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课堂观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会课堂观察.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会课堂观察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学会课堂观察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案例二、什么是课堂观察?它有何意义?三、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四、课堂观察的工具与观察技巧五、课堂观察课例范式,一、基于课堂观察教学案例,【课例】教师指令的有效性研究 1.背景 2004年2月27日,全市校本教研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语文组的“教师指令的有效性”的第二阶段的研讨活动被安排为公开展示活动。在大家听了饶大思老师“再教”的土地的誓言后,语文组在学校小会议室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主题为“教师指令的有效性”;课堂观察:要求在统一视角(见下表)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教师发出哪些指令、指令发出后学生的行为及教师的处理策略
2、三个视点对教师指令是否有效进行课堂观察和分析研究。2.制定“课堂教学三要素”的课堂观察量表 3.观察结果汇报与简评(摘选2段),基于观察事实发表观点基于学习效果诊断课堂,营造积极的观评氛围,目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不是作出评判,而是寻求改进,基于证据推理的几个要求:,证据陈述和推理和建议结合行为描述和数据呈现结合分项反馈和整体评价结合主讲和互动结合少讲理念,多讲观察只讲自己的观察点,不讲别人的观察点,(7)后续的工作,现场和过程的整理记录施教者的后续跟进(课例),课堂观察课例: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一、背景 任教教师:屠飞燕(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生物老师,教龄四年,专业素养较好,学生非常喜欢
3、她的课。)内容主题: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模块)观察者:生物组课堂观察合作体 简况:自2006年5月8日以来,生物组大型的课堂观察活动已进行了两次,小型的课堂观察二次。经过半年的实践,我们对课堂观察的理念、框架、程序已有一定的理解,量表的使用逐步从完全套用过渡到了按自己需要进行改编阶段。此次恰逢杭州市余杭区校本教研现场观摩会在我校召开,生物组以课堂观察为主题,代表我校,向全区高中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展示了我们的校本教研成果。此课例就是在这一活动背景下制作而成的。,二、课前会议:2006年11月8日(一)屠飞燕老师说课1、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为基因工程的第二课时,学习基因工程操作的
4、基本步骤。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中的热点,该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前沿科技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课时内容是在基因工程工具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应用,是必修教材中的“基因”和“基因重组”知识的深化,是学习“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的基础,与发酵工程也有联系。基因工程操作的过程是微观而复杂的。而教材中本节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展开的,缺少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情境,使得知识的呈现比较抽象,给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教材中有一个基因工程操作示意图,但它的作用意在给学生一个基因工程的整体认识,且因教材叙述四个步骤的过程发散性不够,故
5、也显得作用不够突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学习本节内容前,我们已结束了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知识的学习。,2、学情分析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对生物进行改造,技术要求高,过程复杂,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上知识的呈现比较抽象,很难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这对学生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及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三(4)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敢于提出问题,师生和生生互动比较好,大家在观察时可特别关注下表中的15位同学。,3、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举例说明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举例说明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举例说出目的基因的检
6、测和表达,写出重组DNA的过程。本节课的难点是“获取目的基因”、“重组DNA”、“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主要的解决策略是通过创设人工制备胰岛素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采用模型方法,将微观操作宏观化,思维过程直观化,以便发散思维,暴露问题,调动学生口、手、脑等多个器官参与学习,在体验与讨论中达成学习目标。4、教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策略是创设情境和生物建模,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展开,建构思维模型,形成知识网络。具体教学环节如下:(1)课前讨论。第一个讨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前概念”尝试解决问题,使得后续的学习建立在前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同时创设一统领整堂课的学
7、习情境,希望学生合作学习,得出通过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生产胰岛素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第二个讨论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大致切分获得工程菌的阶段,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四个步骤。,(2)获取目的基因。先引用了一张基因表达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基因表达的知识,直观地感悟到两种获取目的基因的两种方法;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直接分离法”和“人工合成法”,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方法的图形;再让学生对着黑板上的图形解释两种方法,并指出各自的特点,比较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3)重组DNA。创设DNA重组的情境,画出图形,采用如下问题链:置于DNA连接酶溶液中的运载体和目的基因能形成哪些产物呢?哪种
8、产物是人们所要求的呢?这些产物如何区分开呢?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师生交流讨论解决。,(4)导入目的基因。利用环节3中的情境,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两个问题,如果在溶液中继续加入普通的大肠杆菌和CaCl2溶液,最终在溶液中存在哪些类型的细菌呢?如何在混合菌液中筛选出人们所需的工程菌呢?(5)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创设问题链:目的基因(胰岛素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如果要表达出胰岛素,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要想大量获取目的基因的产物(胰岛素),后续的技术应该是什么?基因产物(胰岛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提取?旧的培养基如何处理?最终构建基因工程操作的知识网络。,本节课设计的创新之处
9、:(1)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将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成四个探究过程。再将每个探究分解为若干个问题,形成逻辑关联的问题链,增加了知识构建过程的层次性、逻辑性、结构性,又能较好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能较好地反馈学情,及时地调整教学。(2)采用生物建模的方法,将微观操作宏观化,抽象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的理解。(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过程中生成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率,生成活跃、民主、愉悦的课堂文化。,本节课设计的困惑之处:(1)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关涉到这节课的成败。但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不论是经
10、验还是理论都很不足。何时介入小组学习?怎样介入?怎样才能收集到有效的教学信息?感觉不好把握。(2)按预期的设想,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实现的。而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必然带来耗时较多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分配教学时间,使得学生既能充分探究,又能完成学习目标,感觉不好把握。(3)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性大,必然会生成很多教学设计时不能预期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如何高效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有效地聚焦核心问题,达成教学目标,感觉不好把握。我希望大家观察我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与困惑,为我下一步的改进提供帮助。,(二)屠老师与观察者的交流吴江林:我对你创设情境并将基因工程
11、的四个步骤设计成四个探究问题非常感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好的。根据你设计的问题,可以看出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你是如何铺设台阶,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呢?屠飞燕:一是通过我的讲解,二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本,三是增加一些追问调控学情。郑超、彭小妹:你设计的问题及问题链都很有难度,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困难,一些问题还很有些跨度,所以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生成很多问题。我认为你指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将是涉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对你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知你的看法如何?,屠飞燕:是的,这也是我担心的,我很希望你观察这个问
12、题。喻融:屠老师设计了很多探究活动,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能得到的知识肯定是有限的。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是否有效,仍然是决定了学生学习效度的关键,而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讲授是我必需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所以我选择观察讲授的有效性,借此机会向屠老师学习。,屠飞燕:这节课虽然是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但讲授也蛮多的,我也担心是否讲着讲着又沿着灌输的老路走了,希望你观察我是不是能把讲授和探究结合起来。钟慧、路雅琴:这堂课是以问题驱动的,通过预设的四大核心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这就必然会有大量的师生问答,你准备采用哪些提问方式呢?你的提问方式与学生的理答方式又有很大的关联,你想让学生有哪些理答方式呢?屠飞燕:是的
13、,这堂课是问题驱动的,我主要想采用个别提问,小组合作讨论后汇报等形式,我现在也不是想得很清楚,我自己也觉得提问不是掌握得很好,试试看吧。,(三)屠老师与观察者讨论观察点吴江林: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郑 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彭小妹: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喻 融:教师的讲解效度钟 慧:学生的应答方式路雅琴:教师的提问方式姜 平: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三、课中观察:2006年11月9日,上午第2节课(一)观察工具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二)观察位置的选择钟慧和路雅琴两位老师分别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学生的应答方式”,需要合作观察,所以选择坐在一起观察,以便观察时能相互协调。吴江林
14、和彭小妹老师观察的分别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根据屠老师提供的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分布图,特地选择了学困生和学优生相对集中的位置观察。其他老师的观察维度主要是老师的教学,为减少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均选择在教室中学生座位背后就座,开展观察。,(三)观察过程上课前 观察者于上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主要是翻阅了学生的课本和学案,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笔记。吴江林老师特地询问两位学困生和一位学优生对屠老师的课堂感受,没有理解的知识怎么处理,有没有机会提问等情况。上课中 各位老师根据自己选择或开发的观察表进行记录,有数据的记录,也有根据自己的
15、需要对师生对话、现象描述、教学细节、即时反思等的记录。在探究2和3的教学时,吴江林、郑超、彭小妹三位老师分别在学生画图时,起身巡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观察没有提问或指导。上课后 吴江林老师询问了四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两位是学困生、一位学优生,一位中等生,重点了解了四个探究步骤和基因工程整体的知识结构掌握情况,对情境教学和模型方法的感受。,四、课后会议:2006年11月9日,上午第3、4节课(一)屠老师课后反思屠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课后反思。一是教学目标。“说明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合成法。区别两种方法的异同”这一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了,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在黑板上画出了这两
16、种方法的流程图,然后要求学生从图形中区分两种方法,从学生的回答看,应该都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能区别它们。但“尝试画出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分离法的图形”这一目标显然是没有实现,应该由学生做的事,我代做了。“说明重组DNA的过程,尝试画出DNA重组的过程图”这个目标从学生的回答、板演和我的巡视来看,应该是达成了。“列举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这一目标,由于没有来得及讲解植物细胞一些常用的导入方法,致使学生不能“列举”,教学目标还没有完全达成。“举例说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探讨DNA重组的方式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这个目标,由于时间不够,讲解和讨论的时间不充分,达成情况不太理想,这点从学生的回答中
17、我看出来了,总的来看,目标基本达成了。,二是主要教学行为。我这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比较多,新课导入用的哪个讨论起到较好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吸引到了课堂中来了,在积极的思考和讨论中开始了学习,也能较好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一次读图活动也较好落实了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合成法两个概念,二次图画较好解决了“说明重组DNA的过程”这个问题。利用课前设计的问题链也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去学习知识,构建知识。情境教学的效果不太好,可能是我课前的准备不充分造成的,特别是第四个探究情境做得不好,对学生的课本和图形的阅读指导得也不够,第2个探究和课前的讨论中,我的讲解时也不够精炼,耽误了一些时间。,三是
18、教学预设与生成。课前讨论和第1个探究的预设都达成了,学生也没有生成什么问题。第2 个探究中,学生提出“DNA重组的种类有9种”,并用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知识推导一番。我课前对这个没有想过,一时也不知怎么办好,只好避重就轻地谈了几句。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个好的教学资源,我却没有利用。对探究2,我原以为很难,所以设计时,准备作重点讲解。但从我观察的整体情况看,学生还是都做得不错,我却还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继续教学,显然太僵化了。如果这里能节约点时间,也不至于探究4显得那么仓促。总的来看,学生生成的东西不多,教学步骤虽然设计成了一个讨论加四个探究,但教学过程还是按照我的预设来走的,这从课堂上学生自己提的问题
19、的数量和质量就也可看出,说明我的教学给学生思维空间还不够。,(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郑超:我观察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从“学生的错误”、“教师对错误的反应”、“教师对错误的指导行为”这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如下(数据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1)学生的错误中,思考不全面类错误占33.3%,这说明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有效地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误区,生成了较好的教学资源。未把握问题的指向类错误占33.3%,这一方面说明问题的设置应该更为明晰,问题链的创设应该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课堂机智性需要提高。知识性和表达性类错误占3
20、3.3%,这说明需要加强指导学生的预习,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问题时的态度中,接纳和赞许占了89%,这与整堂课老师所追求的民主、对话的课堂氛围是一致的,实际上,本堂课的探究氛围和效果也的确很好。,(3)教师应对学生错误的行为中,“鼓励、引导、换其他同学回答”占50%,这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体现了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定位,说明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量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和多人回答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体验了合作所带来的好处,但明显存在介入小组讨论迟,反馈学情不及时、不全面的情况,这也
21、是导致老师在引导时针对性不够的重要原因。,彭小妹:我观察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一是“对学生识别理解图形的指导”。我看到屠老师对识图的目的要求很明确,但在引导学生理解图形上有较大的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说出“获取目的基因的途径方法”这个问题时,给学生的识图时间只有1分钟。同时屠老师也没有进行指导,我想这是导致学生对两种方法掌握得不好的原因。二是“对学生阅读文字资料的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看看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这个问题时,针对性不够。学生在阅读时,屠老师在黑板上画流程图,画完就开讲了,不知屠老师是怎么知道学生看完了书?加上阅读要求不明确,所以,后来出现了学生说不
22、出两种方法,也说不出两种方法区别的现象。,喻融:我观察的是“教师的讲解效度”,从“讲解行为”和“讲解程度”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在讲解行为方面,“重复”占37.0%,“借助其他方式描述观点”占29.6%,“在整个讲解过程中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占18.5%,“用直白的语言描述观点”占14.8%,“借助例子描述观点说明”为0。讲解程度上,始终能与学生保持眼光接触,语调也比较生动,逻辑性较强,但信息呈现速度较快。总得来看,讲解得还是清楚明白的,学生易于接受,但重复较多,特别是探究3的无效重复浪费了不少时间。而信息呈现速度过快也造成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如在探究4中,这种情况比较明显,两位学生都答不出你的问
23、题可能与此有关。,钟慧:我和路雅琴老师合作,我代表我们汇报观察结果。小路观察的是“教师的提问方式”,我观察的是“学生的应答方式”。我们发现“提问后,学生齐答”的方式占56%左右,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蛮高的。但从齐答的问题难度看,都不大,所以我想这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不是很有效呢?“提问后,未叫举手者答”占26%,其中特意点了第二组第1排、第五组第3排、第七组第1排、第四组最后一排的四位学困生回答。前两位是在回答“鸟枪法”和“人工合成法”两个概念,两位学生表现不好,屠老师引导他们看书后回答出来了。后两位回答“重组质粒有多少种”和“符合要求的质粒是哪种”,基本上答对了。我认为屠老师还是很关注学
24、难生的学习的,但所问的问题难度都不大,我认为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问问他们,将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便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姜平:我观察的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分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一是“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本节课有四个教学环节,“课前讨论”12分钟占26%,“目的基因的提取”12分钟占26%,“目的基因与载体的结合”18分钟占39%,“目的基因的检测”4分钟占9%。从中可以看,第二和第三个教学环节是本节的重点,时间得到了保障。但新课导入花的时间过多,“探究三”浪费的时间体现在三次重复上,使得第四个教学环节时间不够。二是“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其中“教师讲解、师
25、生回答”22分钟占47.8%,“学生讲解”12分钟占26.1%,“合作、伙伴学习”10分钟占21.8%,“学生自学”2分钟占4.3%。这说明屠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把52%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和参与评价等学习中得到较充足的时间保证,也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为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吴江林:整堂课,屠老师都表现得有条有理,与学生的亲和力较强,较好地利用了该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的这一特点。创设了这么多问题,并以问题驱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创设了情境,带领学生一起建立概念和过程模型,较
26、好地解决了基因工程抽象不好理解的矛盾。这种情境教学、问题驱动、生物建模等教学策略是我们组今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努力方向。这节屠老师花费了大量心血,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相比以前她语言也简练了不少,是一大进步。,这节课,我观察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从5个角度观察了这个问题,分别是“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综合几方面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频次分别为2、7、2、2、1,可见屠老师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
27、能的方法主要是基于“推论”、“预测”、“解释”、“解决”。,这是一节新课,认知要求一下拔得这么高,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这在探究4表现得特别明显,学生都说不出来的原因也在这里。而在探究2和3时,由于关注了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则明显可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包括七位学难生在这两个探究活动时也表现得非常投入,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按照这五个层次去组织教学,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还有一个问题是,这节课上完后,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知识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四个探究结束后没有总结归纳。我想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仍然是比较散的,这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
28、迁移。,(三)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经过屠飞燕老师与全体观课老师的交流,全体老师达成了如下共识。(1)这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思考,通过情境中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并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情境教学策略非常适合这种课型。(2)这节课通过建立概念模型、过程模型,有效地将微观的抽象的过程和概念直观化了,对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帮助很大,收到了比以往更好的教学效果。屠教师有条不紊的风格和较强的亲和力也是取得教学成功原因之一。(3)探究1、2、3结束时,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并应有一段时间留给学生提问,使他们还未理解的内容有解决的机会。特别是要给学困生这种机会,帮助
29、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能有更多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4)探究1、2、3、4的问题设置应再细化,给学生设好支架,不要一步到位,应做到题意明确可读性强便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立即自答或点学生回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并增加追问这种提问方式。(5)课前讨论环节的时间缩短到8分钟;将探究1中的两个概念图先让学生看书并画出来,这个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和动口,老师主要是起指导和主持评价的作用;探究4结束后可设计一个概念图,师生共同构建,让学生形成基因工程的知识体系。,简化后的课堂观察课例范式:,课例题目 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 一、背景二、课前会议:(一)执教者说课1、
30、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提供教学方案、学案、班级座次表等资料,3、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本节课的难点是:4、教学设计具体教学环节如下:(1)课前讨论(2)获取目的基因(3)重组DNA(4)导入目的基因(5)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本节课设计的创新之处:本节课设计的困惑之处:。,(二)执教师与观察者的交流师甲:执教者:师乙:执教者:师丙:(三)执教老师与观察者讨论观察点吴江林: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郑 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彭小妹: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喻 融:教师的讲解效度钟 慧:学生的应答方式路雅琴:教师的提问方式姜 平: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三、课中观察:2006年11月9日
31、,上午第2节课(一)观察工具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二)观察位置的选择根据观察点和位置做将要说明(三)观察过程上课前 观察者于上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主要是翻阅了学生的课本和学案,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笔记。吴江林老师特地询问两位学困生和一位学优生对屠老师的课堂感受,没有理解的知识怎么处理,有没有机会提问等情况。上课中 各位老师根据自己选择或开发的观察表进行记录,有数据的记录,也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师生对话、现象描述、教学细节、即时反思等的记录。在探究2和3的教学时,吴江林、郑超、彭小妹三位老师分别在学生画图时,起身巡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观察没有提问或指导。上课后 吴江
32、林老师询问了四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两位是学困生、一位学优生,一位中等生,重点了解了四个探究步骤和基因工程整体的知识结构掌握情况,对情境教学和模型方法的感受。,四、课后会议:2006年11月9日,上午第3、4节课(一)指教老师课后反思指教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课后反思。一是教学目标二是主要教学行为三是教学预设与生成。课前讨论和第1个探究的预设都达成了,学生也没有生成什么问题。第2 个。(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郑超、彭小妹、喻融、钟慧、吴江林。(三)形成本次观察的结论(1)(2)(3)。,结束语,开展课堂观察、课例研究,不只是掌握一种方法和技术,而是要倡导让我们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学习、工作和思考的专业习惯,营造一种合作、开放、民主、平等、富有创造精神的研修文化。,作业布置,请根据观察目的,选择一个观察视角或观察点,制作一份课堂观察量表,并对本校教师的课题尝试着用该量表进行课堂观察,并和执教老师教学合作交流。,请多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