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算管理理论.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06536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预算管理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国家预算管理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国家预算管理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国家预算管理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国家预算管理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预算管理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预算管理理论.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预算管理,第一章 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教 学 内 容,国家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国家预算的界定,国家预算管理概要,国家预算管理的程序,国家预算管理的方法,第一节 国家预算的界定一、国家预算的内涵 国家预算是各级政府依据法律和制度规定编制,并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后成立的以财政收支为主的政府年度财力配置计划。,(一)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年度财力配置计划(二)国家预算是依法定程序审批的法律文书(三)国家预算的实质应该是体现民意(四)国家预算的范围具有宽泛性,二、国家预算的形成(一)国家预算的萌芽 国家财政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而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奴隶社会就有了较为系统的国家财政收支活

2、动,中国古代和古罗马都有国家财政收支的粗略估计或记账,或有个别的预计收支,这时,国家预算处于萌芽状态,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财政预算。1缺乏独立、统一的财政收支计划;2国家财政收支的决定没有法定程序;,(二)西方国家预算的产生(三)旧中国国家预算的形成(四)新中国国家预算的产生(五)国家预算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国家预算产生的根本原因;2.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是国家预算发展的决定性原因;3.财政分配的货币化是国家预算产生的必要条件。,英国王室财政制度创立与发展,英国王室财政制度创立于威廉一世时代(1066年1087年),到享利一世 统治时期(1100年1135年),

3、随着中央统治机构日趋完善,专制王权的进一 步巩固,财政部门成为专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财政部下设两个机构:一是下院(Lower Exchequer),又叫收支 局(Exchequer of Receipt);一是上院(Upper Exchequer),又叫收支监 督局(Exchequer of Account)。上院的基本职能是:综合管理王室收支;审查下院编制的会计帐簿;发挥法庭作用,处理财务方面的纠纷。下院 的基本职能是:受王室委托,处理王室收支业务,管理公款;编制王室 会计帐簿。为了防止差错和舞弊,经得起上院的审查,下院建立了一套较为严 格的会计帐簿组织的内部牵制制度,它的做法是:王

4、室会计帐簿分设三个:第 一帐簿由会计官记录;第二帐簿由司法官记录;第三帐簿由国王的特别代理人 记录。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后,三个帐簿分别反映。其中会计官记录的第一帐簿 尤为重要,是上院审计的主要对象,它应经常与另外两个帐簿核对。一年要进 行两次会计报告,一次在 3月末,称为中期报告;一次在9 月29日,称为期末 报告。(片冈义雄 片冈泰彦译:会计史 法政大学出版局 p.75-76.),英国国家财政与审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现代预算制度肇始于英国:限制国王收入权,1215年,领主、教士和城市市民不满君主的横征暴敛,迫使诺曼王朝的约翰王签订自由大宪章世界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标志着预算制度的萌芽,第

5、一次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收入权,宪章第十二条规定:在国土内,“除非得到共议会的同意”,国王不得征课任何兵役、赋税或补助金。共议会由贵族精英组成,后来逐渐演变为国会。最初,国家审计并未获得独立的地位,而只是王室财政制度的一部分。1314年,英国任命了第一任国库审计长(Comptroller General of theExchequer)。1344年,议会要求国王依照议会所决定的用途才能用钱。1628 年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列举了大宪章颁行后国王种种违法行为,重申了限制国王征税权的既有法律规定,并规定民众的税负只受国会制定法的强制性约束。1640年,国王为筹集对外战争军费与国会谈崩,下令解散国会,

6、强行向社会征税。结果激起人民强烈反抗,提出了著名的“不开会,不纳税”的口号,由此引发了国王对国会的内战,内战长达46年,期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拨款和审计制度强化,借款也只能用于国会规定的用途,查理二世复辟王朝统治初期(1660年代),国会愿意支持一个强大的复辟王朝,让国王按照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处理国家财政事务。但随着克伦威尔的威胁远去,复辟王朝独裁统治倾向的抬头,国会又开始强调对国家财政的控制。拨款(即财政资金必须用于规定的目的)和审计(即对拨款规定是否得到遵守的事后审查)的预算制度开始在英国确立。早在15世纪初,国会就提出过拨款和审计的要求,但往往是昙花一现的孤例。167716

7、79年间,身陷统治危机之中的查理二世受到国会前所未有的严格的拨款要求,国会甚至规定国王对借款的使用,也必须按拨款的方式进行,即只能用于国会规定的用途。1681年,国会通过决定,表示任何没有得到国会授权的对政府贷款,其贷款的提供者将被视作国会的敌人。威廉皮特出任首相时期(175761),废除了拨款审计处,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5人组成的委员会,后者具有审计政府各个部门帐目的权力。最后,年度预算制度的确立,把审核行政部门开支是否合法合理的权力,从行政部门转移到国会,大大提高了审计的权威和公平。,“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获得了控制政府开支的法定权力,16881689年英国光荣革命进一步强化了国会

8、对预算的控制。此前议会基本上是个摆设,对国王的收支都没有太大的控制能力。为了对抗国王的财政专权,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未有流血的“光荣革命”使得英国议会与国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以议会的胜利而告结束,光荣革命后的国会故意不赋予国王及其政府以任何足以使他们得以独立生存的终身财源。此后,英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元首是国王,设置上、下议院,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宪政原则,议会获得了控制政府开支的法定权力。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王室的收支与国会的收支区分开来,征税收入和使用预算支出都要由国会决定等;强调国会对国王课税的

9、同意权,主张议会的地位优于国王,重申不经国会的批准,王室政府不得强迫任何人纳税或做其他缴纳,奠定了预算制度的雏形,从此标志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又花费了70年的时间,形成了政府行政部门必须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预算、获得国会批准后,行政部门执行预算的现代预算制度。从1760年起,财政大臣必须于每个财政年度开始之前,向国会提交国家预算,以此寻求国会拨款,开始成为惯例。这个预算是财政大臣做的国家财政报告,它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对政府去年开支状况的财务总结报告;2.以会计语言的形式,预估来年的开支;3.就为支付预估的来年开支所需资金的租税、借款方法提出建议。,

10、1832年,国会又通过了法律,规定财政大臣每年必须向国会提出全部“财政收支计划书”,并由国会批准。1837年改革法使国会变成真正的代议部门,预算作为控制政府官员行政行为的工具才完全发挥其作用。1866年6月的国库和审计部法案规定政府的各项支出应由议会领导的主计审计长审核。从限制国王的征税权开始,到控制国家的全部收支出,至此,现代意义的预算制度才真正在英国确立起来。,政府预算起源于皮包,英语“budget”中译为“预算”,Budget的词源来自于中世纪英语“bouget”,意为皮袋子或背包。中文的“预算”一词原意指预先计算,这都原本与财政无关英王的司库官携带着一只装有说明国王财政需求文件的袋子。

11、这个袋子被叫做budget。随时间迁移,那些文件和用来编制并实行文件的体系被叫做预算或预算过程(budget and budgeting)。17世纪的英国定期组织召开财政会议,审批财政法案,财政大臣们带着装满账目的皮包,到议会出席听证,久而久之,“皮包”就有了政府收支计划(budget)的寓意,那时人们说起“皮包”,很容易联想到政府预算。,渐进性斗争的核心,1215年大宪章签订后,议会对预算的控制是缓慢渐进的,时有反复,直到19世纪中叶,议会才拥有完全的预算控制权,完成了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政府预算制度自然持续的演变进程。议会对财政权的控制经历了一个由点及面、逐步扩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

12、来看是从控制部分税收权开始,经历了:部分税收军费支出全部税收拨款支出责任制度一王室年俸一王室收入年度收支计划报告一审计.逐步推进并最终完成。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史是议会为控制君主的“钱袋”,即国王与国会之间争夺国家控制权核心焦点是财政税收、预算控制权而展开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把这个控制权称为刹车装置,企图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和监督。通过国会和国王对预算控制的漫长的斗争,英国财政逐渐从皇家财政转变成国家财政。,有宪制而无单一的成文宪法,英国的宪法不同于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件,而是由成文法、习惯法、惯例组成。主要包括大宪章(1215年)、人身保护法(1679年)、权利法案(1689

13、年)、议会法(1911,1949年)以及历次修改的选举法、市自治法、郡议会法等。其中的大宪章与权力法案等法案共同构成“非赞同毋纳税”宪法原则的完整基础。,温家宝总理曾说:“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可以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由封建专制政权向资本主义宪政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很多时候社会矛盾的爆发正是财税问题激化并演变为斗争焦点,成为引燃革命的直接导火索。,美国现代预算的确立,美国最初把从英国议会移植而来的国会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盲目的借鉴导致美国国会的严重滥权和腐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 国会设置了很多小组委员会,分别享有拨款权,预算权力极度分散,议

14、员腐败盛行;同时,政府规模不断扩张,美国联邦行政人员数在1791年是4,479人,其后逐年增长,到1881年已达100020人。针对此,预算改革者大力推动行政主导型预算,预算由行政首长准备和提交,也由行政首长负责。1905年,一批人成立了旨在推动预算改革的“纽约市政研究所”。他们认为,预算是关乎民主的重要问题,没有预算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看不见的政府”就不可能是民主的政府。在他们的努力下,1908年,纽约市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现代预算,这份预算很粗糙,只有市政府的四个主要部门拿出了分类开支计划,但效果却立竿见影,纽约市薪金拨款逐年减少。它不仅将政府行为第一次展现在民众面前,改善了政府

15、与民众的关系,并且加强了政府内部的统一集中领导体制,提高了效率。这一事件表明,杰斐逊所倡导的软弱政府正在向汉密尔顿所倡导的强力政府转变。1921年6月10日通过的划时代的会计与预算法,该法律要求总统每年向国会提出预算,并创立了一个预算局,作为编制预算的机关,局长由总统任命;另外,还成立了一个总会计处,对国会负责。会计与预算法的颁发与实施标志着美国确立了现代国家预算制度。,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财政改革引发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连年遭灾,饥民暴动四起,史书称之为“面粉战争”。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难,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决定进行财政改革,实行纳税“平等”的新法。一方面对第三等级加大纳

16、税力度,另一方面对第一、第二等级也征收土地税和印花税。结果,遭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同时反对。贵族和教士拒绝放弃免税特权。而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则要求增加政治权利,不仅当交税者,而且当立法者。要求召开三级会议,赋予批准税收的权力。但这些要求遭到路易十六的拒绝,议会遭到查封和解散,从而引发了民众的反抗,宣布“不制宪,不解散!”,“如解散、不纳税!”由此使与国王的对立迅速演化成一场革命。1789年8月,议会通过人权宣言,明确写上“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来确定赋税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认可,注意其用途,决定税额、税率、课题、征收方式和时期。”这年10月,路易十六宣布下台,四年后,又被送上断头台。法国由

17、此转向以资产阶段占主导力量的共和政体。进入共和政体以后,欧美各国原先国王与国会在财政税收上的矛盾,迅速转变为政府与民众及国会的矛盾。,西方国家的政治与行政有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法国为代表的行政集权模式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主权模式,“政治行政”模式,洛克开启议会主权先河,“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权”这三权都是属于议会主权之下的权力,密尔的思想包含政府及其行政相对独立性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是向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倾斜。三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三权制衡模式:美国践行孟德斯鸠的精神,实践体制追溯到1883年“彭德尔顿法案”的通过,理论起点1887年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原

18、则”,政府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行政具有“价值中立”的属性。,英国:国家政治与公共行政学说,洛克经典的政府论:在“国家”的意义上使用“政府”一词,他提出了三权“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权”都是属于议会主权之下的权力,这种“执行权”也只是局限在执行法律上。从中很难看到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权”的地位,更不用说担负行政管理职责的政府是什么样子了。密尔赋予了政府以新的含义,即在狭义的意义上来谈论政府,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把政府看作为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正是由于在国家与政府之间作出了区分(尽管这种区分还较模糊),使密尔能够专门对政府加以定义。密尔认为,政府的职责在于谋求“社会福利”,一个好的政府是能满足人们

19、福利要求的政府。这样一来,实际上表达了政府应当具有公共性的想法,如果政府能够致力于社会福利,并让一切活动都围绕着社会福利这个中心展开的话,那么这个政府的行动也就是公共行政了。,传统预算与现代预算,传统预算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当时君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国和家的收支不分、混为一体,当时的预算也是专制的产物,其实质为家计预算现代预算是立宪政体的产物,立宪政体首先将预算确立为行政与立法权力相互制衡确立的法律文书,进而演化为三权制衡、三位一体的现代预算制度构架。,中国的预算制度:晚清肇始、民国奠基,1887年,驻日公使黄遵宪在他的日本国志一书中最早详细介绍了西方的

20、预算制度早在1893年,郑观应在其名著盛世危言中即主张建立中国的“度支清帐”制度,说的就是国家预算。20世纪初,流行欧美的宪政文化和预算思想已经普遍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政治革新派以及工商业者们所接受,人们开始认识到争得私人财产权、督促政府建立预算制度的重要性。如杨度在1907年指出:“监督会计及预算之制,其严重如此,是皆国会重要之权,即立宪国所以建设责任政府唯一之武器也。决意改革的光绪皇帝诏令户部着手办理预算制度:“近来泰西各国皆有预筹用度之法。着户部将每年出入之款,分门别类,列为一表,按月刊报,俾天下咸晓然于国家出入大计,以期节用丰财,蔚成康阜,朕实有厚望也”但因为戊戌变法失败,建

21、立预算制度终成空想。,朝野共识:预备立宪9年改6年,1905年,慈禧派出五大臣赴欧美考察寻救国的办法,五人归国汇报:必须立宪,只有立宪,才能“皇权永固、外患渐轻,内战可弥”。1906年,在“尊崇国礼、巩固君权”的本意下,慈禧太后推行新政,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将立宪日期确定于九年之后,君主立宪,预备立宪。1906年赵秉麟上谕“预备立宪,设资政院以司预算(“资政院”是中国议会的雏形,清政府自己建立起来的御用机构,给皇权专制造成不小的麻烦),审计院以掌检查”。,1907年,宪政编查馆上奏办事章程十三条,在各省设立调查局,负责调查包括各省财政事项在内的一切事件,1908年,度支部和宪政编查馆奏定清

22、理财政章程,第五章为“预备全国预算之事”,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为预算的编制做准备。宪政编查馆奏定的预算办法,具体安排 了预算的进程,即“九年筹备”,从1908年开始作各项准备工作,到第九年即1916年宣布宪法,确定预算决算。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驾崩”,摄政王载沣诏令办理立宪事宜,成立各省咨议局,将九年立宪改为六年。此后,预算与税收便成为立宪派与皇室之间最重要的权力之争。,1911年的预算案,1906年,山西巡抚恩寿发布山西财政处章程,设立晋省财政处,编制递年预算表,预先筹划本省次年财政收支。清廷实行预算的时间表原定9年后的1916年,但由于各地清理财政与财政说明书的编纂完成及宪政

23、的提前,1910年11月,清廷决定将实行预算的时间提前,于是宪政编查馆重新修正逐年筹备事宜,决定于宣统三年即1911年颁布会计法,宣统四年即1912年颁布宪法,颁布议院法,确定预算决算,设立审计院。于是预算提前进行,1911年度支部奏定试办全国预算简明章程,试办特别预算暂行章程宣统三年预算案实行简章等,试办宣统三年(1911年)预算。1910年,梁启超发表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后一文,对清政府颁布的预算草案的收支进行猛烈抨击。1910年,清廷下令各省官员条陈新政办法,清政府决计实行预算制度,并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1911年11月3日公布的重大信条十九条中规定:“本年度之預算,未经

24、国会决议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又预算案內,不得有既定之岁出,预算案外,不得为非常财政之处分。”第十五条规定:“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減,由国会议决。”由此,资政院的财政预算权已得到法律的承认,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法律文件。1911年的预算案,第一次有了可以制约最高政治统治者财政权力的预算制度。,民国三年(1914年)5月1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家岁入岁出之决算,每年经审计院审定后,由大总统提出报告书于立法院。”这是我国审计权力列入根本大法之始。同年颁布的会计条例,设计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预算制度,对预算年度、总预算、预备金、编制方法等都有规定。财政部据以制定出该年度的国

25、家预算简章。1932年9月24日,国民政府在经过较长时间准备后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预算法,标志着中国预算制度经历20余年的发展已基本定型。,根据地财政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4年成立全国人大,2004年首都庆祝全国人大成立五十周年,三、国家预算的基本特征(一)预测性(二)法定性(三)集中性(四)完整性(五)循环性(六)公开性,四、预算年度 预算年度又称财政年度或会计年度,指的是编制和执行预算所依据的法定期限或预算的有效期限,体现预算的时效性。预算年度一般为一年,但各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日期不尽一致,可分为历年制和跨年制两种。(一)影响预算年度选择的因素(二)历年制和跨年制,预算年度:国家预算

26、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预算年度通常为一年,常用的有两类:历年制,当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国家多,如中国、朝鲜、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德国、奥地利、法国等。跨年制,跨越两个年度。英国、加拿大、日本、印度:当年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 瑞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苏丹等:当年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 美国、尼日尔、泰国:当年10月1日起至下年9月30日,五、国家预算体系(一)各级政府预算1.中央预算2.地方预算(二)机构预算1.部门预算2.单位预算,各级财政资金在政府内的流动,36,六、国家预算的功能(一)国家预算是国家集中和分配资金的主要手段(二)国家预算是保障公共商品供给所需资源的重要工

27、具(三)国家预算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实施计划管理的重要方式(四)国家预算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五)国家预算是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反映器(六)国家预算是国家实行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第二节 国家预算管理概要一、国家预算管理的概念 国家预算管理是国家依法对公共财力的筹集、分配、使用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的活动,其基本目标是合理编制预算、有效完成预算收支任务和提高预算资金运行效率。,国家预算管理的基本要素,1.国家预算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2.国家预算管理的对象是公共财力运行;3.国家预算管理的依据是法规。,二、国家预算管理的地位,(一)国家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二)国家预算是综合财力管理

28、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家预算管理的原则 国家预算管理原则指国家预算管理活动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反映预算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一)预算体制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权责统一(二)预算收支管理原则 1依法理财 2公平负担 3量出为入和量入为出相结合 4统筹兼顾,确保重点 5年度平衡周期平衡,预算平衡综合平衡,第三节 国家预算管理的程序和方法一、国家预算管理程序的组成环节(一)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1中央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下达编制预算的指示。2财政部门测算预算收支指标。3财政部制定并颁发国家预算科目和表格,具体部署和安排预算编制事项。,(二)编审预算 编审预算包括编制预算和

29、审批预算。(三)执行预算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中心环节。(四)编制决算 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检查、评估和总结。,二、国家预算环节的相互分离机制 预算环节的分离机制是指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基本构架如下:1成立专职预算编制机构。2成立预算审核机构,预算审核机构包括财政机关内部和外部的审核机构。3成立总预算执行机构。4建立专职监督与业务管理机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双重监督机制,实现对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的监督。,三、国家预算的编审程序 我国预算草案在当年“人代会”召开之前确定。预算编审的组织程序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上两下、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一)单位、部门提出概

30、算 即由单位、部门自下而上向财政部门上报预算建议数。(二)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指标(三)单位编制、部门和财政自下而上汇总预算 单位根据所下达的预算指标,调整核实本单位各项收支,结合单位的其他收支,按照预算编报的要求,正式编制年度预算和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部门和财政自下而上逐级层层汇总预算。,(四)审批预算 各级政府提交的预算草案要经同级“人代会”审核批准,经“人代会”审批后的预算成为当年的正式预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全权的和最高的地位,其主要职权有:一、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二、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三、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

31、员。四、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问题,作出各种授权决定等。五、监督国家机关。,四、标准预算周期制度(一)标准预算周期制度的含义 一个标准预算管理的周期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调整、决算(绩效评价)三个阶段构成,每一阶段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即“预算编制阶段”(12个月)、“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12个月)、“决算与绩效评价阶段”(6个月),从预算编制开始到决算完成形成一个标准周期,并加以制度化。宣武区标准预算周期期限为27个月,起

32、始于上年3月,终止于次年5月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标准预算周期的基本做法,我国标准预算周期应起始于上年3月,终止于次年6月,共28个月。例如2008年标准预算周期应从2007年3月开始编制,终止于2009年6月财政决算批复完毕。在标准预算周期中,“预算编制阶段”从上年3月至12月,共10个月,必须遵守严格的预算编制程序。,1预算编制阶段;2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3决算与绩效评价阶段。(二)我国标准预算周期制度的实施1实行标准周期预算制度的必要性。2实行标准周期预算制度的举措(1)提前预算编制起始时间。(2)提前预算审批时间。(3)将预算年度由历年制改为跨年制。,参与式预算,20世纪后期以来,“参与

33、式预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成为公民个人和不同群体、不同利益的代表直接参与地方和社区公共财政的开支和投资决策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公众直接参与财政预算的制定、决定财政开支和投资的方向、目标及其优先顺序、规定政府和官员的责任、监督财政开支过程及其效益等不同环节。参与式预算是民主发展的新式样,它起源于巴西的1989年波多艾拉哥(Porto Alegre)市,后在拉丁美洲国家得以扩展,截至2006年,在拉美16 000多座城市中,超过1000座建立了该项制度。中国近年在浙江温岭、江苏无锡、黑龙江哈尔滨等很多地方悄然进行了多年参与式预算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参与式预算:为

34、民做主让民作主,“参与式预算”,从政府层面讲就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还政于民,就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转变执政方式,使政府在具体行政管理事务中,从扮演“为民做主”的“清官”角色,回归到“让民作主”的“公仆”本色。优化了公共资源配置。财政资金总体上说还是稀缺资源,参与式预算打破了传统财政分配的局限性、封闭性和神秘性,还原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让公众直接参与财政预算的制定过程,将预算分配直接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将有限的财力用到公共利益最需要的地方。建立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通过吸收公众参与决策,搭建政府和公众沟通的信息平台,密切了政府与公众的联系,增强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实现

35、政府与公众间的良性互动,提升政府威信,使政府的施政行为赢得更为广泛的政治支持。实现了基层民主。虽是财政改革的一小步,却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一大步。民众的深度参与,既约束了政府权力,促进政府转变执政方式,又解放了政府权力,使其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通过实施参与式预算,政府将决策权交给广大群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参与式预算可在预算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践行参与式预算的前沿国家概括有如下经典模式:巴西阿里格雷港市在预算编制阶段的公众参与式互动模式,印度古吉拉特(Gugarat)在预算审议阶段的公众参与式分析模式,乌干达在预算执行阶段的参与式跟踪模式,印度班加罗尔在预算评估阶段的“公民报告卡”

36、模式。,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2011年01月19日 08:4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19日电 今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64%的中国网民每天都上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11小时。,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五、国家预算编制的方法(一)基数(cardinal number)预算法 基数预算法是以过去年度已经达到的预算收支指标为出发点,考虑影响预算年度财政收支变化的各种因素,

37、来确定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编制预算的方法。(二)零基预算法(Zero-based Budgeting)零基预算法是不考虑基期预算指标的实现情况,一切从“零”出发,根据预算年度各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预算方案的预算编制方法。,(三)投入(要素)预算和产出(功能、绩效)预算法投入预算(input budget)和产出预算(output bueget)。1绩效预算法(Performance Budgeting)的运作2绩效预算的主要特点,(四)设计规划预算法:规划计划预算系统(PPBS:Program Plan Budget System)1、项目的计划和预算(Program Planning

38、 and Budgeting,缩写为PPB)简称项目预算,是一种主要应用于政府部门的将规划一计划预算结合在起的系统控制方法。将支出按方案分类,方案尽可能和政策目标相靠拢,把方案的投入成本和产出结果相联系来安排预算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1)规划。高层官员制定国防活动的五年战略;(2)计划。将战略转化为对国防部的需要的具体说明,包括应在何时购买何种武器系统;(3)预算。将计划转变为每个年度的预算要求,其基本思路就是要将年度预算过程与长期计划相挂钩,而不是与随意性要求相联系。而且,每个分支机构都要根据规划而不是单位编制来制定预算。,第四节 国家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一、确立并实施政府预算(一)合理编制预

39、算(二)有效完成预算收支任务二、提高预算资金运行效率(一)配置效率(二)生产效率(三)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统一,国家预算是依据法律和制度规定编制,并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各级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区别于其他财政范畴的特征:预测性、法定性、集中性、完整性、循环性和公开性。国家预算的组成:一是按政府级次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二是按收支管理范围分为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本章提要,国家预算的主要功能:一是国家集中和分配资金的主要手段;二是保障公共商品供给所需资源的重要工具;三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实施计划管理的重要方式;四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五是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反映器。国家预算管理是国家

40、依法对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的活动。预算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对象是预算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依据是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国家预算管理的地位:一是财政管理的核心;二是国家综合财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预算管理的原则:一是预算体制原则,包括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权责统一原则;二是预算收支原则,包括依法理财、公平负担、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结合、统筹兼顾与确保重点、综合平衡等原则。国家预算编制的方法有:基数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分项排列预算法、绩效预算法、设计规划预算法。国家预算管理的目的:一是确立并实施政府预算;二是提高预算资金运行效率。,思考题,预算离我们有多远?,预算的本质是什么?,参考文献,张光.公共预算的起源与英国的崛起,天津经济,2006/1.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_1597年至今英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及特征徐瑞娥.法国大革命前的财政危机与财政改革,经济研究参考,2009/40.傅志华 刘微.透视俄罗斯百年财政中的五次“预算困境”,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3.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国内外财政透明度研究成果综述财政透明化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变革全口径预算管理,社科院财贸所,2009周天勇:形成统一和完整的国家预算体系美国及其他OECD国家规划预算制度伤于财政毁于金融,政府的死亡底线。,本章结束谢谢,王金秀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