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ppt(1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一、城市规划原理1.4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1.4.1 熟悉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4.2 熟悉区域或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3.3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3.3.1 熟悉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3.3.2 熟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5.3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5.3.1 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5.3.2 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方法二、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四、城市规划实务1.2.1 熟悉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分析和综合评析,第十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
2、分析评价,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五节 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第四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域镇体系的概述,二、城镇体系规划,一、域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研究进展,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1、区域必须是相对完整的整体;2、以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3、各城镇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4、各城镇的职能分工和等级规模是不同的。,(一)城镇体系的概念,l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城镇体系只能是区域的城镇
3、体系,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含义:,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含义:,3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即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差别和特色则是依据各城镇在区域发展条件制约下,通过客观的和人为的作用形成的区域分工产物。,含义:,4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通过不同区位、等级、规模、职能,城镇之间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各种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仅仅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分布着大小不等而缺乏相互联系的城镇,这只是一种商品经济不发达时期城镇群体的空间形态,
4、而不是有机整体。,含义:,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二)域镇体系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2等级层次性。3动态性。4、关联性。5、开放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道路)和联系流(人口流、资金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特点之一:整体性,城镇体系的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大小可以分为许多等级,这就要求在制定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考虑上下级体制之间的联系。,特点之二:等级性或层次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这
5、要求城镇体系规划也不断的修正、补充。,特点之三:动态性,(三)域镇体系的发育阶段,1、按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2、按照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城镇体系的演化和发展阶段,因侧重点不同有多种划分方式。,3、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一般规律“城市向心增长”(集聚)“城市离心增长”(辐射)为了使城镇体系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必要通过规划对其作出科学合理引导和调控。协调城镇体系发展中集聚力与辐射力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城市与区域的同步发展和区域城乡发展
6、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2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3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可以分为矿区型。农业区类型体系,以及流域型、铁路公路沿线型体系等。,1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跨省域、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5种类型,此外,还有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沿江。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类型等。,(四)城镇体系的类型,1、国外1)起源16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空想理论至四种城市理论:城市自发过程理论;城市有机体理论;城市区域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2)进展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20世纪40-50年代研究其意义;20世纪60年代提出“
7、城镇体系”等;20世纪70年代繁荣;20世纪80年代衰落;20世纪90年代重新焕发生机。,(五)城镇体系研究历程,2、国内建国前设想,梁思成的市镇体系秩序;20世纪50年代卫星城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兴起;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视角的城镇体系,可持续、整体协调的城镇体系等发展。,二、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即依据地域分工原则,依据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分析城镇的历史变革,现状条件的基础
8、上,明确各城镇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分工协作关系,确定其城镇的性质、类型、级别和发展方向,使区域内各城镇形成一个明确分工又有机联系的大、中、小相结合协调发展的有机结构。,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方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的有机增长。,2、目标,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现代区域经济的核心是城市经济我国提出了“要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的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的方针。1
9、983年起,在全国范围推广了市带县和整县改市的行政体制,扩大了城市的管辖范围。各市领导为了指导城乡兼有的市域发展,客观上提出了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2)城镇体系规划是实现资源合理布局的手段,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3)城镇体系规划是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区域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系列,
10、城镇体系规划处在衔接区域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作为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结合国土资源开发和生产力总体布局,提出规划期人口城镇化的水平、途径和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也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分工、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辐射等问题,对城镇发展具有比较宏观的指导意义。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的各城镇,特别是对中心城市制订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导作用。与区域国土规划相比,城市规划工作的有序性、规范性和滚动性特点更为明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工作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为各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区
11、域依据。,4)实践证明:城市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我国以往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以单个城市的合理发展为目标制订的,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常常被忽视,因此,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带来了许多问题。大量的经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就城市论城市的城市规划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3、性质 多重性4、地位 法定一部分,5、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1)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发展的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2)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核心内容是处理好区域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划分城市经济区;3)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4)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5)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
12、会设施: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水资源、给排水、电力供应、邮电、防灾,服务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设施市场7)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8)指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6、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1994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
13、建议;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1998 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通知,制订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包括确定城市化方针和目标,确定城市发展与布局战略。协调和部署影响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包括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要求,统筹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确定需要重点调控的地区。按照规划提出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税收和金融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政策手段,制订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从引导和控制区域开发建设活动的目的出发,依据区域城镇
14、发展战略,综合考虑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规划中应优先发展和鼓励发展的地区,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以及有条件地许可开发的地区,并分别提出开发的标准和控制的措施,作为政府进行开发管理的依据。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省城城镇体系规划应依据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参照相关专业规划,对省城内城镇发展用地的总规模和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提出控制目标;并结合区域开发管制区划,根据各地区的土地资源条件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镇用地控制的指标和相应的引导措施。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包括确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途径和引导措施,
15、提出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明确各级、各类城镇与周围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协调建设的基本要求。,第五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二年八月二
16、十九日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2003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建规20033号),确定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确定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明确控制的标准和措施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城乡规划法中规定,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7、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城乡规划法 规定,要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也是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的:一是完善和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客观要求;二是完善市带县、镇管村行政体制的要求;三是切实保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使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是:(1)摸清区域的基本情况;分析市、县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发展目标;(2)区域城镇化水平和途径的预测;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区域内重点城镇或
18、中心城镇的发展条件分析及与周围城镇的关联,提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生产力布局的建议等;(3)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如交通、水资源、能源及社会服务设施等的发展目标与布局;(4)提出实施规划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措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1)组织方法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政策、科学研究与政府行为相结合,同时广泛联系社会公众。2)技术方法系统方法、线性非线性规划方法、多发案比较方法和优化方法等。,7、城镇体系规划的方法,一般分为六个阶段,8、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1)规划工作准备阶段,2)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
19、座谈阶段,3)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4)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5)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6)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1)规划工作准备阶段,主要是组织规划工作的队伍,包括:组建规划领导小组,筹集规划资金 委托专业机构(大学、规划院)组织动员查阅规划区域的背景资料,选择与规划区域相适应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准备调查提纲和表格;准备区域的工作底图(1:50000或1:100000),供实地调查和方案构思用。,2)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实地调查:城市、旅游点、主要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代表性企业,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关键性问题座谈访问:与当地政府主
20、要领导人(市长、书记,县长、书记)座谈,听取他们对本地区的发展设想,以及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各政府部门收集资料:到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如国土、环保、规划、计划、统计等以及电力、电讯等企业,收集各部门的发展规划、设想以及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获得第一手材料,集思广益。,历史基础分析;发展现状分析;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并进行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预测: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区域发展方向预测及资源需求预测等。,3)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调查内容的分析要做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在发展战略、目标和城镇化水平预测等大的方向性问题上要注重宏观分析,与高层次的乃至全国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预
21、测指标相衔接。中观分析: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工作领域,既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部门分析,也需要进行综合归纳的特点分析。微观分析:主要是根据一些有代表性城镇的典型调查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中观的和宏观的分析内容。,首先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预测研究,充分利用当地的计划部门、经济研究机构等已有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期和远景规划,各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形成观点,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指导思想。,4)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确定城镇的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并进一步构想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经济区、城镇体系的支撑系统和城镇发展时序等。在
22、规划预测、方案构思、观点形成过程中要与主管部门及主管的政府领导交流协商,以取得基本的共识。,多方案汇报:向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规划方案一般有两次。第一次汇报是附有几张主要图件的多种方案汇报(23个方案),目的主要是选择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并听取反馈意见;方案优化:第二次汇报则是一个方案的系列图件(草图)和规划综合报告的征求意见稿。,5)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评审稿:通过多方交流与当地党政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达到比较一致的认识后,就可以编写规划成果的评审稿。城镇体系规划要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第十五条的要求,必须图件、文本、表格资料齐全
23、。,6)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评审后,可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文字与图件定稿,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的城镇体系规划一般与总体规划的其他成果一起汇报、评审。,9、规划成果,1)文件文本:规划目标、原则、内容等的规定和指示性要求附件:对文本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 告、基础资料汇编等。2)图纸综合评价图城镇体系规划图基础设施配置图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等,比例尺:全国 1:2500000省域 1:10000001:500000市(县)域 1:5000001:100000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 1:500001:10000,10、审批,第十二条国务
24、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第十三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第四十六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依照本法第十三
25、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五、生态环境条件,六、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一)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如果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明显小于或大于所辖区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因而也不能规划完整的城镇体系,在规划工作中必须说明其不完整性。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提出跨行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二)区位与地理位
26、置,作为城镇发展区域条件之一的区位条件,包括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和各城镇的区位。既有与周围山川,水域等的空间关系,更重要的是与周边区域位置对城市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三)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1自然要素。2运输要素。3吸引辐射影响因素。4边缘区位效应。,1以区域地形图和行政区图为底图,同时表示区域内部及周边地区的资源、城镇、交通线路和港站。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状况等基础资料;,2通过客流,货流、金融流,信息流以及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等的调查,摸清区域内城镇之间以及与相邻区域和中心城市之间的现状经济联系,分析这些联系对城镇体系发展带来的影响;,3调查掌握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规划期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主要
27、城市发展规划情况,分析其对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4一般地级市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农示这个市域在全省及周边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市域在全国的位置示意图;县(县级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表示这个县域在所在地区及相邻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县域在全省及至更大范围的位置示意图(图12-2)。,(四)区位分析与区位图编绘,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析,(一)土地资源,(二)水资源,(三)矿产和森林资源,(四)旅游资源,(五)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图的编绘,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分析,(一)域镇体系的历史基础分析,1划分城镇体系的发展的历史基础和历史过程分析;,2主要城镇职能
28、演变及其原因分析、发展战略的历史依据等;,3在历史演变的分析中,要重视历史遗件,保留和挖掘城镇特色。,(二)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分析,1城镇体系的现状概况,包括:概述城镇的数量(一般包括乡镇政府驻地集)和分布;城镇常住人口(包括城镇建成区范围的在册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外来常往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及其差异;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外的地位作用,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等;,2城镇体系结构的特色,主要分析城镇现状的职能、等级规模、空间三大结构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情况;,3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城镇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发
29、展的适应情况、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城镇的生态环境。城镇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找出问题及其原因。,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一)人口和劳动力特点、变动等,分析区域和主要城镇人口数量近10年来的变动,人口年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情况,人口密度、人口的城乡分布,人口的素质(学历年限);劳动力数量及占总人口的比重,近10年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主要是农村劳动力)。,(二)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合理性和适应性、高度性,农业方面要分析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商品率,主要农产品的基地数量、分布、类型等;工业方面要分析主要工业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产业主要了解商贸。
30、,(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合理性和适应性,主要是区域的铁路、公路干线及水运航线和快速交通的基本情况;区域供电和电信设施情况;区域与各城镇的自来水普及率;气化率等。,(四)教育和科技情况提高性,主要是在区域内分布的大专以上高等学校的数量、学生数,还要调查了解中小学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等;了解专业科研单位的数量,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数,万人拥有的大专以上人员数,高级职称比重等。,需要调查分析的指标有:森林覆盖率及森林分布,气象灾害的类型、频度及危害程度,水资源丰度及水旱灾害情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肥力退化等情况。对一些乡镇企业数量多、分布散的地区也要分析评价区域的三废污染情况。,(二)城镇环
31、境的污染情况,主要调查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情况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失情况,污染源、污染物类型、污染范围、污染的程度、污染的历史、污染造成的危害、经济损失和后果等是主要调查指标,还可调查城镇的绿化率、公共绿地情况、噪声污染、酸雨、垃圾处理等。,(一)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五、生态环境条件分析,六、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具体方法、步骤如下:,(一)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二)选择综合评价模型,(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四)计算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五)按照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后分级编绘评价图,表12-1 城镇发展条件综合指标体系A1 城镇建成区规模 20 B1 常住总人口8 B2 户籍非农业人口(总量
32、,比重)6 B3 其他常住人口(总量,比重)3 B4 建成区面积(总量,人均)3A2 经济发展水平18(或社会总产值)B5 国民生产总值(总量,人均)7 B6 工业总产值(总量,人均)7 B7 财政收入(总量,人均)4A3 商贸发展水平9 B8 社会商品零售额(总量,人均)5 B9 集贸市场成交额(总量,人均)4A4 生活水平6(或农民人均纯收入)B10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 B1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总量,人均)2A5 建成区基础设施水平9 B12 建筑总面积(总量,人均)3 B13 道路铺装面积(总量,人均)2 B14 自来水普及率2 B15 电话普及率2A6 区域交通条件12A7 地理
33、区位6A8 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水平6A9 水土资源条件7A1O 矿产旅游资源条件7,测评方法1、将每个入选指标数据标准化后指数化。指数化处理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进行数学计算,其结果介于之间。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其中:Zij为指标的标准分数,Xij为某镇i某指标j的指标值,Xmax为全部镇中某指标j的最大值,Xmin为全部镇中某指标j的最小值。,2、指标权数确定 3、综合发展指数的计算。经过前述的数据处理和指标权数的确定,即可计算各建制镇的综合发展指数,公式为:其中:Ui为i城镇的综合发展指数 Zij为i城镇第j个指标经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 Wj为第j个指标权数。,例:江苏省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34、1998年以前,全省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发展速度各异,小城镇数量增长快于大中城市,城镇人口约一半集中在小城镇,城镇平均规模下降明显。城镇数量与密度在全国居于前列,建制镇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96.6个,是全国平均密度的5倍,城镇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上述特征带来的问题十分显著:一是城镇和产业布局过于分散,不利于集约发展。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尤为紧缺的江苏,城镇和产业的分散布局,已经给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无法实现、小城镇功能不健全、环境污染严重、区域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二是城镇发展和区域基础设施的布局缺乏综合协调。很长时期内,全省的城市化缺少区
35、域宏观调控,城镇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城镇之间、城镇与基础设施之间、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基础设施之间缺少综合协调,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存在。沿江发达地区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较为严重,降低了区域发展的整体效益。为促进全省城市化健康有序地发展,解决城镇和区域发展中由于缺少宏观引导和调控所产生的问题,尤其是解决空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问题,提高全省城市化质量,在我省开展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显得十分必要。,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一、城镇发展战略,二、城镇化水平预测,从体制、政策、宏观经济、资源环境、国际背景等全方位、多角度揭示城市化机制,提出其指导原则、目标、要求等。(一)指导原则加快城市化进程
36、;城市发展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多元化投资体制与动力机制建立;慎重处理农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建设国际性城市,融入全球城市体系。,一、城镇发展战略,(二)指导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1城镇发展战略方针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首先,要与本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和高层次的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其次,战略目标不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类同,也不同于单个城市(镇)的目标,应当从城镇体系的整体考虑,所以指标不宜过多;第三,战略目标应当是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柏结合。,2城镇发展战略目标,十二五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
37、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3城镇发展战略阶段,一般以近、中、远规划期作为战略阶段划分,提出每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省域,也需提出不同的战略方针和目标以及战略重点。,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方针是: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
38、高城镇发展质量。城市化和城镇发展道路是:坚持政府导向、市场推进、加快发展。战略重点:要优化城镇结构,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质量;内涵与外延发展相结合,加快城市化和实现城市现代化相结合;以大、中城市特别是以特大城市作为战略重点,调整和完善城镇网络结构,带动和促进全省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城镇发展战略态势是:沿江城镇在进一步完善自身功能的基础上,加快加强向北辐射;沿陇海线城镇加快自身集聚,并适时向南推进;呼应海洋开发,加强和完善沿海城镇布局;南北互联,共同促进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发展,全省城镇发展的地区差距逐步减小,整体质量明显提高。城镇体系发展目标: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
39、社会、城建、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在沿海省份中处于先进或领先地位。,主要指标是:全省城市化以比全国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均速度稍快的进程推进。至2010年,城镇人口约达到383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0以上,其中沿江地区达到55%以上,有条件的地区达到60%以上;淮海地区达到42%以上。同步推进撤乡设镇和乡镇撤并,城镇总数调整为820个左右。全省形成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6个,中等城市约35个,小城市(镇)约770个。至2020年,城镇人口约达到48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0%左右,所有乡镇在经过合理撤并后,全部成为建制镇以上城镇。,逐步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切合江苏省情,以特大城市和
40、大城市为核心、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城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显著进步。至2010年,城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工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5%,每百人拥有电话150台,恩格尔系数小于40%,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社会保障覆盖率接近100%。城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至2010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4平方米(建制镇达到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建制镇达到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建制镇达到6平方米),用气普及率达到98%(建制镇达到95%),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41、达到20平方米(建制镇达到26平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30升左右(建制镇达到160升左右),污水处理率达到80%(建制镇达到3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建制镇达到70%),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率达到100%。,2020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8平方米(建制镇达到2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建制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建制镇达到8平方米),用气普及率达到99%(建制镇达到98%),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5平方米(建制镇达到30平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达到250升(建制镇达到200升左右),污水处理率达到85(建制镇达到5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
42、理率达到99(建制镇达到80%),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率达到100%。,二、城镇化水平预测,(一)城镇化的内涵城市化的过程包括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和质量过程,体现在人口、产业、用地结构、文化生活等方面:(1)人口相对集中于某些特定的地域范围内;(2)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非农业为主;(3)空间结构从分散转向相对集中,城市关系圈形成;(4)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5)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不断完善。要通过经济、制度、农业及农村发展、科技与人才、资源与环境、城镇发展等手段来支持城镇化的发展。,(二)城镇化水平的定义及预测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水平=城镇(区域)非农
43、业人口或城镇总人口/区域总人口*100%1、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预测规划期的区域城镇化水平,首先要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预测区域总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按照计划生育的要求;机械增长参照近10年人口的迁入迁出情况可采用趋势外推法。2、城镇非农业人口:指从事农业以外的维持生活的人口及由他们抚养的人口3、区域非农业人口:城镇非农业人口,乡村的商品粮人口、乡村从事非农业职业的人口。4、城镇总人口:城镇居住或工作的人口,包括在籍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农村的城镇人口、暂住人口等。,(四)区域域镇化水平预测,2.预测:1)以时间序列趋势预测,即根据近些年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外推至规划近远期。C为
44、年均人口净增值数,1预测总人口并计算,2)自下而上预测法,一种方法是将各城镇总体规划中的人口预测进行汇总平衡,另一种方法是对主要城市分别进行预测,再对其它城镇分类进行预测,然后进行汇总平衡,得到城镇总人口。,3)剩余劳动力转化法,在依据城镇和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估计规划期的剩余劳动力资源,预测城镇可能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考虑一定的带眷率,并根据历年区外迁入人口状况等因素,预测区域城镇人口数。,Pt=Pu(1r1)tLmeCt式中:Pt规划期末城镇人口数;Pu为基期城镇人口数;r1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L农村剩余劳动力;m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城率;e 带眷系数;C年均区
45、外迁入人口数;规划年限。,LFR(1r2)t _ S/A*B式中,F为劳动力占农业人口比重;R为基期农业人口数;r2为农村人口人自然增长率;S为规划期末耕地数;A为规划期末每个种植业劳动力平均负担的耕地数;B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多种经营比例。,4)综合平衡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公式为式 Yn为预测年的人口规模,Y0为基年的人口规模,K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Z为人口的机械增长(迁移增长)率,n为间隔年数。,第四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一、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二、域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三、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四、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网络系统结构,五、域市经济区划分,一、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
46、 基本职能齐全,主导职能有特色,(一)域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层面,第一层面 是从区域城镇体系总体职能这一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规划区域在大区域和全国的地位作用、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两大方面来明确城镇体系总体的现状和规划职能。第二层面 是从较大的规划区域内划分出次一级的分区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分区之间的地域差异,规划相应的城镇体系的基本职能结构。次一级的区域分区等同于区域内的若干城市经济区,分区的资源分布和经济特点以及分区中心城市的职能决定了分区城镇体系基本的职能。第三层面 是具体研究确定每一个城镇的职能类型与组合。划以上述两个层面的分析研究为基础,并以各城镇
47、的现状特点、条件评价、发展前景以及职能分工等方面的分析为依据,分类进行规划。,(二)城镇职能分类,1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凡是县城及县以上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这种类型,具体又可分为全国性的、大区域的(省际),省域、地级市域、县域中心城市。,2某种或某几种职能较突出的专业化城镇。在省域和跨省的城镇体系规划中,往往把一些专业化职能突出的城市,规划为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城市,而作为地域中心的作用则退居次要地位。,(三)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1分析各城镇的现状职能类型组合,分别计算各城镇的三次产业结构(包括产值和就业结构,下同)、工业部门结构、第三产业部门结构。,2对主要城镇,
48、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3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还要分析在高一层次区域以至在全国的地位作用。比较上述2的指标在省域、省际或全国的位序,一些拳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一是要针对职能结构的特点和问题,根据区内外劳动地域分工的原理和区域发展战略,建立起新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二是要完善城镇的职能层次分级。三是进一步确定规划期各城镇的职能类型组合。,本规划所指城市包括设市城市市区和县城,现状为71个,其中:设区市13个: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不设区市28个:江阴、宜兴、新
49、沂、邳州、溧阳、金坛、武进、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启东、如皋、通州、海门、东台、大丰、仪征、高邮、江都、丹阳、扬中、句容、泰兴、姜堰、靖江、兴化;县城30个:江浦、六合、溧水、高淳、丰县、沛县、铜山、睢宁、海安、如东、赣榆、东海、灌云、灌南、涟水、洪泽、盱眙、金湖、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盐都、宝应、丹徒、宿豫、沭阳、泗阳、泗洪。,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职能结构规划,逐步形成和完善全省三级中心城市总体格局。各级中心城市是:一级中心城市 类 南京 类 苏州、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二级中心城市 南通、镇江、扬州、淮安、盐城、泰州、宿迁 在城市功能方面,武进市、铜山县、丹徒县、盐都县、
50、宿豫县市(城)区应是所属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三级中心城市 类 江阴、常熟、宜兴、新沂 类 其他不设区市、县城,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要强化和完善中心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发挥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与信息中心的作用,建设为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金融、信息中心之一,全国科教、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体现古都风貌,成为全国一流的省会城市和代表江苏形象的窗口城市,建设国际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加快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沪宁和宁通城镇聚合轴的建设,以南京为核心培育都市圈,进一步提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南京经济技术协作区的吸引和辐射能力。扩大国际经济、技术、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