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登泰山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389563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 -登泰山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 -登泰山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 -登泰山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 -登泰山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 -登泰山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登泰山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 -登泰山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6. 2*登泰山记一、单选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山麓(1u)B.悬崖(yd)C.戊申(W1)D.膝盖(qi)雕砌(qie)石磴(dng)岱祠(c1)石罅(Xi)山巅(dian)须臾(ya)姚鼐(laD绛皓(hao)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C.古时登山,循东谷人, D.是日观道中石刻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是日观道中石刻D.其远古刻尽漫失道有天门不正确的一项是()漫:弥漫烛:照是:判断动词漫:磨灭4 .下列句

2、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5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二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即桐城派。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今所经中岭及山巅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其远古刻尽漫失A.不同,相同。B.不同,不同。C.相同

3、,不同。D.相同,相同。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奇景象。8 .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二、默写9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1)在登泰山记中,“,”这两句写出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登山的艰难。(2)文中“,”两句,作者不言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3)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样子。(4) “,,”描写了太阳正出来,赤红赤红的像丹砂一样,下面有晃动着的红光承托着。(5)最后一段写泰山上石头的颜色、形状的句子:三、填空题10 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2)道皆砌石为磴(3)稍见云中白若樗藉(4)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1 .古人

5、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登临黄山,徐霞客O漫步西湖,苏轼_O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6、。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铢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箍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

7、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1

8、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4个。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C.农历每月初一为“晦二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朔D,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C.本文巧妙运

9、用侧面描写,如表现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半山居雾”和“足下皆云漫”的图景加以烘托。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15 .翻译画横线的句子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分析】A.“雕砌”的“砌”应读为“qiC.“姚鼐”的“鼐”应读为ndi”。D.“膝盖”的“膝”应读为“xi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

10、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2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B项中“道”是动词,解释为“走”,A、C、D三项中的“道”均为名词,解释为“道路二故答案为:Bo【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3 .【答案】C【解析】【分析】A.句意:亭子以东从脚下起都被云雾弥漫。”漫弥漫。解释正确。8 .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

11、,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动词,照。解释正确。C.句意: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是”,指示代词,这。解释错误。D.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漫”,磨灭(石碑经风雨侵蚀而自己模糊不清)。解释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4.【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QA.“采”通“彩”,五色。B.无通假字。C

12、.“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D.“冯”通“凭”,乘的意思。故答案为:Bo【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5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D项,“桐城”为籍贯。故选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

13、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6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二题中,动词,等到;介词,和;动词,弥漫;动词,磨灭。故答案为:Bo【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就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

14、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实词的含义和用法。7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故答案为:Bo【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做这类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8 .【答案】(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4)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5

15、)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磴、烛、须臾、赤、摇、圜。故答案为:(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4)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5)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点评】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o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

16、的基础上进行识记)。9 .【答案】(1)wen(2) deng(3) chupii(4) Ifl【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汶w6n水西流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道皆砌石为磴dng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稍见云中白若樗播ChUpii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本题考查的大多是易误读的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坚持长期积累。10.【答案】(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

17、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漫步西湖,苏轼)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解析】【分析】本题根据提供例句,所仿写的句子句式为:”写下+诗文名句,表达了。”省略号处应该是名句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故答案为:(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1(漫步西湖,苏轼)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句是按

18、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给句子,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彩。【答案】ILC12. C13. B14.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平时要

19、对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科举职官等文学常识烂熟于心。(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

20、留不变。2 .补:补出省略成分。3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一一串意一一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21、。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幌Xii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

22、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徐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

23、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11.译文:皇帝的行宫

24、(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C.“是日”是时间词,“观”是“道中石”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石刻”是指路上的石刻,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故答案为:Co12. C.“农历每月初一为晦,最末一天为朔,错误,每月最初一天叫朔,最末一天叫晦。故答案为:Co13.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两个时间段的景色”错误,根据原文“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意思是“等待日出,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可知,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故答案为:Bo14. 及,等到;上,登上山顶;负,覆盖;烛,照亮。译文: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异,奇异;须臾,一会儿;五采,五颜六色。译文: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故答案为: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