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与归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45156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刻板印象与归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刻板印象与归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刻板印象与归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刻板印象与归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刻板印象与归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刻板印象与归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刻板印象与归因.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讲 刻板印象与归因,本讲内容,刻板印象及其形成社会阶层与社会偏见性别与性别角色归因与归因理论 归因偏差,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Stereotype,也称类属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它使人倾向于按照既有概念的轨道来认识和解释有关对象。,一、刻板印象的概念,刻板印象是人们用陈规旧习去套用人像、群像和社会像,先入为主地产生对某群体、某社会的难以改变的印象。,1、对不同国籍、地域的人所形成固定的看法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有雄心、进取、实利主义;英国人: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黑人:爱好音乐、无忧无虑、迷信无知、懒惰;日本

2、人:聪明、勤奋、有进取心、机灵、狡猾;我国南北人差异:“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孔子)2、对不同角色、职业的人形成的固定看法教师:商人:3、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形成的固定看法,刻板印象具有广泛性。,心理动力学理论:刻板印象源于知觉者的动机。通过启用心理防御机制,人们会将自我或内群体某成员的消极的属性知觉为外群体的特征,并且通过以不友好的术语标定外群体,使内群体成员比其他群体“更好”。,社会心理学中的刻板印象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刻板印象是社会情境与文化传承的产物,强调刻板印象的形成和维系过程中社会(家庭、传媒、文化传统)的影响作用。人们通过社会

3、学习获得社会环境中所流行的群集的观念与态度,反过来这些观念系统又会得到社会的强化。,认知理论:刻板印象是用来确定不同群体属性的观念系统,这些观念系统使新生事物充斥着旧有的意象,从而使得我们对刻板群体成员的知觉与交往发生偏离。,图式: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还可以是其他材料的图式。,二、图式与刻板印象,图式加工: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并加以理解和解释。图式主要包括个人图式、角色或群体图式、事件图式。社会刻板印象个人对某社会群体的图式。(吕勇),“长沙妹子不可交,

4、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三、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类别化产生一些直接而重要的认知结果:放大或过于强调属于不同群体的人们之间的差异;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从相貌上看,北人长南相或南人长北相者为佳。(鲁迅)缩小了属于同一群体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积极影响:适应作用消极影响: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群体的特性,且忽略各个成员的异质性,使人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同时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使人产生偏见和歧视。刻板印象具有“保守性”、“僵化性”和“对抗相反信息的能力”。,第二节 社会阶层与社会偏

5、见,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受到人们的自然差别和社会差别的影响。自然差别是指人们在自然生理形态上的差别,如性别、肤色、年龄等;社会差别是人们所处社会地位上的差别。由于各阶层成员之间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甚至价值观各方面都不同,也就造成了各阶层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差异。,一、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二、社会偏见,偏见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偏见包含的认知成分比较少,情感的成分比较多,因而较大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偏见的特点,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偏见的成因,动机因素:

6、偏见可能源于知觉者的紧张情绪、恐惧和潜在的需要。歧视的替罪羊理论:日常生活的挫折导致人们对弱势外围群体成员的替代性攻击,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当群体之间处于竞争时,外围群体同质效应(把外围群体的所有成员看作类似或同质的倾向)被强化了。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成长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过程,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吸收并内化作为文化传统一部分的偏见。人格:独裁主义人格,认知因素:消极的刻板印象,偏见的危害,社会同一性理论:人们渴望积极的社会同一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们通常对内部群体成员给予偏向对待。,三、减少偏见的方法,对抗刻板印象平等接触群体内接触:不同群体

7、成员之间的接触可导致更积极地社会群体间的态度。这种接触的前提是群体之间必须有同样的地位,其次群体之间必须有合作行为。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利用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化代理人对个体态度形成和转变过程施加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达到减少社会偏见的目的。,第三节 性别与性别角色,在刻板印象中,关于男女两性的刻板印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吉登斯关于“性别”的解释:生理上的差异,指男女性别的生物学或解剖学差异,涉及的是人的生理特性,“sex”;“男人”(men)、“女人”(woman);男女心理的、社会的差异,“gender”;男性(male)、女性(female)。性别角色: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

8、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一、性别刻板印象,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对男女性“应当”具有特定行为和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性别刻板印象源于性别角色的分化。不同的社会中,性别角色规范及其共通性也具有差异,性别角色受社会文化制约。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生物学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人类社会的性别角色分化,也产生了人类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典型案例:人类学家M.米德对新几内亚3个部落的研究,阿拉佩什部落:性格温和、待人热情;反对侵犯、竞争;少有占有欲。男女皆有典型的女性特征。蒙杜古莫部落:吃人肉,凶暴,具有攻击性。女性害怕怀孕,不喜欢带孩子。昌布里部落:女性

9、专横跋扈,精力充沛,是家庭经济的支柱;男人喜欢艺术,饶舌,富于情感,在家照顾孩子。,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持,家庭双亲的性别刻板印象父母自身带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在最初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发展中产生最直接、最有力的影响。学校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教师的性别观念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大众传播工具,大众传播工具强化和稳定了文化中人们对男女性别的角色定型。,三、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一个普遍现象。一般认为是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女性对男性的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不具有普遍性。从世界上来看,男女不平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女性占总人口的50%,但他们的劳动时间却占全世界劳动时间的2/3,所占财富却不足

10、1%,获得的收入仅占世界总收入的10%。消除性别歧视、追求男女平等,这是全世界的一致要求。女权运动的前提是提高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和降低出生率。,第四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归因不仅仅是一种心理过程,更是人们的一种需要。,一、归因与归因理论的概念,二、归因分类,按对象性:内在归因与外在归因;控制源主要与一个人的自尊有关。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产生自豪,反之,如果把失败归于内部因素则减少自尊。按稳定性:稳定性归因与不稳定性归因;稳定性与未来的期待有关,如果把成败归因于稳定的

11、因素(如任务难度),则会预期同样难度上的成败;而归于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运气、情绪等),在会预期成败将发生变化;按可控性:可控性归因与不可控性归因可控性与体验有关,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可产生满意,归于不可控因素则会产生幸运或是感激。,三、归因理论,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为了适应、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控制周围环境,预见他人行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结果的因果性解释。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都有一系列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与其原因想联系的观念或理论。,朴素心理学家的理论,相应推断理论(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琼斯、戴维

12、斯提出相应推断: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是外显行为的原因。对他人倾向性的归因,使我们能够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行为结果的严重性社会赞许性非共同性效应选择自由性,测试你花钱的态度,生猛海鲜上桌啦!摆在面前的是一条大石斑,鲜美甘醇,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赶快拿起筷子,下手为强。可是,该从哪个地方下手呢?A.鱼头 B.鱼腹(中间)C.鱼尾 D.没有特定地方,1.选A 只要是让你看中意的东西,若是不得手便势不罢休的乐天派人物。平时虽有节省的习惯,却仍会有大量采买的可能,不过,这种情形发生的频率并不高,因为,能让你看中意的东西,并不是很多。2.选B 你是百货公司花车大

13、减价中,最受欢迎的盲目购物者,尤其对吃的、穿的更是一点也不吝啬,只要喜欢就掏钱买,所以,常成负债累累的可怜虫。3.选C 你是标准的铁公鸡,即使买碗泡面都还要考虑到底是买碗装(较贵,但不需洗碗),还是纸包装(较便宜,但是需要用洗洁剂洗涤)。4.选D 你是那种时常忙到三更半夜,却仍做不出什么事情的人。因为做事漫无目标,花钱的态度也很无所谓,所以,常把钱交给别人处理,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解释的形式:归因于行为者、目标(人或物)、环境。为做到这一点,主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该行为与他人的行为是否一致;连贯性信息:该行为与行为者在其它场合的行为表现是否一致;区别性信息:行为者的行

14、为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是否相同。例:玛丽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很厉害。要求被试在三种不同情况下对玛丽小姐发笑的行为进行归因。,凯利的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成功、失败的原因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另一个是经常发生还是偶尔发生。认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原因。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不一致,而且与别人的成败也有所不同时,一般归因为不稳定的内在因素。当一个人的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一致,而且与他人的成败也一致,一般归因为任务难度。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和自己以往的成败相一致,但与他人的成败不同时,一般归因为能力。,异常

15、条件聚焦模型,希尔顿、斯拉格斯基提出,是指人们进行归因时主要借助逆向标准和对照标准来推断。逆向标准:当人们寻找结果的原因的时候,会反过来询问如果没有这种原因,那么这种结果是否会发生?对照标准:人们把目标事件(正在寻找原因的行为)与没有发生该事件的背景事件进行对照,以直接确定目标事件的原因。归因过程有两个步骤:通过逆向标准确定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通过对照标准确定所有的必要条件中属于异常的条件,第五节 归因偏差,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境的作用。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国家的人倾向于用个体因素来解释事件,而亚洲国家的人多使用情境归因。(?),一、基本归因偏差,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产生归因偏差的原因行动者和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三、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