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189574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PPT 页数:148 大小:16.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ppt(1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目的与要求】,1.了解常用针具及操作方法;2.了解灸法的内容、作用及适应证。,【索引】,一、毫针刺法二、灸法三、拔罐法四、其他针灸技术,一、毫针刺法,(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灸安置艾绒的部位,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是持针着力之处,针根:针柄与针身的交界处,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长短规格,粗细规格,(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1.5寸40mm,1寸25mm,3寸75mm,临床常用针,(二)针刺练习,目的:指力、手法、灵活、协调、专注方

2、法:1.纸垫练针捻转与指力2.棉团练针进针、行针、手法、透刺3.自身练针适应、体验步骤:短(粗)长(细)针目标: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优良针具:针根无松动,针身光滑 挺直,无锈蚀及无弯曲,针尖锋利无勾曲。,(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合适型号: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年龄、耐受性、形体肥胖、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穴位,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前侧面)穴位,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穴位,(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面部、颈

3、前的穴位,(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俯伏坐位 适宜于头项和背部的腧穴,(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侧头、面颊、耳部的腧穴,(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三)针刺前准备穴位揣定,选择依据 中医学、针灸学取穴原则,定位依据 经络腧穴定位方法,(三)针刺前准备清洁消毒,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四)针刺操作持针法,二指持针法,多指持针法,(四)针刺操作进针法,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一般是右手持针,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常用进针方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针刺操作

4、进针法,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指切进针法,(四)针刺操作进针法,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本法适合于2寸以上长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四)针刺操作进针法,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针从捏起上端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进针。,提捏进针法,(四)针刺操作进针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褶皱部位,如腹部进针,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四)针刺操作进针法,按腧穴分布部位:保证安全按经脉循行方向:迎随

5、补泻按病情实际需要:气至病所,(四)针刺操作针刺的方向,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皮肤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有利与施行各种行针手法;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刺入,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周围重要脏器、血管、疤痕组织不宜直刺的腧穴;平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四)针刺操作针刺的角度,(四)针刺操作针刺的深度,(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行针,又名运针,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 医者 指下亦有一种沉紧,鱼头钩饵的反应 患者 酸、麻、胀、重、蚁行感、传导感等,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

6、捻转法辅助行针手法:刮法 震法 循法 弹法 摇法 搓法 飞法,(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提插法,多用于四肢穴位,提插法,(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捻转法,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捻转法,(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刮动针柄,增强针感,刮针法,刮针法,(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震颤法,(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得气的意义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气至效至,气不至而不治!不得气的原因取穴不准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

7、法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经气虚衰治疗次数过多,穴位迟钝,(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四)针刺操作针刺补泻,凡是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到恢复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补法。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泻法。,疾徐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 平补平泻法,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均匀提插捻转,提插补泻法 重插轻提 轻插重提,捻转补泻法 小、慢、轻 大、快、重,补法,泻法,(四)针刺操作针刺补泻,(四)针刺操作留针与出针,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在体内。在留针

8、过程中还可作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一般留针2030min。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注意清点针数,避免漏针。,间 歇 行针,指切 夹持舒张 提捏,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疾徐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迎随补泻平补平泻,进针,得气,留针,行针,补泻,出针,针刺角度、方向、深度,提插法捻转法刮针法 震颤法,(四)针刺操作毫针刺法操作总结,消毒,间 歇 行针,进针,得气,留针,行针,补泻,出针,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汗出 肢冷、脉微弱;血压下降、不省人事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艾

9、灸,结合现代医学 抢救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晕针,(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手法操作正确,滞针,(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现象 针身弯曲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弯针,(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原体位,用手或者镊子拔出或手术取针 预防 检查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断针,(六)针

10、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原因 刺伤血管 现象 出血,皮肤肿胀、青紫 处理 先冷敷,再热敷或轻轻按揉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血肿,(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原因 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现象 出针后酸胀疼痛不适处理 局部热敷,灸治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后遗感,(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原因 针刺角度、深度不当现象 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慌,重则呼吸困难,紫绀处理 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预防 熟悉解剖,手法正确,刺伤内脏,(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体质虚弱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

11、并尽量选取卧位;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五)针刺注意事项,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宜针刺。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元等容易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2、哪些区域不宜针刺?,(五)针刺注意事项,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有重要内脏,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不可深刺;眼区的睛明等腧穴,项部的风池等穴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宜提插,只能小幅度捻转。,3、哪些部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五)针刺注意事项,用特

12、制的三棱形不锈钢针,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已治疗疾病的方法,叫做三棱针法。古人称之为“刺血络”或“刺络”,现代称“放血疗法”。操作方法:点刺法 散刺法 刺络法 挑刺法,(一)、三棱针法,二、特种针具刺法,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肤针法。操作方法:循经叩刺 穴位叩刺 局部叩刺,(二)、皮肤诊法,二、特种针具刺法,耳针疗法,65,耳针疗法,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 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

13、,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针、灸、吸、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廓以防治疾病,及以望、触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并一直为很多医家所应用。这些说明,我国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耳针疗法,66,外耳廓表面图,耳针疗法,67,耳廓表面解剖,一、耳轮耳:廓卷曲的游离部分1.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2.耳轮尾耳轮向下移行至耳垂的部分3.耳轮结节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4.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起部。包括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三部分。,耳针疗法,68,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形成的三角

14、形凹窝。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耳屏: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部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部。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耳针疗法,69,耳甲包括部分耳轮、对耳轮、对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以耳轮为界,分成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1.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2.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3.外耳门 耳甲腔前方的孔窍。,耳针疗法,70,耳穴的分布规律,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1.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2.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3.与躯干和

15、下肢相应的穴位 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4.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 耳甲。,耳针疗法,71,一、耳轮区穴位,耳轮区有12耳穴。耳轮脚1区:耳中穴从耳轮脚切迹到对耳轮下脚 上缘之间的耳轮分为3 等份。自下而上。2区直肠、3区尿道、4区外生殖器。5区肛门:对耳轮下脚上缘到对耳轮上脚下缘之间。耳尖6、7区交界处:对耳轮上脚下缘到耳结节上缘之间耳尖端。,耳针疗法,72,耳轮区穴位,结节:8区 耳轮结节上缘到耳轮结节下缘。耳轮结节下缘到轮垂切迹之间的耳轮分为 4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轮:耳轮9区轮:10区轮:11区轮:l 2区,耳针疗法,73,耳轮12穴区主治,耳针疗法,74,耳轮穴区主治,耳针疗法

16、,75,二、耳舟穴区:6穴位,将耳舟分成6等分,从上往下依次为1区指:耳舟的上方2区腕:指区的下方风溪:1、2区交界处3区肘:腕区的下方45区肩:肘区的下方6区锁骨:肩区的下方,耳针疗法,76,耳舟6穴区主治,耳针疗法,77,三、对耳轮穴区、穴位,将对耳轮分为13区。一、将对耳轮上脚分为 上、中、下3等份。下1/3为对耳轮5区髋 中1/3为对耳轮4区膝二、再将上1/3分为:上1/2和下1/2。下1/2为对耳轮3区踝 三、将上1/2分前1/2和后1/2。上后1/2为2区趾 上前1/2为1区跟,耳针疗法,78,二、将对耳轮下脚分为前中后3等份,3 个 穴位。1.坐骨神经6区中、前2/3 部2.臀后

17、1/3为7区3.交感6 区前耳轮内缘处,耳轮体部穴位8 区13 区,一、将对耳轮体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分为5等份。二、再沿对耳轮耳甲缘,将对耳轮体分前1/4和后3/4两部分。1.前上2/5为8区腹2.后上2/5为9区腰骶椎 3.前中2/5为10区 胸 4.后中2/5为11区胸椎 5.前下1/5为12区颈 6.后下1/5为13区颈椎,耳针疗法,79,凶,耳针疗法,80,对耳轮的13区、穴位主治,耳针疗法,81,耳针疗法,82,四、三角窩穴位,一、将三角窝为前、中、后3等份。中1/3为三角窝3区:角窩中二、再将前1/3分为上中下3等份,上1/3为三角窝1区:角窩上,中、下2/3为2区内

18、生殖器 三、再将后1/3分上、下2等份,上1/2为三角窝4区神门,下1/2为三角窝5区盆腔,耳针疗法,83,三角窩5穴区、穴位主治,耳针疗法,84,五、耳屏穴位划分成4区,一、将耳屏外侧面分为上下2等份。上1/2为1区上屏下1/2为2区下屏 二、将耳屏内侧面分为上、下2等份,上1/2为3区咽喉,下1/2为4区内鼻屏上切迹前外耳耳屏外侧面中点外鼻耳屏游离缘上尖端屏尖 耳屏游离缘下尖端肾上腺 屏间切逆前屏间前,耳针疗法,85,耳屏区穴位主治,耳针疗法,86,耳屏区穴位主冶,耳针疗法,87,六、对耳屏穴位,一、由对屏尖及对屏尖至轮屏切迹连线之中点,分别向耳垂上线作两条垂线二、将对耳屏外侧面分成前、中

19、、后3区。前为对耳屏1区:额 中为对耳屏2区:颞 后为对耳屏3区:枕 三、对耳屏内侧面为4区:皮质下 四 个 点:对屏尖、缘中 脑干、屏间后,耳针疗法,88,对耳屏区穴位主治,耳针疗法,89,对耳屏区穴位主治,耳针疗法,90,耳甲穴位18个,一、标点、连线A点:耳轮内缘的耳轮脚切迹和 对下脚间的中、上1/3交界处。D点:在耳轮脚末端至对耳轮的耳甲缘交点处。B点:耳轮脚末端至对耳轮的耳甲缘交点处连线的中、后1/3交界处。C点:外耳道口后缘的上1/4与 下3/4交界处。从A点向B点作一条与对耳轮耳 甲艇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从B点向C点作一条与耳轮脚下 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耳针疗法,91,耳甲

20、穴位:一、耳轮脚下缘处,将BC线前段,耳轮脚下缘以耳轮脚末端至耳轮脚切迹处的耳申分成3等份前1/3为耳甲1区:口 中1/3为耳甲2区:食道 后1/3为耳甲3区:贲门ABC线前方至耳轮脚末 端处为耳甲4区:胃,耳针疗法,92,耳甲穴位:二、耳轮脚上缘处,将AB线前段下缘与耳轮脚上缘的耳甲分成3等份。1.后1/3为5区:十二指肠2.中1/3为6区:小肠3.前1/3为7区:大肠阑尾:小肠与大肠交界处,耳针疗法,93,耳甲穴位:三、对耳轮脚下缘,对耳轮体,将AB线上缘与对耳轮下脚下缘之间的耳甲分成3等份1.前1/3膀胱:耳甲9区2.中1/3肾:耳甲10区3.输尿管:膀胱与肾交界处4.后1/3胰胆:耳甲

21、11区5.肝:胰胆之后耳甲12区6.脾:耳甲13区二、从前、中1/3交界处与A点连线。7.线前方为艇角:耳甲8区,耳针疗法,94,耳甲腔穴位,一、以外耳门的最低点,向对耳屏耳甲缘中点作一相连二、以耳甲腔中央为圆心,该圆形区域为心区:耳甲15区。三、过心区最高点及最低点,向外耳门后壁两作条切线。两切线之间为气菅:耳甲16区15、16区周围为肺:耳甲14区四、将外耳门的最低点,与对耳屏耳甲缘中点的连线以下的耳甲腔分为上、下 2等份。上1/2为三焦:耳甲17区下1/2为内分泌:耳甲18区,耳针疗法,95,八、耳垂穴位,在耳垂上线至耳垂下线之间,划两条等距离平行线,于上平行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将耳垂

22、分为9区。1.上部由前到后为牙:耳垂1区、舌:2区,颌:3区 2.中部由前到后为 垂前:耳垂4区、眼5区、内耳:6区;下部由前到后为偏桃体:耳垂7、8、9区,耳针疗法,96,九、耳背穴位,一、将耳背分为5区。以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在耳背的对应点、和轮屏切迹在耳背的对应点,作两条水平线,将耳背分为上、中、下3部。上部为耳背心:耳背1区 下部为耳背肾:耳背5区二再将中部分为 内、中、外3等份:内1/3为耳背2区:耳背肺 中1/3为耳背3区:耳背脾 外1/3为耳背4区:耳背肝,耳针疗法,97,耳根穴位,上耳根:在耳根最上部 耳迷根: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 下耳根:在耳根最下部,耳针疗法,98,耳穴示意

23、图,二、灸法,具有火热之性,是一种温热性刺激弥补针药之不足 阳气衰微,沉寒痼冷 特殊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烧灼、薰熨或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特 点,(一)艾灸疗法的概念,性属温热,纯阳之性;芳香无毒,主灸百病 艾叶 易燃,渗透 艾药源丰富,价廉 艾绒 芳香;易燃,温和;使用方便 其他,(二)灸法所用材料,防病保健,温经通络风寒湿痹证温中驱寒逐湿寒湿为患、阳虚诸证,温经散寒,逆灸“无病而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保健灸(针灸聚英)扶阳培元,“卫外而为固”,升清举陷脏器下垂、久泄久痢等固脱救逆亡阳虚脱证,扶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瘀

24、散结痈肿疮疡初起、瘰疬、瘿瘤等,消瘀散结,“引郁热之气外发”某些热病实热(疖肿、带状疱疹、丹毒等),引热外行,(三)灸法的作用,直接灸 瘢痕灸(化脓灸)无瘢痕灸(非化脓灸)艾炷灸 隔姜灸 间接灸 隔蒜灸 隔盐灸 艾灸类 隔附子饼灸 温和灸 灸法 悬灸 雀啄灸 回旋灸 艾卷灸(条)实按灸 太乙针灸 雷火针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各种温灸器 非艾灸类 灯草灸 天 灸,灸法分类表,(四)灸法的种类与应用,艾炷灸,概念:圆锥形的艾团。壮: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制作规格:大、中、小,(四)灸法的种类与应用,(1)无瘢痕灸,1、直接灸,操作:燃剩2/5凡士林艾炷 红晕 37壮适应证:虚寒证,操作:燃尽

25、 23天 1周 56周蒜汁艾炷 膏药 化脓 灸疮 瘢痕 79壮 适应证:慢性顽固性、反复发作(哮喘、慢性胃肠炎、体虚),(2)瘢痕灸,(四)灸法的种类与应用,操作:适应证:瘰疬、肺结核、腹中积块、未溃疮疖等。,艾炷灸,操作: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虚寒性腹痛吐泻、风寒湿痹等。,(1)隔姜灸,(2)隔蒜灸,隔蒜片灸,隔蒜泥灸,2、间接灸,(四)灸法的种类与应用,操作:神阙灸,适应证: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等;亡阳虚脱证。,(4)隔附子饼灸,操作:,适应证:疮疡久溃不敛,虚寒性外科阴证;阳痿、早泄、遗精等命门火衰证。,2、间接灸,(3)隔盐灸,(四)灸法的种类与应用,艾卷(条)灸,艾卷(

26、艾条)纯艾条(清艾条)药艾条(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艾卷灸,悬灸,实按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慢性病,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急性病,范围较大病痛,痹、痿虚寒,(四)灸法的种类与应用,温针灸,操作,适应证,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四)灸法的种类与应用,温灸器灸,(四)灸法的种类与应用,天灸又称冷灸、自然灸,属于灸法中的非火热灸法,是采用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或患处皮肤表面,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红赤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四)灸法的种类与应用天灸疗法,(一)施灸的顺序,上 下 背 腹 左右对称 头身 四肢 依次施灸 少、小 多、

27、大,(二)艾灸补泻法,灵枢背俞“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等待)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傅,拊)其艾,须其火灭也。”,(四)灸法的注意事项,(三)施灸的剂量,(四)灸法的注意事项,(四)施灸的禁忌,1、眼区、大血管处,禁灸或慎灸。2、颜面五官部、头部、乳头、心前区、大血管部、肌腱处、关节活动皮肤皱折处、阴部、肌肉菲薄、骨骼突起处,均不可用化脓灸。3、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少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用化脓灸及刺激较强的天灸。4、谨防烧灼皮肤和衣物。,(五)灸后的处理,化脓灸、天灸局部护理 水泡,(四)灸法的注意事项,三、拔罐法,拔罐疗法又称火罐疗法或吸筒疗法。是指将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

28、,产生局部充血和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一)拔罐法的概念,竹罐 易爆裂而漏气;优点:轻巧且价廉。陶罐 易破碎;优点:吸力大。玻璃罐 透明,易于观察;缺点是易破碎。,(二)罐的种类,竹罐,修整,返回本节,陶 罐,返回本节,玻璃罐,(二)罐的种类,挤压排气罐,抽气罐,(三)拔罐操作方法,吸拔方式: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水罐法、抽气法运用形式:单罐法、多罐法、闪罐法、留罐法、游走罐法、针罐法、药罐法、刺络拔罐法,行气活血,逐瘀化滞,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解闭通结等。,(四)拔罐法的作用,拔罐法尤其对腰背痛、腰肌劳损、退行性骨关节病、肩周炎、腱鞘炎、

29、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落枕、软组织劳损等有效。,1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2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4急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5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6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溃烂部。,(五)拔罐法的注意事项,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部及静脉曲张部。8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9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10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乳房部、前后阴部。11婴幼儿。12精神紧张、疲劳、饮酒后,以及过饥、过饱、烦渴时。,(五)拔罐法的注意事项,四、其他针灸技术,运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他针灸技术电针,针刺头部穴位或头皮特定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精神病,疼痛和感觉异常,皮层内脏功能失调疾患。,其他针灸技术头皮针,其他针灸技术耳针 实用耳针林明花,运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他针灸技术皮肤针,应用皮肤针叩刺皮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