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基础知识.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42045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8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程控制基础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过程控制基础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过程控制基础知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过程控制基础知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过程控制基础知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程控制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程控制基础知识.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任务一 过程控制基础知识,1.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1.2 自动控制的分类或控制方式,1.3生产过程对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任务一 过程控制基础知识,1.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1.1.1 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被控对象,测量变送,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制的生产过程或设备,执行控制器指令,改变操纵变量,对生产过程实施控制作用,接收测量来的信号与给定值比较,作出控制决策送指令给执行器,对被控变量进行检测并转换成标准统一号送控制器,1.1.2 过程控制系统组成 在生产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控制系统,下图所示为几个简单控制系统的示例。,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框图,控制理论中的常用术语:,给定

2、值:生产过程中所期望的参数值。测量值:测量变送输出值。偏差:给定值与测量值之差。被控变量:生产过程希望控制好的变量。操纵变量:控制阀操纵的变量。扰动量:破坏系统平衡状态的外界因素。控制作用:控制器输出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扰动作用:扰动量对生产过程的影响。,1.2 自动控制的分类或控制方式,自动控制系统一般有两种基本控制方式:1开环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对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则称为开环控制系统,即系统的输出信号不反馈到输入端,不形成信号传递的闭合环路的控制系统。,举例如下:下图是数控加工机床中广泛应用的精密定位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原理方框图,2闭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对控制作用有直接

3、影响的控制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在闭环控制系统中,系统的输出信号通过反馈环节返回到输入端,形成闭合环路,故又称为反馈控制系统。,如下图,1.2.2 自动控制系统按给定值变化分类,按设定值的变化将自动控制系统分为三类:1定值控制系统 设定值保持不变(为恒定值)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定值控制系统。定值控制系统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克服扰动对被控变量的影响。,2 随动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也称跟踪控制系统。这类控制系统的特点是设定值在不断变化.控制的目的是要使被控变量能够及时而准确地跟踪设定值的变化.,3 程序控制系统,程序控制系统的设定值是一个已知的时间函数.,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陶瓷、轻工、制药等

4、工业生产中,定值控制系统占大多数,是主要的控制系统,其次是程序控制系统与随动控制系统.,1.3.1 控制系统的动态与静态,系统或环节特性,系统或环节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1.3生产过程对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入,设定值的变化(或称设定作用),扰动的变化(或称扰动作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控制系统由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1.静态(或稳态),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变量不随时间变化的平衡状态,称为系统的静态(或稳态).,在保持平衡时环节的输出与输入关系称为环节的静态特性。,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控制系统的静态过程,被控变量不随时间变化的平衡状态,控制系统的动态过

5、程,被控变量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变量随时间变化的状态,称为系统的动态(或暂态).,2.动态(或暂态),系统处于动态时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称为系统的动态特性。,系统的动态特性,3静态与动态的辩证关系,以哲理的观点看,在自动控制系统中,静态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才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在生产过程中,扰动作用总是不断产生,控制作用不断去克服扰动对被控变量的影响。所以,自动控制系统总是处在动态之中。,生产过程对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生产过程要求自动控制系统运行时要“稳、快、准”。,1稳定性:,指系统受到外来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如果

6、系统受到外来作用后,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其被控变量可以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这样的系统是稳定的系统。,稳定的系统判断方式:,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由系统结构参数所决定的,与外界因素无关。因此,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设计和操作人员的首要任务。,2快速性,快速性是表明系统输出对输入响应的快慢程度。,提高响应速度、缩短过渡过程的时间,对提高系统的控制效率和控制过程的精度都是有利的。,3准确性,余差:,控制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被控变量的稳态值与设定值之间的差值,为稳态误差,也简称余差。,稳态误差是衡量控制系统静态控制精度的重要标志。,1.3 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系统从一个平

7、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过程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实质上就是控制作用不断克服扰动作用的过程。研究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对分析和改进控制系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过渡过程直接反映控制系统质量的优劣,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及产品的产量、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图1.9定值控制系统过渡过程的几种形式,常见的过渡过程形式,图1-3为一个过程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1.3.2 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过程控制系统性能指标是衡量系统控制质量优劣的依据,又称为质量指标(或品质指标)。通常主要采用两类性能指标:单项性能指标和综合 控制指标。1.单项性能指标 单项性能指标是系统在单位阶跃输

8、入作用下,被控 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衰减振荡曲线来定义的。,单项性能指标是三个动态指标,一个静态指标。它们分别是:衰减比n、超调量 与最大动态偏差、回复时间Ts、余差e()。注意:这些控制指标仅适用于衰减振荡过程。,(1)衰减比n:,过渡过程曲线上两个同方向相邻峰值之比。,若用B表示第一个波的振幅,B表示同方向第二个波的振幅,则衰减比为:,衰减比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指标,若衰减比n1,过渡过程是发散振荡,系统不稳定;若衰减比n1,过渡过程是等幅振荡,系统在临界稳定状态;若衰减比n1,过渡过程是衰减振荡,n越大,系统衰减越越快,系统越稳定。衰减比一般取41101,即大约两个周期后,系统能趋于新的稳态。

9、通常,随动控制系统的衰减比要求为101,定值控制系统的衰减比为41。衰减比须视具体被控对象的不同来选取。,习惯上用n1表示衰减比。,(2)超调量 与最大动态偏差。,超调量和最大动态偏差是表征被控变量偏离参比变量的超调程度,是衡量过渡过程动态精确度(即准确性)的一个动态指标。它也反映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在随动控制系统中,超调量是一个反映被控变量偏离新稳态值最大程度的指标。,C是输出的最终稳态值,B是输出超过最终稳态值的最大振幅(即第一个波峰的幅值)。,在定值控制系统中,最终稳态值很小或趋近于零,因此,仍用 作为超调情况的指标就不合适了。通常改用最大动态偏差 来代替超调程度.,最大动态偏差,:被

10、控变量偏离设定值的最大程度,也等于最大振幅B与最终稳态值C之和的绝对值,若用增量形式描述参数变化,则最大动态偏差就是最大指示值.,最大动态偏差或超调量越大,生产过程瞬时偏离设定值就越远。在实际工作中,最大动态偏差不允许超过工艺所允许的最大值。(如存在爆炸极限的化学反应),需限制最大动态偏差的允许值.,(3)回复时间Ts,回复时间又称为过渡过程时间,表示控制系统过渡过程的长短,即被控变量从原稳态值达到新稳态值所需要的时间.,工程上用“被控变量开始变化到进入稳态值附近5%或2%范围内所需要的时间”作为过渡过程的回复时间Ts。,控制系统的快速性也可以用振荡频率w 来表示,振荡频率也可作为控制系统的快

11、速性指标。定值控制系统常用振荡频率来衡量控制过程的快慢。,(4)余差e(),也称残余偏差 余差又称残余偏差或静差,是控制系统的最终稳态偏差e(),即过渡过程终了时被控变量的设定值与新稳态值之差,即,对于定值控制系统,x0,则有e()C,必须说明,以上这些控制指标在不同的控制系统中各有其重要性,而且相互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要要求同时满足这几个控制指标是不可能的。应根据工艺生产的具体要求分清主次,区别轻重,对于主要的控制指标应优先保证。,2综合控制指标,单项性能指标分别只代表系统一个方面的性能.这些指标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难以同时满足要求。,综合控制指标又称为偏差的积分性能指标,常用于分

12、析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对于存在余差的控制系统,由于余差e()不为零,因此,积分指标都将趋于无穷大,这时,可用e(t)-e()-y(t)-y()代替偏差项进行积分运算。过程控制系统控制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组成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被控对象(过程)的特性。自动控制装置应按被控过程的特性加以选择和调整,才能达到预期的控制质量。如果被控过程和自动控制装置两者配合不当,或在过程控制系统运行中自动控制装置的性能或过程特性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质量,这些问题将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注意。,1、熟悉控制系统的组成环节,各组成环节的作用?2、掌握控制理论常用术语。背得。3、控制系统方块图的绘制。,4、自动控制系统有哪些基本方式?5、控制系统的分类6、控制系统的动态、静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