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债学说及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债学说及演变.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公债学说及演变,从公债产生以来,人们对“政府是否应该举债”,以及“政府举债有害还是有利”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从而形成一系列公债理论学说。,第一节 西方公债理论学说及演变,一、最早的国家公债论学说以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公债学说为代表。(一)重商主义对公债的认识存在完全对立的观点1.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梅隆、詹姆士斯图亚特等人,对公债持积极的肯定;2.查尔斯达芬南、大卫休谟等人,认为公债加重一代人负担,致使国家破产,即“公债亡国论”。,(二)重农学派的公债观重农学派的领袖法朗斯魁奈高举反对公债的大旗,认为:“国家非常必要的财富,只能从国民的繁荣中取得,决不应该求之于金融业者的信
2、贷”。(三)评价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由于处于封建专制社会末期,因此其公债观有一定局限,是公债理论学说的雏形。,二、“古典学派”为代表的正统公债观,18世纪以后,西欧各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古典经济学家一般信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竞争、关注经济效益的自由主义哲学思想。基于此,古典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应该平衡预算,因此不应该出现财政赤字,更不应该发行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公债,他们还认为,不断增加的公债将资本从私人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性的非生产领域,从而使得日益庞大的公债最终会出现挤出私人投资和减慢经济增长的后果。,当然,古典经济学家并不绝对地反对政府举借公债,在特殊情况下,如战争或其他突发事件,他们
3、也有人被迫同意政府举债。尽管如此,古典经济学家中反对公债的观点仍占主流地位。1.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的公债观他引用休谟“公债亡国论”的理论,严厉批评公债的害处:,(1)认为政府举债是因为当权者的奢侈和不知节俭;(2)公债助长了战争;(3)公债主要用于非生产性开支,减少现存资本,会导致国家衰弱。意大利各共和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就是明证;(4)举债是预借赋税,加重后代人的负担。斯密认为:“只用在战争继续的时间内,举债制度才优于其他制度”。,2.大卫李嘉图的公债观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当代最著名的公债理论之一,也是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经济效应的重要理论分析之一,并且还是引起较大争
4、议的公债理论之一,因而很有必要作以详细地介绍和分析。,(1)定理的提出 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征集2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2000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征课的100万磅,只不过由付这100万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100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性征收2000万镑,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每年征课100万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1。1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
5、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08页。,在这段话中,李嘉图表达了这么一种思想,即政府征税与举债在经济影响上是一样的。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巴罗在题为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的论文中,力图引伸李嘉图关于政府举债经济影响的论述。1976年詹姆斯布坎南在巴罗论李嘉图等价定理一文中,反驳了巴罗的观点,首次使用了“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的提法。由于巴罗对发展李嘉图等价定理所作的贡献,在一些文献中,“李嘉图等价定理”又往往被称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Ricardian-Barro Equivalence Theorem)。,(2)定理的内涵及争论 李嘉图
6、对政府举债经济影响的论述,至少表达出以下内涵:(1)课征2000万镑税收和举借2000万镑公债,都会使一国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李嘉图假定的是政府为战争费用而筹款);(2)在发行公债的情况下,每年由政府偿付的利息,只不过是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付给另一部分人而已,并不会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3)因为发行公债与课税一样会使该国生产劳动者的收入下降,造成一国纯损失2000万镑,所以个人消费支出也会随之下降,并且这种消费行为变化与征税条件下个人消费支出的下降是相同的。,巴罗还进一步发挥了李嘉图的这一观点。他利用无限生命周期模型和“利他主义学说”,论述了公债引发的眼前减税与未来纳税间的关系,公债引起
7、的消费在现在与将来间的替代关系,以及公债对储蓄率的影响等等。巴罗认为,如果个人与家庭是理性的,能够认识和预期政府在债务与税收上不同选择的博弈规则及其后果,那么未来予以偿还的公债本息总额的现值,应等于因借债而产生的即期减税额。,也就是说,当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发行债券时,如果公众是理性预期的,公众明白债券变现最终还是要靠增税来完成,即现期债券相当于未来税收,政府债券融资只不过是移动了增税的时间。居民宁愿将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未来的税收负担,因此消费需求不会上升,更不会出现消费支出的乘数效应。同时,居民增加的这些储蓄都购买了债券,使得债券需求的上升刚好等于债券供给的增加,货币需求不变,所以对利率也
8、没有影响。这就是被称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的核心内容。,(3)现代学者对李嘉图定理的评价信奉凯恩斯主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教授则认为,理论前提与现实经济生活的背离,是导致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的根本原因:1 1)李嘉图等价定理不但要求各代的消费者都是利他的,而且还要求在利他动机支配下,各代消费者所遗留给子孙的财产都不能为负值;1 高培勇:国债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12页。,2)李嘉图等价定理还暗含着政府以举债方式替代课税不会产生再分配效应,并且各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无差别的前提,但这同现实生活的距离就太远了;3)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基于税收都是一次性总付税的假定
9、而得出的,因而举债对课税的替代,只会造成一种税收总额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税种都是针对特定的经济行为而设立的,以举债方式替代税收而产生的税收上的变化,肯定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相应调整。,(4)定理的经济意义 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争论,自然而然地会引出定理本身的适用性,以及这一命题的启发性意义等问题。围绕着对李嘉图等价定理进行验证的经济文献,有的宣称结果与李嘉图等价定理相吻合,有的则说结果与等价定理不相符合。,其实,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本身的假定过于严格,如理性假设、生命无限周期假设等,如果再考虑到当代现实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在我国复杂多变的经济转型时期,单纯谈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适用
10、性或者成立与否,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如果从政府公债与税收对经济所产生效应的比较,以及从财政政策的选择角度来思考李嘉图等价定理,要比研究该定理是否能够完全成立和是否适用,有意义得多。,李嘉图等价定理论证的有关公债引发的减税效应,以及对储蓄、消费、利率进而产出的影响机制,告诉我们在运用财政政策时,应当注意赤字、债务、税收、储蓄、消费者的关系。而从否定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理论分析中,能体会到以债务融资支持的赤字财政政策对需求的影响。从李嘉图等价定理本身,我们又看到了赤字政策无效性的一面,这也使得我们认识到这些财政政策工具作用的有限性。这些才是今天我们分析和研究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真正现实意义之所在。,3.
11、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7671882)他持有和斯密相同的观点,坚决反对政府举债和实行赤字财政。他认为政府支出和私人消费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两者都将造成价值的毁灭和财富的损失。因此限制政府举债同限制个人消费一样,都可以加大工商资本的积累。他还认为一切有价证券都不是真实资本,而是虚假的资本。,三、公债新理论的兴起,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逐步过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与早期公债理论相反的论点,即公债无害论。公债无害论主张政府应该大力发行公债,他们把公债和赤字以及补偿性财政政策联系在一起,对公债大加赞扬。德国历史学派的卡尔迪策尔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是这一理论的典型代
12、表。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也是坚定的公债无害论者。,(1)卡尔迪策尔的公债观重新评价了公共支出的性质,指出公共支出对保障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将起到重要作用,并掀掉了长期扣在公共支出上的非生产性帽子。迪策尔认为,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公债,特别是修建公路、运河、铁路等公共设施,是生产发展的必备条件,即使是投资于教育和宗教事业,也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力和国民的道德水准,以此使社会生产处于稳定发展状态。公债是信用的一种高级形式,大规模发行公债是国家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发行公债可以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规模。,(2)凯恩斯的公债观凯恩斯更是把公债看成是国家干预和控制社会经济、稳定
13、社会秩序的工具和手段。他认为:(1)在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公债筹集资金并扩大公共支出,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创造追加的国民收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因此公债有益无害。(2)国家向国民借债,是将一定时期国民手中的货币改变用途。从实物形态看,并不减少国内的资源总量,只是资源利用项目间的合理流动。,(3)公债是税收的预征,后代人的确承担了归还债务的责任,但他们同时也承受了债权,从总体来说也是“左右口袋”之间的事。而且后代还将受益于举债所投资建成的各种设施,举债是一种“待摊费用”,提前支取后被数代人平均分抵罢了,所以举债不会构成后代人的负担。(4)公债只是国家筹集资金的一种手
14、段,是干预控制经济的工具。虽然举债时规定了需要偿还,但是只要国家不消亡,公债作为工具仍可以被反复使用,它是不可能完全清偿的,也没有必要完全清偿。,(5)公债发行的绝对数量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相对数量随经济的发展而减少。因此,国家难以负担债务的担心是多余的。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尤其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传统的稳健财政政策,并采取积极有效克服经济危机的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包括公债无害论在内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公债无害论的提出,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规模举债提供了充足理由,也使其成为西方各国挽救经济危机和财政危机的重要对策。,3.阿尔汉汉森的公债观
15、他发展了凯恩斯的公债理论(1)政府的公共活动不仅可以弥补私人经济的不足,还可以对私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从而促进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长。(2)公债规模的变化应与经济波动相一致。,4.萨谬尔森的公债观作为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萨谬尔森不仅继承了凯恩斯的公债观点,而且还主张在经济上升时期,也要推行赤字预算,因此要大力发行公债。因为这样可以增加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减少失业,还可以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回旋余地。他认为:外债的还本付息减少了本国的国民收入,这才是真正的负担。内债应具体分析:如果用于投资,则可以增加资本总量,是有益的;如果用于消费,导致现有资本品数量减少,就构成了负担。,四、“
16、公共选择理论”的公债质疑,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坎南的公债观(1)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及公债理论,导致了政府扩大开支的倾向;(2)公债的还本付息负担,将由未来一代人承担;(3)外债和内债基本上是等价的:如果政府靠举债支付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而不是资本性支出,这就等于国民资本价值,不管是内债还是外债,这个结论都适用。(4)公债只能用于为资本项目融资。,五、20世纪70年代至今对公债的认识,(1)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滞胀”问题使得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2)凯恩斯主义下的公债膨胀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3)货币学派认为:通过发行公债创造的有效需求,在货币供给量不随之增加的情况下,
17、排挤效应就会在长期内抵消其效果;,(4)合理预期学派认为:如果发行公债,人们就会预感将来税负加重,也就不会增加消费和投资,不利于经济发展;(5)也有学者从公债可以调控经济,公债与资产相对应,以及公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下一代受益性来对公债持赞成观点。,第二节 我国国债理论观的变化,一、建国初期对公债的认识(一)公债是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二)资本主义公债具有剥削性质。二、改革开放后的公债观(一)关于公债的定位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为金融市场发展服务,是短期财政平衡的手段,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工具;(二)关于公债的发债空间及财政风险标准,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的作用,
18、一、内债的作用我们主要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债的作用,可以从财政角度和经济角度两方面来进行考察。首先,就财政观点而言,公债是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是弥补财政赤字、平衡预算、解决财政困难最可靠、最迅速的手段;还是筹集建设资金的较好形式。,其次,公债的作用以经济的观点来看,它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调节积累与消费,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理化;(2)调节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3)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4)调节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二、外债的作用,同内债相仿,外债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和调节经济等三个
19、方面。(1)不过,外债还具有平衡一国国际收支的独特作用。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而又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时,政府就需要举借外债来弥补这一缺口。(2)在筹集建设资金方面,通过举借外债,不仅可以缓解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还有利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从而促使本国经济的腾飞。,(3)举借外债同样有助于保持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当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举借外债能促使外国商品的流入从而可以缓解社会的总供需矛盾;当社会经济出现产业结构失衡的矛盾时,举借外债并辅之以产业政策的引导,可以促使薄弱的产业环节得到加强,而又不会影响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虽然外债的作用与内债从总体而言比较相似,但是二者对一国经
20、济资源总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1)外债在发行期间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种“增量型”或“外在注入式”的经济推动力,从而弥补了一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了经济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总量。这就与内债只是国民经济内部“此消彼长式”的资源再配置的经济效应是不同的。,(2)在外债的偿还时期,需要动用国内的资源,这就意味着债务国资源的净流出,从而减少了国民经济可以利用的资源总量,有可能引起社会总供求“缺口”的扩张和放大。而内债的偿还,本质上仅仅是国内资源的再配置,对一国的资源总量通常没有影响。因此,利用外债必须注重外债资金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要通过外债资金的注入尽可能地放大国内的经济资源总量,否则到偿还外债时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内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