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07655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教材的修订与解读围场县中小学教研室 王瑞国,(一)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指导思想及基本思路(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与解读。(三)2012版初中地理教材的新变化(四)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下,就研读课标及地理教学提出几点要求,(一)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指导思想及基本思路,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背景(1)地理课改十年成果:十年来,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同,新课程也给学校地理教学带来了新气象。首先,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态正在发生变化,活动式教学

2、正愈来愈多地为大家所采用。其次,课程标准确定了区域地理的“1-4-5-5”设计思路,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4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5个国家”,从我国“范围内选择至少5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组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这种课程设计思路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同。再其次,新课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围绕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此外,地理学习评价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评价机制正在形成,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改进。,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背景,(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实验区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地理课程标准本身及其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内容标准不够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同时建议增加内容标准的层次性与弹性;部分“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安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受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落实活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建议也是一个普遍面临的困难问题。实践中评价方式与传统考试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地理教师所教班次多,学生数量大,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紧张;建议建立国家、省、市、县、乡各级专门的部门为教学提供各种配套的教学资源服务,如教学资源库、课件库、标本库、图片库以及学生活动基地、学

4、生试验基地等,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过程。,2003年开始修订,2004年春完成修订稿2007年成立新的修订组,包括院士、课标组成员、高校专家、一线教师等2010年成立三个委员会2011年4月,修订稿经地理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订2012年初,经教育部党组、中央领导审批通过后,由教育部颁布,称2011年版,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巩固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地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4、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此次修订的原则是:坚持、

5、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就是秉承这样的思路开展的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地理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保持不变,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4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部结构也基本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内容标准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不变,内容标准以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也不变。修订工作的重点侧重于具体“内容标准”的准确性。,(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与解读。,一、

6、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通过对新课程实验区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地区,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

7、么多的区域,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对于历来存在争议的先学习世界地理还是先学习中国地理以及中国地理如何划分区域的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坚持“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

8、写和授课的顺序,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的灵活处理方式,鼓励有创新、开放思想的地理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体系。,2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必须还地理课程以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3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地理

9、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较为显著:一是地理课程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地理课程的传统;二是地理课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这在各门学科课程中是独特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4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标准(2011版)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4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部结

10、构也基本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也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世界地理部分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结构和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的结构,可以说是区域地理体系结构的一个创新设计。它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为教师、学生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和组织探究性的学习留下了较大的空间。,5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现方式不变。,“课程内容”的绝大部分条目保持不变,涵盖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保持不变,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面

11、面俱到,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机动灵活地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以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保持不变,有利于引导教师将学生置于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中心地位,制订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基本格局,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二、侧重加强课程内容标准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在坚持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标准(实验稿)基本设计“几个不变”的思路指导下,修订工作重点放在加强“课程内容”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上:对一些实验区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

12、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对“活动建议”进行删减,重新调整表述方法,只宏观地建议采用如“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学习交流”“知识竞赛”“地理调查”等等,具体的活动建议举例减少到 24条。对“乡土地理”部分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进行梳理和重新调整,1、“地球与地图”部分的修订,在“地球和地球仪”单元,增加了一项“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明确这是一项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可选可不选的“建议”,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13、”,文字表达更趋准确。将“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提高了活动的可行性。,1、“地球与地图”部分的修订,“地图”单元的修订有:“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后面增加了“判读经纬度”的要求;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了“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要求;“定向行军”修订为“定向越野”;删去该单元表格下面一段不一定十分必要的关于电子地图的“说明”;删去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活动建议。,2、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海洋与陆地”、“气候”、“居民”单元的修订有:小标题“天气与我

14、们的生活”修订为“天气”,这样与以下几个同级标题“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主要气候类型”更趋和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改为“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改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这样使教学要求更为明确;保留了三大宗教的内容,但删去“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降低了学习要求。,2、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将“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删去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前曾作为各个地方气象台站气象数据的一个补充来源的学校气象园,目前已几乎没

15、有太多实际意义了。当然这并不排除一些特色学校建立气象园地,开展气象观测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对天气观测预报方面的兴趣爱好。,2、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地区发展差异”这一单元,标题修订为“地域发展差异”,原因是用“地域”这一地理概念为了与下一单元“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中特定的“地区(例如南亚)”概念区分开来。此外,删除了与其他学科内容有交叉的“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和“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等内容。“认识区域”单元的修订有: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学习难度,在“认识大洲”中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

16、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两项要求。,2、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关于大洲只保留了自然地理的内容。实际上,一个大洲内的人口、经济、民族、宗教等人文地理状况差异极大,要归纳出共同的特征并让初中学生理解大洲内部的不平衡难度很大。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学习难度在“认识地区”中删去了“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的要求。在“认识国家”中删去了指出国家“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要求;删去了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国家“主要城市”的要求。,2、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此外,将“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

17、、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这条标准,修订为“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将“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删减。“认识区域”单元表格后面的“说明”文字也由原来的四段调整为三段,使之更精炼些,并明确规定“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3、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疆域与人口”这一单元的改动有: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行为动词“说明”修订为“认识”,稍降低了一点要求;将我国 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修订为较为正规的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这

18、条内容标准中删去了“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改为“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中,“说出”改为“描述”;“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中,“少数民族”改为“民族”。,3、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疆域与人口”单元表格下面删去一段关于34个省级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要求学生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记住,而不是在本节课中全部记住”的说明文字。这一段话并没有错,实际上它只是提醒教师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个“教学建议”,没有必要在此赘述。“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

19、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有用的。,3、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进一步明确了长江和黄河的教学要求,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文水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活动,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教育意义重大。在“经济与文化”单元,将原来的“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一项内容标准,分拆成“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和“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两项内容标准,既明晰了要

20、求,并且也将“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分布格局”的要求缩小至“铁路干线”。删去了原先的一些活动建议,新增了“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3、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地理差异”这一单元,标题改为“地域差异”。这是因为“地理差异”的涵义比较宽泛,而“地域差异”这一标题在体例上也与世界地理部分的“地域发展差异”单元标题相匹配。另外,此单元的“说明”文字修改为,“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这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应该注意,即使在同一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基本属于文字上的修饰,意思没有变。在“认识区域”单元,关于“位置与分布”的 6 项内容标准简化

21、成 5 项,“联系与差异”8 项内容标准简化成 6 项,环境与发展由原先5项内容调整为4项内容。删去了“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和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 验等项内容标准。删去了一些“活动建议”,新增了“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活动。,3、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认识区域”单元后面的“说明”文字原来有四个自然段,现在合并为三段,并且表述的结

22、构也和世界地理部分趋于统一。“说明”还明确规定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最后一条“说明”,则新增了“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4、乡土地理部分的修订,“乡土地理”部分进行了调整。首先,原“乡土地理”内容标准表格前面有一段“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的文字,主要阐述乡土地理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但这在文本结构上与前面的体例不相统一,修订后这段有关乡土地理功能价值的阐述全部归入到表格后面的“说明”中。其次,乡土地理部分原来共有八条“标准”,修订以后精减为六条“标准”。这六条“标准”

23、调整为:,4、乡土地理部分的修订,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利用图文资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举例分析自然条件、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4、乡土地理部分的修订,前五条基本上概括了原来的内容,最后又从热爱家乡角度新增了情意领域方面的教学要求。“乡土地理”部分的“活动建议”进行了精减、删减,删去了“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设想”“讨论家乡

24、的对外经济社会联系,说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等活动建议。注意精减语言类的活动,更为鼓励和提倡操作类的、体验类的、室外的和野外的实践活动,例如:“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研究结果”。,5、修订后的内容标准与现行的内容标准比较,三、关注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要求、新变化。,1关注“前言”导入语修订后的新提法。原“前言”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导入语第一个自然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导入语的第二个自然段主要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一

25、次用两个“有助于”的阐述来概括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从宏观层面为地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并养成爱护环境、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修订前对地理课程性质的表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

26、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修订后对地理课程性质的表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

27、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3)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4)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

28、质量和生存能力。(5)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标准(实验稿)中,“课程性质”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实际上阐述的是地理学(地理科学)的特质;第二段,才正式阐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地理学科)的性质。第一段文字量较多,分析较为详尽;第二段文字量较少,只有一句话,阐述相对薄弱。总体上看,实验稿关于“课程性质”的分析有头重脚轻的感觉。修订以后,“前言”中“一、课程性质”这部分的文字表述作了调整和重新改写。课程标准首先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

29、质的基础课程”,这一独特的特点。接着,分别用5个小标题醒目地阐明了地理课程的特点。不仅突出了地理课程的区域性、综合性这两个独特的特征,而且也强调了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特征。,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部分,不再是先阐述地理科学的特点,而是上来第一句话就阐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这一句阐明地理课程性质的总括语,有两层涵义:一是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二是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第一,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和社会学科性质这是跟地理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紧密相关。正因为地理科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

30、科学的双重属性,才决定了中学的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和社会性质的课程。,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应该说这一属性在中学所有各门学科中也是唯一的。地理课程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地理教材的编写策略、风格,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学科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不可分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运用文科课程擅长的讲述、讲读、比较、记忆、赏析等方法,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理科课程惯用的讲解、操作、计算、实习、实验等方法,更要能娴熟地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阅读、使用、绘制地图(包括电子地图)和地球仪的方法,以及判读卫星、航空遥感影像的方法。,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

31、的新表述。,第二,地理课程也是一门“基础课程”。“基础”也包含有两层涵义:一是地理课程内容虽然取材于地理科学,但它只讲授地理科学中一些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内容;二是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打下基础。所以,对于地理教师来说,牢记“基础”二字,就必须在教学时念念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方面要注意将教学的深度把握到恰到好处,切忌随意加深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要避免在教学中任意拓展教学范围,注意教学内容的地理性。,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阐明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以后,进一步用区域

32、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五个性”来阐述地理课程的性质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不仅是地理科学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区域性不仅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其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它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的综合系统。系统中各个地理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且当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其他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基本上是其他学科课程没有或者说是不显著的。地理课程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它

33、成为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这是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凸显教学内容的地理性时所应该注意的。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处处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时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形成。凡是涉及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内容,凡是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形成的案例,我们地理教师就要花大力气去讲、去做。如果说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课程独特的特点,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是地理课程的重要任务。那么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虽然也是地理课程的特点,但并不是独特的特点,其他学科课程也可以有这些特点。当然,各个学科的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内涵应该是不完全相同的。,2.关注地理课程

34、性质的新表述。,(1)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较为显著:一是地理课程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二是地理课程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这是地理课程的传统。而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课程内容的一条红线,把课程内容串联起来,这在基础教育各门学科中是唯一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体现了“德育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2.关注地理

35、课程性质的新表述。,(2)地理课程的生活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这是由于地理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生活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生存的需要,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比较、选择生活环境,适应、享受和保护生活环境,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地理课程原本是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必须恢复地理课程的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更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2

36、.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3)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含有地理观测、仪器操作、社会调查、乡土考察等丰富的实践内容。如通过天文观测、气象观测、地震观测、环境质量监测以及简易地图绘制、地理模型制作等,可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积累各种地理表象,丰富地理感性知识能接触一些远离课本知识复杂的地理问题,从而利于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利于培养非智力因素,激发兴趣和学习动机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开拓进取精神。,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深刻地认识、正确地理解地理课程性质,对于提高地理教学的品质有很重要的意义

37、。如何规范地制订教学目标、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和素材、合理地采用教学媒体和方法、巧妙地设计启发思考和探究主题、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恰当地编制作业和试题,都涉及到对于地理课程性质的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3.关注“课程基本理念”的新调整。,“前言”中的第二个标题“基本理念”部分,除了标题修订为“课程基本理念”以外,将原来的 6条理念精简为 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表述,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提出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倡导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具备地理素养。“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学习

38、空间,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3.关注“课程基本理念”的新调整。,删减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 3条理念的有关观点,分别归并、融入本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之中进行阐述。这三条理念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地理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地理知识、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二是我们想要一种什么样的地理课,是构建封闭的地理课程还是要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3.关注“课程基本理念”的新调整。,选择哪些(对生活、对终身发展)

39、“有用”的地理课程内容 1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2选择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意识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内容 3选择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的视角”的知识 4选择有助于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知识,3.关注“课程基本理念”的新调整。,开放的地理课程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1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2课程形态的开放性3课程实施的开放性(1)自主学习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2)探究学习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3)合作学习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1)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地理课程内容的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了。许多新的观念、新的科研成就、新的技术、新的研究思路,对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均产生了极大影

40、响。例如,以往地理教材中“台湾省的蔗糖生产是支柱产业”的素材,已成为明日黄花;机械、片面、对立地看待“人地关系”的观点,已被“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替代;世界地理教材的中外顺序可以灵活安排;区域地理中突出事实的做法,已让位于“发展能力”为主的举措,只要使学生基本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对区域地理的分析综合能力,具体通过哪些事实材料不作死规定;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中的地理学科、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学生自身经验与地理学习活动本身。(3)课程形态的开放性 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不仅有必修课,也可以开设选修课;不仅有国家课程,也可补充地方乡土课程,还可开发本校地理课程

41、。有的地理课程被整合到综合课中去,有的以单独学科课程的形式出现,还有的作为简要的背景或素材融入研究性学习课程。地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延伸。(4)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课程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来实施的。其中,地理教学模式的运用至关重要。所谓地理教学模式是经过理论概括、赋予典型意义、能用图式表达、便于推广操作、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教学范式。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是开放性地理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地理模式的开放性是指在某个主导模式下的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兼容性、灵活性,也指多种模式的交叉性、互通性、变化性,活动的、讨论的、探究的、合作的、发现的、专题的、范例的教学模式等,只要有

42、利于生动活泼学地理,都可以在课程中应用。针对不同目标,选择相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在这些过程中,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解放学生的手,让其自由做。,4.关注“课程目标”的新要求。,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的表述,标准(2011年版)的文字精简了一半,减少了与分目标不必要的重复。“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删去了标准(实验稿)中认识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的内容,以降低教学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期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

43、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等新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的内容。教师在制订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重点时,须予以关注,要大力宣传经济地理学对于我国经济建设作用巨大的“因地制宜”原则。,4.关注“课程目标”的新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总目标的文字表述作了精简,从原来的 7句 114个字减少为 5句 54个字。并增添了一小段说明文字:“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修改后的课程目标在体例上也

44、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保持衔接和一致。,“总目标”的修订,(1)修订以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文字从原来的114个字减少为54个字,更趋简练。(2)总目标不具体列出地理知识的内容范畴,而是概括为“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这是因为在三维目标的分目标中将一一阐述,减少重复。(3)原来“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及地理学习能力”的提法,改为“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方法”的内涵,包含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学习方法以及地理观察、实验、调查、计算等各种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等。(4)总目标原来的“养成爱国主义情感”中的“养成”一词,改为“增强”。这样的表述更加准确,它表示在原来小学教育基础上的升华。(5)删除了原来“具

45、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要求,留待高中阶段实现。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也体现了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地理课程目标层次的递进。,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目标 学什么载体过程与方法:发展性目标 怎么学纽带情感态度价值观:终极目标 为什么动力,课程目标的设计要遵循立体思维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构成立体思维的三个轴。三者之间,“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它明确了“学什么”问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因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在探索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

46、发展的;“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纽带,它提出了“怎么学”的问题,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撑握地理技能、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渠道,是寻求科学学习方法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性目标,它决定了学得是否有情趣、对认知过程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决定认知的水平与发展方向。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动力。,“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修订,目标的修订:(1)原来第一条中的地理技能的内容移到第四条,原第二条归并到第一条。调整后的结构层次为,第一、第二、第三条属于“知识”目标,第四条是“技能”目标,阐述条理更趋清楚。(2)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修改为“掌握地球与

47、地图的基础知识”,增加了“地图”,提法更趋全面。“基础知识”也比“基本知识”表述更准确。(3)原来“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中,删除了“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减轻学生负担。(4)删除原来“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的目标,而“归纳地理特征”的要求移入了“过程与方法”目标。(5)在第四条“技能”目标的阐述中,明确了“表达地理信息”与“地理实验”技能的要求。这表明,地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关注程度更高了,地理实验技能的培养也得到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修订,(1)第一条目标“形成地理表象”改为“积累丰富

48、的地理表象”。“通过比较、抽象、概括”改为“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分析、归纳”的提法更明确,也更符合地理学科实际。“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的表述,文字也更趋简练。(2)第三条目标中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提法,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修订,目标的修订:(1)第一条目标中,“初步形成”、“初步养成”改为“增强”、“提高”好奇心和兴趣。“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养成不再列入目标,降低了要求。(2)第四条目标增加了“知道因地制宜的意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目标。这次在初中阶段补充这一属于“价值观”领域

49、的目标,体现了对“因地制宜”原则和“尊重自然”意识的重视。此外,新提出“增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也是针对当今环境恶化与灾害频发严峻形势的。,目标的实施策略:,地理三维目标是相互融合的整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的结合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与氛围,要寓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知识学习、技能掌握、方法培养及过程探究中,而不应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教育,其结果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目标的实施策略:,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达 行为目标陈述 A行为主体(学习者)+B行为动词+C行为

50、条件+D行为内容+E行为程度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 知识与技能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取向的地理教学目标共包括5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常被隐去;行为动词,对学生者提出“做什么”要求,明确学习方式;行为内容,说明学习的地理事件或现象;行为条件,说明行为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行为标准,即要求做到什么程度。例如:学生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5.关注课程实施的新建议。,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和“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的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