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学-婚姻家庭及性心理.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74335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8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心理学-婚姻家庭及性心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老年心理学-婚姻家庭及性心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老年心理学-婚姻家庭及性心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老年心理学-婚姻家庭及性心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老年心理学-婚姻家庭及性心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年心理学-婚姻家庭及性心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心理学-婚姻家庭及性心理.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老年人的婚姻家庭与性心理,老年人的婚姻关系是老年人家庭的基础,是老年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支柱。,一、当代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特征,(一)目前常见的家庭类型:1.核心家庭:是指由已婚夫妇和未婚子女或收养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夫妇核心家庭:只有夫妻二人组成一般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及其子女缺损核心家庭:夫妇一方与子女扩大核心家庭:夫妇及子女,加上夫妇的未婚兄弟姐妹,主干家庭:又称直系家庭。主干家庭是指由父母、有孩子的已婚子女三代人所组成的家庭。二代直系:夫妇与一个已婚儿子及儿媳三代直系:夫妇与一个已婚子女及孙子女四代直系:夫妇与父母、儿子、儿媳及孙子女,3.单人家庭:只有户主一人独立生活所形成的家庭。也

2、是老年空巢家庭的形式之一。,4.复合家庭父母和两个及两个以上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组成的家庭。5.其他户主与其他关系不明确成员组成的家庭。,老年人的婚姻与青年人不同,一方面受传统思想、习俗的影响,受到的束缚较大;另一方面又受自然条件、生理因素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婚姻状态。老年人家庭已进入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预示着一代人家庭生活的结束,老年人家庭的规模,也发生着变化。,(二)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特征,“少年夫妻老来伴”,老年人从缔结婚姻组成家庭到生儿育女,风雨同舟数十载,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朝夕相处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心理。因此,老年夫妇绝大多数关系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是,还有少数老年夫妇的婚姻关系比较

3、差,虽是少数,仍值得重视。,老年人的婚姻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类型:1、亲密无间型。夫妻俩经生儿育女,风雨同舟,几十年来的生活旅途,已经变得十分了解和熟悉,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知道对方的心思。他们感情上互相籍慰,互相依赖,相濡如沫,心心相印,亲密无间,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据专家调查,这样的婚姻关系约占老年人夫妇总人数的48%。,2、感情融洽型。夫妻两人经长期共同生活,朝夕相处,已基本磨合,虽然经常有矛盾,但很快就因一方妥协而消除。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关心,感情融洽。这样的婚姻关系约占老年夫妇总调查人数的29%。,3、凑合过日型。夫妻两人经常产生矛盾和争吵,而且互不相让,最后以一方主动和解而结束。双

4、方仍可作到互相尊重,不愿扩大矛盾,凑合着过日子。这样的婚姻关系也占老年夫妇总人数的20%。,4、关系较差型。夫妻两人经常争吵,互不相让,势同水火,甚至大打出手。或者因关系不好经常互不理睬,甚至长期分居。这样的老年夫妇约占调查人数的4%左右。,首先,有利于老年人在情绪上得到满足 老年人的婚姻美满,除了性欲上的满足以外,更重要的是老年夫妇之间情感融洽,亲密无间,相互关心和爱护,相互鼓励和帮助,共同分享欢乐与痛苦。这样的婚姻关系,即使是退出社会生活的主流,也可以在家庭中感受温馨,消除孤独感,增添自信心,从而使家庭生活更加幸福与愉快,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老年婚姻美满的意义,老年婚姻美满的意义,其次,

5、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据国外老人问题专家的研究,单身老年人在结婚交友前,有36%的男女老人希望早日了此残生;而找到对象和结婚之后,这一比率几乎降到了零。不少老年人都自我感觉“返老还童”了,“皮肤光洁”了,“不再受病魔折磨”了,“生活得更有活力”了。可见老年人的美满婚姻确实是提高老人生存意义的“灵丹妙药”。,二、丧偶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一次调查,中国6064岁的城市低龄老人丧偶率为16%,农村为20%。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丧偶率,城市为63%,农村为76%。老年夫妻几十年相濡以沫,悄悄积淀下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平时湮没在琐碎的生活中,只是在丧偶的一瞬间才会爆发出来,给人以

6、致命打击。,案例一,老华的妻子在去年不幸死于一场车祸。他的两个女儿都已经成家生子,但都生活在国外,不能照顾老人。从那时起,他一直独居。由于以前的饮食起居都是由妻子照料,妻子去世后老华突然觉得无所适从,每日都在对妻子的思念中煎熬着,非常失落、孤独与无助,感觉不到生存的意义。不到一年,他突发心肌梗死离开了人间。,【分析】,在配偶死亡的第一年,健在一方的死亡率非常高。据有关资料报道,在近期内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失衡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人数的7倍。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丈夫先去世,妻子的适应能力较强;而妻子先去世,丈夫的适应能力则较差。这是因为女性总有操持不完的家务,较少感到无事可做的寂寞

7、。如果有孙辈,那丧偶的女性就更容易克服悲伤心理,她们能在对孙辈的照料中获得乐趣。男性丧偶的老人,因为平时生活大多由妻子料理,一旦丧妻很不适应。,案例二,王大爷今年62岁,妻子58岁,老两口从年轻时就经常拌嘴。8年前,妻子因病半身不遂,王大爷虽会不时唠叨几句,但也尽心照顾老伴的饮食起居。上月的一天清晨,妻子突发脑溢血离世。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王大爷万分悲伤,自责,后悔没有及时发现老伴儿的病情。自老伴儿去世后,儿子媳妇都很孝顺他,但王大爷还是茶饭不思,人瘦了一大圈,并总是哭泣,念叨连个拌嘴的人都没了。,【分析】,配偶因病突然离世,生者会有非理性的强烈自责心理,认为对方的离世和自己没有及时救治有关,

8、以至于持久焦虑不安。虽然去世的是一直需要照顾且常常拌嘴的老伴,但老伴突然的离世使王大爷感到失去了依靠,心理创伤更大,进而出现吃不下、睡不好、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恐惧、退缩、紧张、失眠等,这正是丧偶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三、空巢老人的心理特点,“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心理特征,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

9、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防治空巢老人,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其次,老人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再次,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儿女应该

10、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四、老年人的再婚心理,老年人丧偶或离异后再择偶婚配继续婚姻关系,称为老年人再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人再婚成为我国婚姻家庭生活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这种现象日渐为社会所重视,成为我国婚姻家庭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老年人再婚有益于健康长寿,老年人独居极易患病。老年人丧偶或离异后再婚,可以消除消极的心理情绪,激发起生的乐趣。国外专家研究后发现,老年人丧偶后死亡的危险增大,比如6670岁的女性丧偶后的死亡率是同龄

11、未丧偶者的2.16倍。同时,发现老年人丧偶后23年内的死亡危险最大,是同龄未丧偶者的2.76倍。专家认为这是因丧偶后造成的精神上的创伤和心理上的孤独感所致。,(二)老年人再婚的特点与动机,老年人再婚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但并不是每个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都愿意再婚,因为老年人再婚,所遇到的问题比年轻人复杂得多,除了感情志趣外,更多的是家庭子女经济等问题。所以不少老年人都说,与其再婚自找烦恼,不如一人独过轻松快活。现实生活中,我国老年人的再婚率并不高,全国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丧偶或离异,有再婚的可能,实际上再婚率还不足3%。,1、老年人的再婚的特点:,(1)老年妇女丧偶者多,再婚者少。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12、,老年人家庭中男性年龄都比女性大,从生理特征来看,女性都比男性长寿。因此,丧偶者以女性居多,老年妇女比老年男人更多顾虑,所以,再婚者也少。(2)子女对老年人再婚阻挠者多,同情者少。经济调件好的,男方子女往往担心家庭财产被女方刮走;经济上不富裕的,担心再婚后子女不愿继续赡养。女方的子女往往认为再婚是对不起死去的父亲,所以对老年人再婚多有阻挠。,(3)男女双方年龄差距较大,一般都是男方年龄比女方大,有的甚至相差2-30岁,组成老夫少妻的家庭。(4)择偶条件偏重于经济和住房条件,主要是女方,想找个晚年可靠的饭票,舒适的住所。(5)互相了解时间不长,感情不够牢固。他们往往只相识不久就草草成婚。结婚速度

13、快,婚礼简单,婚后矛盾较多。甚至结婚不久就离婚。,2、老年人再婚的动机,(1)生活起居需要照顾而找伴。这部分老年人因体弱多病,原来靠配偶照顾。丧偶后晚辈照料不来,迫切需要有人照料做伴。有这类动机的老年人人数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48%。(2)因居住无房而择偶。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城市,而且以女性老年人为主。由于儿孙辈成长后住房特别紧张,为了腾出房子给晚辈,她们选择再婚之路,有些人甚至单纯为了能有住处就草率结婚。这类老年人约占调查人数的20%。,(3)心灵上孤独而找伴。这部分老年人一般文化修养程度较高,丧偶者居多。他们觅知音以重调琴瑟,弥补心灵上的空虚感。他们约占调查人数的20%左右。(4)因性生活

14、需要而找伴。这些老年人身体健康,性欲旺盛,有的单纯是为了满足性需要而找伴的。这类老年人占调查人数的7.5%。(5)因经济困难而找伴的。有这种动机的全部是女性老年人,她们原是无业的家庭主妇,或是退休工资特低的街道老职工。,老年人再婚的阻力,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和习惯,以及家庭的关系,老年人的再婚往往受到很大的阻力。作为社会工作者,有必要了解老年人再婚的阻力,帮助他们克服难关,指导他们过好再婚生活。,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的再婚,往往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制,在农村尤其如此。社会上人们从旧的观念出发,认为结婚娶嫁是青年人的事,中年人丧偶而子女还小,需要经济上支持和有人照料,再婚也情有可原。至于老年男女,还是“

15、安分守己”,心如枯井地度过晚年为好,再婚就是“老风流”“色心不死”。特别是老年妇女,若是到了六七十岁还嫁人,往往被人嗤之以鼻,认为不守“妇道”,亲戚熟人也要断绝来往。,老年人再婚的阻力也可能来自自己。老年男人往往认为再婚有性生活会短寿,甚至连性命也送掉。老年妇女更是顾虑重重,担心被人耻笑,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担心再婚对不起已故的配偶。或不被子女所容,担心再婚可能遇人不淑,再闹离婚。,老年人再婚最大阻力还是来自自己的家庭。有些子女担心父母再婚后财产被分享,自己得不到设想的遗产份额;有些认为父母再婚,家中多了个陌生人,就少了对自己的关爱;也有认为再婚对不起已故的父(母)亲。在农村,特别担心的是受社会

16、舆论的耻笑,自己无法在熟人面前抬头。,五、老年人婚姻家庭问题及处理技巧,(一)老年人婚姻关系问题及处理技巧1、影响老年人婚姻关系的因素 既有社会性的,也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还有经济方面的。,(1)性格不合。夫妻双方性格很一致的极少,要求老年人夫妻完全性格一致是不现实的。但是性格反差太大,如一方活泼多语,一方沉默寡言,必然影响到双方的关系。(2)兴趣爱好不同。夫妻双方的爱好兴趣也一定程度影响老年夫妻的关系。感情好的老年夫妻往往有着兴趣爱好相同的倾向,有共同语言,而关系不好的老年夫妻,则很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3)性生活不和谐。性生活和谐程度与老年夫妻关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性生活和谐的夫妻感谢是

17、好的和比较好的,而性生活不和谐则夫妻关系无法好起来。(4)家务劳动不均。家务劳动的分担形式也影响着老年夫妻的关系。如果家务全由一人包揽,另一人则无所事事,必然影响到夫妻关系的融洽。,(5)争吵不断。争吵会破坏夫妻双方的感情,影响夫妻关系。一个家庭夫妻双方总不免会发生口角或争吵,如果争吵次数过频而且互不相让,必然影响到夫妻关系的融洽。(6)经济矛盾。经济生活的矛盾更能破坏夫妻的关系。如果一方消费太多,必然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有的家庭往往由于经济支配的对象、方式与数量使夫妻之间发生分歧。有的家庭则是储蓄与开支安排不一致而产生矛盾。还有由于爱好兴趣不同,花钱的方式不同而闹意见。这些因素如果不消除对老

18、年人夫妻关系有很大影响。,2、老年人的感情危机(1)生理心理的变化。人到老年,由于更年期的干扰,生理心理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忧虑不安,待人淡薄,情绪烦躁,容易发火等,特别是女性表现得更加异常。甚至产生精神性疾病。倘若老年人懂得生理特点,对老伴宽容大度,体贴关心,就会相安无事。如不懂得上述特点,以为老伴有意,“像换了个人似的”,有意闹矛盾,采取火上加油的行动。经过对方的反应越来越大,因而双方的感情裂缝也会越来越深,最终酿成悲剧。,(2)感情的变化。人的感情分配会不断变化的。一个人结婚前感情寄托在父母身上,结婚后爱人成为感情倾泻的主体,有了孩子,大部分的感情都会奉献给孩子。老年人家里有了小孙子

19、,往往捧作“宝贝”,把感情转移到第三代身上,夫妻感情也会削弱。倘若老伴对此不理解,认为自己被冷落了,产生失落感,影响到夫妻的感情关系。,(3)环境的变化。退休前,夫妻俩白天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忙于业务献身事业,晚上才回到家里来,相对来说,互相磕碰的机会少,互相交流的话题多。退休后从庞杂的社会回到狭小的家庭,空余时间多了,接触也频繁了,可能会发现老伴做事这也不顺心,那也不称意,于是引起争吵,争吵一多,就会使感情产生裂缝。,3、处理老年人婚姻关系的原则与技巧,三个原则:(1)思想上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夫妻关系要平等,要尊重对方的人格,理解对方的爱好,不要强求什么都与自己一致。(2)生活上要互相照顾,互相关心。(3)经济上要互相商量,互相公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