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观,古典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认知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者常用儿童做实验,第一节 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John B.Watson,(1878年1958)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通过动物行为研究而创立了心理学行為主義学派,強調心理學是以客觀的態度去研究外在可觀察的行為。,一、华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心理的本质,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华生否认遗传在个
2、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较复杂的行为形式可能包含一个刺激复合而不是一个单项刺激。,二、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华生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的研究方法有四:1、观察2、条件反射法3、言语报告法3、测验法其中,条件反射最初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但它后来在心理学中的广泛运用则主要归功于华生。,三、对婴儿情绪的研究,情绪是身体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是一种内隐行为形式。新生儿具有三种原始情绪(即非习得行为):惧、怒和爱。以后的习得情绪都是在这三种原始情绪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三种原始情绪,每一种基本的情绪都有一种与它相联系
3、的外显的反应模式。恐惧:屏住呼吸、用手抓握、闭眼和哭叫的外显反应;愤怒:张开大口、哭叫、身体僵直、挥击和打击的外显反应;爱:微笑、发出咯咯声、轻轻说话,和手臂伸展的外显反应。,“婴儿害怕”的实验研究:,男孩艾伯特11个月时与小白鼠玩了3天,后来,当艾伯特开始伸手去触摸白鼠时,脑后突然响起了钢条的敲击声。艾伯特受到了惊吓,但没有哭。第二次,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钢条又被敲响,他猛然跳起,向前摔倒,开始哭泣。如此反复多次,以后当白鼠单独出现时,艾伯特会表现出极度恐惧,转过身去,躲避白鼠。在这个实验里,白鼠成为剧烈声响的替代刺激,引发了艾伯特的条件反应。,结论,华生解释说,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
4、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条件反射的泛化,艾伯特虽然起初形成的条件作用是对白鼠的恐惧,以后则泛化到多种毛皮动物,并表现出对毛皮上衣和圣诞老人的胡子也产生恐惧。,华生提示,许多成年人的厌恶情绪、恐怖症、畏惧和焦虑,虽然本人做不出什么合理的解释,很可能也是多年前由某一条件作用过程引起的。这样的实验本身是有违道德的,但不可否认,它为行为的习得与消除提供了事实依据。,四、环境决定论,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遗传得来的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而已,它们对日后的心理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教育万
5、能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古典行为主义的贡献,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对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有助于促进我们对儿童行为发展进程的了解。,对华生古典行为主义的批评,由于华生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早期行为主义发展观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虽然在行为矫治方面有独到的实际意义,但否定了儿童自身在发展
6、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第二节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斯金纳的实验,斯金纳箱,斯金纳箱,1938年,斯金纳设计制作的实验装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地排除了一切外部刺激,而白鼠则可以在箱内自由进行探索。箱内有一根突出的杠杆。杠杆的上方有电灯,下方有一食盘。箱外有一电动鼓转动计时并纪录杠杆被压动的次数。当箱内的
7、动物压动(如啄、碰等)杠杆时,就会得到一粒食丸的强化。以此来研究动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能力。,育婴箱,新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两种行为: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两种行为举例:,像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叫应答性行为;而书写、讨论、演讲等具有自发性的行为是操作性行为。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应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这是经典行为主义所注重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一些自发的行为受
8、到结果的强化就会经常重复出现。另一些行为没有得到结果强化,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直到不再发生。斯金纳把那些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强化作用(“强化依随”),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发生(即“强化依随”),那么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行为是由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正强化与负强化,当一种刺激的增加而增强了行为发生的频率,称为正强化(积极强化);当一种刺激的减少(排除)而增加了行为发生的频率,就称为负强化(消极强化)。不管是正强化或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强化物,凡是能够增加某种反
9、应概率的刺激都可以称为强化物,诸如食物、赞许、承认、注意和金钱等都可做强化物。令人不快的事物也可做强化物,如教师的皱眉、斥责或成绩不及格等停止它们的作用或有机体要避免这种刺激的心理都会使正确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化的技巧,强化:连续强化 间歇强化 间歇强化:按固定时距强化 按比率强化,强化的技巧,即时强化和延迟强化的转换使用一般而论,紧跟在那些要加以巩固的反应以后给予强化最为有效。即时强化的原则不是绝对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审时度势”,对于年龄较大、较为成熟和比较聪明的学生,可适时进行延迟强化,各次强化的时间可以隔得远一些。惩罚延缓大体上也会有同样的后果。,语言获得与强化作用,按照斯金纳
10、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得不到强化的语言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塑造与矫正,斯金纳认为,儿童的操作行为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一个好的行为由于不断得到强化,变得越来越巩固,这就叫“塑造”。一个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也可以运用“强化规范行为”、“消退不良行为”来使之消退,这就叫矫正。,行为矫正(去强化),强化能增加行为的发生,那么,不予强化或中止强化就会有助于消退已发生的行为。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注意)。,运用1:儿童行为管理,成人对儿童好的行为要及时
11、强化。对不良行为要淡然处之,不予强化。强化那些我们所希望的行为;忽略那些我们想矫正的行为。,儿童行为管理,课堂或学校规则的遵循,学生练习或作业正确反应倾向,很多是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的结果。最常见的如课堂常规的履行,对上课铃声、红绿灯信号意义的辨认等,都是强化的结果。,运用2:程序教学,通过“教学机器”(自我教学装置),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机器呈现的正确答案相符,机器接着呈现下一个问题。,程序教学要素,小步子信息呈现及时反馈主动参与学生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 程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减轻教师的繁重教学任务
12、。,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老行为主义学派主要通过对动物(如白鼠、鸽子等)的实验来建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行为。这些理论受到抨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行为的社会因素。,第三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艾伯特 班杜拉 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一、观察(模仿)学习,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班杜拉认为:“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他相信,观察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主动学习(“无尝试学习”),通过
13、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故这种学习也可称为“无尝试学习”。主动学习: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观察学习举例:,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学习,并不需要出了车祸才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也没必要因为偷窃被惩罚了才懂得这是违法的行为。小人国中孩子的游戏行为和语言,判断正误:,初上讲台的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优秀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行为来改善自己的教学。孩子不会游泳,但通过观察模仿他人也可以学会游泳.,二、观察学习的过程,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1、注意过程(示范和观察)2
14、、保持过程(视觉表象、言语符号)3、动作复现过程4、强化和动机过程,三、观察学习的方式,行为模式言语模式参与性模式创造模式延迟模式,四、观察学习的实质,1、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他人(包括同伴和文学作品、影戏视中的人物)受到强化而使自己被强化的现象。,2、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个体在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标准。这种自我评价的标准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他人,用自我肯定或自我批评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确立的。,成人在儿童的个人标准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据此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15、;儿童就是在这种自我调整的作用下,形成观念、能力和人格,改变自己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流行歌曲的传播 等,观察或模仿所起的作用更大。通过对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班杜拉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看法。,五、儿童攻击性行为的 经典实验研究,甲乙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第一阶段:甲组的录像片里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儿童的录像片里,成人为了惩罚这种不好的行为,打了那个大孩子。看完录像后,将儿童一个一个地领进一间放着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第二阶段:实验者鼓励两组儿童学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
16、,谁学得像就给糖吃,结果,1968年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结果:,第一阶段:甲组儿童比乙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说明榜样的作用使儿童很快学会了攻击行为。第二阶段:两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无差异,说明两组儿童都学会了攻击行为。,结果分析,1、儿童会从榜样的行为中学习到相应的行为。2、儿童的行为表现与行为获得是不同的。3、儿童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也许会直接的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潜伏学习,儿童在观察学习后没有表现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习到相应的行为。只要外部条件和内部动机相适应,习得而未表现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一个人虽然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到这种行为,但他是否愿意将学习到
17、的行为表现出来,则取决于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其它研究,儿童的性别化过程亲社会行为儿童语言的获得,六、“人、行为、环境”的关系,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也在影响环境,人、行为、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在什么环境中表现什么行为,受人的认知因素的影响。这是班杜拉毕生研究的重点项目,也是他的最大贡献。,对行为主义的总结,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具体地说:经典行为主义认为,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之间的结合情况,决定着人的反应;操作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结果是否得到强化,影响着行为发生的频率。,对行为主义的总结,社会学习理论开始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观察学习更接近于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思考:,当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是否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些害怕呢?当你穿了一件新衣服,受到别人更多的称赞,你是否会经常穿那件衣服呢?当你讲完一个笑话,却没有人笑,你是否以后还会讲这个笑话呢?当你看到别人在课堂上看报纸而受到批评的时候,你是否会在课堂上看报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