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07词性活用.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50576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1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上07词性活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古代汉语上07词性活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古代汉语上07词性活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古代汉语上07词性活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古代汉语上07词性活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上07词性活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上07词性活用.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上),主讲教师:徐志奇,辅导课程七,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1)代词前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左传 昭公十二年)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史记范雎列传)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庄子天运)丞相岂少我哉?(史记李斯列传),2)能愿动词后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例如:厌(压)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荀子 修身)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楚欲弱我也,先为之弱乎?(左传 僖公十年)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3)“所”后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世人所高,莫若皇帝。(庄子 盗跖)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

2、者,吾则改之。(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4)名词前的形容词,不作定语则活用作动词。例如: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淮南子修务训)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吕氏春秋知度)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6.名词用为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能作状语,而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和普通名词,都可以作状语,并能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有人视名词作状语为名词用如副词,因为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是名词的常见用法,所以我们不采纳其说。名词的主要作用如下:,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或处所

3、。例如: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韩非子 初见秦)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淮南子 说山训)范雎至秦,王庭迎。(战国策 秦策)舜勤民事而野死,冥勤其官而水死,稷勤百谷而山死。(国语 鲁语),2)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工具或方式。例如:晋楚不务德而兵争。(左传 宣公十一年)江南火耕水耨。(史记 平淮书)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韩非子 难势)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史记 项羽本纪),3)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例如: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史记 魏公子列传)失期,法当斩。(史记 项羽本纪)今两虎共斗,其势不能俱生。(史记项羽本纪)四人者年

4、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史记留侯世家),4)表示比喻。例如:豕人立而啼。(左传 庄公八年)嫂蛇行匍伏。(战国策 秦策一)车雷震而风厉,马鹿超而龙骧。(张衡南都赋)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史记 公孙弘列传),5)表示对人态度。例如: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 鲍宣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 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史记 项羽本纪)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二 古代汉语的词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及其条件数量词的位置,1.谓语前置,为了加强语气或强调突出谓语,在古汉语中可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

5、例如: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弓)谁与,哭者?(礼记檀弓)死矣,盆成括!(孟子尽心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2.宾语前置及其条件,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如“谁”、“孰”、“何”、“奚”、“安”、“胡”、“曷”、“恶”和“焉”等作宾语,在古汉语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温曰:“何姓?”宓曰:“姓刘”。(三国志蜀书秦宓传),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齐。”(庄子人间世)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吾敢谁怨乎?(史记吴世家)君奚为不

6、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下),“何如”又作“如何”,与“若何”和“奈何”同为凝固结构,意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都可在中间插入其他成分,意为“对怎么办”、“把怎么办”。例如: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骊姬问焉,曰:“吾欲作大事,而难三公子之徒,如何?”(国语晋语一),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

7、羽本纪),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宾语必须是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包括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例如:事若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哀公六年)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3)指示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宾语是名词、代词或词组,用指示代词“是”或“之”复指,则可前置于动词之前。例如: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且吴社稷是卜,岂为一人?(左传昭

8、公五年)夫对三公一言而三公可以无患,知下之谓也。(韩非子难三)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左传昭公十三年),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左传桓公十三年)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有时宾语前加“惟(唯)”,突出宾语,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例如:去我三十里,惟命是从。(左传宣公十五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左传隐公十一年),4)代词作宾语前置 人称代词和指示

9、代词不附加其他条件,直接置于动词前作宾语。例如:王赐乘马,是用左(佐)王。(虢季子白盘)日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予岂汝威?(尚书盘庚)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5)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介词“以”的宾语常在对话中为了强调而前置,其宾语包括代词“是”和名词。例如: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左传隐公十一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3.数量词的位置,1)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特点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都在动词之后用表

10、动量的数词和量词;古代汉语,特别是先秦汉语一般不用动量词,而只在动词之前加数词来表示。例如: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左传成公二年)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秦汉语也有把数词置于动词之后的,其为数不多,数词都有“众多”意,可见这种词序意在强调数量多。例如:距跃三百,曲踊三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鞭师曹三百。(左传襄公十四年)亲推之三。(左传定公九年),古代汉语也有为了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而改变句式,把数词放到句尾,其前加“者”,使“者”前词语作主语,数词作全句谓语的,例如: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11、赵策)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战国策齐策)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 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2)表示人事物数量的词序特点 现代汉语表示人、事、物数量,一般是在名词前加数量词,古代汉语一般只用数词表示、数词大多在名词前,少数在名词后;若用数量词,多用于名词后,例如: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五传昭公二十五年)公与免余邑六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左传文公十八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左传宣公二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羽,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卫人使屠伯馈叔向羹与一箧

12、锦。(左传昭公十三年),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否定判断句的构成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系词)“是”动词“为”和判断词(系语)“为”“维”(惟)、非、即、乃、皆”等不是判断词判断句的活用,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古代汉语表示判断,一般不用现代汉语判断词(也称“系词”)“是”,而用名词或名词性语组直接作谓语,句中还可用“者”和“也”来帮助表达判断作用,用如下五种形式。,1)“者,也”式:即在主语后用指示代词“者”复指主语表示强调,谓语后用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语气。例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道遥游)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史记夏本纪),2)“者,”式:即在主语后用指

13、示代语“者”复指主语表示强调,谓语后不用语气词“也”。例如:兵者,不祥之器。(老子)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3)“,也”式:即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语气。例如: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4)“,者也”式:即在谓语后加指示代词“者”复指谓语表示强调,加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语气。例如: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史记项羽本纪),5)“,”式:即“者”和“也”都不用,直接用主语和名词谓语组合。例如:其人,圣儒。(史记扁鹊列传)子产,仁人。(史记郑世家)在以上五种形式中,有“者

14、”、“也”,尤其是有“也”的,判断意味较强,相反,则相对要弱一些。,2.否定判断句的构成,表示否定判断,在名词性谓语前加否定副词“非”。例如:求非吾徒也。(孟子离妻上)劳师从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非长者。(史记淮阴候列传)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3.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系语)“是”,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是”大都是指示代词,相当于“此”。用法如: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虽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论罪也;先祖当贤,子孙必显,行虽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荀子君子)是非汝所知也。(孟子离妻下),臣闻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战国策秦

15、策)子产曰:“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仲尼闻是语,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年)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判断词(或称“系词”)“是”,是由复指主语的指示代词“是”虚化来的。虚化的原因是其前面有指示代词或副词后,“是”没有了复指的必要,形成时代大约在西汉时期。复指主语的例如: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乱世则不然。刑罚怒罪,爵赏踰德,以族论罪,以世举贤。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虽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论罪也;先祖当贤,子孙必显,行虽桀

16、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荀子君子),判断词“是”例如: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剌客列传)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今俱是民也,俱是臣也,安危劳佚不齐,独不当调耶?(盐铁论地广)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4.动词“为”和判断词“为”,古汉语中“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动词或介词。有些动词“为”很象判断词,实际上是意为“作”、“变成”或“算作”的动词。例如: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孟子滕文公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17、为”有时用作判断词,相当于“是”,例如: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者也。(战国策赵策三)余为伯鯈,余而祖也。(论语微子)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谷梁传隐公元年),5.“维(惟)、非(匪)即、乃、皆”等不是判断词,“维(惟)”是语气助词,放在判断句谓语前起引出谓语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等为副词,在判断句谓语前可译“不是、就是、都是”,所译“是”是句式翻译带出来的。它们都不是判断词。例如: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

18、也。(诗邶风柏舟),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孟子万章上)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帝本纪)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史记袁盎列传),与“维”等用法相同的语气助词或副词,还有“伊、繄、诚、实、尽、素、固、良、必、真、又、本、盖、其”等。例如:其带伊丝,其弁伊骐。(诗曹风鸠)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五年)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列御寇盖有德之士也。(庄子让王),6.判断句的活用,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说明主语和谓语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有些名词谓语句形式是判断句,但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即非判断用法,称为判断句的活用。其有对主语作比喻性解释,对主语的有关方面加以压缩式的解释,对主语作原因性解释三种用法。,例如:仲尼,日月也。(论语子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齐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