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件第八章消化系统.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73167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1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八章消化系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八章消化系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八章消化系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八章消化系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八章消化系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八章消化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课件第八章消化系统.ppt(1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消化系统,第一节 概述,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消化管:上消化道: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消化腺:肝、胰、口腔腺、胃肠小腺体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并有内分泌和免疫作用,消化:是把食物成分中不能溶解、结构复杂的、不能渗透的大分子物质,水解为简单的、可溶的小分子物质,使其能透过消化管上皮,再由循环系统运送至全身,为组织细胞利用。包括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吸收:食物分解后产生的营养物质经消化管上皮细胞膜进入血液与淋巴的过程为吸收。,(三)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1、粘膜,粘膜分为三层:上皮、固有膜、粘膜肌层1)上皮

2、 口腔、食管和肛门的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小肠和大肠的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有的上皮下陷形成消化管壁内的小消化腺,形成腺上皮,分泌粘液和各种消化酶。另外,在消化管壁上皮内还有散在的多种内分泌细胞。,2)固有膜 结构:胃、肠的固有膜含有类似网状结缔组织的成分,并有小消化腺、血管、淋巴组织、神经和少量分散的平滑肌。淋巴组织散分布或集合成淋巴小结。功能:淋巴细胞常穿入上皮组织内参加机体的免疫作用。3)粘膜肌层 为一薄层的平滑肌,一般排列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收缩时,可改变粘膜的形态,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腺体的分泌和血液的运行。,2、粘膜下层 结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比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

3、下神经丛,又称梅氏神经丛。食管与十二指肠部分,分别有食管腺与十二指肠腺,功能:有联系粘膜与肌层的作用。,3、肌层 组成: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为骨骼肌;其余均为平滑肌。排列:内环行、外环行两层。两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又称奥氏神经丛。功能:肌层收缩与消化液、食糜充分混合,以利于消化和吸收。4、外膜 管壁的最外层,为薄层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称纤维膜。若外膜表面覆盖一层间皮,则称浆膜。浆膜表面光滑,可以减少消化管蠕动时,三、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消化管的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为骨骼肌的1/41/20;收缩过程都由钙离子激活。2、伸展性:伸展性大。3、紧张性,4、自律

4、性:基本电节律(慢波电位):是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电变化,是细胞自发性节律性去极化形成的。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它是局部电位,不能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但动作电位只能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平滑肌收缩的节律。5、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四、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能分泌消化液,成分为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消化液功能:,第二节 消化器官的形态与结构,一、消化管,(一)、口腔,1、唇和颊2、腭,3.牙,形态:牙冠、牙颈、牙根构造:牙质、釉质、牙骨质、牙髓牙周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式:,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可分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4、舌,舌尖:舌体:(舌系带)舌根:舌乳头(舌扁桃体

5、),舌乳头 丝状乳头:多,个体小,遍布舌体。菌状乳头:较少,稍大,散于丝状乳头间,含有少量味蕾,布于舌尖与舌侧缘;叶状乳头:位于舌后两侧,含有味蕾。轮廓乳头:约7-9个,排列在舌根处,形成倒“V”字形。,味蕾 结构与功能:卵圆形小体,是上皮细胞特化的一种味觉感受器,感受酸、甜、苦、咸等味。味蕾细胞组成:味细胞,柱状,位于味蕾中央,细胞长轴与上皮表面呈垂直排列,细胞顶部有味毛,基部有神经末梢分布,与味细胞相突触。支持细胞,梭形,位于味蕾周围或与味细胞相间排列。味蕾顶端有味孔,通于口腔。,(二)、咽,咽的位置和形态 位于脊柱前方,上方附于颅底,下方在第6颈椎下缘移行为食管。咽属肌性管道。,(三)、

6、食管,食管的位置和形态上自第6颈椎下缘,下至第11胸椎。全长有三个生理性狭窄区:在食管起始部;在与左支气管交叉处;在膈的食管裂孔处。,(四)、胃,1、胃的位置和形态 胃3/4在左季肋部,1/4位于腹上部。胃壁:前壁与腹前壁和肝左叶的下面相邻;后壁邻接胰、左肾、左肾上腺和横结肠。,胃底:邻接膈和脾。上缘称胃小弯,凹向右上方。下缘称胃大弯,凸向左下方。胃口:入口为贲门,出口称幽门。幽门表面有一条缩窄的环行沟,有幽门括约肌分布。,2、胃的组织结构,胃壁: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粘膜,由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组成。,1)单层柱状上皮 形态:细胞排列整齐,顶部细胞质充满粘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中,顶部细

7、胞质透明,核靠近细胞基部。功能:粘原颗粒排出后形成粘液,覆盖在粘膜表面,能防止胃液内高浓度的盐酸与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伤。2)固有层 为结缔组织,有胶原纤维、网状纤维、血管与多种细胞,如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散在的平滑肌等。固有膜中充满由上皮下陷形成的许多腺体,根据不同部位,可分三种: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1)贲门腺 分布于贲门附近,为分支管状腺,分泌物主要是粘液。(2)胃底腺 单管腺和分支管状腺。胃底腺的细胞主要有四种类型:壁细胞 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壁细胞 分泌盐酸。胞体较大,呈三角形或圆形,细胞质嗜酸性,在H-E染色切片中显红色。,主细胞位于腺的体部和

8、底部。胞体呈圆柱状,核圆形。细胞质内有许多酶原颗粒,细胞质嗜碱性。,颈粘液细胞 数量较少,主要位于腺体的颈部,夹在壁细胞之间。细胞呈柱状,核扁圆形,位于细胞基部。细胞顶部充满粘液。,(3)幽门腺 主要分布于胃的幽门部,为分支管状腺,主要是分泌粘液。3)粘膜肌层 为薄层平滑肌,排列成内环行,外纵行,收缩时有助于胃腺分泌物排出。,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肌层 由内斜行(前、后壁)、中环行(胃全部)和外纵行(胃小弯和胃大弯)三层平滑肌。,(五)、小肠,全长5-7米。分为: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小肠的分部,1、十二指肠 长约25-30厘米。上

9、部(球部)好发溃疡。降部其后侧壁的粘膜有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导管末端共同开口处。水平部向左横跨第3腰椎。升部向上至第2腰椎的左侧向前下方连接空肠。,2、空肠和回肠,空、回肠之间无明显界限。空肠长度约占全长的2/5,回肠占3/5。空、通常空肠位于腰部和脐部;回肠位于脐部和右髂部。,小肠的组织结构,肠壁结构:粘膜粘膜下层 肌层 外膜,1、粘膜,1)上皮 柱状细胞 细胞呈高柱状,细胞游离面有 明显的纹状缘。,杯状细胞 杯形。细胞顶端充满粘液颗粒,分泌粘液。,2)固有层结构: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弥散的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神经、分散的平滑肌及多种细胞成分,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10、等。,小肠绒毛:组成:上皮、固有膜(中央乳糜管),2、粘膜下层 结构特点:为含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的疏松结 缔组织。含有淋巴结。3、肌层、外膜 肌层内环行、外纵行平滑肌。外膜 浆膜(十二指肠为纤维膜)。,空、回肠比较,肠腺(李氏隐窝)属单管腺:组成: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帕内特细胞亲银细胞,吸收细胞 特点:矮柱状细胞,顶端具较短的纹状缘。腺上皮和肠柱状上皮细胞在腺体开口处移行。,帕内特细胞 特点:位于肠腺底部。细胞呈锥体形,核圆形,细胞顶部有嗜酸性颗粒。功能:分泌颗粒中含有溶菌酶,能消化某些细菌。,亲银细胞 特点:是内分泌细胞。其基底部有分泌颗粒,可被硝酸银或铬盐着色。功能:分泌消化管激素。调节消化

11、腺的分泌及消化管的活动外、促激素分泌和促生长作用。,(六)、大肠,全长约1.5米。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盲肠、结肠特征: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1、盲肠和阑尾 盲肠位于右髂窝内,长6-8厘米。接回肠处有结肠瓣。阑尾一般长7-9厘米,个别长达28厘米。,2、结肠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乙状结肠,3、直 肠 全长12-15cm 直肠骶曲:上部弯曲凸向后,距肛门7-9cm。直肠会阴曲:下部弯曲凸向前,距肛门3-5cm。,4、肛管:为直肠穿过盆隔以下的部分,止于肛门,长4cm,为肛门括约肌所包绕。,大肠的组织结构,单层柱状上皮 杯状细胞大肠腺 肌层 浆膜,二、消化腺(一)、唾液腺,(二)、胰

12、胰位于胃的后方,相当第一、二腰椎的高度,横位于腹后壁。胰重约65-75克,分头、体、尾三部。胰头膨大,被十二指肠所包绕。,外分泌部 为复管泡状腺,包括 腺泡和导管。腺泡 为纯浆液性腺泡。腺细胞呈锥体形,导管 闰管为单层扁平上皮 小叶内导管(单层立方上皮)小叶间导管 主导管 总胆管 十二指肠乳头。,内分泌部 位于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间,由大小不等的腺细胞团组成,称胰岛。,(三)、肝,1、肝的位置和形态 肝2/3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1/3在左季肋部。,肝分为上下两面和前后两缘,肝的上面为膈面,膈面前方借肝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肝的下方凹陷,有“H”形的沟。横沟处。有肝管、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和神经

13、出入。左纵沟前方有肝圆韧带,后方有静脉韧带,右纵沟前方有胆囊窝,肝的下方分成四叶:右叶、左叶。方叶、尾状叶。,2、肝的组织结构,肝的表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并富有弹性纤维,被膜表面大部有浆膜覆盖。肝门处结缔组织特别发达,并随肝门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伸入肝实质内构成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并将肝实质分为许多小叶,称肝小叶.,肝小叶,每肝小叶中央都贯穿一条静脉,称中央静脉,肝细胞排列成索状,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的、相互连接的板状结构,称肝板。肝板之间有互相沟通的窦状隙称肝血窦。相邻的两个肝细胞之间有微细的网状间隙,称胆小管。,肝细胞 特点:核1-2个,线粒体丰富,肝细胞

14、内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功能:线粒体为肝细胞的活动提供能量。内质网参与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糖原的合成、解毒作用等。,胆小管 是两个相邻肝细胞之间细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小管。胆小管在肝板内互相吻合成网,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内。当胆道阻塞时,发生阻塞性黄疸。,门管区,出入肝门的三个主要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外包结缔组织,总称肝门管。,门管区,3、肝的血液循环,门静脉和肝动脉入肝后,反复分支成为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动脉。门静脉带来富有营养物质的血液输入肝内,供肝细胞加工和贮存,是肝的功能血管。肝动脉带来富有氧的血液,供肝组织的营养,是肝的营养血管。两者的血液由小叶边缘流入肝血窦汇

15、膈,再由肝血窦流入中央静脉,然后汇入小叶下静脉,经肝静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肝板、中央静脉,4、肝的功能,1)、分泌胆汁 成年人每日由肝输出胆汁约500-1000毫升。2)、代谢功能 身体内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的分解合成都在肝细胞内进行,并可贮存在肝细胞内。3)、防御和解毒功能 肝血窦内的枯否氏细胞有强大的吞噬能力。4)、造血功能,5、胆囊和输胆管道,胆囊 位于胆囊窝内。胆囊可贮存和浓缩胆汁。胆囊上皮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输胆管道 左、右肝管出肝门合成一条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胆总管在十二指肠降部与胰管汇合,形成膨大的肝胰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第三节 消

16、化 概念: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例如:蛋白质氨基酸和多 肽;糖类葡萄糖或果糖;脂肪甘油和脂肪酸。,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将其推向远端。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一、口腔内消化:,(一)唾液 唾液的分泌量为1000-1500毫升,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分泌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唾液的作用,1 清洁、湿润口腔,润滑食物便于吞咽;2 保护和清洁口腔,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3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4 排泄作用,(二)咀 嚼 与吞咽,咀嚼 是由咀嚼肌按一定顺序收缩而 实现的,是随意运动

17、,是反射活动。其作用:1 切碎食物;2 将食物与唾液混合,便于吞咽;3 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接触而产 生化学消化作用;4 刺激口腔内感受器反射性的引起胃、胰、肝、胆囊等活动加强。,吞咽 是反射活动,是随意运动。分为三期:口腔咽,可随意控制 咽食管上端 食管胃,蠕动,是消化道的基本运动形式,是由神经介导的,可使消化道内容物向下推进的反射活动。其由两部分组成:食物团块后面收缩 食物团块前面舒张,二胃内消化(一)胃的运动,胃运动的三大功能:容纳大量的食物;进行机械性消化;向十二指肠排出食糜。,1、胃的运动形式,1)、容受性舒张:当咀嚼与吞咽食物时,由于食团对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的引起胃喷

18、门舒张,使食团进入胃中,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底、胃体部肌肉发生一定程度的舒张,即容受性舒张。其部位主要发生在胃体和胃底。,2)、紧张性收缩:胃充满食物及消化过程中,紧张性收缩逐渐加强,胃窦紧缩,胃体缩小,使胃腔内具一定压力,有助于食物与胃液的混合,并协助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3)、蠕动:胃的蠕动波出现在胃的基本电节律之后,是尾区运动的唯一形式。其意义在于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消化,有可搅拌和粉碎食物,推动胃内容物向十二指肠移行,2、胃排空,概念:胃排空是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混合食物为46小时。影响胃排空的因素:食糜的理化性状和化学组成: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

19、胃内压,抑制胃排空的因素,盐酸:高浓度产生抑制脂肪:进入十二指肠而产生抑制高渗溶液:,呕 吐,呕吐是将胃及肠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具有保护性的防御反射。,(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纯净的胃液是一种pH为0.91.5无色的液体。正常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约为1.52.5L。胃液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以及有机物如粘蛋白、消化酶等。,1、盐酸,也称胃酸。正常人空腹时盐酸排出量(基础酸排出量)约为0-5mmol/h。正常人的盐酸最大排出量可达20-25mmol/h。男性的酸分泌多于女性;它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但也与壁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盐酸的作用:,激活

20、胃蛋白酶原,提供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杀灭细菌;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利于铁和钙吸收。盐酸过多侵蚀粘膜作用,是溃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胃蛋白酶原,来源:主细胞分泌(主要)作用:胃蛋白酶原 水解蛋白 特点:始无活性;最适pH2.0,pH5.0则失活;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胃酸,3、粘液和碳酸氢盐作用:a.润滑作用、保护 b.降低胃液酸度形成黏液屏障,4内因子,壁细胞盐酸、内因子。内因子可与进入胃内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其吸收。,三、小肠内消化(一)、小肠的运动,紧张性收缩 是其他运

21、动形式的基础。紧张性降低肠腔易扩张食糜混合和转运减慢;反之,则加快。分节运动 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其生理意义:促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增加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营养成分吸收;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3、蠕动:一种将食糜向大肠方向推动的运动4、摆动:以小肠纵行肌舒张和收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作用是使肠内溶物与绒毛相接触,并使之与消化液相结合。,(二)胰液的成分和作用,(1)性质和成分: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每日分泌量12L。含HCO3-、H2O、无机盐和各种消化酶。,水和电解质:阳离子有纳、钾和钙;阴离子有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盐:由

22、腺泡细胞分泌,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酸,使肠黏膜免受侵蚀,并提供了消化酶活动的适宜环境。,胰淀粉酶:可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双糖、麦芽糖及其他产物。胰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由胰腺泡细胞所分泌,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存在于胰液中。作用是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三)胆汁的性质和成分、作用,成人每天分泌胆汁约为8001000ml。肝胆汁呈金黄色或桔棕色,胆囊胆汁色更深,味苦。成分除无机盐外其有机成分有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等。无消化酶。,胆汁的作用,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

23、为乳化剂,减少脂肪的表面张力,易形成脂肪微滴,增加了脂肪酶作用的面积,加速脂肪的分解。胆盐聚合形成的微胶粒可溶解脂肪酸、甘油一酯而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把脂肪分解产物运送到肠粘膜表面,促进它们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四)小肠液的分泌,小肠的腺体:十二指肠腺,分泌硷性液体,含粘蛋白;小肠腺,在全部的小肠粘膜,分泌小肠液,是主要部分。,小肠液的性质成 分 和 作 用,小肠液是硷性液体,与血浆等渗。分泌量变化很大,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3L。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降低,有利于吸收。主要成分是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还有肠肽酶、肠淀粉酶、肠蔗糖酶、肠麦芽糖酶

24、,四、大肠内消化(一)、大肠的运动,袋状往返运动:主要由分节收缩完成,这种收缩在不同部位交替反复发生。集团运动:为强的推进性运动,可把内容物完全排空至下一段。排粪:动作部分是随意的,部分是不随意的,(二)大肠液的分泌,大肠液富含粘液和碳酸氢盐,其中的粘液蛋白起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便作用。,大肠内细菌的活动,细菌主要来自食物和空气。在大肠内大量繁殖。细菌对糖和脂肪的分解称为发酵,产生乳酸、醋酸、CO2、沼气等;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称为腐败,产生氨、硫化氢、组胺、吲哚等,有的成分吸收到肝进行解毒。能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粪便中死的和活的细菌约占粪便固体重量的2030%。,第四节 吸 收,一、吸

25、收的部位:口腔和食道内,实际上不吸收;胃内可吸收酒精和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结肠可吸收进入体内80%的水,90%Na+、CI-。,在小肠,肠壁自内到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小肠黏膜固有层及部分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形成许多皱壁,使小肠面积增大近三倍,全部小肠表面由黏膜上皮和固有膜伸向肠腔而形成的小肠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增大10倍左右,每个绒毛表面和单层拄状上皮游离面伸出许多微绒毛,使其面积增大20倍。总吸收面积大概为200平方米。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几种主要营养物

26、质的吸收:,1)糖类的吸收,分解为单糖被吸收,其中半乳糖和葡萄糖吸收最快,果糖次之,甘露糖最慢。吸收为耗能的主动过程,在膜上形成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而吸收。2)蛋白质的吸收,分解为氨基酸,几乎全部被主动吸收也需要Na、载体的参与下吸收。,3)脂肪的吸收,脂类的消化产物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等很快与胆汁中的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吸收后,在肠粘膜C内形成乳糜微粒中央乳糜管进入淋巴液 中、短链甘油三酯水解产物能溶于水直接进入门静脉。,(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水的吸收 渗透和滤过钠的吸收 主动铁的吸收 主动钙的吸收 主动 需维生素D(五)维生素的吸收,第五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27、一、神经调节:(一)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和作用 由外来神经和内在神经组成。外来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内在神经:壁内神经丛。,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促进胃肠运动,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活动,(二)消化器官的反射性调节,非条件反射性调节,条件反射性调节,唾液分泌的调节,咀 嚼 味 觉 嗅 觉 条件反射,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延髓唾液分泌中枢,副交感N,IP3释放 cAMP,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NE,IX,+,-,Ach,M受体,受体,交感N,Ca2+释放,食物刺激 眼、耳、鼻 口、舌、咽、食管,胃底、胃体机械刺激,胃幽门部化学刺激,胃 腺,机械 小肠 刺激 化学,胃 液,

28、胃 泌 素,小肠 I细胞,头 期,胃 期,肠 期,胃幽门部机械刺激,中 枢,壁内N丛,壁内N丛,幽门部 G细胞,12指肠 G细胞,、,、,缩胆囊素,胃液分泌的调节,二、体液调节:旁分泌和神经分泌。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可通过简单扩散进入细胞间隙,有的通过很短的毛细血管,作用于附近的细胞起作用,称为旁分泌。神经分泌:化学物质由位于胃肠道黏膜或平滑肌的神经细胞合成而移至神经末梢,称为神经分泌。这些分泌多为胺类、肽类等物质。,胃泌素:由位于胃窦和小肠上段黏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促进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盐酸增多。促胰液素:由位于小肠上段黏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激素。促进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分泌水及碳酸氢盐胆囊收缩素:由位于小肠黏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激素。引起胆囊的收缩肠抑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