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93785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2讲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黄荣怀,2,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现代远程教育,3,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属于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从宏观的角度看,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特性及其规律性,研究内容包括教育中的媒体与技术应用,如视听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行业的电子政务等;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与教的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应用。,4,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技术在教育中应用需要考虑教育中使用的技术本身和使用者运

2、用这些技术时的情境、观念等。本节主要内容:关于媒体技术教育应用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教育行业电子政务的研究成果,5,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一)媒体理论与实践研究,6,7,赋予信息化社会教育新的含义和特征:技术层面: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层面:教学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等引发了数字化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新的旨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8,媒体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媒体的概念和特点概念: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特点:指在信息传递

3、过程中,从信息源到接受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或指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接受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配套使用才能发挥储存与传递信息的功能。,9,教学媒体概念: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从本质上看,教与学活动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事物信息的过程,因此作为储存与传递事物信息的任何媒体,都能作为教学媒体。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新开发出来的媒体,首先都不是用在教学上,而是在军事、通信、娱乐、工业等部门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被引进教学领域。一般的媒体发展成为教学媒体应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媒

4、体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称为教学媒体。媒体能用于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学媒体。硬件的改造软件的编制,10,教学媒体的分类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等;现代教学媒体:即电子传播媒体,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教学媒体系统,如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视听阅览室、微格教学训练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光学投影教学媒体:幻灯机和幻灯片、投影器和投影片、电影机和电影片等电声教学媒体:电唱机、扩音机、收音机、语言实验室以及唱片、录音带等电视教学媒体:电视机

5、、录放像机、影碟机、录像带、视盘、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和微格教学训练系统等计算机教学媒体:计算机、计算机课件、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校园网等,11,媒体的本质教学媒体直接介入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中传输信息的手段。它沟通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性能对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影响甚大。教科书的产生、直观教具的使用、音像材料的涌现,是教学媒体的三次重大发展,从而使教师能用多种媒体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能通过广泛的渠道获得更大范围的学习经验。如何有效地促进信息的有效加工和处理,是众多媒体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12,麦克卢汉媒体理论1964年,加拿大著名大众传播研究者麦克卢汉在媒体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论证人类在进

6、入电子时代的同时,对媒体的性质、特点、作用和分类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例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话筒是嘴巴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电子计算机是大脑的延伸。这种延伸使得人类的沟通、交流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革命性变化,人们也在不同的实践领域探讨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的模式和策略。,13,克拉克的媒体观克拉克认为教学媒体只是一种信息发送的手段,无论是电视、书本,还是面授传递信息的内容,没有什么不同,其教学效果也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只是信息的传递方式。在克拉克看来,传递方式在教学上似乎是无关紧要的,能带来高质量教学的,与其说是使用媒体,不如说是软件的

7、设计。克拉克的媒体观强调媒体是一种工具,强调教学软件的设计。这一观点只是对信息传递本身而言的。无论用哪种媒体传递信息,信息的本质同特性并不会发生变化,它与载体及传播方式无关。他并没有谈到学生能否接受到信息,接受到什么形态的信息。,14,安东尼贝茨的媒体观贝茨是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远程教育研究。他同意克拉克关于教学方式、设计质量的好坏对媒体的差异有极大影响的观点,但也保留了“电视对远程教育有极大的价值”的意见。他认为对于远程教育,媒体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因素。主要观点如下: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和可替换的,即通过某一媒体达到的教育目标通常可以通过另一种媒体来实现,只要有足够的想像力

8、、时间和资源。关键的问题是:在给定的条件下何种媒体最合适?这就需要重视媒体的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每一种媒体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有一套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固有法则。每种媒体的特性都有待于适当地探索。即使电视确实是一种最适合的媒体,但设计粗糙的电视节目照样失败。媒体的质量非常重要。并不存在某种“超级媒体”,所有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且一种媒体的长处往往是另一种媒体的短处。这个事实表明,采用多媒体方案通常是较有希望成功的。然而,最理想的应该是在给定的情形下,只使用有限范围的媒体,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在方便学习者和教师两者之间做到合情合理的均衡。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还是存在某种媒

9、体,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媒体。,15,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1946年写了一本书视听教学法,其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对经验的由来,即经验是怎样得来的这个问题,认为经验有的是由直接方式得来的,有的是由间接方式得来的。各种经验大致可以依据它的抽象程度,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16,“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但这不是说求取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梯,也不是说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划分阶层,只是利于说明各种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教育

10、、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概念可以供推理之用,是最经济的思维工具,它把人们探求知识的智力,大为简单化、经济化。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导致更好地抽象。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17,3.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多种教学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教与学的各个方面,并发展了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模式和方法,在探索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恰当有机结合的策略方面取得了重大

11、成果,如内容-目标-媒体三维模式就是媒体有效地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基本思想。在实践中人们提出了利用教学媒体的教与学的策略,具体包括:辅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利用媒体进行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教学、利用媒体实施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综合学习、创新学习等。那种不看实际需要,不看现实条件,盲目追求高档次,一窝蜂地买高级设备,而不管它是否真正适合于学习的目的,更不管投入产出比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既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不符合世界的发展潮流。当前的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关于媒体的问题应该重新界定,认为应该进行“媒体及其使用的方法方面的研究,因为两者会与认知

12、性过程和社会性过程产生相互影响,而知识正是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得以建构的”,应该更多地研究各种媒体使用的不同教学方法的认知结果,而不是仅仅研究媒体本身。同时还要更多地关注媒体在什么时候最有效、对什么人是最有效等问题。,18,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也可以称之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19,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

13、较流行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这种整合的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具体强调三点:软件方面需求合适的教学平台,提倡教师利用现有平台,而不提倡教师人人做课件;相应的教师培训,加强一般化的基本技能培训,如office基本组件的培训,加强学科教学论及教育技术理论(如教学设计)的培训;在教师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实施课程整合。另一种对课程整合的理解是指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整合,例如让整体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如网页制作、网络知识、编程

14、等兴趣小组)和其他隐性课程组合而成,并协调这些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20,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涵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课程之间的整合,它的目标是多方位的,工作具有多样性,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核心领域。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类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工具;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结构、过程、评价等问题。,21,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三)教育行业的电子政务政务信息化是构建网络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必由之路,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业务的有效性、效率

15、和劳动生产率。目前,教育系统办公信息网络初步建成,在办公自动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而教育电子政务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实践与技术开发课题。电子政务的概念: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网络教育电子政务:是借助信息技术而进行的该领域的质量监管、政策支持与服务方面的政务活动,其业务活动主要围绕政府、网院(包括学习中心)和公众(主要指学生)这三个行为主体展开,即包括网院与学生、政府与网院、政府与学生之间的互动。,22,从电子政务发展趋势而言:技术上经历了主机、微机加局域网、互联网三

16、个阶段处理内容上由数据管理、信息管理,逐步走向知识管理网络教育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等。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支持和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或资源)共享与传递,其难点是电子政务的一体化问题,即教育系统部门之间的一体化以及教育部门与网院、学习中心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决策支持需要系统平台的支持,更依赖于多源数据的采集、建库、维护和更新,以及最终对数据的管理、统计和分析。,23,信息技术条件下教与学的研究,教育技术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技术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研究者与实践者却以为只要应

17、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就能实现教育目标,忽略了现有教育系统本身对技术应用的制约与排斥。传统教育技术所研究的范围大多局限于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与提高,忽略了技术对教育本身的深层次的影响以及教育对技术的反作用,还忽略了技术与学习者已有的心理及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因此,若要使技术真正达到改革教育的目标,教育技术学研究必须扩大视野,从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来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过程。,24,(一)协作学习概念: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相比,有利于促进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者健康

18、情感的形成。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形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以及角色扮演。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平台能有效地支持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但如何让小组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协作学习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25,(二)虚拟学习环境E-learning的发展使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VLE)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它是e-learning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主空间。概念:虚拟学习环境是指整合计算机通讯软件的功能(

19、e-mail,BBS,新闻组,等等)和在线课程材料传输方法(如WWW)的学习管理软件系统,也常称为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在线学习系统、基于Web的教学和学习系统等等。目前它还主要用于各类远程教育和普通高校教学实践之中,如WebCT、LearningSpace、TopClass和Blackboard等,它们不是以简单地在网上重现课堂环境为目的,而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促进其学习的各种新工具,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为有效进行协作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以及实现广泛的资源共享提供有力的教学和技术环境支持。,26,(三)在线学习概念:在

20、线学习是指学习者在Internet的环境下,利用网上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系统获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Internet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方便的在线学习工具和广阔的在线学习空间,使得基于Internet的在线学习成为可能。在线学习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可以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习者在Internet环境下获得学习的机会和途径很多,其中主要包括网上学校、网上图书馆、网上实验室、网上书店、网上资源库等,它们为个别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27,(四)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21、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概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20016号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8,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网上的关于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即网上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研究探索材料;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几

22、何画板等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辅助工具,即工具软件是研究性学习的辅助研究工具;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项目(活动)管理工具。即网络平台是研究性学习的交流管理工具。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三要素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实施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符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潮流。,29,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是通过信息的传播,促使

23、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活动。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自觉不自觉地依据一定的教育观念,以各种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考虑和安排。但是在考虑和安排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受到自身的教学经验、知识水平、传统习惯、工作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这种源于经验的教学设计工作往往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们一直渴望学到一种能够帮助他们对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的具体工作步骤和程序,以便实现科学地安排教学工作的愿望。,30,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并发展了一门新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这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它为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提供了有力

24、的保证。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它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31,1.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具体地说,就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2.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系统。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包括课程设置计划、课程大纲、单元教学计划,以及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各种教学媒体等都可以看成是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整

25、个的教与学的活动都是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3.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是系统科学方法。因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所以需要采用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是运用系统方法论的观点,研究、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放到系统中加以考察的方法。教学设计是将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形成的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方法。,32,4.教学设计的结果教学设计的结果是经过验证的能够实现预期功能的各个层次的教学方案。它可以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也可以是一个教学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计划或教案,还可以是直接用于教

26、学过程并能完成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如印刷教材、声像教材、计算机课件、学习指导手册、测试题和教师用书等。,33,5.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的工作对象是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构成的教学系统,工作内容是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给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安排。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表现在设计活动需要在人类对教学的理性研究基础上。所以教学设计的科学化程度,取决于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揭示程度。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教学技术。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对教学问题的表征和分析都是建立在反映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27、科学规律之上,而且对教学系统的设计安排都将以相应的教学理论为依据。,34,(二)教学设计的应用范围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看,教学设计最早萌芽于军队和工业培训领域,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被引入到学校教育当中,并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教学设计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全民的社会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教育技术国际百科全书的描述,在学校教育中,教学设计常常以现存的课程文献或一个待完成的课程为出发点。在职业环境里,工作岗位是教学设计的参考和出发点,教学设计从具体的工作任务描述和分析开始,使职业岗位培训中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和有的放矢。某

28、些教学设计者企图把教育和职业培训作同样处理,但却难以具体化、任务化基本知识、思维方法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因此,学校教育中教学设计的应用更加复杂,难度也相对更大。,35,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根据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设计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层次。教学设计可归纳为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这个层次主要是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作产品来设计。教学产品的类型、内容和教学功能常常由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学科专家共同确定。有时还吸收媒体专家和媒体技术人员参加,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和测试、评价。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是课堂教学,它是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下,针

29、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其实际工作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选择或编辑现有的教学材料来完成目标,而不是开发新的教学材料。如果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整个课堂层次的教学设计完全可由教师自己承担完成。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个层次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的、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案的建立,试行和评价、修改等,涉及内容广,设计难度较大。一般需要由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甚至是有关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共同完成。,36,(三)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理解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时,一定要遵循系统思想方法,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这个模式。要充分发挥

30、教学系统的整体效应。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将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只是为了便于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教学设计的过程,表明教学设计的主要步骤,并不是说各个要素是彼此孤立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确保学生、目标、策略、评价这四个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教学过程是动态过程,教学系统是开放系统,教学设计是一个灵活的、充满创造性的过程。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教师在按照这个模式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不同的情形,针对实际问题决定设计步骤,确定从

31、何入手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有的时候还可以在仔细分析全部研究计划的基础上,适当地对模式进行简化或对模式中的某些顺序加以调整,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37,教学设计是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教学过程是教育信息传播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理论,所以教学设计应以人们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又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是以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为依据探索教学机制、建立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的理论与程序,所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同样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这些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教学设计解决问题一般要关注这样几个环节:前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

32、、学习目标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等)、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教学组织结构设计)和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等。当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通过反思传统教学结构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经历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丰富和发展了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学习环境设计、学习主题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认知工具的设计、学习组织的设计等环节的内容和模式,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国内外在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方面都出现了教学策略和设计方案的多样化局面。,38,(四)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设计案例1999年,英特

33、尔公司在全球启动ACE教师培训项目;2000年,在教育部支持下,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北京、上海开始试验;截至2003年底,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全国24个省市、地区培训了20万教师,在全世界33个国家培训了100多万中小学教师。2004年,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发展成为中国政府和英特尔公司合作进行的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与革新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目标,以信息化环境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方式,实施自主、交互、探究和体验式的学习。现在,全国各地初步形成了一个热心英特尔未来教育,热心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奉献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一大批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青年教师逐渐

34、成长为当地的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骨干。,39,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中教学设计的特点: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学科单元计划,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主讲教师则要充分发挥组织者、支持者、促进者等角色的作用,如:组织研讨、交流;提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技术支持;鼓励独立探索与相互评价,完成模块要求。使培训教师知道如何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他们所教的课程中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教师要备好课,撰写好教案,十分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学科资料库,要学会从互联网上或是从光盘上下载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备课资料。这些资料既可以是文字材料,同时也包

35、括可用于多媒体教学的大量丰富多彩的图形、动画、影像,以及生动活泼的声音、音效、音乐等。教师把资料库建在自己的计算机中,同时,给自己的教学资料库以单元为主题分好类。这也使教师能很快把握本学科发展的脉络,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准。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重要特征之一。所以,“结对共享”和“教法研讨”两项活动是每一位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并要求在学习之中不断加强紧密合作。结对共享是通过卡通抽签、自由组合或者按一定规则、标准的两两组合,老师们可以就教学(学习)方法、教学(学习)内容、教育(学习)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帮助。教法研讨是让教师讨论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将要或可能遇

36、到的问题、困难等。,40,基于活动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混合学习是近年出现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一个流行的术语。混合学习是人们对网络学习(e-Learning)进行反思后形成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概念: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1,混合学习设计模式的理论构架可以从有关的理论中直接推导得到,但它是否真

37、能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却不是理论推导所能够解决的。如多媒体技术是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基本概念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但是内容更新极快。因此课程设计时,在强调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以使学生在认识多媒体要素(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的基本处理原理的基础上,能够主动学习和吸收新的多媒体技术与理论。就是说本课程内容包含各种知识类型,需要各种层次的学习活动支持。因此本课程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平台建立了以小组协作为核心的网上学习环境,除了必要的教材以外,开发和选用了相应的网络学习资源,并提供了多媒体技术前沿的参

38、考网站和文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主要采用两类主要活动实施教学过程。一类是传统的课堂讲授,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活动、作业批改(作业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平台WebCL提交和进行反馈)、回答各种问题(也借助WebCL提供的同步和异步交互功能)。传统学习方法只间断地占用6周时间,就音频编码、数据压缩、彩色数字图像、JPEG,MPEG和 XML等内容进行讲授和讨论。另一类是网上学习活动,这是一种典型的在线学习形式,涵盖各种网上学习活动形式,如基于Web的学习与阅读活动(学习关键概念)、在线讨论、案例学习、在线辩论、在线测试、概念图制作、个人反思活动等。,42,3.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完整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包

39、括了以下八个阶段:需求分析课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写课件结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脚本编写课件开发与网络教学支撑系统集成测试评价和修改,43,设计网络课程基本上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需求分析。对网络课程的内容、用途、使用对象、课件类型、应用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分析,以确定课程开发的目标和规模。编写网络课件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描述网络课件系统必须提供的功能和性能以及它所要考虑的限制条件。它是系统测试和用户文档的基础。设计网络课件的结构。能够采取合理的方式组织知识点,针对不同类型的课件,能够判定学生的知识准备,找出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以及学生自主控制学习的各个方面。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界面设计、学习资源设计

40、、教学策略的设计。编写网络课件脚本。按照规范化的格式对诸因素进行详细的描述,不仅要说明每一帧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内容,还需要说明本帧的教学目标、本帧包含的知识元素内容、本帧采用的教学策略、本帧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每一种媒体的具体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开发网络课件。在开发阶段需要准备多媒体素材、编写脚本程序实现课件的交互功能、制作导航系统和关键字的链接、课件的合成等,相应地要求课程开发人员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基本能力。,44,4.企业绩效与教学设计在我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教育技术界的专家比较关注学校范围的教学设计。但当前教学设计人员的工作范围逐步从学校教学向社会教育、企业培训等领域扩展。正如西尔斯

41、等在1994年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指出:“也许教学技术最深刻的变革之一是它典型实践的范围得到拓展。”虽然,教育技术领域开始于中小学教育,但受到军事训练、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影响,其大量活动是在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方面展开的。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和大企业为培养人才不惜工本。在美国,对员工进行全面训练和不定期培训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商业、工业和金融机构目前已成为主要的教学场所据培训杂志调查,每年企业在培训上的投入已达430亿美元。在雇员百人以上规模的公司中,87%的公司开展了管理与开发方面的培训。86%的公司进行了技术和知识方面的培训,37%的公司为雇员提供基础教育。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教育

42、技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很多去工业、商业、咨询业供职,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也开始流向企业。,45,教学设计在企业培训与开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员工的绩效改进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对需要分析的意识和评价技术的科学化促使教学设计者首先关心:绩效方面是否存在差距?问题有多大?原因是什么?如何衡量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学设计者从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组织中存在的许多绩效问题,仅仅靠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无法解决的,通过学习和培训只能满足部分需要。教学系统设计中,到底分析什么?设计和开发什么?实施什么?评价什么?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考虑,必须拓宽思路,开创一个新的研究范式。绩效技术正是教学设计成熟发展的产物。绩效技术运用系统论思想来考察企业组织中的绩效差距,把企业中人的绩效看作一个系统,综合考虑它与外界的联系、内部各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与制约。工作取得成效,有多种因素起作用,如企业战略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符、岗位职责明确、培训工作到位、奖惩制度健全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仅仅是解决绩效问题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设计在参与绩效改进的过程中,要达到自身目的,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