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全套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255885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PT 页数:156 大小: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全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土地资源学全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土地资源学全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土地资源学全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土地资源学全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全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全套课件.ppt(1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资源学,第1章 综 论,1.1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属性1.2 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1.3 土地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1.4 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1.1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属性,1.1.1 土地资源的概念,1.土地的概念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土地是“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和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的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的原则是,它们对于人类、对土地目前和未来利用施加重要的影响。”,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在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

2、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土地。,2.我们对土地的认识(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3)土地是一种历史综合体(4)土地与国土不是同一概念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1.1.2 土地资源的属性,1.2 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1.2.1 我国的土地资源研究简史及进展(1)古代时期 夏代:禹贡 周代:周礼 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2)现代 1949年以前,我国的土地科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的调查与制图,而系统的全面的土地科学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1949以后,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和工农生产

3、的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土地科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开展自然区划,土地调查与制图正是自下而上区划的基础。区划研究还要求对各区域进行改造利用评价,这就需要研究区域内的土地类型结构,以便各区确定生产方向。这些实践目的成为土地类型研究的推动力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科学院与有关产业部门先后开展了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西藏、云南等自然资源调查与开发的综合考察研究。在此期间,前苏联地理学家来我国讲授景观学,介绍了苏联景观学派有关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的理论与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后期,地区性研究与全国性研究相结合;由

4、单项评价逐步转入全面和综合的土地评价;从以经验性为主上升到理论和系统的高度,初步形成了土地资源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同时,遥感技术在土地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土地研究从定性为主发展到半定量和定量;遥感技术的应用更为深入广泛;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应用于土地研究;土地科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和趋于系统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LUCC)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LUCC研究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我国在LUCC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2.2 国外的土地资源研究简史及进展20世纪30年代,国外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提出土

5、地的科学概念。20世纪60年代,出版根据调查和制图成果撰写的大批研究专著和报告。这一时期的土地评价以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为代表,其特点表现为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考虑的是广泛的标准化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自然属性的变化,而未涉及经济社会条件和技术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产生了一系列数据和自然要素图,而规划工作者和土地利用人员却急需较为综合的图件和资料,以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于是,土地研究开始从土地清查走向土地评价,从一般目的土地评价过渡到有针对性的专门评价,土地评价研究进一步深化。自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成为研究重点以来

6、,土地资源学很多研究内容也都纳入到LUCC研究中。这一时期以来,研究的内容包括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驱动机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源要素、水文参数、景观格局、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生态安全对策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等,旨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证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1.3 土地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1.3.1 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基础 土地资源的固有特征决定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类型与结构分析为基础,土地资源评价为核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规划为目的,土地资源生态和功能,即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为理论依据 涉及到地理学、土壤学、生态学、农学、经济学、遥感与信息科学等

7、以综合性原理、差异性原理、适宜性原理、限制性原理、多样性原理、稳定性原理、持续性原理、系统熵与非平衡原理为框架的理论体系,1.3.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1)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2)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3)土地资源评价和核算(4)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5)土地资源定位与功能(6)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7)土地资源胁迫与安全,1.3.3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方法(2)景观生态分析方法(3)经济社会分析方法(4)“3S”技术应用方法“3S”技术即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1.3.4 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1)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2)

8、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3)以研究手段的进步促进土地资源学的发展,1.4 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 我国土地面积约为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4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 全国约有46.4%为山地,20%为丘陵,两者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我国东南部土地资源条件较好,耕地和内陆水域在这一地区分布集中,而西北部则相对较差;我国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遏制住,自然生态环

9、境十分脆弱。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水土流失面的治理方面。,第2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2.1 土地类型 2.2 土地资源类型,2.1 土地类型,2.1.1 基本概念 土地类型:来自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所以也称为景观形态单元。它是地表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等)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土地类型,分类: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共性的归纳。,分级: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自然环境结构层次的确定。,2.1.2 土地分级系统 前苏联的分级系统:“地方”、“限区”和

10、“相”三级。澳大利亚(英澳学派)的分级系统: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土地系统是分级系统中的高级土地单位)。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级系统。,2.1.3 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分类的涵义 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就称为土地分类。2.土地分类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实用性原则,3.土地分类的步骤确定分类的对象 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4.土地分类方法顺序法 两列指标网格法 路线考察法 参数法5.土地类型的命

11、名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 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 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2.2 土地资源类型,2.2.1 基本概念土地资源类型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较多,目前主要有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划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划分、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划分等。,2.2.2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 1.概念 所谓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同级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或归并)和土地资源类型分级。其结果,是划分出大小不同、层次有别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和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系统。2.特点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

12、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 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 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3.意义,2.2.3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原则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 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按照一定的科学系统,2.2.4 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级系统,一级分为8类,二级分为46类,并可按实际情况进行三、四级分类 城镇用地调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1993年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

13、规程中制订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1991年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10个大类,46个中类,73个小类。(P42)城乡土地统一分类: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提出了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大土地利用类型。2007年8月提出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该国家标准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三大类”对照表。(P50),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 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

14、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土地类型较多强调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等在概念上是有差别的。当然,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应适当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第3章 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定义,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土地资源制图,定义,以图件的形式反映土地资源调查及研究的成果。,3.1 土地资源调查,3.1.1 土地资源调查的类别 一般目的调查与制图 特殊目的的土地资源调查,从土地本

15、身的综合属性出发,揭示土地的形成、特性、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适应性广,具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实用价值较大,3.1.2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调查,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条件调查,地貌、光热、土壤、水分,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土地所有制、民族习惯与传统、技术水平与变革,3.1.3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路线考察,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地类调绘,补测,样区调绘验证,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仪器和设备的准备,组织专业队伍,转绘,成果整理,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3.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为单位,

16、查清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通过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现阶段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3.2.1我国的土地利用调查情况,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清查 80年代初的土地概查 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土地详查,3.2.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成果,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境界与土地权属界限;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限图;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

17、土地的建议;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 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土地权属界限图;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明书;县、乡(镇)土地边界接合图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3.3 土地资源制图,土地资源制图是以图件形式反映土地资源调查及研究成果的重要工作,也是土地资源调查与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3.3.1土地资源制图的比例尺,比例尺的选择要考虑的因素目的与任务 土地结构的复杂程度 一般说来,调查中所用的底图的比例尺要两倍于最终成图比例尺。土地资源制图比例尺的划分尚无统一标

18、准。详查所采用的地图比例尺大于15万 半详查地图比例尺15万到125万左右 概查地图比例尺小于150万,3.3.2土地资源的系列制图,土地资源系列制图,综合制图,制图综合,编制相同比例尺和各种自然要素图,编制一整套不同比例尺的土地资源图件,3.3.3土地资源综合剖面图的编制,通过编制综合剖面图,可以揭示土地资源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以及不同土地资源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与所采用的比例尺有关。在范围较大、制图比例尺较小的情况下,主要采用室内阅读地形图和解译航空像片或大比例尺卫星影像,并参考其它自然要素图件和资料编绘;在范围较小和制图比例尺较大的情况下,则主要靠野外实地测绘。比例尺

19、愈大,野外工作量愈大。以下主要说明大比例尺土地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土地资源系列图,自然要素图(基础性),土地资源专题图件(派生性),图件编制注意点:,各专题图之间的协调问题 现场综合调查与测绘 从点到面、从大到小,在室内选定剖面线的位置 确定综合剖面图的比例尺 水平比例尺垂直比例尺绘制综合剖面图 剖面图带状图描述记录,应该指出,综合剖面图上的植被、土壤等的类型及其界线,是在室内解译地形图和航空像片,并分析其它自然要素的图件与资料而初步确定的,在野外路线考察后应予补充和修正。尤其是界线,必须在野外沿剖面线依次观察和分析后予以最后确定。,3.3.4计算机辅助编绘土地资源制图,涉及到的计算机制图

20、主要是GIS软件,借助计算机进行制图的常用软件有Arc/INFO、MapInfo、MapGis等。地理信息可视化(Geographic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以地理环境作为依托,将地理信息数据转换为人们容易理解的图形图像方式,从而通过视觉效果,探讨地理信息所反映的规律与知识。编绘程序,数据输入,数据分析与处理,图件的生成与输出,3.4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3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土地资源调查中现代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3S”技术快速获取与处理土地利用信息航空数码遥感新技术在土地调查得到应用应用

21、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库,提高土地管理信息化水平,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信息系统(LIS),故宫航片,第4章 土地资源评价与核算,4.1土地资源评价4.1.1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1.基本概念,土地评价是指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2.土地评价的目的为科学管理经营土地服务 为土地税收服务 为土地交易服务 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规划服务,3.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土地评价目的,分为多目的和单目的评价 根据土地评价成果,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自然评价、经济评价 根据土地评价的时间,分为当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4.土地评价的原则(1)一般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差异

22、性原则 限制性原则,(2)在适宜性评价中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应考虑具体的土地用途进行评价 应对不同的土地用途进行比较 适宜性应以土地能够持续利用而不退化并不会给周围土地带来不良后果为条件 评价过程应结合考虑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5.土地评价的技术方法(1)直接法(2)间接法 归类法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LCC 数值法,6.土地评价的程序,准备阶段,数据和资料的调查与分析,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评价因素的选择,土地评价结果的计算,成果整理阶段,确定评价目的制定工作计划组织专业队伍必要的物质准备工作,气候因素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经济社会因素,7.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 综合化 精确化 定量化,

23、4.1.2主要的土地评价体系,1.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体系,土地评价的对象,土地评价的依据,土地评价的基本方法,土地资源单位,每块图斑中组成土地资源单位的各要素的综合特征和限制因素的强度,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2.美国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1)基本概念与假设 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有两个基本概念:潜力和限制性 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限制性是对潜力施加不利影响的土地特征。,假设的利用潜力顺序:,耕地利用有一定限制的耕地改良牧草地天然牧草地娱乐、野生动物保持、水源涵养或风景观赏,(2)分类结构分类结构分潜力等、潜力亚

24、等和潜力单元。(3)工作方法 以现有的土壤详查为基础,并收集附加资料 直接进行潜力制图单元的野外调查,而不像详细的土壤制图,适于,发达国家,适于,发展中国家,3.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1)分类系统的结构 适宜性分类共四级:土地适宜性纲、级、亚级和单元(2)工作方法和步骤(P106),4.1.3 土地经济评价,1.概述 概括的说,所谓土地经济评价就是应用土地经济学原理,从土地经济属性出发评价土地质量;具体的说,就是把经济学原理应用在处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地单位之间的比较、鉴别,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估,揭示土地利用的

25、经济关系。,2.评价方法(1)评价方法体系与经济指标,方法,德国以课税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方法,美国经济分级中预计收入分级和经营性质分级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经济评价体系,前苏联以等量劳动耗费条件为基础的经济评价方法,指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级差收入等,费用偿还率(纯收入率)、成本效果系数,准确性连续性完整性典型性,评价资料的要求,确定评价单元,明确评价对象,收集投入产出资料,选择适当评价指标,(2)评价程序,3.农用地分等定级(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概念 农用地分等即指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耕作制度,在一定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定的程序进行的

26、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的农用地等别。农用地定级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管理和实际需要,进行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进展 2006年,全国近一半的省份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与县级定级估价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和标准样地永久标志。(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综合分析原则 分层控制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跟踪检验原则,(4)农用地分等定级程序及方法,农用地分等,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农用地分等别

27、划分与校验,农用地定级,确定农用地定级的技术方法,定级指数计算,级别校验与确定,4.城镇土地分等定级(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及意义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对象是城镇土地,是对城镇土地质量进行评价与鉴定。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土地使用价值的优劣,评定出土地等级,它从土地质量及区位的角度为土地资产的度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为确定土地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土地流转、兼并、置换以及土地税、费征收等提供了基础参考。,(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综合分析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地域分异原则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3)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技术程序,土地分等,明确影响因素,初步确定土地等别

28、,验证和调整,根据城镇特点,选取土地区位条件和其他有关的土地自然和经济条件,作为划分土地级的定级因素,按照各定级因素的分布变化规律,计算各因素的指标值和作用分值,编制各因素的指标值与作用分值的对照表,依据定级因素与社会、经济活动及生活的相关程度,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分别计算权重值,划分定级单元,计算单元内各因素分值,各分值加权求和,按总分的分布排列和实际情况,初步划分土地级,按数理统计要求,在不同土地级上测定典型行业的经济收益差异,参考行业的土地级差收益,确定土地级别数,编绘土地级别图,编制土地定级报告,完成定级工作,土地定级,4.1.4土地生态评价,1.概述 为更好地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结

29、构优化和功能提升,有必要对各种土地生态类型的健康状况、适宜性、环境影响、服务功能和价值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这也就是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评价的研究内容 进行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土地生态价值的评价;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评价,查明土地生态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发展趋势,诊断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和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对土地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或可能形成的不利的土地生态效应的可能性;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评价;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与涉及人类经济社会过程的生态系统的生态评价结合起来,关注人类经济社会过程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土地生态环境的退化

30、、破坏程度或潜在危险进行评价;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评价。,2.评价方法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 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4.1.5土地质量评价,1.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作用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类似于国民生产总值或预期寿命等反映经济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2.世界银行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基础研究方法,“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3.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人员认为,数据及信息来源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4.研究进展“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体系 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4.2 土地资源核算,土地资源核算是对土地资源的实物量和价格量进行计量的过程及其结

31、果。4.2.1土地资源价格理论 1.劳动价值观的土地价格理论,土地价格=,2.非劳动价值观的土地价格理论 土地收益论 地收益是确定土地价格的基础,预期的土地收益的资本化也就是土地的售价。土地供求均衡价格理论 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形成均衡价格。,4.2.2土地资源价格量的核算1.土地价格的类型(1)按土地的权属划分为土地所有权价格与土地使用权价格。(2)按土地市场的类型划分为征地价格与出让价格(3)按照投资的先后次序划分现价、开发价和潜在地价(4)按价格的用途划分为市价和公告价格(5)按土地交易方式划分为土地协议价格、土地招标价格和土地拍卖价格,2.城市土地价格核算方法(1)土地价格核算总体

32、思路以农业地价作为城市地价的基础。以商业地价控制城市地价。以土地定级结果划分城市区域地价变化格局。以级差收益测算为主确立地价水平。以历史地价修正值比较城市地价变化规律。确定基准地价。以微观变化修正地价。,(2)城市土地价格核算方法 城市土地理论价格计算。,城市土地价格计算实用方法(收益还原法)。,P=,A为土地的年收益i为还原利率,P=P1+P2=(aR0+R1),Pl为“土地物质”价格 P2为“土地资本”价格a为土地资源的等级系数 i为还原利率(或平均利率),Qd为需求量Qs为供给量Ed为需求弹性系数Es为供给弹性系数,第5章 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5.1 土地资源利用5.1.1土地利用/土地

33、覆被变化(LUCC)1.概述 LUCC不仅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最终体现,也是地球表层系统最明显的景观标志,它的变化不仅对全球辐射平衡和能量流的改变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的改变和生态复杂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LUCC的研究重点 第一方面的重点是为确定一般的原因与覆被状态设计理论框架,对这些状态提出初始表述;同时,以设计实例研究的共同草案为开端,通过实例研究说明不同状态下原因与覆被动态的特征,并在必要时调整状态的理论框架。第二方面的重点是根据第一方面的重点确定的状态制定基本框架,建立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现有土地变化的数据,分析模型所需的

34、属性,通过模型揭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与驱动力的相互关系,预测未来区域和全球变化情况。,3.LUCC的研究内容 原因与覆被状态的类别划分 土地覆被状态的演变过程 土地覆被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4.LUCC的研究进展 国外国内,5.我国LUCC的优先研究领域 北方农牧交错类型南方农林交错类型南方农渔交错类型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青藏高原类型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类型人工建立的西北绿洲类型侵蚀严重的黄土高原类型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类型大中城市类型,5.1.2 土地利用区划,1.土地利用区划的原则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 土地利用与自然本底状况相似性 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条件的一致性 土地利

35、用的生态环境响应的相似性 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的强度和改造难易程度的基本相同 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一致 照顾现有的行政界线,一般以不打破行政界线为宜,2.土地利用区划的目的 寻求一种土地利用的优化结构和合理的生产布局。,上海徐家汇公园,3.土地利用区划的方法(1)聚类分析法(2)空间叠加分析法空间内插空间叠加,数据标准化,空间变异分析,相关主成分分析,确定判别指标的不同权重,类别划分处理,5.1.3土地可持续利用,1.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背景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0年,土地利用研讨会 1991年,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 1992年联合

36、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 1993年,21世纪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国际研讨会,FAO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大纲 中国,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 我们共同的未来 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的破坏,维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即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旨在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 本着社会、经济要求和环境问题相统一的宗旨,把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或服务功能(生产性)、降低土地的生产风险水平(安全性)、保持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持性)、经济

37、上合理可行(可行性)以及社会整体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结合。我国 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口的持续增长及其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并促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土地利用战略和措施。,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1)基本内涵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在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与目标,选取一定的评价指标,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针对一定的土地评价单元,对其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此来衡量该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即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类,(2)评价原则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

38、经济效益评价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判断应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特点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特定土地利用的评价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多学科的行动用系统性观点进行评价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3)评价的指标体系,(4)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 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土地持续利用);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科学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标准化,确定指标阈值和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综合方法,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分析结果和各方面的指标值进行综合,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5)评价的时间尺度与置信长度,5.2土地资源规划,5.2.1概述 土地资源规划(简称土地规划),即土地利用规划

39、,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根据规划的性质和目的,土地利用规划可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三种类型。,5.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按照行政辖区,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对城乡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统一规划。,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 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统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具体:一是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

40、需要。二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需要。三是加强对土地的统一和计划管理的需要。,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1)综合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指导性(5)动态性,3.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1)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3)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规划(4)土地利用规划与农田基本建设规划(5)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1)统筹兼顾原则(2)远近结合原则(3)保护农业基本用地原则(4)因地制宜原则(5)综合效益原则(7)公众参与原则(6)可操作性原则,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促进

41、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合理分配为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土地条件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与引导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科学的土地组织条件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关系,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内容,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阶段,编制规划方案阶段,规划审批阶段,规划公布及实施阶段,7.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及对新一轮规划的启示(1)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1986-2000)特点: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服务型土地利用规划。建立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5级体系。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划方法。,(2)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1996-2010)特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42、以耕地保护为主的规划。建立了指标加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注重了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协调。基层规划划分土地用途管制区,但管制措施有待深入。,(3)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启示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加强耕地保护。加强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5.2.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主要是为解决某项用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如菜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立地开发区规划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协调、指导下进行。,1

4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性质 一般性质: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指导性、动态性特殊性质:针对性局部性选择性具体性,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体系 开发规划保护规划整治规划复垦规划整理规划,5.2.4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属于微观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为解决土地使用(所有)单位内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有较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按其规划对象而言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耕地规划林地规划园地规划牧草地规划水面规划居民点规划此外,还有交通运输地(公路、铁路、水运)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等。,第6章 土地资源定位与功能,土地资源定位是根据土地资源特性,认识土地

44、资源对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并确定土地资源在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6.1.1土地资源定位的发展演变 对土地资源特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土地资源定位的发展演变过程。原始社会初期,土地资源起着提供食物和承载空间的作用,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主要基于其生产性和生活性特征。自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人口对土地资源压力增大,导致出现生态问题。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土地资源的生态性。,6.1.2“三位一体”的土地资源定位 土地资源的生态性定位 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定位 土地资源的生活性定位,6.2土地资源功能,6.2.1概述

45、,6.2.2土地资源生态功能 土地资源生态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及其效用,包括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废物和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等六类。,1.土地资源的生态分类 20世纪70年代,荷兰学者V魅特夫和E迈罗,提出了“自然度”与主要景观类型。德国学者W海博提出主要土地系统或生态系统体系。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RT佛曼和M高德润1986年把地表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管理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和城市景观五种类型。加拿大在1976年成立全国生态土地分类委员会,开展生态土地调查,建立了七级生态土地分类系统,分别为:生态带、生态省、生态区域、生态区

46、、生态段、生态立地、生态元素。美国森林局在1977年拟订了包括陆地和陆地水在内的生态分类单位等级系统。,2.土地资源的生态设计 土地资源的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3.土地资源生态功能评价研究进展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 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评价,6.2.3土地资源生产功能 土地资源的生产功能是指土地作为劳作对象直接获取或以土地为载体进行社会生产而产出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它被进一步细分为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能源矿产生产及商品与服务产品生产等四类。,1.土地资源生产

47、能力 比较相似的认识是,土地资源生产能力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段内,土地生态系统所能生产的有机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也有人以特定的投入下所产出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土地资源生产能力。还有以相同量纲(如能量单位,价格等)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表示土地资源生产能力。,(1)土地生产能力的层次 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农业生产潜力)(2)土地生产能力计算模型 机理型模型统计型模型混合型模型,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

48、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研究方法 AEZ法 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就取决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的计算,6.2.4土地资源生活功能 土地资源的生活功能是指土地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提供的各种空间和保障功能,其中空间功能包括居住空间、生产空间、移动空间、存储空间、公共空间等;保障功能则包括物质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保障,例如:生存保障、土地资本保值增

49、值、科学、教育和娱乐等功能。生活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它的发挥程度与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发挥程度有紧密的联系。,6.2.5土地资源功能的冲突与协调 1.土地资源功能的冲突 生产内部的冲突、生活内部的冲突、生产和生活间的冲突、生产和生态间的冲突、生活和生态间的冲突、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间的冲突。对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产生冲突的原理,可以用“多边体膨胀理论”来解释。2.土地资源功能的协调 功能切入模式空间切入模式,6.2.6土地利用功能统筹的运作机制,第7章 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7.1土地资源开发,土地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即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另一方面是指土

50、地利用深度的开发 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土地开发是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巾的作用的过程。,7.1.1土地资源开发的影响 土地开发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土地开发必然会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土地的开发过程是一个由开发、利用、再开发、再利用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7.1.2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 宜农荒地的开发闲散地开发农业低利用率土地开发沿海滩涂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开发城市土地的再开发,7.1.3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综合开发规划,项目开发规划,对某一区域内具有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和部署。,对某一开发个体(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