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失衡与不稳定社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性别失衡与不稳定社会.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的性别失衡与不稳定社会,目 录,Backgroundrusults of sexual disequilibrium whyhow,中国历年人口出生性别比,正常值间波动,偏离正常值,高位徘徊,特点:1.城乡变动方向一致2.城乡存在差异,尽管这些年来我国为降低持续偏高的出生性别比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六普”结果表明,我国出生性别比仍在高位运行,可见,“优化人口结构”的工作还任重道远。尤其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的是,比较“五普”和“六普”数据,我们发现我国高出生性别比有“扩散”迹象。这种扩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汉族向少数民族扩散。如前所述,2000 年“五普”数据表明我国汉族出生性别
2、比严重偏高,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尽管也高于正常值水平,不过相对于汉族要好得多。但“六普”数据显示,10年来汉族出生性别比基本保持不变,可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有明显上升,与汉族的出生性别比差距缩小了。二是从乡村向城市扩散。“六普”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出生性别比达到 114 以上,比 2000 年又有升高。或者说,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有从农村向城市扩散的迹象。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城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社会保障制度较完善,他们的男孩偏好不强。但“六普”所展现的情况值得重视。,三是从高孩次向低孩次扩散。2000 年我国第一孩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为 10712,出生性别比偏高主要表现在二孩及以上。但 201
3、0 年,我国一孩出生性别比也明显偏高。这可以看做是我国出生性别比新变化中最值得重视的。通常认为,人们在生育第一孩时进行性别选择性生育的可能性比较小,很多地方抑制高出生性别比的工作重点也放在二孩和高孩次上。但从“六普”数据看,我们的认识和工作重点都要调整。因为一孩生育在所有生育中占的比重较高,一孩出生性别比偏高对整个出生性别比影响很大。四是从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向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扩散。2000 年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妇女生育孩子性别比超过120。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妇女生育孩子性别比虽然也偏高,尚属于轻度偏高。2010 年,大学本科以上受教育程度妇女生育孩子性别比升高 3 个多单位值,属于中度偏
4、高了。,2020年后的剩男剩女婚姻挤压:“婚姻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女性人口大大少于男性人口的现象从2010年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失衡男女渐次进入婚育期,男多女少的婚姻挤压现象已经显现并开始积累。2020年前后,我国婚姻市场将会发生质的变化,这是因为推算数据显示,2020年,22-34岁男性人口将比其婚配的女性人口多出2600万。,另外,现实婚姻中,不仅与婚配男女人口的年龄性别有关,还与社会经济条件、婚育观念因素有关。现实中的男女婚姻模式除了“门当户对”,还有一种是“嫁高娶低”的梯度婚配模式。,剩男剩女,对我国来说,一个严峻的事实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至
5、今未见恢复到正常范围的趋势,失调长达近30年。出生性别比失调程度至严重、持续时间之长成为世界之最。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出生性别比偏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Guilmoto,2009),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社会风险、影响与后果,严重侵害女童的生存权严重损害女性的健康与发展出生性别比偏高将导致男性“择偶拥挤”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可能带来严重的伦理与道德风险,严重侵害了女童的生存权,生物学的规律表明,0 岁男婴的死亡率一般高于女婴。然而,我国 2000 年的“五普”资料显示,全国 0岁女婴死亡率为 32.10,男婴死亡率为 22.56,女婴死亡率显著高于男婴 9.54 个千分点;2010 年的“六普”
6、资料表明,尽管这一状况,已有所改观,然而全国 0岁女婴死亡率仍然高于男婴。在一些传统观念较为严重的农村地区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出生女婴或女童较差的生存环境。,在选择性别的生育中,几乎绝大多数都是“流女保男”,这就导致了大量女性胎儿被戕害于孕妇腹中,女婴尚未出生便离开了人世,根本无法享受到与男婴同等的生存权,反映出对人的生命权的漠视和侵害。,严重损害女性的健康与发展,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直接源于胎儿性别鉴定后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这必然会增加女性的生育胎次和人工终止妊娠次数。毋庸置疑,这些都会对女性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增加女性在孕产期以及产后身体恢复过程中
7、的患病风险。一方面,实施不安全的人工流产手术,可能会增加孕产期女性的生殖健康风险,一些女性可能因此而患病,甚至丧生;另一方面,选择性别的生育行为还会给女性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尤其在农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统观念会对那些没有儿子的妇女及家庭构成极大的精神折磨和心理伤害。,根据一份德国都柏林大学精神病专家帕特丽夏凯西教授所提供的研究报告,堕胎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而来自新西兰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曾经堕胎的妇女患心理疾病的概率比那些生过小孩或者从未怀过孕的女性高出 2 倍,而患忧郁症的概率则是 3 倍。,在女性的健康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的情况下,其全面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而这些将会导致女性
8、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下降,进而使得女性长期不得不处于劣势地位。与此同时,这种社会现实又会从某种程度上加深社会对女性的固有偏见与歧视,从而加剧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不利地位,影响女性的全面发展。,将导致男性“择偶拥挤”,国内外衡量择偶拥挤程度时普遍使用的标准是:当婚配性别比在 101-110 时,属低度择偶拥挤,这会对夫妇年龄差和男女初婚年龄产生一定影响;当婚配性别比在 110-120 时,属中度择偶拥挤,会对夫妇年龄差和男女初婚年龄产生明显影响,且会导致少数人终身不婚;当婚配性别比在 120-130 时,属高度择偶拥挤,不仅会导致夫妇年龄差和男女初婚年龄的显著变化,而且还会导致相当比例
9、的男性终身不婚;当婚配性别比在 130 以上时,则属畸形择偶拥挤,将严重影响夫妇年龄差和初婚年龄的变化,且会导致大量男性终身非意愿性不婚。,根据美国学者 Valerie Hudson 和 AndreaDen Boer 在国际安全杂志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以及此后出版的暴露无遗的分支:亚洲男性人口过剩带来的安全警示的内容,到 2020 年中国将有 2900万到 3300 万名无法找到配偶的青年男性,这部分男性绝大多数身处社会底层或边缘,缺少文化,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极易走向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的对立面,再加上正常婚配的机会被剥夺,将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巨大隐患和破坏力量。由此可见,出生性别比偏高引
10、发的“择偶拥挤”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极有可能诱发其他社会问题或不良社会现象,影响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婚姻迁移的经济“推力”和“拉力”将会使贫困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男性婚龄人群成为择偶中的“弱势群体”,并可能由此产生数量庞大的“男性光棍群”。这种“经济贫困”与“婚姻贫困”叠加的双重贫困,将使贫困地区的男性不得不承担起全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直接婚姻后果,进而使得这些地区失去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男性光棍群”游离于正常婚姻家庭生活之外,还有可能引发婚外恋、婚外情、婚外性关系、婚外性行为以及非婚生育和第三者插足等现象,由此可能导致离婚率上升、残缺家庭增加,威胁家庭的
11、稳定性。与此同时,拐卖妇女、卖淫嫖娼、地下色情和性犯罪等丑恶社会现象也有可能随之增多,给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出生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的结果还可能引发性犯罪、性骚扰等不法行为,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产生冲击。1997 年,加拿大心理学家尼尔威纳和克里斯迪恩麦斯奎达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男性比例高的社会更倾向于使用暴力,而 1529 岁男性比例高的社会更有可能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因而会对社会治安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2004 年,美国的一项有关性别和暴力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两位加拿大学者的观点,并且认为应当把暴力型性犯罪作为各个国家严厉打击的重点。,可能带来严重的伦理与道德风险,首先,
12、出生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所导致的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成为婚外情、婚外恋发生的“催生剂”,引发婚外情与婚外性行为,冲击传统的婚姻家庭伦理。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人们对婚外情、婚外恋的宽容度有所提高,但又尚未建立起对婚外情的伦理道德约束机制,规模庞大的“剩男”群体游荡在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之外,难免与已婚家庭产生碰撞,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夫妻间的信任感、亲密度以及婚姻质量,引发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再婚家庭问题凸显。在新旧婚姻伦理制度不断冲撞的情况下,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会受到新旧两股力量的挤压,摇摆不定,无所适从,再加上缺少核心家庭伦理规范的约束,一些社会现象难以短时内得以解决。
13、,其次,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不仅影响到婚姻关系稳定,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和代际关系,尤其是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婚内关系非婚生育,出生性别比偏高原因何在?,生育政策加剧性别比失衡观念与制度相互衍生高出生性别比“随夫居”与“男孩偏好”性别不平等是性别比失衡主因之一村规民约助推“男孩偏好”社会文化环境培植高出生性别比,生育政策加剧性别比失衡,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全国实施的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生育率下降,限制了人们对多子女的追求,使得部分人在只能生一个孩子的前提下,想方设法通过生育男孩来满足获得儿子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部分人以质量换取数量的行为,也就是以男孩
14、来换取数量,尤其是“一孩半”生育政策更是从政府的角度将女孩与男孩的差别在政策上给予明朗化,进而使“一孩政策”加剧了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趋势,某种程度上,生育政策是加剧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生育政策加剧性别比失衡,“一孩半”政策下选择男孩的机制广东省的案例1997年广东省对生育政策做了调整,城市的生育政策未变,农村由较宽松的两孩政策收缩到“一孩半”。19952000 TFR:2.131.81 出生性别比:123.31130.30,山西临汾冀城县的案例推论:对照的县同属于临汾地区,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文化观念等都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同属于一个地区,各项社会经济政策也相同,社会经
15、济发展步伐相近。2005年,冀城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临汾属于中上等水平。如果说20多年前,选择冀城作为“二孩”试点,良好的计划生育工作基础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20多年来随着临汾各地计生工作的不断改进,具备当年冀城县那种条件的县区越来越多。在这一点上冀城也不再与众不同。课件在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探讨研究因果关系推论是合理的。,有部分研究认为,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发生在严格的限制性生育政策推行之后,故二者满足因果关系的时间前提;且在“一孩半”生育政策地区,出生性别比最高,但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二胎。计划生育促成了中国低生育率的早日到来,加速了人口转变的实现,造成了过于狭小
16、的生育选择空间,并与强烈的性别偏好相互冲突和挤压,间接地影响了出生性别比的失衡。,观念与制度相互衍生高出生性别比“随夫居”与“男孩偏好”传统生育观念凝固成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固化传统生育观念,观念与制度相互衍生。随夫居的婚居制决定着:子女父姓、父系继承、父系传宗、父系养老,维系这一切的根基是生育一个儿子,这就决定着人们思想中的“男孩偏好”、男尊女卑,这是性别比失衡的观念原因。,李银河关于河北后村女性权利现状的调查指出:不管是从执掌权力这个领域,还是从陪客吃饭上桌的传统习俗看,男权制的残余仍然存在。为什么?是婚后从夫居制的结果。李银河大胆地得出结论:“这种情况一天不改变,男权制就一天不会消亡。完全
17、靠自上而下的策略,要使中国农村妇女地位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本质上讲是不可能的。”最后结论是:“从夫居是男权制的根基。”出路在何方?“也许唯一可以寄予希望的是农村的都市化。”朱楚珠指出:“男孩偏好、重男轻女是其根源性原因,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低生育环境是其条件性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男孩偏好、重男轻女是内因,是根据;计划生育是外因,是条件,条件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但却出现“人口冬季”,这是最好的证明。,性别不平等是性别比失衡主因之一。目前,我国男性人口比女性多出万。真正原因是性别不平等:其一,长期父权制
18、下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传统的“女随男”的婚居制;其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其三,我国公共政策与集体资源分配机制不断延续和强化男孩偏好,这如男女退休年龄不一样,升学就业女比男更困难等等。,李慧英在如何看待我国性别比失衡一文中提出“是技术问题还是性别偏好问题?”她得出的结论是“男孩偏好”。而男孩偏好的原因又是养儿防老,这就要求必须从夫居的结果;传宗接代也要求从夫,传宗接代包括男性继承父系的诸如权力、地位、财产、姓氏等等。消除“男孩偏好”、“随夫居”,这就必然触动父权制的根基:由男性主导资源分配的社会制度。男孩养老制度性地安排女人结婚必从夫居,女儿被剥夺养老权利,生女儿不能养老
19、,促使生女户想办法生儿子,甚至不生儿子誓不罢休。因此,男女不平等根源就是建立在从夫居制度上的传宗接代与男系继承。,村规民约助推“男孩偏好”,某些基层农村还从男尊女卑观念中衍生出村规民约,并将村规民约视为“二级制度”,有时甚至比“国家制度”还管用。农村出嫁女土地权问题就是村规大于国家法规的证明。这样的“村规”往往无视妇女的独立人格,如广东某村有一项政策:本村凡是符合结婚年龄的青年,娶到一个大学生为妻,村委会奖励3000元,娶到一个大专生为妻,村委会奖1500元。得奖的不是妻子本人,也不给找到大学生丈夫的女子奖励,这是典型的男权文化。这势必造成的后果是:一是女大学生独立人格和自身价值不被重视和认可
20、,而村规遵循的是以丈夫,即男性为标准的思路。对引来人才的男人给予奖励的做法,使女人处于一个从属的地位,说到底,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二是此举背后的男性主导逻辑,不仅导致了男女不平等,也必然加剧男女机会的不平等,使这种不平等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现象、正常现象,并以村规民约加以制度化。落后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就这样变成了制度。,更有甚者,重庆市大足县北禅村规定:要想领到土地转让补偿金,要先到医院作“贞洁鉴定”。这是对外出打工女性的特定性道德要求,束缚女性人身自由,是腐朽的权力文化与低下的权力品格的产物。每个村民都有权享有土地征用后获得的补偿金,这与当事人是否处女、是否结婚并无逻辑关系。还要将她们是否处女的信
21、息当众公布,这已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过去追求“贞洁”目的是为了维护男性在性关系和婚姻中的统治地位,束缚女性的自主权,而今天如此村规民约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歧视女性,污辱女性人格。生育一个男孩,天然地享有土地转让补偿金,而生育一个女孩,则要遭受如此歧视。这无形中强化着人们的“男孩偏好”观念。可见,一些地方生长出的散发着封建毒素的村规民约是高出生性别比的重要原因。归纳以上可见,重男轻女性别观念与性别制度是产生高出生性别比的总根源,正如卜卫先生所指出的,“高出生性别比根本原因就是父权制及其深入人心的不平等的性别文化”。,三、社会文化环境培植高出生性别比,有人调侃,男生、女生、女研究生,将女研究生视为“第
22、三性”。“第三性”论调体现男性可以随意定义女性、支配女性的权力欲与优越感,反映出性别歧视的严重。更有人对女博士指指点点,一曰男人,二曰女人,三曰女博士。“家有博士妻,回家就受欺”,发泄对女博士的不满情绪。而对学校中的差等男孩关怀备致,重点中、小学优秀男女比例显示,男生大大地掉队了,女生优秀比例越来越高。就此有人呼吁应该想办法解决,要颠倒这种女孩优秀的“不正常”现象。女孩优秀有人调侃,有人嫉妒,有人说这是社会问题;男孩不优秀有人关心,有人鸣不平,有人提出抑制优秀女孩的对策。双重标准:男孩掉队引起重视,女性优秀遭歧视,歧视女性更歧视优秀女性。如此文化环境,只能为“男孩偏好”加油鼓劲!,三、社会文化
23、环境培植高出生性别比,在婚姻领域人们习惯用的词几乎都是尊男贬女。“结婚”一词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十分平等的说法,但人们并不看好婚姻法认定的这一中性词,偏偏厚爱:男娶女嫁、再娶、再嫁、改嫁、续弦、高攀、下嫁,这些反映着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要求女人的婚姻从一而终”,男人不仅可以再娶,还能养“小三”。儒家思想还规定了“父不祭子,夫不祭妻”。同时又规定“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夫死从子。”也许今天人们并不认同这些传统儒家思想,但这并不排除它仍然还影响着社会。,社会文化环境培植高出生性别比,从中国传媒如何看“外国事”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国人男尊女卑思想的严重性。更有趣的是中国人写的美国第一位
24、黑人总统传奇,令人奇怪的是谈奥巴马的故事却连篇累牍地大骂希拉里,在短短的集小说故事连载中,竟有集专门评论(与其说是评论,倒不如说是谩骂)希拉里。诸如保守派攻击希拉里政治野心太强;右翼分子说她傲慢无礼、精于算计、冷酷无情,说希拉里是个女权主义者,她所上的女校韦斯利算是极端女权主义的集中地。,如何应付?,新型生育文化平衡出生性别比重在观念与制度变革罗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是农业社会的旧观念。人老了之后,有一个子女是一重保险,有两个子女是双重保险,有三个子女就是三重保险,正所谓,养儿防老。随着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提高,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旧婚育观念不断被颠覆,被科学、
25、文明、进步的观念所取代。这就使计划生育的工作重心由过去控制人口增长,转到提高人口素质上来,由过去的管理型转到今日的服务型。由于养育、教育费用高,负担重,从这个角度看,多子并不一定多福,而可能是多子多愁、多子致贫。多数群众普遍存在孩子多太累、养不起、政策不允许生的“三畏”心理。这是培养新的生育观念的有利社会环境。压力有助于观念改变:“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观念正在被当今社会所摒弃。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型婚育观正在被人们接受。,社会进步营造着新的客观环境,孕育着新的婚育观念结婚生子不再是婚姻的主要目的或人生规律。男女婚姻首先考虑的是感情需要,而不是延续香火。逐渐完善的社会福利和社会
26、保障体系淡化了人们的养儿防老观念,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科技是生产力,人口的数量不再是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由此,现代先进青年生儿育女是为了充实婚姻生活,体验为人父母的乐趣,巩固和发展婚姻关系。可见,现代婚育观重在个人,较少考虑家族的利益,这特别表现在城市青年中。正冉起的婚育新文化有助于克服高出生性别比。,江西宜黄县梅湾村新型性别文化的启示:洞破了目前的父权文化,“倡导父亲休育儿假,是实现家庭中夫妻角色平等、推进社会角色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育儿假”让父亲尽早进入抚育角色;“育儿假”使夫妻双方共赢,呼唤父亲“育儿假”的刚性规定。瑞典规定父亲假至少一个月,芬兰天,葡萄牙天。父亲育儿假是
27、推进两性平等、男性分担育儿角色的措施之一。,平衡出生性别比重在观念与制度变革,提倡新型生育文化的途径是改变“从夫居”的婚居制,变“从夫居”为自由选择。从形式上看,是“从夫居”带来男系继承和男系养老制度与“男孩偏好”;从实质上看,是男系继承制和男系养老制度与“男孩偏好”规定着“从夫居”的婚居制度。,“从夫居”与男系继承、男系养老、男孩偏好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关联、相互决定。它们都是父权制度这根藤上的几个瓜,构成庞大父权制度下的生育观念与生育制度。破除这些观念与制度首先是挖倒父权社会制度这棵参天大树。,一是观念文化的变革,特别是变“男孩偏好”为“生男生女一个样”;二是建立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健全了,“男孩偏好”就会失去市场,使生男生女就能真的一个样,“从夫居”、男系继承、男系养老必将削弱,最后消失。,父权婚育观念与制度的变革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全社会要为此努力!,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