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考选制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70087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7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考选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魏晋南北朝考选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魏晋南北朝考选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魏晋南北朝考选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魏晋南北朝考选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考选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考选制度.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考选制度,第一节 学校考试制度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注引魏略:“至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申告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黄初五年四月,太学正式建成,并“制五经课试之法”。通典卷53礼十三:“慕学者始诣太学为门人;满二岁,试通一经称弟子,不通一经罢遣。”但受九品官人之法冲击,效果不佳,“博士轻选,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三国志魏书刘馥传),西晋武帝曾整顿太学,另为五品以上官员子弟设立国子学,慎选博士。东晋时废置无常。“考课不厉,赏黜无章”。有育才之名,无收贤之实。刘宋文帝亲临国子学策试诸上59人。(宋书文

2、帝纪),粱武帝兴学,于天监八年(509年)诏“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梁书武帝纪中),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指各州郡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人士,并以其品状上报朝廷,作为吏部授官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通典选举二),与察举制相比,选士之权由郡守移至专司考察之职的中正官之手,品评人物亦由分科推荐改为分等定品。通典选举二:“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

3、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宋书恩幸传序:“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后汉书刘表传:“及曹操到襄阳,琮举州请降乃释(韩)嵩之囚,以其名重,甚加礼待。使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八九品中正:“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上报吏部的品状包括这些内容:一是士人的家世,即“资”;二是其操行与才能,即“行状”;三是定出品级。其定品三年一清定之。,九品中正制对东汉以来“位成于私门,

4、名定于横巷”的局面有所矫正,增强了综核名实的力度。“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晋书卫瓘传),“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已。”“虽取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事有八损。”(晋书刘毅传),文献通考选举一:“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择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循私之弊,无由惩革。”,“郁郁涧底松,离离山

5、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左思咏史八首之二),梁武帝当政时,不设中正,而以州望、郡宗、乡豪代之(天监七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罢郡中正。次年诏书指出:“中正所铨,但存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西魏宇文泰时,颁六条诏书。其四曰:“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其所察举,颇加精慎。”册府元龟卷639。,第三节 察举制的发展,此期察举制仍在施行。三国志文帝纪:“黄初二年(221年)春正月,初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黄初二年春正月,再次诏令“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

6、。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关特举的诏令亦多。黄初四年诏“其博举天下隽德茂才,独行君子。”(三国志文帝纪)太和二年(228年)“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四年十二月,“诏公卿举贤良。”(三国志明帝纪)吴蜀地方也曾察举孝廉,只是皆未考试。,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诏举贤良直言之士,便需对策才能任用。举秀才试策五道。太康中,武帝亲策华谭,连提五问:“将何以长弭斯患,混清六合?”“今欲绥静新附,何以为先?”“可消锋刃为佃器,罢尚方武库之用未邪?”“至于律令,应有所损益不?”“将时无其人?有而致之未得其理也?”(晋书华谭传),东晋时由于长期战乱,学校不修,所举孝秀,多不策试。元帝大兴三年

7、(320年)重申旧制,恢复考试,吓得众多孝秀不敢应举,仅桂阳谷俭一人应试,以高第被任为郎中。,南朝时期察举考试更为加强。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年),车驾延贤堂策式诸州郡孝秀,顾练、殷朗所对称旨,被授予著作佐郎。南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年),曾亲策秀才。进得其人,获登贤之赏;若非其才,受滥举之罚。昭明文选卷8策问载有永明八年、十一年策秀才文,各五问,均问军国大事。,梁武帝亦亲策孝秀,并于普通三年(522年)、七年诏举贤良方正、清吏。隋书经籍志载梁有策孝秀文12卷,昭明文选载有任彦升天监三年策秀才文。,北朝察举科目也以秀才、孝廉两科为主。举秀才侧重文才、干略,孝廉侧重章句、经义。所以秀才对策比

8、孝廉试经难度更大,更为注重能力考察。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诏制九条。其八曰:“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经明行修者为孝廉,上州、上郡岁一人,下州、下郡三岁一人。”(周书武帝纪),第四节 官吏铨选制度的发展,三国会要选举:魏明帝时,令刘劭作都官考课之法七十二条,考核百官。魏书高祖纪下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诏曰:“朕今三载一考,考即黜陟,欲令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壅于下位。各令当曹考其优劣,分为三等。六品以下,尚书重问。五品以上,朕将亲与公卿论其善恶。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本任。”,葛洪抱朴子审举:,或曰:“能言不能必行,今试经对策虽过,岂必有政事之才乎?”抱朴子答曰:

9、“古者犹以射择人,况经术乎!如其舍旃,则未见馀法之贤乎此也。夫丰草不秀瘠土,巨鱼不生小水,格言不吐庸人之口,高文不堕顽夫之笔。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省夷吾之书而明其有拨乱之干,视不害之文而见其精霸王之道也。,今孝廉必试经无脱谬,而秀才必对策无失指,则亦不得暗蔽也。良将高第,取其胆武,犹复试之以策,况文士乎?假令不能,必尽得贤能,要必愈于了不试也。今且令天下诸当在贡举之流者,莫敢不勤学。但此一条,其为长益风教亦不细矣。若使海内畏妄举之失,凡人息侥幸之求,背竞逐之末,归学问之本,儒道将大兴,而私货必渐绝,奇才可得而役,庶官可以不旷矣。”,北史苏绰传擢贤良:,然善官人者,必先省其官。官省,则善人易充。善人易充,则事无不理。官烦,则必杂不善之人。杂不善之人,则政必有得失。故语曰:“官省则事省,事省则人清;官烦则事烦,事烦则人浊。”清浊之由,在于官之烦省。案今吏员,其数不少。其人殷事广,尚能克济,况今户口减耗?依员而置,犹以为少。如闻在下州郡,尚有兼假,扰乱细人,甚为无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