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033090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课件】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大学课件】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大学课件】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大学课件】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大学课件】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课件】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件】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http:/,组织教学:,认定目标:1、解释:医院内感染、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2、说出感染链的三个环节3、说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4、概述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5、解释:清洁、消毒、灭菌6、简述物理、化学消毒原理,http:/,学前诊断:,1、洗涤剂能否杀死细菌2、日光曝晒除了干燥,还有什么作用,为什么?,http:/,第一节 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及分类,一、概述:(一)概念: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探视者和医院职工)(二)感染链: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宿主,http:/,(三)感染分类:,1、内源性感染:指寄居在病人体内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在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低

2、下时引起感染。2、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 感染或通过水、空气、医疗器械等的间接感染。,http:/,二、医院内感染的形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1、感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宿主,http:/,(一)感染源,1、已感染的患者及病源携带者2、患者自身3、动物感染源4、环境储源,http:/,(二)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1)直接接触传播(2)间接接触传播2、空气传播(1)飞沫传播(2)飞沫核传播(3)菌尘传播,http:/,医院内感染的形成,3、注射、输血传播4、饮水、食物传播5、生物媒介传播(三)易感宿主,http:/,三、医院内感染的主

3、要因素,主要因素有:1、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2、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3、感染链的存在4、医院布局不妥和隔离措施不健全5、消毒灭菌不严和无菌技术操作不当6、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http:/,四、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二)健全各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1、管理制度2、监测制度3、消毒质控标准(三)医院布局设施合理(四)人员控制(五)合理使用抗生素(六)加强医院感染学的教育,http:/,第二节 清洁 消毒 灭菌,一、概念(一)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二)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

4、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三)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芽胞的过程,http:/,二、消毒灭菌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1、热力消毒灭菌法(1)燃烧灭菌法 1)方法;2)注意事项(2)干热灭菌法(3)微波消毒灭菌(4)煮沸消毒法 1)方法;2)注意事项,http:/,物理消毒灭菌法,(5)低温蒸汽灭菌法(6)压力蒸汽灭菌法 1)压力蒸汽灭菌器分类 2)压力蒸汽灭菌法注意事项 3)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 a、物理监测法 b、化学监测法 c、生物监测法,http:/,物理消毒灭菌法,2、光照消毒法(1)阳光曝晒法(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1)杀菌机

5、制;2)方法;3)注意事项(3)臭氧灭菌灯消毒法3、电离辐射灭菌法4、过滤消毒灭菌法,http:/,物理消毒灭菌法,2、光照消毒法(1)阳光曝晒法(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1)杀菌机制;2)方法;3)注意事项(3)臭氧灭菌灯消毒法3、电离辐射灭菌法4、过滤消毒灭菌法,http:/,(二)化学消毒灭菌法,1、理想化学消毒剂应具备的条件2、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不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 消毒剂(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检测、调整浓度。,http:/,化学消毒灭菌法,(4)浸泡前将消毒物品洗净擦干,浸没在消

6、毒液内,注意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官腔内注满消毒液。(5)在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消毒后的物品,避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3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1)浸泡法(2)擦拭法(3)喷雾法(4)熏蒸法,http:/,化学消毒灭菌法,4、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乙醇、碘酊、碘伏、福尔马林、戊二醇、环氧乙烷、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苯扎溴铵、氯己定,http:/,第三节 无菌技术,一、概念(一)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二)无菌区:指经灭军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三)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四)无菌物品:指

7、通过 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http:/,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无菌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操作前半个小时须停止扫地及更换床单等,减少人权流动、避免尘埃飞扬。2、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要戴好帽子和口罩,修剪指甲并洗手,必要时要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3、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不可暴露于空气中,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无菌包外须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物品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天,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http:/,无菌技术操作原则,4、进行无菌操作时,应首先明确无菌区和非无菌区。5、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

8、菌区保持一定距离;去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以放回无菌容器内;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如用物疑有或已被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非无菌品应远离无菌区。6、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患者使用,以防交叉感染。,http:/,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目的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评估1、操作项目及目的2、操作环境3、无菌物品计划1、目标/评价标准,http:/,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2、用物准备(1)无菌持物钳(2)无菌容器

9、(3)无菌包(4)无菌溶液、启瓶器、弯盆(5)无菌橡胶手套(6)治疗盘、小手巾、小纸条、签字笔,http:/,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实施(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http:/,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二)无菌容器的使用,无菌容器的使用法,http:/,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三)无菌包的使用,http:/,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四)铺无菌盘,http:/,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五)取用无菌溶液,http:/,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六)戴无菌手套,http:/,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http:/,第四节 隔离技术,隔离的概念:是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借以达到控

10、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避免受感染的目的,http:/,一、隔离的基本知识,(一)清洁区与污染区的划分及隔离要求1、清洁区2、半污染区3、污染区(二)传染病区隔离单位的设置,http:/,二、隔离原则,(一)一般消毒隔离(二)终末消毒隔离1、患者的终末处理2、病室的终末处理,http:/,三、隔离种类及措施,(一)严密隔离(二)呼吸道隔离(三)肠道隔离(四)接触隔离(五)血液、体液隔离(六)昆虫隔离(七)保护性隔离,http:/,四、隔离技术,目的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避免互相传播,减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评估1、患者病情、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情况2、患者目前采取的隔离种类、隔

11、离措施。3、患者心理状况及合作程度,如患者接受隔离措施后是否惧怕或感到自卑,能否遵照隔离原则与护士合作。4、患者及家属对所患疾病有关防治知识、消毒隔离知识的了解程度及掌握情况。,http:/,隔离技术,计划1、目标/评价标准(1)患者能理解隔离的目的,有安全感。(2)患者及工作人员均能得到保护,未见交叉感染。(3)患者及家属初步知道隔离原则,学会建议的隔离方法。,http:/,隔离技术,2、用物准备(1)治疗盘内盛:已消毒的手刷、10%皂液、清洁干燥小毛巾、避污纸,盛放用过的刷子、小毛巾、避污纸的容器各1。无洗手池设备时,另备消毒液和清水各1盆。(2)隔离衣一件,http:/,隔离技术,实施(一)口罩、帽子的使用(二)手的消毒(三)避污纸的使用,http:/,40,(四)脱隔离衣,http:/,穿隔离衣,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