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5.1 论语十二章一、单选题求:追求敏:敏捷喻:知晓,明白野:粗野、鄙俗1 .下列加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B.敏于事而慎于言C.君子喻于义D.质胜文则野2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B.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许多教学理论。C.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二D.南宋时,朱熹把诗经与礼
2、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3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见贤思齐焉见贤思齐焉可以群远之事君邻之厚,君之薄也择善而从之草菅人命A./B./C./D./4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回虽不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之学者必有师A.B.C.D.5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
3、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Q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二、默写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2)在十二章中,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3)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
4、是:,。三、语言表达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_o可是,要区分这个问题就必须有“知”,所以,在孔子“知”“仁”“勇”的完整品格中,“知”是第一位的,“知”才能“仁”,才能谈“勇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J(学而
5、)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J(里仁)子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J(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J(子罕)颜渊问仁Q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J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J(阳货)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君子喻于义()A.知晓B.比喻C.寄寓D.讲究9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就有道而正焉()A.完成B.仅仅C.到D.趁着10 .以下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文质彬彬B.然后君子C.譬如平地D.士不可以不弘毅11 .以下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任重而道远B.迩之事父;六艺经传皆通习之C.
7、小子何莫学夫诗;且夫天地之间D.敏于事而慎于言;不拘于时12 .用为卫灵公画线部分断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 .把雍也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4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诗经,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等,可见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请概括课文中孔子对于诗经的看法。五、写作15 .学校计划举办以“论语修身思想与现代社会青年成长”为主题的论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要求:引用论语中的原文,200字左右。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核
8、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敏于事而慎于言”句意: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该是状语后置句,因此“敏”作谓语,应当翻译成“奋勉1故答案为:Bo【点评】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2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文学知识的能力。D项,“朱熹把诗经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错,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称“四书、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文学知识的能力。文学常
9、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3 .【答案】C【解析】【分析】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变得合群。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
10、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4 .【答案】C【解析】【分析】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古义与今义意思不同的现象。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整理并背诵。5 .【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
11、析文章思路、手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敏感点,比对原文,辨析正误。C项,“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故选C。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6 .【答案】(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朝闻道;夕死可矣(3)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7 .【答案】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也要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有了“知”和“仁”【解析】【分析】本题作答时注意语意和
12、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根据后文“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可知应该填写“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第空根据前面的“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可知应该填写“也要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第空根据前文“知才能仁可知应该填写“有了知,和,仁故答案为: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也要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有了“知”和“仁”【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达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答案】8.A9 .C10 .D11 .B12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13、: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 .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这样以后才可以成为君子。14 .从艺术表达功能而言,诗经对人的思想感情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感发志意,增进人的修养。从认识功能看,诗经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从人际交往功能看,人们可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促进群体成员的谐和融洽。从社会效果看,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不满,泄导人情。15 .【答案】【参考例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里面有很多关于“修身”的哲理,在指导我们青少年为人处世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比如孔子主张“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强调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人人都想表达自己,人人都有压力和负面情绪,但要将心比心:不想被人抑制,就不能拘执己利而抑制别人;不想受别人戾气,就不能将别人当你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是宽容、尊重、友善。有时“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因为你想要的别人未必想要,否则也是强人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