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497630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docx(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故都的秋教案相关内容,小编精心整理了12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

2、伤感之音。教学方法: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制作powerpoint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轻吟慢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而秋天则是多姿多彩的,毛主席独立于

3、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板书题目)我们主要通过1、美美地听。2、美美地读。3、美美地品。4、美美地练四个环节来品味故都的秋的美。二、美美地听:听读配乐朗

4、诵,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播放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明确: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幻灯片)三、美美地读、美美地品:1、全班齐读思秋、恋秋两部分。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A、找出关键词语。B、比较不同句式。C、体会深层含义。I)、诵读精彩片段。四、归纳总结,布置预习:今天我们通过美美地听,美美地读和美美地品感受到了故都的秋之美并总结了品味语言的四种方法。品味语言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请大家回

5、去继续品味本文的语言并归纳其方法。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品味了故都的秋精到细腻的语言并总结了四种品味语言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品味语言的方法呢?(学生回答)对了,品味语言还要体会作者的感情。故都的秋饱含着郁达夫深厚的感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现在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美美地练。二、美美地练:1、思考讨论:(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明确:(1)清,静,悲凉。(2)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

6、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3)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2、单选题:(1)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J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I)、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2)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

7、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D)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3、根据课后练习题二的要求,用十分钟的时间仿写一个景物片段,把你或喜或悲的感受融入其中。(学生仿写,写好后展示并做评点)三、归纳总结,布置预习:1、通过对故都的秋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鉴赏品味一篇散文,除了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外,还要品味

8、文章的精彩语言,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抄到摘抄本上并进行仿写,长期以往,假以时日,相信我们也能写出像故都的秋这样优美的散文。2、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鉴赏品味散文的方法预习余秋雨的道士塔。故都的秋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对北方秋景的赞美之情。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物”与“我”之间完美融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过程及步骤:一、课前预习,并布置预习题1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郁达夫的生平资料,初步了解其散文写作的风格特点。2思考:本文写故都秋天的哪些景

9、物?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二、回忆学过的有关写秋的诗文,概述这些诗文“写景”“抒(二)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情”的特点,导入新课。刘禹锡秋词(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

10、过春天。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问:这首小令写了什么景什么人?明确: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清新,后者悲凉,这是什么原因?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景随情异”。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明确:清、静、悲凉。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呢?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

11、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2、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2、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一一故都的秋。3、小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

13、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四、播放文章的朗诵录音,整体感知“故都秋”的特点。五、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明确:从第3到第11自然段。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明确:第3段主要写了秋花(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秋树(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秋树(果树)。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

14、“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问: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明确:冷色。问:用这样的冷色调的词仅仅是因为作者忠实于对客观景物的真实描写吗?明确:不仅是这样,“一切景语皆情语”,更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我们可以从“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

15、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所以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问: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静”,这就是故都秋的声音。更何况蝉声是如

16、此的衰弱与凄惨,更何况这声音如影随形让你无处藏身(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和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看来作者对故都的秋是:痛并快乐着。问:文中有没有能直接体现这种感觉的句子?明确:“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华之景,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

17、“清、静、悲凉”?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六、分析文章结构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问: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

18、后呼应。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问: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七、思考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明确:

19、如题作“北平的秋”,意味就不同,与作者所表达的忧时伤国的深沉情感不相吻合。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战争相继发生之后;用“故都”一词更能折射作者的悲凉思绪,表达对国家的深深的隐忧,表达他“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且“故都”含有更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八、能力迁移训练1、练习:有人说:“真正好的散文并不在乎写了什么,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高二的你们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十六个春夏秋冬,除去孩提时代的懵懂无知,对四季轮回你应该有自己的独到感触吧。用你擅长的手法将它们记录下来。2、拓展阅读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欧阳修秋声赋故都的秋教案篇三李雄军教学目标

20、: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教学步骤: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所画的:画面一打出天净沙秋思(一起背诵)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确,读一首诗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

21、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打出思维模式一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二、了解感知1.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

22、,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好。现在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打出学习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看到课文,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3TI)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乐朗诵。)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

23、题: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明确: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三、理解分析: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o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思考: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

24、方面来写秋的?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2)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3)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分组找,讨论)明确: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提问: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C、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凄清如

25、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明确:声: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Ik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明确: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

26、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1)、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明确:更加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四、揣摩体味1、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两方面的因

27、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请全体女同学诵读,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他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大家在听的时候找一找,看客观的景(境)中的构成要素有那些?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画面上一一一椽破屋天色碧绿,驯鸽飞声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在)破壁腰中景物显得落寞(扣秋)牵牛化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荒草碧连天)画面中的人早晨起来无事可做日光能细数吗?

28、(神态动作)清闲静对着蓝朵干嘛?(神态)寂寞主观的情是一一悲凉“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板书“以景显情”)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

29、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板书:“以情驭景”)五、讲解全篇(非教学重点)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习完了,学习目标已经达到。最后,问大家两个问题。1)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2)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慢”“润”“淡”作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秋景看不

30、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那湿润的空气,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国之秋。四、回顾认知过程怎样达到的认知过程?掌握分析这类文章的思维程序:一、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二、分析文章怎样写的这些景物对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三、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五、迁移训练情景相生。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1 .选词填空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司空曙)绿红黄残明确:黄。

31、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2 .理解沁园春长沙的上半阙,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板书设计以情驭景画面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秋色碧空白中带黄蓝朵青布淡绿微黄清秋味悲凉秋声鸽声帚声蝉声衰弱风雨声人声静以景显情1故都的秋教案篇四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是新课标第二册第一单第二课。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

32、型之一。基于本单元的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定位:1、知识目标:把握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2、能力目标: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基于散文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我设置的教学重难点为:1、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2、教学难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根据新课标: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设置的教学方法:(1)情景感染法。(2)讨论点拨法。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计划教学2课时。导课:以古诗名句导入,之后按照

33、文章:思秋、绘秋、议秋、恋秋四个部分进行讲解。其中“绘秋”部分是重点分五幅图画: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思秋部分:明确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清、静、悲凉。这也是本散文的“神”。绘秋部分:教师讲解“桥头秋雨”,其余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故都的秋其中“古都”有悲凉的含义。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1、秋园静观2、槐树落蕊而知秋3、秋蝉残鸣而报秋4、秋雨淋人人知秋5、果树秋天之奇观(形)(神)教案:三、理清思路,划分段落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提问: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34、?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提问:2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提问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点拨:由于作者当

35、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这就点名了“时情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提问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提问5、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提问6、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

36、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提问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提问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提问9、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点拨

37、: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提问11、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分析: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

38、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四、筛选语言,概括秋景一一“形”提问:那么,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停顿,学生思索)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

39、?明确:(1)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2)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小结: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五、形散神聚,景人合鉴赏提问:那么,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一一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语文,既要运用“求同思维”,也应学会“求异思维”。大家想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呢?明确:在这里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追问:请具体谈谈你们的意见。明确: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

40、的,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提问: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提问:那么,这五幅画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明确:(1)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鞫模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

41、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4)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运用联想,把文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表述形象、贴切,还运用了美学知识来品评。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面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过渡: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一一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明确:(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

42、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了。(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这样看来,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起怪了。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写秋院一一“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槐一一“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

43、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蝉一一“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秋雨一一“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果一一“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故都的秋教学

44、设计方案篇五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 .品味文章简洁清丽的语言。(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2 .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3 .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二、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二)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

45、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一)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二)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四、教学方法(一)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二)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三)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可曾听过这样一位文人?他三岁丧父,中年丧子,抗战前因第三者插足与爱妻离异;抗战中,母亲被日寇炸死,兄长也死于日伪的屠刀之下;抗战后,自己在

46、苏门答腊身死敌手,成为异域之魂。他就是著名的现当代作家郁达夫。(二)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1933年4月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

47、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三)解题“故都”表面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确定描写的内容,明确而又深沉。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四)设疑讨论,品味鉴赏1、将个体与集体朗读结合起来,有感情的诵读。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读完课文后,要讨论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一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象?写出了故都秋怎样的特点?明确:共描绘了五种景象一一秋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写出了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3、赏析“秋晨静观”(1)请同学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2)根据文章内容,运用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秋晨图”。明确:碧绿辽阔的天空做了画面的背景;地面上,有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