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知与行(龚克).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13685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的知与行(龚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素质教育的知与行(龚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素质教育的知与行(龚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素质教育的知与行(龚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素质教育的知与行(龚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的知与行(龚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的知与行(龚克).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素质教育的知与行,龚 克2012年10月30日,为什么要以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贯彻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关于“战略主题”,纲要用一个专条(第四条)来阐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旗帜,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提出,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现实

2、的社会需求。素质教育蕴含了(1)自孔夫子到毛泽东的中国教育优秀传统,(2)西方尤其是当代教育思想的精华和(3)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素质教育是不断发展的实践,素质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素质教育的演进,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质”,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第一次在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都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

3、0年)颁布实施,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纲要在理念上有重大发展。,近30年来,素质教育的实施远远不如人意,素质教育遇到主客观的障碍,尽管不能不承认实施素质教育在客观环境条件方面的种种不足,但毕竟是大大且在大幅度地改善。在主观上,长期搞不清素质和素质教育是什么,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障碍。,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提法之一:知识、能力和素质并举在概念上,素质是与知识、能力并列的,主要指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甚或包括文化素养、交流能力和艺体特长等。在实践上,素质教育主要是“课外”的。提法之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素质是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文与科学素养、学习实践交

4、流合作能力等。在实践上,素质教育是综合的。,教育学的素质概念,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习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素质是综合的,素质教育是全面的,作为“战略主题”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显然,这里的“素质”不是知识、能力之外的概念,而是包含知识、能力的综合的概念。作为“战略主题”的素质教育也应该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应该由校长、书记亲自抓的“一把手”任务。,素质教育涉及的几个重要关系,

5、德智体美之间及内部的关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德智体美之间及内部的关系,为什么“以德为先”?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高教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条)“德”的基础性、共同性和统领性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德智体美之间及内部的关系,把

6、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纲要要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对于智、体、美育的渗透根源于其共通性,这种渗透不仅是德育自身增加活力,而且也提升智、体、美育的层次。,目前德育的状况仍不尽人意,为什么?失之于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在投入、评价等方面支持不够失之于没有针对学生们的关切失之于在事实上变成了“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失之于形式单一,德育中的层次间关系,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7、、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

8、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德育中的层次间关系,德育要培养社会责任感,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根源于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智育中的知与能的关系,为什么要重视“知识传授”?知识是“学习”的直接目的为什么不能限于知识传授?“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9、国-平天下),智育中的知与能的关系,为什么要“能力为重”?纲要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体育中的技与质的关系,体育的目的在于“体质”而不在技能。技能又是提升体质的“抓手”体育也可以是德育、智育、美育的“载体”,有效的体育可对德育、智育、美育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他所认为的当时中华民族“愚、弱、贫、散、私”的五大积弊,提出:体育使国民身体强健,可治重文轻武,鄙弃劳动的弱病;体育竞赛能够强化人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可

10、治不善团结,不能组织的散病;体育运动中的公平竞争可治自私心太重,公德心太弱的私病。“体验过体育中的竞争、团结、合作以后,推行民主政治要有力得多”,“民主政治就是体育精神”。,美育中的感与价的关系,美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美感”美感又是离不开价值观的,美是和“真”与“善”不能分开。美育与德育、智育也是“统一”的科学不仅“求真”而且“求美”科学美也是美的一个方面科学方法必备的品质科学真理必具的要素科学研究必然的追求不同方面的美在深层次上是相同的,即美的共性,美育中的感与价的关系,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物理上真理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在构造一种理论时,他采用艺术家常用

11、的方法,以求得简单性和美。罗森(爱因斯坦的助手),懂美求美是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故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顾犹有不可忽者,为当防社会入于偏,日趋而之一极,精神渐失,则破灭亦随之。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故人群所当希冀要求者,不惟奈端已也,亦希诗人如狭斯丕尔(Shakespeare);不惟波尔,亦希画师如洛菲罗(Raphaelo);既有康德,亦必有乐人如培得诃芬(Beethoven);既有达尔文,亦必有文人如嘉来勒(Garlyle)。凡此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见今日之文明者也。科学史教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否定?并行?串行?嵌入?素

12、质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否定吗?在大学里,素质教育不应否定专业教育。因为,高教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五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纲要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13、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已经列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中。有人提出,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第一,针对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全面发展决不能被理解为均匀发展和千人一面。全

14、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最优化是力求取得对具体条件来说是最佳的效果。,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发展个性”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有人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个性是社会实体的观点,可将个性定义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动态系统”,以此来表明个性是一般性和个别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统一体,是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素质教育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

15、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体性全面性多样性自主性发展性,全体性,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其原因就在于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在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全面性,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也是个性的最优发展。有人指出,“个性”是“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和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不同的优化结构”。其特点为:“个性”要以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和为前提,它强调的是个性发展的共同性一面;“个性”也是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的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结构。它强调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独

16、特性一面,它是因材施教的依据;承认每个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素质结构,同时还要使这个结构达到尽可能的合理化,即要把个性最优发展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多样性,多样性既指学生发展的多样性,这是“个性”发展的必然。多样性也指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这是“个性”发展的必需。多样性更指素质教育的丰富性。,自主性,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它“不是灌满一桶水,二是点燃一把火”。素质教育是“为不教而教”,从接受教学(教师奉送答案)向“问题解决”(教师引发思考)转变。教师从一名鼓励者、促进者、沟通者、帮助者和咨询者等角色发挥作用。,发展性,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强调的是“学会

17、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发展性蕴含“面向未来”的要求,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一般说来,教育具有较强的隋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形成“公能”特色的南开素质教育体系,第一是确立“育人为本”的大学和教师使命大学的根本任务或者使命是“育人”,教师的根本使命无疑也是育人,这是我们在学校工作的所有教职员工的职业选择所决定的。不得不承认的是,“育人为本”的使命感

18、还没有在各级干部和全体教师员工中牢固树立,由此就必然产生种种问题。造成这类问题,与没有把育人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表述清楚不无关系。比如,我们在讲学科建设重要性的时候,没有充分地把学科与育人的关系讲明白,从而使得“学科为本”的观念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代替了“育人为本”的观念。,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在办学观念上,要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即真正实现“一切以学生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是否定学科的重要性,学科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是集教学、科研、队伍、基地等于一体的育人综合平台,其根本任务是“育人”。,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第二是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即素质教育

19、观。问题是,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实行了强化的专业教育,形成了很强的“专业教育”意识和观念,培养了迄今在主要岗位上的几代教师。因此,素质教育在高校中往往被放在专业教育的补充地位。换句话说,我们在思想观念上还不能适应以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的要求。,形成“公能”特色的南开素质教育体系,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在教育内容上,要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发展素质”,即要超越知识教育实施德智体美的全面素质教育。这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是提升素质的必要内涵和重要载体。这里使用“超越”这个词,就是表示“素质”是更高层次的概念,这就是全面的素质观。,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发

20、展素质”,形成“公能”特色的南开素质教育体系,第三是探索素质教育的模式我们的基本想法是两条,一是德智体美全面部署,二是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制定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全面部署德智体美四项教育。,一是要全面改进和加强德育,完善以“见实效”为核心的全方位德育工作体系,探索多样化德育方式。德育不是传授某种特定知识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德育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层次性,正如国家教育纲要层层阐述那样,我们也要在实践中层层部署、层层深入、层层见效。德育的特点之二是它的渗透性,它要渗透到其它方面的教育之中才更有魅力。我们要努力在各种课程和教学环节中体现德育,体现出“公”的价值观。二是要研究

21、和改进智育,要由“知”而达“智”,以此为核心改进教学方法。智育绝不只是完成知识的传授,而是教会学生学习,带他们由深入而浅出,能“举一反三”,能“温故知新”,即从“教”达到“不教”而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形成“公能”特色的南开素质教育体系,三是改革和加强体育,探索增进身体素质和体育精神的有效途径。努力让体育承载精神和文化的内涵,如拼搏、守则、协同、耐苦等等。四是规划和实施美育,提出美育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努力把美育渗透到所有的课程和教学环节,讲出我们南开的审美观,启迪对学术之美的认识、欣赏和追求。此外,还要全面设计和强化“学习、实践、协作”能力训练,要加长、拓宽和深化实践训练,使“实际动手解

22、决问题”成为每个南开学生的必修环节。,形成“公能”特色的南开素质教育体系,在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中还提出在培养方式上,要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即要努力造成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生动局面。这不是否定“教”的重要性,“教”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对“学”的启迪、引导、推进。如果说,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训练,那么素质则必须靠自主发展。教育是“培养”学生而不是“加工”学生,培养是创造条件使之更好地自主生长,而加工则是靠外力使之变形。,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推进“三个转变”,在办学观念上,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内容上,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素质”,超越知识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培养模式上,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努力形成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和师生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请不吝指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