励(输入),由激励在电路中产生的电压或电流称为响应(输出),集总参数电路:,一个实际电路要能用集总参数电路近似,要满足,三、集总参数元件与集总参数电路,集总参数元

4、件:,个端钮之间的电压为单值量。,个端子的电流一定等于从另一个端子流出的电流,两,在任何时刻,流入二端元件的一,频率下的电磁波的波长。,如下条件:,即实际电路的尺寸必须远小于电路工作,由集总参数元件构成的电路。,已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即,v=3105 km/s(千米/秒),(1)若电路的工作频率为f=50 Hz,则,一般电路尺寸远小于。,(2)若电路的工作频率为f=50 MHz,则,此时一般电路尺寸均与可比,所以电路在高频情况下不能视为集总参数电路。,周期T=1/f=1/50=0.02 s,波长=3105 0.02=6000 km,周期T=1/f=0.02106 s=0.02 ns,

5、波长=3105 0.02106=6 m,1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一: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电流: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二: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1)为了便于分析计算电路,,(2)参考方向与电流、电压的数值,,电压:高电位,电路图中,称参考方向(正方向),任意假设的方向,标在,电压的实际方向。,共同说明电流、,为什么要引入参考方向?,i 0,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关系:,i0,例1:,图示电路,求流过电阻R的电流。,I,为了便于分析复杂电路,需假设I的方向(参考方向),并标在图中,解:,上述两种参考方向的选择均可,其结果都同样正确说明了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参考方向是任意选择的。,说明实际方

6、向与参考方向相反,说明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结论,1.在解题前先设定一个参考方向,然后再列方程 计算,否则计算没有依据。,2.电流、电压的正负值,只有相对于参考方向才有意义。,5.作业要求:1)已知、求、解 2)必须画电路图,并在图中标出U、I参考方向,4.参考方向一经选定,在整个解题过程中不得中途改变,若计算结果为正,则实际方向与假设方向一致;,若计算结果为负,则实际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反。,三:参考方向的表示,四:关联参考方向,电压:,电流:,I,U、I在某一元件上的参考方向一致,则称U、I关联。,+,-,I,U,箭头表示,否则,非关联,一 功率:,元件产生或消耗能量的速率。,2.功率的计算

7、:,功率的大小元件的端电压 流过元件的电流,即:P U I,3.如何判断元件是吸收还是发出功率:,(1)(简单电路)直接观察:,13 功 率 和 能 量,1.定义:,例1:求图示电路元件的功率。,I,PRUR I5525W,U1作为电源:PU1U1 I50W,U2作为电源:PU2U2 I25W,(2)根据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功率的正、负值判断:,(吸收),(发出),(吸收),计算功率表达式,U、I 关联(求吸收功率),U、I 非关联时(求发出功率),解:,例2:例1中选参考方向如图示,再求各元件功率。,练习:计算下列元件的功率。,解:1.,2.,3.,解:,二.能量,从t0到t的时间内,元件

8、吸收的电能可根据电压的定义求得为,电能量的单位:J(焦)(Joule,焦耳),由于,所以,作业:P25页1-1(1)(3),13,1.电位:电路中为分析的方便,常在电路中选某一点为参考点,把任一点到参考点的电压称为该点的电位。,参考点的电位一般选为零,所以,参考点也称为零电位点。,电位用表示,单位与电压相同,也是V(伏)。,设c点为电位参考点,则 c=0,a=Uac,b=Ubc,d=Udc,补充:,两点间电压与电位的关系:,仍设c点为电位参考点,c=0,Uac=a,Udc=d,Uad=Uac Udc=ad,前例,结论: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等于该两点间的电位之差。,例.,1.5 V,1.5 V

9、,已知 Uab=1.5 V,Ubc=1.5 V。求 a;b;c;Uac,(1)以a点为参考点,a=0,Uab=ab b=a Uab=1.5 V,Ubc=bc c=b Ubc=1.51.5=3 V,Uac=ac=0(3)=3 V,(2)以b点为参考点,b=0,Uab=ab a=b+Uab=1.5 V,Ubc=bc c=b Ubc=1.5 V,Uac=ac=1.5(1.5)=3 V,结论:电路中电位参考点可任意选择;当选择不同的电位参考时,电路中各点电位均不同,但任意两点间电压保持不变。,2.电动势(eletromotive force):局外力克服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经电源内部移到正极所作的

10、功称为电源的电动势。,e 的单位与电压相同,也是 V(伏),根据能量守恒:UAB=eBA。电压表示电位降,电动势表示电位升,即从A到B的电压,数值上等于从B 到A 的电动势。,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从A移到B所做的功(UAB),与外力克服电场力把相同的单位正电荷从B经电源内部移向A所做的功(eBA)是相同的,所以UAB=eBA。,练习:,方块表示电路元件,(1)已知元件A吸收的功率为5W,确定IA值;(2)已知元件B产生的功率为6W,确定UB值。,解:(1),(2),14 电路元件及其特性,一:电阻元件,1.定义:任何一个二端元件,在任意时刻端口电压u与流过元件的电流i之间的关系,可以由u、i平面

11、上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所决定,该元件叫电阻元件。,元件端口的电压、电流关系称为伏安特性,2.模型,(1)物理模型(符号),(2)端口电压、电流关系(数学模型),常用的两套单位:,(3)功率,uR和iR关联,uRiRR,uR和iR非关联,uR-iRR,uR和iR关联,电阻元件是耗能元件,(4)两种特例,uR和iR非关联,二:电压源,1.理想电压源,(1)定义:如果一个二端元件,接到任一电路后,该元件两端的电压始终保持为规定值us(t)us(t)是一个给定的时间函数,则此电压源为理想电压源,简称电压源。,说明:如us(t)US定值,则此电压源称直流电压源,(2)模型(电路符号),特点:,(a)电压源两

12、端电压u由电压源电压uS决定,与外电路无关,(b)通过电压源中的电流是任意的,由外电路决定。,直流:uS为常数,交流:uS是确定的时间函数,如 uS=Umsint,(3)端口伏安特性,(1)若uS=US,即直流电源,则其伏安特性为平行于电流轴的直线,反映电压与电源中的电流无关。,(2)若uS为变化的电源,则某一时刻的伏安关系也是 这样。,思考:,问:求I0时,R0对其有没有影响?,解:求通过R1、R2的电流I0时,R0没有影响,但对总电流I有影响,故不能去掉。,2.实际电压源,(1)模型,(2)端口伏安特性,电压源外特性,3.理想电压源的开路与短路,(1)开路:R,i=0,u=uS。,(2)短

13、路:R=0,i,因此理想电压源不允许短路。,*实际电压源也不允许短路。因其内阻小,若短路,电流很大,可能烧毁电源。,对实际电压源,三:电流源,1.理想电流源,(1)定义:如果一个二端元件,接到任一电路后,该元件提供给电路的电流始终等于规定值is(t)is(t)是t的给定函数,则此电流源为理想电压流,简称电流源。,说明:如is(t)IS定值,则此电流源称直流电流源,(2)模型,特点:,(a)电流源电流由电流源本身决定,与外电路无关;,(b)电流源两端电压是任意的,由外电路决定。,直流:iS为常数,交流:iS是确定的时间函数,如 iS=Imsint,(3)端口伏安特性(外特性),(1)若iS=IS

14、,即直流电流源,则其伏安特性为平行于电压轴的直线,反映电流与端电压无关。,(2)若iS为变化的电源,则某一时刻的伏安关系也是这样,2.实际电流源(实际电源有能量损耗),(1)模型,(2)端口伏安特性,Ri越大,i越接近理想,元件伏安特性小结,uR和iR关联,uRiRR,一、电阻元件,二、电压源,1.理想电压源,2.实际电压源,三:电流源,1.理想电流源,2.实际电流源,四:受控源(非独立源),电路符号,1.定义:受控电压源的电压或受控电流源的电流不是给定的时间函数,而是受电路中某个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的控制。,例:,ic=b ib三极管用以前讲过的元件无法表示它电流关系,为此引出新的电路模型电

15、流控制的电流源。,左图用电流控制的电流源(即CCCS模型)来表示一个三极管。,受控源是一个四端元件:,输入端口是控制支路,,输出端口是受控支路。,2.分类,(2)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受控源有四种形式,(1)电压控制电压源(VCVS),(3)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4)电流控制电流源(CCCS),3.受控源与独立源的区别,(1)独立源电压(或电流)由电源本身决定,与电路中其它电压、电流无关,而受控源电压(或电流)直接由控制量决定。,(2)独立源作为电路中“激励”,由它在电路中产生电压、电流,而受控源只是反映出口端与入口端的关系,在电路中不能作为“激励”。,用来描述电路中各元件电压或

16、各支路电流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和基尔霍夫电压两个定律。,15 基尔霍夫定律,支路:两个节点间的直接通路,回路:电路中任一闭合路径,名词注释:,网孔:内部不含支路的回路,节点:三个或三个以上元件的联结点,(如a、b),(3条),(3个),(2个),一: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说明节点处各支路电流间的关系),1.KCL:对任何节点,在任一瞬间,流入节点的电流等于由该节点流出的电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依据:电流的连续性,例,或:,或者说,在任一瞬间,流入一个节点上电流的代数和为零。,2.KCL的推广式:流入任一封闭面的电流代数和为零。,广义节点,i1+i2=i3,I=?,I=0,二:

17、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说明电路任一回路中各元件电压间的关系),1.KVL:沿任一回路,绕行一周,各元件上电压代数和恒为零。,首先确定回路abcda,绕行方向如图,由KVL得:,证明:,实质:电位的单值性,UAB(沿l1)=UAB(沿l2)电位的单值性,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实质上是电压与路径无关这一性质的反映。,如果考虑各元件的电压 u和电流 i 的约束关系,可将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表达式换成用电流、电阻、电压源的电压来表示的另一种形式。,即:,2.KVL的另一种形式,由元件的伏安特性,得:,整理得:,电阻电压降,电源电压升,即:Ri uS,沿回路绕行方向,电阻电压降等于电源电压升,KC

18、L、KVL小结,(1)KCL是对支路电流的线性约束,KVL是对支路电压的线性约束。,(2)KCL、KVL与组成支路的元件性质及参数无关。,(3)KCL表明在每一节点上电荷是守恒的;KVL是电位单值性的具体体现(电压与路径无关)。,(4)KCL、KVL只适用于集总参数的电路。,例1:电路如图所示。已知uab=6V,uS1(t)=4V,uS2(t)=10V,R1=2和R2=8。求电流i和各电压源发出的功率。,两个电压源的吸收功率分别为,解:,例2:电路如图所示。已知uS1(t)=24V,uS2(t)=4V,uS3(t)=6V,R1=1,R2=2和R3=4。求电流i(t)和电压uab(t)。,沿右边

19、路径求电压uab得到,也可由左边路径求电压uab得到,解:,例3:电路如图所示。试求开关 S 断开后,电流i 和b点的电位。,解:图(a)是电子电路的习惯画法,不画出电压源的符号,只标出极性和对参考点的电压值,即电位值。,再根据KVL求得 b点的电位。,我们可以用相应电压源来代替电位,画出图(b)电路,由此求得开关 S断开时的电流I,例4:电路如图所示。已知uS1=10V,iS1=1A,iS2=3A,R1=2,R2=1。求电压源和各电流源发出的功率。,电压源的吸收功率为,电流源iS1和iS2吸收的功率分别为:,解:根据KCL求得,根据 KVL和VCR求得:,课堂练习,解:,回路1,由KVL得:,回路2,由KVL得:,作业:112,114,119(列3个网孔方程),第一章,结 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