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33605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社会学原理第三讲,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化,一、生物人与社会人二、社会化概述三、社会化的理论四、社会化的主体五、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六、相关探讨,一、生物人与社会人,1、三个案例安娜珍妮伊沙贝尔,一、生物人与社会人,与正常人相比,他们缺少正常人的生活环境,缺乏与社会环境的正常互动,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思考、说话、行动,他们仅仅能够称得上生理上属于人类的生物人。正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生物人才能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言语、如何行动,才能从生理上的生物人成为社会人,这一互动与学习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一、生物人与社会人,2、社会人社会的构成必须由社会人作为其基本要素。社会人应当是能够思考、言语,

2、能够与他人成功交流互动,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的人。生物的个体人要成为社会人,必须经过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一、生物人与社会人,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5)人类基因的独特性,二、社会化概述,1、社会化的含义(1)社会化的内涵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前狭义的社会化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 广义的社会化研究,二、社会化概述,广义的社会化的新发展 一是强调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强调社会化的过程的双向互动性 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个体”既可以指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二、社会化概述,(2)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

3、 文化角度: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人格发展角度: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社会结构角度:一个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个人逐渐了解自己的地位,领悟并遵从角色期待,学会完成角色义务。,二、社会化概述,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是中的长期过程。,二、社会化概述,2、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

4、2)预期社会化(3)发展社会化(4)逆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二、社会化概述,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二、社会化概述,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

5、预期社会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二、社会化概述,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二、社会化概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逆向社会化就是晚辈传授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项的过程。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这种情况在传统社会较少,现代社会比较多。,二、社会化概述,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来已经习得的

6、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罪犯的再社会化;军训;移民的再社会化具有负面效应的再社会化:邪教对入教者的洗闹;传销的集训。,二、社会化概述,3、社会化与社会运行。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社会结构的继承和发展,对社会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必须通过社会化来实现。,三、社会化的理论,1、库利镜中我。2、米德角色借用。3、弗洛伊德无意识。4、艾里克森认同危机。5、皮亚杰认知发展。6、生命历程理论。,1、库利镜中我,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

7、ooly)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他的出现有三个阶段:(1)我们观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的行为的判断(3)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评价自我的行为,1、库利镜中我,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如果一个对我们很重要的人赞成我们的行为,我们也许会赞成自己所作的这一行为。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可以说是对他人如何想象我们自己的反映,因此这一理论被称为“镜中我”。家庭一样的初级群体对自我的形成至关重要。,2、米德角色借用,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将自我分为两部分,“主我”(I)与“客我”(me)。“主我”(I)包括

8、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如在每个正常婴儿和儿童那里都有的无约束的冲动和动力。“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2、米德角色借用,米德认为自我的发展包含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主我不断对变化着的客我做出反应。社会化的实质就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2、米德角色借用,客我的社会化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形式: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嬉戏阶段(Play stage);群体游戏阶段(Game Stage)。,3、弗洛伊德无意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9、Sigmund Freud,1956-1939)认为个体与社会是对立冲突的。认为我们越是文明,我们就必定越不幸。这是因为,文明作为欲望的反面,压制了人的许多深层次的生理欲望。他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3、弗洛伊德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部分:本我(id):人的基本需求和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社会现实的限制,遵循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遵循完美原则。三者必须处于和谐状态。,3、弗洛伊德无意识,人格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前三

10、个时期对人的一生的人格发展至为重要,一生的人格在这三个时期已经基本确定。,4、艾里克森:认同危机,艾里克艾里克森(Erik Erikson)关心的是“理性”的自我(ego)世界。艾里克森将自我的发展分为8个心理阶段,它随着我们一生的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变化。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是由“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来定义的。一个稳定的自我源于对认同危机的积极解决。,4、艾里克森:认同危机,(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0-1岁)(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期,2-3岁)(3)主动与内疚(学前期,4-5岁)(4)勤奋与自卑(学龄期,6-11岁),4、艾里克森:认同危机,(5)认同与角色混

11、淆(青少年期)(6)亲密与孤独(青年期或成年早期)(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5、皮亚杰:认知发展,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在每个发展阶段,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标记着确定的操作类型,这些智力操作类型为儿童获得知识给定了某种结构。他相信,尽管有部分儿童比另外一些走过这些阶段要快些,但所有的儿童都必须按这样的顺序走过所有的阶段。皮亚杰感到,像“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孩子教以任何东西”的说法是错误的。,5、皮亚杰:认知发展,(1)感觉运动阶段(1-2岁)(2)前操作阶段(2-7岁)(3)具体操作阶段(7-11)(4)形式操

12、作阶段(12-15岁),6、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产物。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使这样一种理念能比较有效地落到实处,不至于停留在假设阶段。这样一种理念和分析方法将生命历程理论与其他微观社会学视角区分开来。,6、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生命事件的发生轨迹(即先后顺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是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的基本主题。同样一组生命事件,如果排列顺序不同,对人生的影响也会大不相同。,6、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

13、之间的关系时,有以下四个要点:1)生命发生的时间与空间。2)生命的相关性。3)生命的时间安排。4)人的能动性。,四、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大众传媒5、职业场所,1、家庭,家庭是社会化的首站,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影响人的一生的社会化主体。(1)家庭社会化的重要性。首先,家庭教育与家庭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其结果将影响人的一生。其次,家庭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家庭对儿童的情感和爱的培养。再次,家庭中先天性的父母权威性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有强大的渗透力。,1、家庭,(2)培养孩子的类型。专制型,要求孩子无条件

14、服从,强调秩序和稳定之类的价值观,并倾向于体罚。放任型,开放而富有弹性,喜欢和孩子讲道理,在规则或者原则问题上进行折衷处理,更多用情感感染或以不赞成来威胁的办法强化规则,很少用肉体惩罚的形式。权威型,在上面两种极端类型之间保持平衡,强调儿童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的相应群力和责任的平衡。他们与子女的关系是互补关系。,1、家庭,(3)婴幼儿的社会化 1)与人类的接触。2)情感发展。,表3-1 情感发展的连续过程,2、学校,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

15、件之一,其主要特点有:,2、学校,(1)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系统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半强制性的专门学习;更强的指导作用;学会特定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具有系统性;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全面发展。(2)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作为一个普通的成员努力培养自己与他人交往的合作性和独立性;学会参照他人的评价来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行为。,3、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

16、发结成的社会群体。那些在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同龄群体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当作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从而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独立的姿态与平等的基础;大量亚文化的影响。,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5、职业场所,职业场所对于现代社会成员来

17、说是社会化的新阶段。(1)职业场所为个体提供检验前期社会化成果的场所。(2)学习、实践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规范、扮演职业角色,通过职业活动和成就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理想和价值,形成个人品质与性格。,五、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1、儿童期2、青春期与青年期3、成年期。4、老年期。5、面对死亡,2、青春期与青年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扰;人生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我是谁”、“我将向何处去”等人生重大问题。采纳别人的观点,审查自己的人格,但世界观高度可变;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与评价,容易走自我中心主义和自卑两个极端。青年真正进入成年状态的时间在逐渐向后推移。,3、成年期,人们已经发展了关于自我的形象;遵从

18、社会规范与价值;一定的自我控制;个人的欲望服从社会规则。但成人的人格还没有完全定型。许多新的角色必须在成人期学习与实践;为适应变迁的社会而学习与实践新的角色。40岁左右:更年期(midlife transition),4、老年期,一些最困难的态度和行为变迁发生在一生中的最后岁月。一个人必须调整自己,以求与社会声望降低、身体机能下降、面临死亡,以及个人的生活失败等相适应。空巢现象;老年期延长;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社会化。,5、面对死亡,死亡是人的最终归属,人就是从虚无当中产生,走过一段过程,再通过死亡回归虚无。对于死亡,人们总是害怕而拒绝。结果是,死亡的社会化通常被限制了或不存在。(1)濒临死亡的体验。(2)悲伤、哀痛与失去亲人。,六、相关探讨,1、社会化程度的标准与社会化的适度性2、社会化与人的共性和特性3、代沟(代差)与社会化4、反社会化5、当代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6、进城农民的再社会化,社会学原理 第四讲社 会 角 色,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