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心理学.ppt(1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梁庆席 2013年11月,心理学,总览心理学,心理过程,心理条件,心理能力,心理特征,心理领域,课程结构,第一章 概论,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流派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心理学的概念,一、心理学(psychology)对心理或灵魂的解说与研究(最开始的定义)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20世纪中期)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调控心理现象:心理条件、心理过程、心理能力和心理特性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是不是科学?是哪一类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879)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8
2、90)三、格式塔心理学(1912)四、行为主义心理学(1914)五、精神分析学派(1915)六、人本主义心理学(1943)七、认知心理学(1950)(时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意识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精神分析(第二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现代西方心理学系统发展树,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完形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心理测量学(五)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二),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三)工业
3、与组织心理学(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测验法三、实验法四、调查法(定义、适用条件、操作过程、特点或者局限性),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增长知识、指导工作、品味生活),p20的复习思考题?,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意识的性质注意生物节律、睡眠与梦意识的特殊现象,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哲学上讲的意识心理学讲的意识(重点)“觉知”(awareness)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意识的内容,二、意识的状态自然情况下的状态(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最清晰,最.)(二)自动化的
4、意识状态(一边.一边.)(三)白日梦状态(不知怎么回事,不在状态)(四)睡眠状态(正在争论中)特殊的意识状态(催眠、药物等促使的),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特点: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选择功能: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有用的给以反应,排除无用的干扰。维持功能:保持、持续的紧张状态。(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调节功能:注意转变,实现活动转变,适应环境。,注意
5、的功能,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不等同于意识(动作与内容)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程度与意识状态有关),可控制意识状态:注意集中。自动化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意识的参与较少。白日梦状态:意识变化注意极少,紧张性低。睡眠状态,无意识,注意停止。,三、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人自身的状态、兴趣、过去经验等也起一定作用。【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活动的目的、兴趣、知识经验、组织、人格和意志等。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
6、一起,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类似于不随意注意.,一、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有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人的生物节律包括四种循环: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是睡和醒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二、睡眠阶段与脑电波特点正常清醒状态,脑电波为波,13-20,频率快,振幅小。第一阶段:过渡期,波,8-12,频率慢,振幅大,1-7分钟第二阶段:轻睡期,波,4-7,频率更慢,振幅更大,10-25分钟第三、四阶段:沉睡期,波,
7、2-4,频率极慢,振幅极大,梦游,呓语,尿床多在此时发生。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眼球快速跳动,呼吸和心跳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很难唤醒。REM结束后,再转为轻睡期,一夜4-6次循环。REM出现,就是在做梦。,三、失眠表现与种类睡眠作用:1.恢复机能 2.保护自己失眠表现:入睡困难,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容易惊醒,醒后难入睡。1.情境性失眠:生活环境改变引起暂时性失眠。2.假性失眠:个体差异造成心理上的失眠感。3.失律性失眠:突然生活程序改变形成的暂时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咖啡因导致精神兴奋,对安眠药物的依赖引起。,四、梦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
8、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是个体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之中,个体无法觉察到。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梦是一种无意识活动。,梦具有以下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自我中心,倾向于来自个体的内部冲突。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有一定性别差异。3.睡眠中的内在和外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在特殊环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一个人能否进入催
9、眠状态,取决于受暗示性的高低。1.个体对催眠的态度和对催眠者的信任感;2.个体的身心条件和个性特点。催眠诱导:运用暗示性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程序,引起人们被动放松,反应降低,注意狭窄,幻觉增强。,催眠状态下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幻听,幻视在无刺激下;3.解除抑制,不受任何约束;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理论: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斯潘诺斯:在催眠诱导下,被试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希尔加德:两个层面同时进行,一层接受暗示后,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二层被掩蔽的,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
10、,性质较真实,又称隐蔽观察者。,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心理促动药物:使用后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使个体,感觉,情绪,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心理促动药物的种类:1.镇静剂:鸦片,海洛因,吗啡。2.兴奋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安非他明。3.迷幻剂:LSD,墨斯卡灵。,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感觉概述视觉听觉知觉感觉的整合社会知觉,感觉概述,一、感觉的一般概念概念:部分属性种类二、感觉的生理机制(产生感觉的过程)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能区分相关概念)(一)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质的定义/衡量)(二)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量的定义/衡量),四、感觉的类别,远距,近距,视 觉,视觉视觉器官接
11、受光波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一、视觉的一般概念,适宜刺激-可见光(380-760nm),二、视觉的基本现象,1、视觉适应暗适应: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先快后慢逐渐提高的过程。(3040分钟)过程:从明处暗处,最初看不清逐渐恢复暗视觉明适应: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快速下降的过程。(5分钟)过程:从暗处明处,最初看不清(耀眼的光感)片刻后恢复明视觉,2、色觉(1)什么是颜色?颜色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广义包括彩色和非彩色,狭义仅指彩色。颜色的三个特征:色调、明度、饱和度,色觉缺陷和色盲,男性:6色弱,2色盲女性:0.4%,0.03%色盲不自知:经验补偿,正常人眼中的色觉和色盲患者眼
12、中的色觉,三、视觉的生理机制,(一)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二)色觉理论(时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1、三原色说(红色、绿色、蓝色)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2、拮抗理论(四色说)红绿黄蓝加上黑白: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位是成对组织的。每一对的两个要素如红与绿、黄与蓝、黑与白,其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三色说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是不同颜色的感受器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性不同。红色感受器长波;绿色感
13、受器中波;蓝色感受器短波不足:它不能解释红绿色盲。,对立过程理论四色论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听觉,一、听觉刺激(202000赫兹)二、基本的听觉现象(一)声音的属性(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三、听觉的机制(一)听觉与耳(二)听觉的理论 1、位置学说 2、频率匹配学说,知觉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是对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刺激物的整体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依赖于感官,是对感觉的深入。要形成知觉,还必须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根据
14、不同的标准对知觉进行分类。根据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除对人的知觉外,其他各种知觉都可称为物体知觉。,知觉的种类,(一)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二、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当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息时,并非对环境中所接触到的一切刺激特征都悉数接收,而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这部分事物知觉得格外清晰,而对其他事物则感知模糊。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
15、选择性。,(二)知觉的选择性,少女还是老妇?,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知觉的这一特性被称为知觉的理解性。,(三)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1大小恒常性,(四)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3明度恒常性,尽管光照条件下物体的亮度改变了,但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4颜色恒常性,尽管光照改变了物体的颜色,我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
16、制(一)深度知觉 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1)大小(2)视野中的高度(3)遮挡(4)线性透视(5)纹理变化(6)光照与阴影 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二)运动知觉(三)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 2、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注意:社会知觉的独特性二、社会认知的过程(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社会刻板效应,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记忆概述记忆系统
17、遗忘学习,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个体经验(事物、问题、情感、活动)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 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把外界刺激信息转化成记忆代码)保持(记忆策略、意志、遗忘)提取(回忆再认),(一)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内容与过程)(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三、记忆的类型,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二、短时记忆(复述)(一)编码的形式(二)储存的容量(三)储存的持久性三、长时记忆(一)编码形式 1、语义代码 2、视觉代码(二)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环境,
18、信息丧失,信息丧失,复述,(记忆的三存储模型),遗忘,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线,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消退和干扰)(一)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二)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三)情绪的作用三、有意遗忘的作用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一)地点发(二)韵律法(三)记笔记,学习,一、学习的定义行为主义:学习是一个行为改变的过程,是建立某种刺激与反应之间连结的过程。认知学派:学习是个体头脑内部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个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信息(刺激),长时记忆(B),行为(反应),短时
19、记忆 工作记忆(C),(A),(D),(E),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A:注意 B:原有意识 C:新知识的内部联系D: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E: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三、学习的分类(一)依学习方式划分 1、接受学习 2、发现学习 3、意义学习 4、机械学习,(二)依学习内容划分 1、知识学习 2、技能学习 3、社会规范学习四、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一)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 2、复习的次数 3、复习的方法(二)组织策略,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及其基本特征概念的形成过程推理和问题解决想像和创造性培养,思维及其基本特征,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一)思维的概念(内容、过程和结果)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
20、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思维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脑用来自感觉、情绪和记忆的信息创造和操控像概念、意象、图式和脚本这样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的结果:推理、想像、判断、决策、问题解决、专家技能、创造力。,(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一)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种类,概念的形成过程,一、概念(concepts)的心理学定义概念在心理学 上指的是反应客户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活动单元,以符号或词的形式来表现。(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21、。)概念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观念。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外延(概念范围),概念的种类:所包含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概念的种类:掌握概念的途径,概念的种类: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极其关系,概念的种类:概念形成的自然性,(二)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研究,推理和问题解决,一、推理(一)推理的一般概念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概念形成的过程演绎推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二)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A+B C(三)线性推理线
22、性推理也叫做线性三段论,是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项之间的可传递性之间的关系。“A B”+“B C”=“A C”(四)条件推理(如果,那么),二、问题解决的定义概念: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 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思维任务 问题空间:已知与未知的差距 认知操作:消除问题空间,三、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像和创造性培养,一、想像和创造思维(一)什么是想像(imagination)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高级认知过程。想像的特性:新颖性和
23、形象性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创造离不开想像,想像正是创造性活动中的精神部分。,(二)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在常规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发明、想像、设计、假设出新的概念、想法与念头或实物的心理活动。特征:敏感性:容易接受和发现新现象;流畅性:思维敏捷、反应快;灵活性: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独创性:首创;再定义性:善于发现特定事物多种使用方法;洞察性:通过现象看本质。二、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一)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
24、素 2、人格因素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二)创造性思维训练1、创立目标与意向2、训练基本的技巧3、鼓励个体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5、建立动机,特备是内部动机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二)创造性思维训练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巧12、运用例子,第六章 智力,智力概述智力的理论智力的测量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智力概述,一、智力的性质(一)智力的概念理性思维、有目标行动和有效应对环境的综合能力。(二)智力与能力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能力,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认
25、知学习方面。(三)能力的不同类型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智商与智力差异(一)智商(二)智力的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智力结构上的差异智力发展形态差异2、智力的团体差异性别年龄职业种族,三、智力发展的特征(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增长阶段:从出生到15岁,快速增长;18到25岁达到高峰稳定阶段:成年到持续到60岁左右衰退阶段:60岁以后智力由许多不同成分组成,智力的各种成分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达到顶峰的年龄以及增长与衰退的过程也各不相同。(二)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
26、变性,智力的理论:因素论,(一)智力二因素说时间:1927年人物:斯皮尔曼(英国)观点: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项任务所必备的能力。评价:对我们理解能力的结构有重要的启示;把二因素对立起来,不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可取。,(二)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时间:1963年人物:卡特尔观点: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
27、问题解决测验来度量。流体智力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主要受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由教育和经验决定。评价:使我们更深一步了解了智力的多维性结构。,(二)智力多因素论时间:1938年人物:瑟斯顿(美国)观点:评价,智力的理论:多元论,时间:1983年人物:加德纳(美国)观点: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评价:加深了,时间:1967年 人物:吉尔福特(美国)观点:智力活动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一个三维结构模
28、型。评价:,智力的理论:结构论,智力的理论:认知理论,(一)智力三元理论时间:1985年人物:斯腾伯格(美国)观点: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 了智力的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和智力情景亚理论。评价:,(二)PASS模型时间:1988年人物:达斯(加拿大)观点: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PlaningArousalSimultaneousSuccessive,PASS)。PASS包含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
29、影响。评价:,智力的测量,一、智力测验概述(一)智力测验的产生(二)智力测验的种类 1、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2、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3、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三)心理测验的性质1、心理测验的对象的心理特质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二、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一)信度 1、再测信度 2、评分者信度 3、内部一致性信度(二)效度 1、内容效度 2、构想效度 3、预测效度(三)测验的标准化,三、经典智力测验(一)斯坦福比内测验(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三)团体智力测验四、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一、
30、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一)家庭谱系研究(二)双生子研究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动机与行为社会性动机动机理论情绪情感及其种类情绪情感的动能,动机与行为,一、动机的定义(一)动机的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二、动机的产生需要+诱因=动机,三、动机的种类(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1、外在动机 2、内在动机(三)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1、主导动机 2
31、、从属动机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社会性动机,一、交往动机(一)交往动机及其获得(二)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 1、合作 2、情谊 3、归属二、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的结构(二)成就动机的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 3、正确的归因方式三、工作动机,动机理论,一、本能理论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三、认知与期待理论,自我 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情绪情感及其种类,一、情绪情感的定义(一)主观体验(二)生理唤醒(三)外部行为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三、情绪情感
32、的种类(一)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二)情绪状态 1、心境 2、激情 3、应激(三)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四、情绪情感的表达(一)表情(二)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语调表情,情绪情感的功能,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一)情绪具有激励作用(二)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一)促进功能(二)瓦解功能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第八章 人格,人格性质人格差异人格理论人格成因人格测量,人格性质,一、人格的界定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3、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的结构,人格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做认知风格。(一)冲动型与沉思型(反应的速度,精确性)沉思型:阅读、记忆、推理和创造力比较强。冲动型:阅读困难,常伴有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不太好。(二)系列型与同时型系列型:一步一步的分析问题(言语操作、记忆)同时型:同时考虑多种角色(数学操作、空间问题)(三)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人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二、气质差异(脾气秉性)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
34、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林黛玉,林 冲,燕 青,李 逵,三、性格差异(与社会相关最密切)性格结构: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一)性格的态度特征(为人处世)(二)性格的意志特征(自制自律)(三)性格的情绪特征(主观体验)(四)性格的理智特征(认知活动),人格理论,一、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共性:大多数人或者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特性: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根源特质;因素分析法;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三)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
35、谨慎性,二、人格类型说(起源于20世纪3、40年代,德国)(一)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好冒险、爱刺激;积极和消极(T+型和T-型)体格T+和智力T+(二)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内向与外向是以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为指标的心理类型任何人都会具有内向和外向这两种心理机制(三)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衡阳:外露、乐观、机智、随和阴:沉静、稳健、嫉妒、节制,人格成因(人格是怎样形成的),人格测量,一、测验法(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是现今国外最流行的人格测验之一16岁以上,小学文化水平重视主观感受,不是客观事实(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三)青年性格问卷(CPI
36、),二、投射法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人格理论为基础(一)罗夏克墨渍测验(二)主题统觉测验(TIT)(三)句子完成法,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人际交往概述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一)本能(二)合群需要(三)自我肯定需要,二、人际交往的理论(人物、时间、观点、评价)(一)人格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1953)基本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行为倾向:主动性、被动性(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思,1958)物质交换精神交换:赞许、荣誉、地位、声望、心理财富,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人际沟通(一)什么是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
37、信息相互作用过程(二)人际沟通的功能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满足需要,1、信息源(发送者)2、信息(思想、情感)3、通道(传送方式)4、目标靶(接受者)5、反馈(反应思想和情感)6、障碍(信息不对称)7、背景(情境),(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基本要素),信息源,目标靶,反馈,障碍,背景,信息,通道,(四)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1)表情(2)眼行为(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身体语言分为: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4)服饰(5)讲话风格(6)人际空间,二、人际吸引的条件(一)相似性与互补性(二)人格品质(三)接近性与熟悉性三、人际关系的测量(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和假设(二
38、)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一、群体的一般特征(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一)群体规范(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作用(二)群体的凝聚力(继续留下来的力量)正性力量:人际吸引、彼此喜欢、动机负性力量:离开付出的代价,没有其他机会(三)群体中的角色(特定行为模式和角色地位)(四)群体的领导,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别人在场,个人行为效率提高 2、社会惰化别人在场,个人行为效率降低(二)去个体化在群体中埋没自己:匿名和自我意识降低,(三)群体的决策行为1、群体极化平均性支配性2、群体思维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39、四)从众与服从1、从众观念或行为向多数人的方向变化2、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合法权利:社会赋予的某些社会角色的权力责任转移:自己的行为后果可由其他人来承担,第十章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与压力心理健康与挫折心理健康与焦虑,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科学的健康观念(身体和心理健康)二、什么是心理健康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广义)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狭义)三条基本原则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40、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三)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心理健康与压力,一、压力及其来源(一)压力的概念应激、环境刺激、身心反应、过程(二)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 1、躯体性压力源:温度、微生物、变质食物、酸碱刺激等 2、心理性压力源:冲突、挫折、期望、预感、工作责任 3、社会性压力源:个人生活中的变化、社会中的重要事件 4、文化性压力源(文化差异、习惯差异、风俗差异)二、压力的身心反应(一)压力下的生理反应: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二)压力下的心理反应:积极反应、消极反应,三、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一
41、)影响压力的因素 1、经验 2、准备状态 3、认知 4、性格 5、环境(二)处理压力的方法 1、不良的应对方法:依赖药物、酗酒抽烟 2、正确的应对方法:,心理健康与挫折,一、挫折的概念(挫折情境、内心体验)二、挫折的产生原因(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三、挫折后的反应(一)攻击行为(二)冷漠(三)幻想(四)心理防御机制:,否认: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幻想:想象成就得到自我满足压抑: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潜藏到无意识中投射:把自己的不好转嫁到他人身上反向:通过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自己不能接受的行为转移:把不满足的情绪发泄到危险较小的对象身上退行: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符的幼稚行为文饰: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
42、的挫折补偿: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的不满足升华: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欲望表现为建设性行为,四、挫折的应对措施(一)正确认识挫折(二)改变不合理观念(三)加强修养(四)优化自身人格品质,心理健康与焦虑,一、焦虑的概念二、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一)广泛性焦虑障碍持续感到障碍,无法指出具体害怕什么快速的心率、呼吸短促、大量出汗、没有胃口运动紧张、不能放松、面部肌肉紧张(二)恐慌障碍(要发疯了)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三)恐惧症(对具体物体的害怕)1、广场恐惧症 2、社会恐惧症 3、特殊恐惧症(四)强迫症(重复一些思想和行动)(五)创伤后应激症(对创伤事件
43、重复体验),三、焦虑的应对策略(一)认清焦虑状况(二)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 1、不回避 2、正面迎战 3、做记录(三)学会放松自己(四)运用想像减轻焦虑(五)进行理性思考(六)接受专业治疗,第十一章 毕生发展,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儿童期的身心发展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传统心理学观点:心理的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二是指民族心理的发展;其三是指个体的发展。毕生发展的观点:(1)人的发展伴随人的一生;(2)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4)心理
44、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划分依据)考虑两个问题,注意两个概念问题一: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个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问题二:既应该看到重点,又应该看到全面关键年龄或关键期、最近发展区,三、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四、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二)纵向研究法在不同时间研究同一年龄组:青少年(三)群体序列研究法横断+纵向,儿童期的身心发展,一、胎儿和新生儿的发展(受孕出生后1岁)(一)胎儿的身体发展(受孕出生)胚芽期(02周):快速细胞分裂
45、阶段胚胎期(28周):个体的身体系统和器官(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胎儿期(8周出生):最初的反射,皮肤表面,外形特征早产儿:2837周的新生儿(二)新生儿心理的发生(出生1岁)形成速度很慢形成以后,不很稳定不易分化,二、婴幼儿的身心发展(13岁)(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身高、体重、头围、牙齿、骨骼内在的大脑发展(二)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动作的发展与个体的空间认知、概念形成、社会交往、去自我中心化等密切相关。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动作发展的原则: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由简单到复杂、由无意识到意识,三、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一)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触觉、听觉、视觉触觉发
46、展的最早:512周岁4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区别红、绿、蓝等颜色,并显示出对蓝、红的偏好。(二)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思维不成熟,自我中心性和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逐渐掌握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比如,8岁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4、形式运算阶段(11
47、、12岁以后)思维趋于成熟,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四、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一)依恋行为依恋行为不是人类特有的早期的依恋行为具有适应性价值依恋行为时一种社会性需要(二)性别社会化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父母态度、抚养方式)学校教育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科书、教师、同伴),(三)道德判断的发展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p300)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p30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1218岁),一、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发
48、展(一)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的发展 1、身高和体重 2、第二性征(二)性的发育和成熟,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一)青少年时期智力的发展认知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性是他们思维中最重要的特点。(二)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并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重视友谊想与父母分开而独立生活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一、成年初期(1845岁)(一)求职与升学(二)婚恋与生育二、中年期(4565)(一)生理的变化及其适应(二)中年危机(生理变化、家庭、事业)三、老年期(65岁以后)(一)感知觉的进一步退化(二)身体机能和智力方面的变化特点(三)老年期的情绪情感特点(四)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点(五)面对死亡,埃里克森的生命发展阶段和心理社会困境,课程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